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605-199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3605-1992
中文名称:坐标展点仪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2-08-19
实施日期:1993-04-01
作废日期:2005-10-1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23969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仪器、仪表>>光学仪器>>N31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13, 字数:22千字
标准价格:12.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所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平台式直角坐标展点仪的分类、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平台式手动或自动直角坐标展点仪。 GB/T 13605-1992 坐标展点仪 GB/T13605-199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坐标展点仪
Coordinatograph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T 13605—92
本标准规定了平台式直角坐标展点仪的分类、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平台式手动或自动直角坐标展点仪。2引用标准
ZBY002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ZBY003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ZBN35003分辨力板
JB2853电工产品、仪器、仪表基本的环境条件JJG116平尺检定规程
3产品分类
3.1分类
3.1.1仪器按有效展绘幅面的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类别代号分别用12、09、05表示。3.1.2产品代号按图1所示形式编写。HC
产品系列号
-连字符号
类别代号
-展点仪
摄影测量与遥感仪器
连字符号和产品系列号只有在同类产品具有不同型号时才使用。3.2基本参数
仪器的基本参数按表1的规定。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08-19批准1993-04-01实施
有效幅面
刺点针孔直径
示值分辨率(图上)
对点显微镜放大率
基本比例尺范围
展点点位中误差
电源电压
仪器重量Www.bzxZ.net
4技术要求
4.1仪器使用环境条件
GB/T13605-92
900X1200
不小于?
700×900
不大于0.1
1/500~~1/1 000 000
交流220
520×520
1/100~1/10 000
不大于15
4.1.1大、中型仪器为室内使用,小型仪器为室内或室外使用。室内使用要求通风、清洁、防尘坐;无腐蚀性气体:无强烈霆动;无单向辐射热源和影响电气性能的强电磁干扰源,交流电源为220士20V、50±1Hz。
小型仪器室外使用应注意防尘;无强烈震动:无单向辐射热源。4.1.2环境温度,大、中型仪器为10~35℃,小型仪器为0~~40℃。4.1.3相对湿度不大于80%。
4.2仪器性能要求
4.2.1展点车架运行直线度
大、中型仪器展点车架沿Y方向或X方向运行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不大于0.04mm,在水平面内不大于0.02mm。
小型仪器展点车架沿Y方向或X方向运行的直线度在水平面内不大于0.02mm。4.2.2展点车架沿X、Y两方向运行垂直度展点车架沿X方向运行与沿Y方向运行的垂直度不大于0.05mml。4.2.3展点车架运行中与桌面的平行度在有效幅面内,展点车架沿各方向运行时,刺点针尖的运行轨迹与桌面的平行度大、中型俊器不大于0.20mm;小型仪器不大于0.50mm。4.2.4刺点装置
展点针孔直径不大于0.1mm;
无论手压刺点或自动刺点,刺点装暨均应设置展点针下落的阻尼机构刺点偏心误差不大于0.02mm。
4.2.5对点显微镜
视场中心应设置物方直径为0.05mm的点测标或十字丝或物方直径为0.2mm的空心圆;视场中心分辨力为0.01mm;
偏心误差不大于0.01 mm。
4.2.6量测与显示系统
4.2.6.1重复误差:
同--坐标点单方向用对点显微镜多次照准的重复误差应不大于0.02mm。4.2.6.2
正、反向较差:
GB/T13605—92
同-坐标点正反方间用对点显微镜照准的较差应不大于0.02mm。4.2.6.3示值误差:
展点车架沿X或Y方向每移动100mm,示值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0.03mm;有效量程内任意两点累积误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0.07mm。4.2.6.4可寻址分辨力:
自动展点仪的可寻址分辨辩力不大于0.01mm。4.2.6.5显示系统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具有对任意点置零的能力。4.2.6.6显示系统应能随展点比例尺转换进行换算显示。4.2.6.7自动展点仪除由计算机赋值驱动外,也应能手控进行驱动。4.3仪器精度
