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7931-1987 1:500,1:1 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198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7931-1987

中文名称:1:500,1:1 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1:500,1:1000,1:2000 topographic map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7-06-10

实施日期:1988-01-01

作废日期:2008-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KB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能源和热传导工程>>核能工程>>27.120.30裂变物质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7摄影与遥感测绘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7931-2008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7, 字数:1千字

标准价格:15.0 元

出版日期:1988-01-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7-06-10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许卓群、宋英贤、陈尊充、许晓明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测绘局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局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规范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外作业的依据。按本规范测制的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等使用。 GB 7931-1987 1:500,1:1 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7931-198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规范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外作业的依据。按本规范测制的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等使用。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1:500,1:1000,1:2000 topographicmapsUDC528.7(203)
:528.93
GB7931-87
本规范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外业作业的依据。按本规范测制的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等便用,1总则
1.1地形图的规格
1.1.1坐标、高程系统和投影
1.1.1.1坐标系统暂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亦可采用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尽量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联测。1.1.1.2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对控制网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采用任意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的独立坐标系统,投影面亦可采用当地平均高程面。1.1.2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1.1.2.1地形图分幅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其规格为50cm×50cm或40cm×50cm。1.1.2.2图幅的编号方法:图号一律按图廊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在前,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带状测区或小面积测区,可按测区统一顺序进行编号。1.1.3地形类别划分
平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以下的地区;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6°之间的地区;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6°~25°之间的地区;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1.1.4基本等高距
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表1规定选用。表1
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
1:1000
1:2000
地形类别
注:括号内的等高距依用图需要选用(以下同)。丘陵地
高山地
-幅图内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国家标准局1987-06-10发布
1988-01-01实施
GB7931—87
平坦地区,根据用图需要,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点注记表示。1.1.5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为图上每100cm内5~20个。
1.1.6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执行GB7929—8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的规定。1.2地形图的精度
1.2.1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图上地物点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或平高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表2规定。表2
中误差
地物点
地形类别
1.2.2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丘陵地
山地高山地bZxz.net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3规定。表3
比例尺
地形类别
注记点中误差
等高线中误差
丘陵地
高山地
1:1000
丘陵地
高山地
1:2000
丘陵地
高山地
1:500地形图高山地的地面坡度在40°以上,1:1000地形图高山地、1:2000地形图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位置的地方,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可采用公式(1)计算:a+btgα
式中:a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m;b--—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m;一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坡度,()。1.2.3困难地区的精度要求
困难地区(如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可按表2和表3放宽1/2。1.2.4最大误差的规定
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
1.2.5在满足本规范成图精度的前提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作业方法。1.3基础控制点的密度要求
1.3.1可作首级像片控制测基起闭点的控制点,称为基础控制点。平面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三角点、精密导线点、5秒级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高程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水准点和等外水准点。1.3.2测区内平面基础控制点密度应满足每四幅图面积至少有一个点;高程基础控制密度应满足2~4km至少有一个点。
1.4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执行GB6962—86《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的规定。航摄比例尺应根据仪器装备、成图方法、成图精度要求等情况合理选择,一般平地、丘陵地象片比例GB793187
尺分母与成图比例尺分母之比值k以4倍为宜,山地、高山地k值以5~6倍为宜。当急需用图,k值大于6倍以上,直至8倍时,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成图精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1.5准备工作
作业前需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正常的工作程序。1.5.1做好各种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a.航摄资料;
