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7658.1-1995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73制冷设备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数:7 页
标准价格:14.0 元
出版日期:1996-07-01
相关单位信息
归口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发布部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标准简介
本标准代替了JB 466-86、JB 4340-86和JB 4350-86三项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的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 JB/T 7658.1-1995 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 JB/T7658.1-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JB/T7658.1-—95
JB 466 -86
代替JB4340—86
JB4350—86
本标准规定了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以下简称冷凝器)的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运输本标准适用于氨制冷装置用淋水式冷凝器。2引用标准
GB 1300
GB1591
优质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碳素结构钢
焊接用钢丝
低合金结构钢
GB/T 1804
GB 5117
GB 5118
GB6654
GB8162
GB 8163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碳钢焊条
低合金钢焊条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厚钢板结构用无缝钢管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13306标牌
ZBJ73029制冷装置用管式换热器清洁度测定方法3术语
3.1淋水式冷凝器
在大气中将水淋浇冷凝组外表面上使经过压缩后的高压氨气冷凝成液体的换热器。4产品分类
4.1型式
冷凝器按其结构型式分为横管式和螺纹管式两种。4.2型号
冷凝器的型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以下简称数字)组成。其型号的表示方法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5-06-16批准1996-07-01实施
4.2.1型号示例
JB/T7658.195
改型编号:用数字表示,第一次设计的产品省略名义冷凝面积:以冷凝管的外表面积为基推,用数字表示,m2冷凝器的代号:SN表示横管式,XN表示螺旋管式SN90-1:表示名义冷凝面积为90m,第-次改型的横管式冷凝器。XN100:表示名义冷凝面积为100m2的螺旋管式冷凝器。4.3基本参数
4.3.1横管式冷凝器的名义冷凝面积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4.3.2螺旋管式冷凝器的名义冷凝面积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冷凝器外表面的传热系数K≥700W/(m2·℃)。4.3.2.1
测定冷凝器传热系数时的工况应符合表3的规定。4.3.2.2
冷凝温度tk
进水温度wl
湿球温度。
冷却水量√
污垢系数 r
4.4设计条件
水侧(钢管)
设计压力:2MPa;
设计温度:75℃。
5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m*/(h·kw)
冷凝器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也可按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制造。
5.2材料
5.2.1冷凝器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应具有材质证明书。5.2.2冷凝器所用的主要材料标准应符合表4规定。1374
材料名称
标摊编号
GB 8162,GB 8163
5.3未注公差
JB/T7658.1--95
GB 699,GB 700,GB 1591,GB 6654焊
GB5117.GB5118
GB1300
机械加工表面的未注公差尺寸按GB/T1804中公差等级m(中等级)的规定。非机械加工表面的未注公差按公差等级c(粗糙级)的规定。5.4冷凝管组
5.4.1施工前冷凝管应校直,除去表面氧化皮和污物,确保管内清洁、干燥。5.4.2弯管的圆度公差应不大于管子外径的15%。5.4.3管子弯曲处的壁厚减薄量应不大于原壁厚的17%,弯曲处不应有皱折、压痕等缺陷。5.4.4冷凝管组与支撑之间应焊接固定。5.5焊接
冷凝器的焊接应符合图样和工艺的规定。5.6组装技术要求
5.6.1组装时,接管法兰面应垂直于接管的主轴线,安装接管法兰应保证法兰面的水平或垂直,其偏差应不超过法兰外径的1%,且不大于3mm。5.6.2淋水槽安装时应平整,纵向弯曲在全长范围内应不大于10mm。5.7耐压和气密要求
冷凝器与制冷剂接触的各部件均应经耐压试验和气密试验,总装后还应进行气密试验。5.8清洁度
冷凝器内部应清洁,其与制冷剂接触部位的杂质含量应不超过800mg/m2。5.9外观质量
冷凝器造型应美观大方,焊缝表面应无裂纹、气孔、弧坑和夹渣,外表面应涂油漆,油漆应均勾光滑、以泽致,不应有影响外观的缺陷。5.10成套性
成套供应的冷凝器还应包括:
氨进口接头;
氮出口接头,
水进口接头;
氨放空接头、压力表接头;
放油接头、排污接头;
平衡管接头;
淋水槽;
成组装配法兰。
5.11附件
5.11.1冷凝器的附件为:
压力表;
氨阀;
地脚螺栓。
5.11.2冷凝器的附件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5.12保用期
JB/T 7658.1—95
在用户遵守产品说明书各项规定的条件下,从制造厂发货之日起18个月内,冷凝器因制造不良而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厂应免费更换或修理。6试验方法
6.1性能试验
冷凝器性能试验方法可采用工业运行试验。6.2耐压和气密试验
6.2. 1 耐压试验
6.2.1.1液压耐压试验
6.2.1.1.1冷凝器制造完成后应进行液压耐压试验,试验介质为洁净的水或不会引起危险的其他液体。试验时的液体温度应远低于它的沸点或闪点。6.2.1.1.2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倍。6.2.1.1.3冷凝器液压耐压试验方法:a.试验前冷凝器各连接部位的紧固螺栓应装配齐全,紧固妥当,试验用压力表的刻度盘直径应在100mn以上,耐压试验应用两个量程相同的并经校正且在有效期内的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在试验压力的2倍左右为宜,且不应低于1.5倍和高于3倍的试验压力。b.试验时,冷凝器顶部应设排气口,充液时应将过滤器内的空气排尽。试验过程中冷凝器观察表面应保持干燥。
c将冷凝器内部灌满试验介质并排尽空气,然后缓慢加压到试验压力,并保压10min,再降到设计压力。在设计压力下进行检查,冷凝器各处无泄漏和异常变形等为合格。d,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不应采用连续加压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的做法,不应带压紧固螺栓。
液压耐压试验完毕后,应将液体排尽并做于燥处理。e.
