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9076-2003 烧结金属材料规范
GB/T 19076-200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9076-2003

中文名称:烧结金属材料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3-04-15

实施日期:2003-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09561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冶金>>77.160粉末冶金

中标分类号:冶金>>金属化学分析方法>>H16粉末冶金分析方法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5755:2001,IDT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19590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23, 字数:37千字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2003-09-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3-04-15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廖寄乔、张宪铭

起草单位: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

归口单位: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755:2001《烧结金属材料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制造轴承和结构零件的烧结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能。 GB/T 19076-2003 烧结金属材料规范 GB/T19076-2003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77.160
中华人民共和宝家标准
GB/T19076—2003
烧结金属材料规范
Sintered metal materials-Specifications(ISO5755:2001IDT)
2003-04-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玉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9-01实施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5755:2001《烧结金属材料规范》。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寄乔、张宪铭。GB/T19076—2003
GB/T 19076—2003
ISO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各国家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的-个世界范围的联盟。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通常是通过ISO的技术委员会进行的,对某个已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的专业领域感兴趣的成员团体都有权参加该委员会。与ISO有联络的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也参与这项工作。ISO在电工技术方面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本国际标准是根据ISO/IEC导则第3部分的规定起草的。委员会所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需分发给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作为国际标准发布时要求至少75%的成员团体投票批准
国际标准ISO5777是由ISO/TC119/SC5粉末冶金材料规范分技术委员会(不包括硬质合金)制定的。
第二版(ISO5755:2001)取代了第一版(ISO5755:1996)。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1
1范围
烧结金属材料规范
GB/T19076—2003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制造轴承和结构零件的烧结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能。选择粉末治金材料时,应该注意其性能不仅取决于化学成分和密度,而且取决于制造工艺。用于特定用途的烧结材料,其性能没必要和用于其他工况的锻、铸造材料的性能相同,因此,建议需方和可能的生产厂家联系。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685--1981滑动轴承粉末冶金筒形轴承型式、尺寸与公差GB/T2686—1981滑动轴承粉末冶金带挡边筒形轴承型式、尺寸与公差GB/T2687—1981滑动轴承粉末冶金球形轴承型式、尺寸与公差GB/T 5163—1985