基础控制点成果;
各种地图资料,如各种旧地形图、交通图、水利图、行政区划图、地名录等。c.
1.5.2对不熟悉情况的地区,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1.5.3按有关规定编写测区技术设计书(包括编辑指示)。1.5.4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器材均须进行检查校正。2控制点的布设
2.1一般规定
2.1.1野外控制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测图的依据,分为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平高控制点三种。
平面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该点的高程。平高控制点须测定该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2.1.2布设的控制点应满足下列像片条件:a.一般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使布设的控制点能尽量公用。b.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cm(18cm×1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小于上述规定的1/2。c.控制点距象片的各类标志不小于1mm。d.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cmX18cm像幅)或4.5cm(23cm×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1cm,困难时应不大于2cm。2.1.3若按图廊线划分测区范围,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一律布设在图廊线外,确保成图满幅。若按需要的范围划分测区,则以保证用图范围为准。2.2全野外布点
2.2.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每隔号像片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并在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作检查(图1)。若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加布控制点。o
口像上点
2.2.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a.立体测图或微分纠正时,每一个立体像对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在主点附近加一个平高点(图2)。GB7931-—87
b.如果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仅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则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改为高程控制点。
2.2.3点位在象片上的位置,除满足一般规定以外,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大于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若一张像片(两个立体象对)覆盖一幅图,四个基本纠正点,或定向点,应选在尽量靠近图廊点与图线的位置上,一般离图廊点与图廓线在1cm以内。
2.3航线网布点
2.3.1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图3)。?
2.3.2首末端点间的间隔基线数可参照附录A执行。2.3.3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一般不得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2.3.4航线中间两控制点一般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左右,并力求其中一个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若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得超过1条基线。
2.4区域网布点
2.4.1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并且不应包括有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
2.4.2不论是平面网或平高网,其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一般不超过表4规定。表4
比例尺
航线数,条
平高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1:1000
1+2000
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布点,1:1000、112000地形图平地采用高程全野外布点。
2.4.3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布设: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图4,图5)。o
GB7931—87
b.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的跨度:1: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间隔4~6条基线(图6);1:500、1:1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最好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2~4条基线。·高程点
c.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也应布设平高点(图7)。Q
2.4.4区域网布点,其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应与航线网布点的要求相同。2.5特殊情况的布点
2.5.1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
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则应分别布点。
2.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当航向重叠部分小于53%的重叠度时,视为航摄漏洞,须分别布点,漏洞处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
2.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当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须分别布点。若重查部分大于1cm,影像清晰,且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否则重叠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2.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a,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b.当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象对应全野外布点。
c.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这时如果在离开方位线4cm(23cm×23cm像幅)或2.5cm(18cm×18cm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则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2.5.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cm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如若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可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进行补测。
3基础控制测量
GB7931-87
除了用国家等级点外,还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为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象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可布设5秒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3.15秒级平面控制测量
3.1.1小三角测量
3.1.1.1小三角点的布设形式
小三角点布设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采用插网(锁)、插点等方法实施的。小三角点亦可作为独立坐标系中的基础控制,独立地构成线形锁、三角网等。网中的量边工作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完成。
3.1.1.2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测角中误差
3.1.1.3插网及插点
起始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1/40000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1/20000