6.2.1.2气压耐压试验
6.2.1.2.1气压耐压试验所用气体应为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或惰性气体。6.2.1.2.2气压耐压试验应有安全措施,该安全措施由试验单位安全部门监督检查。6.2.1.2.3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15倍。6.2.1.2.4冷凝器气压耐压试验方法:a.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和6.2.1.1.3a的规定相同。b.试验时应缓慢加压到试验压力,并保压10min,再降到设计压力。在设计压力下冷凝器的各处经肥皂液或其他检漏液检查无泄漏和异常变形等为合格。如有泄漏,卸压修补后再按上述规定重新试验。
C.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不应采用连续加压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的做法,不应带压紧固螺栓。
6.2.2气密试验
6.2.2.1气密试验应在液压耐压试验合格后进行,如果冷凝器做过气压耐压试验,可免做气密试验。6.2.2.2试验压力等于设计压力。6.2.2.3气密试验所用气体应符合6.2.1.2.1的规定。6.2.2.4冷凝器气密试验方法:
9.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和6.2.1.1.3a的规定相同。b.试验时应缓慢加压到试验压力,并保压10min后,放人不低于5℃的水中(或外部涂上发泡液),无气泡产生为合格。
如有渗漏,卸压修补后重新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试验。cbZxz.net
6.3清洁度测定
JB/T 7658. 1--95
冷凝器的清洁度测定可参照ZBJ73029的规定。7检验规则
7.1—般要求
冷凝器应由制造厂的技术检验部门按本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7.2检验项月
7.2.1检验分类
冷凝器的检验分出厂检验、型式检验两类。7.2.2检验项目
冷凝器的检验项目应按表5的规定。表5
检验项目
性能试验
清洁度
加工质量
外观质量
耐压和气密试验
核对标牌各项内容
按出厂文件核对产品的成套性
7.3出厂检验
每台冷凝器制成后均应进行出厂检验。7.4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7.4.1对冷凝器至少一个规格的新产品或经重大改革的老产品应进行型式检验。7.4.2冷凝器性能试验方法可采用工业运行试验。8标志、包装和运输
8.1标志
8.1.1标牌
冷凝器应在明显而平整的部位上固定标牌,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标牌上应标出下列内容:
制造单位及商标;
产品型号:
产品名称,
设计压力;
设计温度;
冷凝面积;
制冷剂;
净重;
制造编号;
制造口期。
8.1.2出厂文件
冷凝器出厂时应随带下列出厂文件。8.1.2.1
产品合格证,其内容为:
制造单位及商标;
产品型号;
产品名称;
出厂编号;
检验结论;
检验人员及负责人签章;
检验日期。
产品说明书,其内容为:
产品型号及名称;
用途及适用范围;
规格及技术参数;
结构及工作原理,
安装及使用说明;
维护、保养与维修;
外形图。
8.1.2.3装箱单。
8.2包装和运输
JB/T 7658.1—95
8.2.1冷凝器外露加工面和接管处应涂防锈剂并予以密封。组装法兰应以螺栓固紧,其密封面涂防锈油脂,并予封闭。
8.2.2冷凝器可以裸装或装箱,运输时应注意设置托架固定,防止翻滚窜动。在发货时,应有发货标志和运输包装标志。
附加说明:
本标由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提出并归口。本标由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标推主要起草人:李慕珍、哈洪波、孙正国、胡增武。本标准于1964年1月首次发布,于1986年12月第一次修订。137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