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2119-1989 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
GB/T 12119-198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119-1989

中文名称: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9-01-02

实施日期:1990-07-01

作废日期:2005-10-1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33571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33.200遥控、遥测、遥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雷达、导航、遥控、遥测、天线>>M53雷达、导航设备与系统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9, 字数:12000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1990-07-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上海船用导航雷达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海船用导航雷达使用性能指标的湖岸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500总纯及500总纯以上的海船用导航雷达。 GB/T 12119-1989 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 GB/T12119-198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19—1989
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
Bank based test method of the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marine radar1989-12-29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
Bank based test method of the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marine radar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海船用导航雷达使用性能指标的湖岸试验方法。1.2本标准适用于500总吨及500总吨以上的海船用导航雷达。2试验条件
2.1试验场地
GB/T12119—1989
没有杂波反射的、平静的湖面,湖面的大小应能包容各边长大于2nmile的准正方形;a.
b。或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水面;需经有关主管机关的认可。
2.2设备安装
2.2.1雷达天线高度
雷达天线的架设高度应高于水面15m2.2.2分系统间隔
2.2.2.1除第2.2.2.2条所允许的情况外,凡进行试验的设备均采用20m长的天线馈线连接发射机/天线和接收机/天线,显示器和其他单元间用65m电缆相连,对于发射机和接收机只能装在天线座组合内的设备,应不用上述20m天线馈线。2.2.2.2为符合本标准的要求,生产单位可以提出各单元间配置的最大和最小距离。2.3测试用目标及测试设备
2.3.1测试用目标
进行试验时,所用测试目标为点源目标,该目标在相应频率上其有效反射面积应为10m,目标的距离、高度及其有效反射面积之间的关系见附录A(补充件)。2.3.2测试用仪器、仪表及设备
有效反射面积为10m2的测试目标经纬仪(最小刻度为1')
测距仪(精度优于5m)
对讲机(通话距离大于2nmile)d.
小型机动船
试验船(长度小于4m的木船或其他非金属壳体小船)f.
g有定标的绳子(刻度为1m)
2.4射频频率
凡与射频频率有关的测试项目,均只在标称工作频率上进行。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12-29批准2个
1990-07-01实施
2.5湖面情况Www.bzxZ.net
GB/T12119—1989
在测量作用距离时,应在平静湖面情况下用一个测试目标进行。2.6电源
试验时,设备所加的电源电压应为标称值,交流电源频率应在标称值上。3试验项目
作用距离;
最小作用距离;
距离分辨力,
方位分辨力;
距离测量精度;
f。方位测量精度。
4试验方法
4.1作用距离
此项测试应采用第2.3.1条所规定的一个测试目标,并使它位于离雷达天线2nmile距离的湖面上,目标回波应清晰可见。用有刻度的精密衰减器接在馈线中来衰减测试自标的回波,直到在天线扫描次数(不少于10次)的50%能在显示器上看到回波,记录此时所加的衰减量。对不宜用衰减法测试的雷达,可将测试目标置于2.8nmile进行测试。重复上述试验,不得少于5次。取其算术平均值。4.2最小作用距离
将二个有效反射面积为10m2的测试目标分别装在二条试验船上,使第一个测试目标位于1nmile处。调整雷达使该目标在荧光屏上清晰可见,并使第二个测试目标向雷达天线靠近,当第二个测试目标的回波与代表天线的点刚好不再分离地显示时,用有定标的绳子测量并记录第二个测试目标的距离。在测量过程中,只允许适当调节量程和抗海浪杂波控制器。在调节后,应能在同一个抗海浪杂波控制器调定值上同时看到位于最小作用距离和位于1nmile处的两个目标。重复上述试验,不得少于5次,取其算术平均值。若设备具有自动抗杂波装置,则应分别在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工作时进行测试。4.3距离分辨力
雷达显示器置于2nmile或2nmile以下任一量程上,两条装有测试目标的试验船位于所用量程50%~100%之间的地方,并在同一方位上。将雷达抗雨雪杂波干扰和雷达发射脉冲宽度调到最小值,调节抗海浪杂波控制器和增益控制器,使在10次天线扫描中至少有8次能看到这二目标,日标回波不应炮和。使两试验船相互离开或靠近,在显示器上,两测试自标的回波刚能分离或刚刚重合显示时,用有定标的绳子测量并记录它们间的距离。重复上述试验,不得少于5次,取其算术平均值。4.4方位分辨力
雷达显示器置于1.5或2nmile量程上,两条装有测试目标的试验船位于所用量程50%~100%之间的地方,两试验船与天线距离相等。将雷达的抗雨雪杂波控制器调到最小值,调节抗海浪杂波控制器和增益控制器,使在10次天线扫描中至少有8次能看到这两个目标,目标回波不应饱和。保持两试验船离天线的距离,减少两目标间的角度间隔,直到它们的回波不再分离地显示为止,用经纬仪(安装在雷达天线下面)测得两目标间的夹角,即方位分辨力。2