水平角测回数
插网力求布设均勾,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在全面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点的交会角应不小于30°,交会的平均边长1:1000测图一般为1.5km,最大不超过2km,1:2000测图一般为3km,最大不超过4km。插网及插点各边应尽量对向观测。3.1.1.4线形锁
线形锁要求尽可能地布设成近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尽量等边。锁的求距角一般不小于40°,图形强度系数总和值应小于85。三角形平均边长,1:500测图为0.5km,1:1000测图为1km,1:2000测图为2km。
3.1.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3.1.2.1光电测距导线点的布设形式,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导线之路线在等级点之间、等级点与结点之间、结点与结点之间应尽量布设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应尽量相等。3.1.2.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6规定。表6
测角中误差
注:n为转折角个数。
平均边长
图上mm
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1/20000
1/15000
1/14000
水平角测回数
3.1.2.3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6中规定边数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6中规定边数的1/2。
3.1.2.4在每次使用以前,应根据需要及仪器的实际情况,对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3.1.2.5光电测距导线的作业要求:要求所用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1km的测距中误差不大于10mm;a.
测距工作要求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c.
GB7931--87
在测距过程中,如遇到大气端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斜距测回数应不少于二测回,一测回至少应读两次数,两次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平均作为该测回值;
斜距单程测回间较差一般不大于15mm;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数读至1℃,气压读数读至1mm汞高;f.
g.一般用三联脚架法施测。
3.1.3选点与埋石
5秒级基础控制点的点位选定应按照技术设计书所规定的具体布设方案进行。点位确定以后可根据需要埋石,一般不造标。点名可按测区排列顺序编号,也可采用附近的地理名称。5秒级基础控制点的标石埋设规格见附录B。3.1.4水平角观测
3.1.4.1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方向数多于三个时须归零,多于七个时须分组;每组方向数应尽量相同,并采用同一起始方向。观测各测回之间度盘应变换位置180%/n(n为测回数)。3.1.4.2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7的规定。表7
仪器等级
限差类别
半测回归零差
2C的变动范围
各测回同一方向的较差
三角形闭合差
3.1.4.3观测结果中2C的变动范围或测回差超限时,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归零差、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超限或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重测。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1/2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3.1.4.4测站点、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正。测定归心元素时,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量至15'。三个方向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或两个方向两次投影示误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应不大于5mm。3.1.4.5平差计算取位按表8的规定执行。表8
观测方向值
各项改正数
对数或函数
坐标计算
3.1.4.6对外业的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的检验计算:a.
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依下式计算:mg=±[W]/3n
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依下式计算:mg二士
LN。N
计算方位角条件闭合差W方、极条件闭合差W的公式:W#≤10\n
最后坐标
坐标方位角
(3)
·(4)
式中:w.
三角形闭合差,(\);
GB7931--87
三角形个数或传递方位角个数;f。一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f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和闭合环的个数;8一一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3.2高程控制测量
3.2.1等外水准测量
作为基础控制测量的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等级水准点。3.2.1.1等外水准测量一般采用单程观测法。支线水准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5)
3.2.1.2等外水准测量的施测精度及规格应按表9的规定执行。当平地、丘陵地采用1m以上等高距测图时,路线总长可适当放长。
路线全长,km
地形类别
平地丘陵地
单结点
注:L为路线长,km小于1km按1km计。支线
附合路线或闭合
路线高程闭合差
仪器至标尺距离
3.2.1.3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一般应间歇在固定的标志上。如不可能时,应间歇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桩上。两间歇点间歇前后的高差之差不大于6mm时,可以继续往前观测。3.2.1.4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应小于表10的规定。表10
同一标尺黑红
面高差之差
3.2.2三角高程路线测量
同一站两高
差之差
一站之前后
视距差
前后视距
差总和
视线离开
障碍物
根据实际情况,在丘陵地、山地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确定5秒级基础控制点高程。三角高程路线的起闭点应为不低于等外水准联测的高程点。3.2.2.1三角高程路线测量的精度及规格应按照表11的规定执行。平均边长
边数,条
等高距
等高距
GB7931-—87
路线全长高
程闭合差
0. 05ESSj
注:S为路线长,km;小于1km按1km计。往返测高
差较差
3.2.2.2若以结点形式敷设路线时,要求同3.1.2.3的要求。垂直角测回数
(中丝法)
各测回垂直角
较差及同测
站指标差较差
3.2.2.3各方向观测时的照准位置均应记在手簿中。由不同方向观测同一点时应照准同一位置,如遇到特殊情况,可另选择照准位置,但必须在手中图示说明。3.2.2.4标高和仪器高均用钢尺量测二次,读至5mm,较差不大于1cm,高标时较差不得大于2cm。3.2.2.5垂直角的观测一般宜在目标清晰、大气稳定时进行。当方向数较多时可分组进行观测。当通视条件较差时,也可分别对每一方向进行连续观测。3.2.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以代替等外水准测量。3.2.3.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布设形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以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等形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以单独施测,也可以与光电测距平面导线同时施测3.2.3.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遵守表12的规定。3.2.3.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作业要求:除了要按3.1.2.5的要求完成测距工作以外,在施测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时,还应按以下规定执行:a.
垂直角必须直返规;
视线最好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避免通过热体上空,且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m以仪器高和规标高量至毫米;
若使用DJ。仪器测定天顶距(或垂直角)时,应首先测定垂直度盘偏心,并在观测结果中加以改表12
平均边长
等高距
注:①s为边长,km。
②n为边数。
边数,条
等高距
等高距
路线全长高程往返测高
闭合差
差较差
垂直角测回数
(中丝法)
各测回垂直角
较差及同一方
向指标差较差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