仪器以各种比例尺展点时,展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lm,1),大、中型仪器不大于0.05mm,小型仪器不大于0.07mm。点位限差的绝对值,大、中型仪器不大于0.1mm,小型仪器不大于0.14mm,4.4仪器外观质量及一般使用性能的要求4.4.1所有零部件应完整良好,结合平齐;各工作面不应有锈蚀、损伤、明显划痕以及影响功能的其他缺陷。
4.4.2仪器表面应无损伤、脱层、斑点、变色、砂粒和气泡。4.4.3所有的紧固件、定位装置、制动机构应保证效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4.4仪器在操作中,各运动部分应平稳、灵活,不应有卡滞、摇晃和跳动现象。4.4.5各种标志、分划应完整、正确、清晰。4.4.6仪器在运动极限点应设置限位机构。4.4.7仪器应设置图板刺点照明装置。4.5电气系统
4.5.1仪器整机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应不少于40h。4.5.2电气系统和用电子计数器的显示系统抗干扰能力应符合JB2853中有关规定。在般强度的电磁干扰下,显示值的变化应不大于1个计数单位。4.5.3仪器的量测计数元件应稳定可靠。在静止状态下,数字显示值在4h内变化应不大于1个计数单位。
4.6电气安全
对于采用交流电源的大、中型展点仪,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4.6.1绝缘电阻
仪器在温度5~35℃,湿度为45%~85%RH(以下简称常温、带混)条件下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Mo。
4.6.2介电强度
仪器在带温、常湿条件下,当额定工作电压为180~250V(或小于180V)时,应能承受1500V(或1000V)交流有效值连续1min的电压试验,不应出现飞弧和击穿。4.6.3泄漏电流
仪器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的泄漏电流应不大于1mA.若电源初级电路带接地滤波器,泄漏电流应不大于5mA。
4.7仪器运输及运输存
仪器在运输及运输贮存中,应符合ZBY002有关规定,其中环境温度为一25~十40℃;小型仪器自由跌落高度为300mm。
5试验方法
5.1试验环境
GB/T 13605-92
a.试验前仪器应做全面的调整和检校。仪器各运动部位和电气系统均应处于良好状态:b.试验环境与本标准4.1.2条规定相同。5.2仪器性能
5.2.1展点车架运行直线度(本标准第4.2.1条)5.2.1.1试验工具
自准直仪:分度值1\。
5.2.1.2试验方法
a.按照JJG116中有关“工作面直线度”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Y方向和X方向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内运行直线度的试验。试验时,节距大小取仪器Y导轨或X导轨的上平面两轴承的中心距;试验Y方向运行直线度时,应在X方向首尾两个位置各进行一次,结果以误差较大的一次为b.
5.2.2展点车架沿X、Y两方向运行的垂直度(本标准第4.2.2条)5.2.2.1试验工具
a。自准直仪:分度值1\;
b.五棱镜:直角偏差不大于2\。5.2.2.2试验方法
a.完成展点车架分别沿X、Y方向运行的直线度试验后,用首尾两点连接法确定出车架沿Y方向运行时在水平面内的正确方向。调整自准直仪,使自准直仪光轴与水平面内正确方向一致;b。将自准直仪反射镜安置在沿X方向运行的展点车架上,把五棱镜放置在自准直仪光轴与反射镜中点沿X方向运行延长线相交处;c.将展点车架沿X方向运动至零位置,调整反射镜使自准直仪反射影象与原影象在水平面方向重合。使展点车架沿X方向运动至最大展绘点位置,在自准直仪中测出该点在水平面内的偏离角度(α),按(1)式计算垂直度误差值。4量直= 0.000 0051 .α
式中:A直—-垂直度误差,mm;l-一展点车架运行到最大展绘点的有效长度,mm;α---垂直偏差角,(\)。
5.2.3展点车架运行中与桌面的平行度(本标准第4.2.3条)5.2.3.1试验工具
百分表:带磁力表座和接长杆。5.2.3.2试验方法
((1)
将磁力表座固定放在展点车架上,用接长杆把百分表触头抵在仪器桌面上。让百分表触头在桌面上滑动。滑动路线是沿桌面四边距有效边缘约20mm处滑动一周,然后再沿两对角线方向滑动。记录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差即为二者平行度。5.2.4展点针孔直径(本标准第4.2.4条a)5.2.4.1试验工具
读数显微镜:最小示值0.01mm。5.2.4.2试验方法
刺孔后,用读数显微镜观察并直接测量刺孔直径。5.2.5本标准4.2.4条b进行实际操作试验5.2.6刺点偏心误差(本标准第4.2.4条c)5.2.6.1试验工具
GB/T1360592
读数显微镜:与本标准第5.2.4.1规定相同。5.2.6.2试验方法
刺点笔杆在固定套简内旋转周,在0°90°、180°270°各刺一点,然后用读数显微镜观测并读取各点间差值,其中最大差值为刺点偏心误差。5.2.7对点显微镜(本标准第4.2.5条)5.2.7.1试验工具
a.分辨力板:ZBN35003规定的A4、A5号分辨力板;b.玻璃标尺:最小格值o.1mm。5.2.7.2试验方法