5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密度的测定(eqvISO2738:1987)GB/T 5164--1985
GB/T 51651985
GB/T 6804—1986
GB/T 7963—1987
GB/T 7964—1987
3取样
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开孔率的测定(eqvISO2738:1987)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含油率的测定(eqvISO2737:1973)烧结金属衬套径向压溃强度的测定(eqvISO2739:1973)烧结金属材料(不包括硬质合金)拉伸试样(idtISO2740:1973)烧结金属材料(不包括硬质合金)室温拉伸试验(neqISO2740:1973)取样应参照相关标准。
4标准性能试验方法
4.1概述
下列检验方法用于表B1~表B11中所列标准性能的测定。4.2化学分析
需要时,化学分析方法应按相应的标准进行,若无相应标准,则应在订货时由供需双方商定分析方法。
4.3开孔孔隙度
开孔孔隙度按GB/T5164测定。
4.4径向压溃强度
径向压溃强度按GB/T6804测定。4.5极限拉伸强度
极限拉伸强度按GB/T7963和GB/T7964测定。4.6拉伸屈服强度
拉伸屈服强度按GB/T7963和GB/T7964测定。1
GB/T19076—2003bzxZ.net
4.7力学性能
4.7.1概述
表B1~表B11所列数值由具有平均化学成分的材料用压制和烧结的试样得出,可作为材料选用的指南。
表B1~表B11列出的数值既不能由硬度值计算得出,也不能由取自零件的拉伸试样测定的力学性能数值来进行验证。
若需方要求用零件进行的验证必须达到规定的力学性能值时,则必须得到供方同意,并将之标注于零件图和(或)与需方零件图有关的技术文件上。4.7.2拉伸性能
拉伸强度的标准值是按GB/T7964规定,采用压制或烧结试样,或热处理材料的切削加工试样来测定的,试样按GB/T7963规定制造。4.7.3径向压溃强度
径向压溃强度按GB/T6804测定,试样的壁厚应在GB/T2685~GB/T2687规定的范围内。超出范围,径向压溃强度值会有差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5规范
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见表B1~表B11。浸渍液体润滑剂的轴承材料的液体润滑剂含量,应不小于测定的开孔孔隙度的90%。6标识
标识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A.1材料牌号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标识系统
GB/T19076—2003
在本标准中用于烧结金属材料的牌号系统是根据《ISO/IEC导则,第2部分,1992》来设计的。A.2描述代码
描述代码包括字母P,代表粉末冶金材料。A.3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包含本标推的号码GB/T19076,其后是材料专用代码。A.4材料专用代码
A.4.1第一组
第一组材料专用代码包含一到三个大写字母,描述基体金属及添加合金元素的方法:纯铁粉或混人有合金添加剂的铁粉FD
加人有扩散合金化添加剂的铁粉末预合金化钢粉
渗铜钢
混人有合金添加剂的铜粉
预合金化铜基粉末
加人有扩散合金化添加剂的预合金钢粉(待用)加人有合金化添加剂的预合金钢粉(待用)A.4.2第二组
材料专用代码的第二组包含二到六个字母-数字字符。用两位不带小数点的数字表示溶解碳(化合碳)的质量分数(铜基材料和不锈钢除外),例如03代表含碳量(质量分数)0.3%。这一组中的第三个代码用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含量最高的合金元素(如果存在的话),随后是其质量分数,用一个或两个数字表示,例如:05表示0.5%,10表示10%,2表示2.0%。最后个字符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含量第二高的合金元素(如果存在的话),但不标明其含量。A.4.3第三组
材料专用代码的第三组表示最小屈服强度值(对于热处理材料用拉伸强度),单位是MPa,H字符表示该材料经过热处理。
A.5表示合金元素的字母
表示合金元素的字母如下:
C=Copper(铜)
M=Molybdenum(钼)
P-Phosphorous(磷)
A.6标识系统举例
G=Graphite(石墨)
N=Nickel(镍)
TTin(锡)
Z一Zinc(锌)
在本标准的材料规范表中没有采用描述代码(A.2)和通用代码(A.3),它们仅应用于与购买或存3
GB/T19076—-2003
在有任何歧义的技术文件中:
例1:-C-T10-K110:铜基合金,添加10%的锡,径向压溃强度110MPa。例2:-F-08C2-620H:铁基材料,含碳0.8%,含铜2%,在热处理状态下最小拉伸强度620MPa。例3:-FD-05N4C-240:含0.5%碳的铁基合金,加人有扩散合金化添加剂镍(4%)和铜,最小屈服强度240MPa。
例4:FL-05N2M-860H:预合金化镍(2%)钼钢,含碳0.5%,在热处理状态下,最小拉伸强度860MPa。
例5:-FX-08C20-410:渗铜铁基材料,最小屈服强度410MPa。例6:-FI-304-260N:在含氮气氛中烧结的304不锈钢,最小屈服强度260MPa(关于不锈钢牌号的详细情况请参阅表10)。
