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QX/T 423-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423-2018

中文名称: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Report compil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8-04-28

实施日期:2018-08-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气候 可行性 论证 规范 报告 编制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袁业畅、廖洁、何飞、赵春雨、孙娴、雷杨娜、朱玲、成驰、李燕、胡宗海

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陕西省气候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0)

提出单位: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0)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40)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


标准图片预览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QX/T 423-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报告编制
SpecificationsforclimaticfeasibilitydemonstrationReportcompilation2018-04-28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18-08-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报告结构
报告内容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封面及封二样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内容编排格式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的图表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的气象灾害分析QX/T423—2018
QX/T423—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陕西省气候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业畅、廖洁、何飞、赵春雨、孙娴、雷杨娜、朱玲、成驰、李燕、胡宗海。1范围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报告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
QX/T423—2018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221—2017
GB/T35222—2017
GB/T35223—2017
GB/T35224—2017
GB/T35225—2017
GB/T35226—2017
GB/T35227—2017
GB/T35228—2017
GB/T35229—2017
GB/T35230—2017
GB/T35231—2017
GB/T35232—2017
GB/T35233—2017
GB/T35234—2017
GB/T35235—2017
GB/T35236—2017
GB/T35237—2017
QX/T65
QX/T66
QX/T118
3术语和定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气象能见度
天气现象
空气温度和湿度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
雪深与雪压bzxz.net
电线积冰
地面状态
自动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参证气象站
referencemeteorologicalstation气象分析计算所参照具有长年代气象数据的国家气象观测站,注:国家气象观测站包括GB31221一2014中定义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1
QX/T423—2018
专用气象站dedicatedmeteorologicalstation为工程项目选址或者其建设项目获取气象要素值而设立的气象观测站。注:专用气象站的观测项目和年限根据设站目的而定,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塔和其他特种观测设施等。3.3
关键气象因子keymeteorologicalfactor与项目实施具有制约性关系,并可直接测量的大气状态参量。注:如桥梁建设项目中的风速,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中的降水、地温,城市规划中的风向等。3.4
高影响天气high-impactweather直接影响论证对象实施的天气现象。注:如核电建设项目中的热带气旋、龙卷,机场建设项目中的雷暴、风资源评估中的结冰等4报告结构
4.1封面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简称报告)封面宜包括论证项目名称、报告编制单位及报告编制日期。参见附录A的图A.1。
4.2封二
报告封二宜包括论证项目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编写人员、审核人、审定人及批准人等信息。参见附录A的图A.2。4.3目录
报告目录应包括报告正文及附录、附件部分的大纲标题,宜显示1级至3级大纲标题。4.4正文
报告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项目的特点,按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相关专项标准进行编制。没有专项标准的参照附录B的格式编制,可以是全部或部分内容。各部分的编写应按第5章进行。4.5附录
报告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计算过程、中间结果等不宜在报告中列出的,必要时可将其内容和方法以附图或附表的形式编入附录。附图要求可参考附录C的C.1。4.6附件
报告的最终版本宜将评审意见及专家签名表,必要的依据文件文本以附件形式编入。5报告内容
5.1总则
5.1.1应说明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任务由来,并结合项目的特点阐述编制目的5.1.2应全面、真实、准确地列出编制依据。编制依据宜包括与项目论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相关2
QX/T423—2018
的标准与规范以及项目有关的技术文件和工作文件(包括项目建议书、工作大纲、论证委托书或任务书)。
5.2项目基本情况
围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目的,简要说明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流程、环节、构成单元、地理位置和占地范围等,并根据当地气候和环境问题确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研究范围及重点。5.3高影响天气及关键气象因子确定5.3.1从项目本身和工程分析的角度,应列出项目实施的主要途径、方法和措施等。5.3.2从项目实施全过程,包括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等各阶段,说明与项目各环节相关的气象要素。根据需求,明确项目论证的高影响天气及关键气象因子。5.4资料说明
资料内容和来源