GB/T12119—1989
重复上述试验,不得少于5次,取其算术平均值。4.5距离测量精度
雷达显示器置于1.5或2nmile量程,装有测试目标的试验船从1.5或2nmile处向雷达天线靠近,每隔0.05~0.1nmile用测距仪(架在雷达天线下面)和雷达显示器的活动距标分别同时对测试目标进行测量,得到R和R'。以测距仪测得的距离为基准。距离测量精度按公式(1)计算:
C(R—R')2
(1 /n)>
式中:R;一一测距仪测得第i个的目标距离,nmile;R'—一雷达显示器测得的第i个目标距离,nmile;一测量次数,n≥25。
.....(1)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剔除大于38的异常值,然后以剩下的数据计算,直到所有计算的有用数据不包含大于30值为止。总有效测量次数不得少于25次。4.6方位测量精度
雷达显示器置于1.5或2nmile量程,一条装有测试目标的小型机动船,以所用量程80%到100%的距离为半径,相对雷达天线作圆周运动,用经纬仪(架在雷达天线下面)和雷达显示器分别同时测量测试目标的方位,分别为6和④,以经纬仪测得的方位为基准。测量应在0~360°方位之间进行,每隔5左右测一点,每半周测量点不少于15点。允许将天线和齿轮箱组合旋转180°,重复以上测试。雷达显示器的机械方位和电子方位均应测试其精度。方位测量精度按公式(2)计算:
8=N<1/n)(-)2
式中:9一一经纬仪测得第i个目标的方位,();一雷达显示器测得第个目标的方位,()一测量次数,n>25。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剔除大于38的异常值,然后以剩下的数据计算,直到所有计算。的有用数据不包含大干35。值为止。总有效测量次数不得少于25次。3
A1目标大小变化的影响
GB/T12119—1989
附录A
建立两雷达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回波面积)间的关系的方法
(补充件)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若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或“回波面积”由2换成1,则雷达所收到的反射功率相应地由P2变成P1,其关系为:P1/P2=01/o2
101g(P1/P2) = 10lg(α1/o2)dB例1把10m2的反射器换成30m2的反射器后,雷达所收到的反射功率的变化为:101g(30/10)=4.8dB
A2距离变化的影响
(A1)
(A2)
不考虑以下各节所谈到的其他可能的影响时,位于距离&1的目标所产生的反射功率P1与位于距离d2的同一目标产生的反射功率P2间的关系成四次方反比。P2/P=(dD*/(d2)
当以分贝表示时,方程(A3)变为:10lg(P2/P1)=—-401g(d2/ai)dB例2若距离由2nmile变成3nmile,在不考虑下面所述的其他可能变化时,功率变化为:401g(3/2)=—7.04dB
目标高度和雷达高度对离散(即非分布)目标的影响(“波瓣分裂”)A3
(A3)
·(A4)
在从静海到中等海情的情况下,在到达目标之前,从海面反射的雷达波(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以失量相加形式叠加于直接射向目标的雷达波。对雷达而言,此失量相加形成一个功率提高因子Y,当用分贝表示时,其值会在十12dB到一oodB之间变化。当使用离散”目标或“点源”目标时,这是相当重要的。
对3cm波段(9410MHz)和10cm波段(3050MHz)来说,可从图A1和图A2上读出提高因子Y的分贝数。图A1和图A2中诸值所依据的数学公式参见第A5章。4
天线高厚:15m
天线高度:15m
GB/T12119—1989
自由空间中的反射增量(dB)
频率:9410MHz(3cm波段)
图A2自由空间中的反射增量(dB)频率:3050MHz(10cm波段)
目标距离,nmile
目标距离,nmile
例3:
GB/T12119—1989
问题:某X波段雷达天线离海面高度为15m,为能在2nmile的距离上得到10m2的净效果,应把个尺寸很小的有效反射面积为10m2的目标放在离海面多高之处?答案:此情况的提高因子Y=0dB通过查阅图A1中那条应于9410MHz的曲线,可知应放高度的最小值为0.7m。
A4频率敏感性的影响
从某些特定装置的几何尺寸与雷达反射面积的关系公式中,可看出有些型式的目标具有频率敏感性。
例如:三角形角反射器在S波段的性能与X波段相比降低9.9dB。还应指出,工作频率的变化对上述第A3章会有另外一些影响。
结论:
前面说明了在正常传播条件下影响给定雷达目标性能的诸因素。这样就能以各种因子(分贝表示)的简要相加,为比较两个雷达目标提供了例4:
一种理论方法。
问题:从某一特定角反射器的尺寸算出,其(自由空间)雷达反射面积(回波面积)在9410MHz(X波段)时为30m。此反射器架设在离海平面2.5m高度上,距雷达天线3nmile,天线架设高度为15m,工作在X波段上。
问:与位于距雷达2nmile,高度为0.7m的一个10m2目标(如例3中所用到的目标)相比,预计此反射器反射回雷达的功率如何?答案:考虑各种有关的因子。
由于目标尺寸加大造成的功率变化为:101g(30/10)=4.8dB
b.由于目标距离变远造成的功率变化为:—401g(3/2)=
通过查阅图A1(频率为9410MHz,目标高度为2.5m)可看出,由于波瓣分裂在3nmile距离c.
上造成的功率变化(增强)为:10.7dB。将以上三项相加后,我们可得到答案为:十8.5dB。A5图A1、图A2所用公式:
a/ 4hihaf,元
Y=16sin
式中:h1—雷达天线高度,指反射点处地球切面以上的高度,mh2—目标高度,指反射点处地球切面以上的高度,m,f—一工作频率,MHz;
C——微波传播速度,km/s;
D一—雷达到目标的距离,km。
(A5)
当考虑地面弯曲时,高出地球切面的高度h1和h2,应当分别由雷达和目标高出地球表面的高度h和h.算出。所用近似公式(由几何关系所得)为:h,=h,-
h2 =ht
1/h,D12
dlht+ht/
(A6)
·(A7)
GB/T12119
式中:d——“无线电”地球的有效直径,这里取6371×4/3×2=16990km。这些公式没有考虑曲面反射所造成的“波束发散”的影响,它使提高因子Y的最大值降低,波瓣零点“消除”,因而Y的最小值增加到大于一。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上海船用导航雷达研究所、上海无线电四厂负责起草。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