例7:GB/T19076-F-05C2-620H,是用国家标准号的识别代码与材料专用代码连在一起的一个用于采购的例子。
如果要用到描述代码,只要将代表粉末治金的P置于以上举例代码的前面即可。注:FIL.A表示预合金粉中有其他元素加入。在这种情况下,所添加元素应放在特征代码的第三组,置于最小屈服强度值之前。例如,-FLA-05M2-N4C2-600表示预合金化钼(2%)钢粉,含碳0.5%,以元素形式加人有4%的镍和2%的铜,最小届服强度值为600MPa。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显微组织
对于用于金相检查的试样制备,参考ISO/TR14321。B.1用于轴承的铁,铁-铜,铁-青铜,铁-碳-石墨材料(表B.1)GB/T19076—2003
在铁-铜轴承中,铜应该熔化并渗入周围的小孔中,对于含铜量高于2%者,可观察到一些游离铜。若含铜量等于或小于2%时,则一般不会出现游离铜,轴承中应有一个最小程度的原始颗粒界。依据制造工艺,铁-石墨材料在其显微组织中应含有游离石墨或游离石墨与化合碳的混合物,铁-青铜材料的显微组织兼有铁和青铜组织的外观。B.2用于轴承材料的青铜和青铜-石墨材料(表B.2)在90-10铜-锡青铜轴承中,组织应是α铜,不存在灰色的铜-锡化合物,并有极少量淡红色的富铜区。
B.3用于结构零件的铁和碳钢材料(表B.3)烧结材料组织中的碳含量可从金相组织中的珠光体质量分数来估计,100%的珠光体近似于含碳(质量分数)0.8%,碳能快速溶于铁中,因此,在1040℃烧结5min后就很难观察到非化合碳了。B.4用于结构零件的铜-钢和铜-碳钢材料(表B.4)添加的铜粉大约在1080℃熔解,然后渗人铁粉的颗粒之间和小孔隙中,有助于烧结。一般情况下,含铜2%及以下的烧结合金有极微量或没有非溶解铜,当铜的含量较高时,可以看到析出的铜相。铜熔于铁中,但不能渗人到较大颗粒的芯部,当铜熔化时,发生扩散或迁移,在其后留下相当大的孔隙,这在显微组织中很容易观察到。化合碳含量可用B.3中的方法根据显微组织进行金相估计。B.5结构零件用磷钢(表B.5)
含碳量(质量分数)小于0.1%的磷钢,显微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当用4%的硝酸乙醇腐蚀液浸蚀时,能识别出高磷区和低磷区。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能观察到灰色或深色的细小片状珠光体区和浅色的铁素体区。通过添加铜,在显微组织中能观察到网状的富铜区,磷钢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孔隙圆化。B.6结构零件用镍钢(表B.6)
在常规烧结中,与铁和石墨混合的细镍粉不能充分扩散。烧结态镍钢的显微组织为浅色的奥氏体富镍区及其边缘的针状马氏体或贝氏体。在高于1150℃的温度下烧结时,富镍区的体积分数将降低。在热处理状态下,富镍区呈浅色,在其芯部为奥氏体,边缘为针状马氏体(在×1000倍下观察)。这科多相组织是正常的,基体为马氏体,取决于淬火速率,细珠光体的含量(质量分数)为0%~35%。B.7结构零件用扩散合金化镍铜钼钢(表B.7)这些材料都是用添加有石墨粉的扩散合金化粉末制成的,具有多相显微组织。烧结态扩散合金化钢的显微组织类似于B.6中的镍钢,但含有较大比例的贝氏体和马氏体,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类似于热处理后的镍钢。
GB/T19076—2003
B.8结构零件用预合金化镍钼锰钢(表B.8)这些材料都是由添加有石墨粉的预合金钢粉烧结而成,热处理后,主要为均匀的回火马氏体组织。B.9结构零件用渗铜钢或渗铜合金钢(表B.9)在×100倍至×1000倍的范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富铜相,如果存在熔渗区,则能测定零件中铜相的分布,尽管铜不能填充所有的孔隙,但它会借助毛细管的作用首先填充颗粒连接处的细孔。化合碳的含量仅只与铁相有关。
B.10结构零件用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不锈钢(表B.10)-FL303,-FL304,FL316牌号不锈钢在烧结状态都具有奥氏体组织,且有生成李晶的迹象。在316L牌号不锈钢中,仅有很少或没有原始颗粒界、铬的碳化物、氮化物或氧化物的迹象。-FL410,-FL430,-FL434牌号在烧结状态下是铁素体组织,没有明显的起始颗粒界、氧化物或碳化物的迹象,但在显微组织中,存在微量的残留碳或氮。-FL410热处理牌号由烧结周期经正常冷却后得到充分马氏体。也可单独进行硬化,但在两种情况下,一般都要进行回火,以得到最佳韧性。B.11结构零件用铜基合金(表B.11)黄铜,青铜和锌白铜都应烧结到很难观察到原始颗粒界。在烧结良好的青铜合金中,α青铜晶粒都是从原始细晶粒簇开始生成长大,并且没有明显青灰色的金属间化合物的迹象。6
GB/T19076--2003
标准值
参考值
标准值
091X-011-0-
012~08
02-0-0-
06- 00-0-
081-010-
198080-
—2-2
O-O1-0-
(樱士)
%%%一
())
——2
[Yg-ot]
%%%器
CES石
符号國
GB/T19076-2003
标准值
6°0~9°
160~9
6°0~90
60~90
H 0--80
90~80
90~80
9'0~'0
001-00-1
符号國
GB/T19076—2003
60~90
OIAH098
6'0~90
6°0~g
0AH068
90~0
,“uu
O1AHO1S
9'0~0
符号國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