a.将玻璃标尺置于对点显微镜物面上。通过目镜观测直接读出点测标或空心圆直径大小;b.把A4或A5号分辨力板置于对点显微镜物面视场中心处。通过目镜观测,记下能同时看清4个方向分划线的单元号(而下一组则不能被分辨出)。根据ZBN35003表1查找单元号对应的线条宽度值,此值即为显微镜分辨力;C。将对点显微镜装入展点针套简,在桌面上放置玻璃标尺。调清晰影象后,用测标对准玻璃标尺某一刻划。使显微镜在套简内转动一周,测标偏离刻划的最大值为对点显微镜偏心误差。5.2.8重复误差(本标准第4.2.6.1条)在展点图板上分别沿X、Y方向均匀分布展刺5个点,然后利用仪器对点显微镜从同一运动方向依次瞄准各点并记取读数,每点瞄准三次取平均值。再依相反次序从同一运动方向瞄准各点三次取平均值。每点二个平均值之差为该点的重复误差。5.2.9正、反向较差(本标准第4.2.6.2条)在展点图板上分别沿X、Y方向均勾分布展刺5个点,利用仪器对点显微镜对每个点从同一运动方向瞄准三次取平均值和从相反运动方向瞄准三次取平均值,同一点正反运动方向平均值之差为该点正、反向较差。
5.2.10示值误差(本标准第4.2.6.3条)5.2.10.1试验工具
金属线纹米尺:最小格值0.2mm,误差不大于0.01mm。5.2.10.2试验方法
将金属线纹米尺置于展点平台桌面上,经坐标定向后,分别沿X、Y方向从零点开始至最大有效长度每100mm用对点显微镜对准线纹米尺相应格值一次并记下显示值。根据显示值算出相邻二点之问距离。每个方向分别对准和计算三次,三次获取的相应点距离平均值与理论值之差为各100mm的示值误差。任意二点之间的距离与理论值之差为任意二点累积误差。5.2.11可寻址分辨力(本标准第4.2.6.4条)5.2.11.1试验工具
金属线纹米尺:与本标准第52.10.1条规定相同。5.2.11.2试验方法
以某一适当位置为起始点并刺下该点。运行程序,向驱动系统发送1×10个单位当量,展点车架停后再刺下一点。用线纹米尺量测两点间距,除以1×10*即为可寻址分辨力。5.2.12本标准第4.2.6.5和4.2.6.6、4.2.6.7条进行实际操作试验5.3仪器精度(本标准第4.3条)5.3.1试验工具
8。金属线纹米尺:与本标准第5.2.10.1条规定相同;b.读数显微镜:与本标准第5.2.4.1条规定相同;c.硬底图板:根据展绘范围而定;GB/T 13605-92
d.坐标镗床或坐标测量机:量测范围不小于1m,量测误差不大于0.005mm。5.3.2试验方法
5.3.2.1线纹米尺测量法
以任意比例尺展点,按附录A中图示,根据仪器规格展绘方格网点,每100mm展-点;a.
b.以A点为原点,用线纹米尺和读数显微镜分别量测从A点至A,点的距离Li;和从A点至A点的距离S.,
c.按附录B计算展点点位误差和中误差。5.3.2.2坐标测量机法
a:按附录C所示图形,在图板上均勾刺出25个网格点;b。将展刺好的图板安置在坐标镗床或坐标测量机台面上。经坐标定向后以11点为起点,量测出每点的正、反测坐标中值,然后按附录D列出的计算式求出点位误差和中误差。5.3.2.3当对试验结果有异议时,以坐标测量机法测得的结果为准。5.4仪器外观质量及一般使用性能的要求(本标准第4.4条)按项目分别作目视检查或实际操作检验。5.5电气系统(本标准第4.5条)5.5.1本标准4.5.1条作实标操作试验。5.5.2本标准4.5.2条的试验按JB2853有关规定执行。5.5.3本标准4.5.3条作实际操作试验。利用调压器分别调节电源电压为198V和242V,检查仪器系统各项功能的变化。
5.6电气安全
5.6.1绝缘电阻(本标准第4.6.1条)5.6.1.1试验工具
兆欧表:500+100V,准确度为1.0级。5.6.1.2试验方法
电源插头不接入电网,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用兆欧表在电源进线与仪器外壳之间施加500V直流试验电压,稳定5s后测量绝缘电阻。5.6.2介电强度(本标准第4.6.2条)5.6.2.1试验工具
电压试验装置:产生的试验电压为正弦波形,其失真系数不超过5%,频率为50土2.5Hz,最大输出电流不小于5mA。
5.6.2.2试验方法
电源插头不接入电网,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用电压试验装置在电源进线与仪器外壳之间施加试验电压,试验电压逐渐上升到1500V(或1000V),并保持1min(判定电流为10mA),然后平稳下降到零,检验是否出现飞弧和击穿。5.6.3泄漏电流(本标准第4.6.3条)5.6.3.1试验工具
泄漏电流试验装置。
5.6.3.2试验方法
仪器置于绝缘地板或平台上,电源插头插入泄电流试验装置,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将泄漏电流试验装置的输出电压调至242V,在仪器外壳与电源进线之间测量泄漏电流;再变化下电源极性,重复测量一次,取二次中的最大值,即为泄漏电流的测定值。5.7仪器运输及运输贮存
GB/T 13605—92
按ZBY002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高温选用+40℃,低温选用一25℃。6检验规则
6.1出广检验
6.1.1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必须对每台仪器按6.1.2条规定的试验项目进行检验,并填写完整的检验单和产品合格证明书后方可出厂。6.1.2检验时的试验项目为本标准第4.2、4.3、4.4、4.5.4.6条规定的各项内容,凡出现不合格项,则该台仪器被认为出厂检验不合格。6.2型式检验
6.2.1型式检验应由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6.2.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产品型式检验。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产品在结构设计、材料、工艺有较大变更,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b.