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应符合资料收集的相关规范的要求,并根据资料的不同类型,分别介绍其5.4.1.13
收集时段以及来源。
5.4.1.2报告对闪电、雷达等特殊资料,应同时介绍数据采集仪器、观测规律等。必要时,应介绍对典型气象灾害案例现场调查的情况。5.4.2现场气象观测
5.4.2.1报告中应对专用气象站的基本情况,所安装的主要设备、设施,主要观测内容及观测时段进行描述。
5.4.2.2报告中应对专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是否符合GB/T35221—2017至GB/T35237—2017的要求、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否符合QX/T65和QX/T66的要求、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是否符合QX/T118的要求进行说明。必要时,宜说明观测数据是否通过了专家评审,若通过专家评审,可以作为计算分析的基础依据。
5.4.2.3若专用气象站符合现场观测相关规范要求并通过验收,宜将验收结论意见作为附件列人。5.4.3参证气象站
5.4.3.1报告中应给出参证气象站的选取方法。参证气象站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5.4.3.2报告中应给出包含论证区和参证气象站位置的地形图,说明在论证区域内,论证项目及拟选参证气象站的分布情况;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参证气象站历史沿革情况,以及距离项目所在地的最短距离和相对位置,参见附录C的表C.1,简要说明沿革情况。5.4.3.3报告中应给出参证气象站资料序列的一致性分析,其内容应包括对资料序列均一性的检验方法及检验结果。若进行了一致性订正,则应给出订正方法。若存在多个参证气象站,则应说明每个参证气象站在决定关键气象因子及其特征值时的具体作用。5.4.4气象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分析5.4.4.1报告中宜对气象观测站的位置、周边环境、观测仪器基本性能进行介绍,分析资料的区域代表性。
5.4.4.2报告中宜对气象观测站的属性、气象观测执行标准、气象资料质量控制、观测人员资质情况进行介绍,说明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性。3
QX/T423—2018
5.4.4.3报告中宜对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时序和日界、历史沿革、资料序列的均一性检验进行介绍,说明资料的比较性。
5.5区域气候特征分析
5.5.1气候背景
5.5.1.1报告应根据项目所处地形状况、海拔高度、局地气候特征等,明确论证项目所在区域与参证气象站的气候区,并注明气象要素特征值的取值年限。5.5.1.2报告应根据论证对象的需要给出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雪深和雪压、最大冻土深度、雨淞、雾淞、电线结冰、蒸发量、日照和太阳辐射等要素的特征值,并绘制相应的变化曲线图,风向应绘制参证气象站四季和全年风向频率玫瑰图,并进行简要描述。各气象要素特征值宜以表格的形式给出,表格形式可参考附录C的表C.2~表C.19。5.5.1.3报告宜以表格形式列出各种天气现象累年各月平均出现日数,并进行简要描述。5.5.2气象灾害
5.5.2.1报告中宜列出论证区域的总体气象灾害状况,着重关注与所论证项目关联密切的气象灾害及其风险区划。
5.5.2.2报告中应介绍灾害调查来源,简要介绍该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种类。5.5.2.3报告中宜给出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认可的灾害分布区划图。若没有,可参考附录D编写,并选择较典型的灾情实况进行描述。5.6高影响天气分析
5.6.1方法说明
报告中应说明高影响天气及其特征参数的计算分析方法,高影响天气特征参数极值分布的拟合分析方法及拟合效果分析。
5.6.2频率及强度特征分析
报告应分析论证范围内制约项目建设、运行的高影响天气变化规律,分析其出现频率及强度特征,分析计算其特征参数,并以图、表形式给出分析结果5.6.3空间分布
报告中宜给出覆盖整个论证区域的高影响天气出现频率和强度的地理空间分布图5.6.4逐项分析
每一种高影响天气现象,宜单列章节按照5.6.1~5.6.3进行逐项分析阐述5.7关键气象因子分析
5.7.1方法说明
报告中应说明关键气象因子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关键气象因子及其特征参数极值分布的拟合分析方法及拟合效果分析。
5.7.2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报告应分析关键气象因子及其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关键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年变化、4
日变化规律,给出对应的特征值,宜以图、表形式给出分析结果5.7.3极值分析
QX/T423—2018
报告应分析关键气象因子及其特征参数的极值变化,拟合关键气象因子的极值分布,根据论证项目的安全性要求,给出其多年一遇的极值或某极值的重现期,并以图、表形式给出分析结果。阐值分析
若项目涉及关键气象因子的阀值范围,应给出该气象因子在阅值范围外的风险频率及危害描述,宜有针对性地提出避免或减缓措施。5.7.5逐项分析
报告中对每一个关键气象因子,宜单列章节按5.7.1~5.7.4进行逐项分析阐述5.8项前实施可能对局地言候产生的影响5.8.1必要时,报告还应分析说明项目实施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5.8.2报告应给出分析方法、分析依据、对比分析项目建成前后项目影响区及远离项目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分析项目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5.8.3报告宜提出减轻或避免影响的措施、5.9论证结果的适用性及建议
报告宜在总结5.5~5.8分析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上,说明论证结论的适用性,并提出项目设计实施时应关注的气象条件因素。
5.10结论
编写原则
5.10.1.1报告的结论即全部论证工作的总结,编写时应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拟论证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结论,并指出分析结果的适用范围及其不确定性,宜从气候适宜性和灾害防护性的角度,提出减缓和防范措施,5.10.1.2报告结论应文字简洁、准确,宜分条叙述,以便阅读5.10.2
编写内容
报告结论应包括下列内容:
概括地描述项目基本情况;
简要说明论证范围的气候背景,以及气象灾害情况;给出论证范围内的关键气象因子极值及高影响天气现象拟合分析结果,指出关键气象因子的风险频率;
给出结果的适用范围及不确定性;d)
综合结论及建议。
QX/T423—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封面及封二样式××××××××告结
引用文件范术语规性
规性和定义报名称
X×××构××月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封面样式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承担单位:
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姓名,职称,单位参加人员:姓名,职称,单位;姓名,职称,单位
编写人员:
审核人:
审定人:
批准人:
(签字)
(签字)
(签字)
负责章节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封二样式
QX/T423—201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