正常生产时,每两年次·
d。产品停产超过二年后,又恢复生产时;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6.2.3型式检验的试验项目为本标准第3.2条和第4章中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6.2.4型式检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样品在出厂检验合格品中抽取。提交的检验批应与出厂检验批相同。每批随机抽取10%,但最少不少于3台。如果试验结果有1合以上(不包括1台)出现不合格项,则型式检验不合格,如果试验结果有1台出现不合格项目,则应随机抽取加倍数量样品对不合格项目和有关项目复验,复验结果仍有1台以上(包括1台)不合格,则型式检验不合格。加倍复验在型式检验过程中只充许进行一次。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志
仪器上应有以下产品标志:
生产厂名、商标;
仪器名称;
c.仪器产品代号;
生产日期(或编号)。
7.2包装
7.2.1仪器的包装应按照ZBY003有关规定执行。7.2.2导轨的包装木箱应其有可靠的防潮及防变形措迹。7.2.3仪器的随带文件:
a.产品合格证明书;
b.产品说明书;
装箱单、备件清单。
7.3运输和贮存
7.3.1仪器可采用各类运输工具运输.但其周围应无活性化学药品、腐蚀性气体和潮湿性材料,运输途中和中转停放应有妥善的防雨措施,装卸应谨慎,严防翻转和摔落。7.3.2仪器应贮存在温度为25~+40℃,湿度不大于85%的洁净和通风良好的库房中,周围应无腐蚀性气体和潮湿的材料。
---100 mm b
GB/T13605
5—92
格网展点图
(补充件)
AX., =Si,-s.
AYi., -Li.j-l..j
A.j-+VAX.,+AY.?
GB/T 13605-92
附录B
线纹米尺法展点点位中误差计算式(补充件)
(△X,,)\/[nX(m-1))
(AY.,)/((n-1)Xm)
m,=±mx?+my2
式中:i——被测点行数;
被测点列数;
格网点总行数;
格网点总列数;
Ssjsi,—一分别为 A.1点至 Ai点的实际长度和理论长度,m,Lijli—分别为Al.点至A,j点的实际长度和理论长度,mm;AXi,-A点在X方向的误差,mm;
AYi——Aij点在Y方向的误差,mm;A,——A点的点位误差,mm;
m-展点点位中误差,mm
一点位中误差在X方向的分解值,mm;点位中误差在Y方向的分解值,mm。51
α的取值根据展点图幅大小确定。10
GB/T 13605—92
附录C
25点格网展点图示
(补充件)
dXX冲—X33中—X应有值
dYi.,-Yij--Ya中-Yi波有值
GB/T 13605—92
附录D
25点格网展点点位中误差计算式(补充件)
A.,=±Vdx..?+dy.?
(dX'J= --2dXn 2dX1z —2dX13 2dX14 2dX1s—dXg1 --dXz2 —dX2 —dX24 - dX25+dX +dX2 +dX4 +dX +dX45
+2dX, +2dXsz +2dXs3 +2dXs4 +2dX55[dY'J= --2dY -dY 2 +dY +2dYis-- 2d Y21 d Y22 +d Y2 +2d Y25-2d Ya --d Y32 +d Y3 +2d Ys5- 2d Ya -d Ya2 +d Ya +2d Y45-2d Yst d Ys2 +d Ys+ +2d Ys
N --tdx'+dy'
(VxVx J--[dXdXJ-[dX J°/25+N3/200--- N -[dX'J/50VV J=-[dYdY --[dY\/25+N2/200- N ·[dy' /50mx =±VcVxVxJ/23
my =±VcVyVJ/23
ms =±Vm\x+m\y
式中:
格网点行数;
j-——格网点列数,
Xi冲、Y,冲——i,j格网点正、反测坐标量测中值,mm,X33、Y33中 —-—-
-33点正、反测坐标量测中值,mm;X.应有、Yi,遮有
mx、my
i,j格网点以33点为原点的坐标应有值,mmi,j点的点位误差,mm,
X,Y方向展点坐标中误差,mm;
ms --展点点位中误差,mm。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左永军、成燕辉、陈吉明。=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