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 20504-1992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废物>>13.030.10固态废物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标准>>Z70有毒害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
关联标准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G 20504-1992 化工废渣填埋场设计规定 HG20504-1992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化工废渣填埋场设计规定
HG 20504-92
主编单位:化工部环境保护设计技术中心站批推部门:化
國学工业部
化工部工程建设标准编辑中心
1总则
1.0.1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及《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文件制定。1.0.2本规定旨在防止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
1.0.3本规定适用于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化工建设项目,包括外资、中外合资和进项具。
1.0.4化工废渣填埋场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及化工部现行的有关法律、法令、标准、规范的规定。2选址
2.1一般规定
2.1.1场址选择要求布局合理,不应妨碍工厂的正常生产。2.1.2废渣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宜布置在化工生产区全年或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最小风频的上风侧。2.1.3填埋场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其宽度应根据国家现行的《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40-83)的规定确定,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绿化防护林带。2.1.4填埋场应距地界线60m以上,必须在水源卫生防护带以外。水源卫生防护带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2.1.5填理场选择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减少土方量,筑坝工程量小,堆坝方便。
2.1.6不要选择在飞机场、军事试验场附近,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应远离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仓库,罐区,避开高压输电线路。51
2.1.7应避开珍贵的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上关心的地区及珍贵动植物栖息地、潮湿地带、远离各类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2.1.8应远离城市,并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发展情况,避开居民集中区和交汇区(公园、风景区),文教区。2.2水文地质要求
2.2.1填理场应选择在工程地质状况稳定,建造费用低的地区。应避开地霞区,滑区、断层区以及下面蕴藏有矿藏、灰岩坑及溶岩洞的区域。避免受泥石流、火山、潮汐等影响。2.2.2场址附近的土壤应尽量为渗透性小的土壤(粘性土,沙质粘性土等)。
2.2.3填埋场应选择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构筑物基础必须在地下水位之上1.5m,应避开专用水源蓄水层和地下水补给区,尽量选在当地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下游。2.2.4选择不会被水没的地区,必须在100年泛洪区以外。2.3选址的前期工作
2.3.1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全面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场址选择前,要对拟选场址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工农业布局、城乡规划、自然保护区现状等进行调查,并在收集当地的大气,水体,上壤等基本环境要素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制定对环境可能产生最小影响的选址方案。2:3.2确定场址前,必须查明填埋场区水文地质情况,搜集分析现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钻探技术进行水文地质勘探,进一步评价渣场建设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防渗措施,为渣场建设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提供依据。52
2.3.3根据调查的资料绘制较详细的场地地图,场地地图应标出的主要内容如下:
a.等高线:b.地界线:c.道路:d.已有或准备设置的地上或地下公用设施:e.地下水排放口:f.地下水流向:g.井、泉;沼泽地;i.民用供水,.采石场、砂及砾石坑、堆土区,k.地下及地面矿藏、天然气及油井;1.建筑物、围墙。2.3.4场地面积的确定
2.3.4.1场地应足够大,以容纳在生产装置使用期间产生的废物,满足总体布置要求并根据规划要留有适当余地,以备今后扩建用。
2.3.4.2有效填埋区的使用期限以在10~~20年之间为宜。2.3.4.3有效填埋区面积确定后,还应考虑保留适当的缓冲区,并根据相应的标准确定场地边界,填埋区同边界至少保留15m的距离。
2.3.4.4除缓冲区外,还在保留5%10%的面积以备辅助操作用。
3对填埋物的要求
3.0.1所填埋废物的含湿量、固体含量,渗透率等应不影响废物本身的长期稳定性。
3.0.2填埋场不应处置可燃废物、易反应性废物、挥发性废物、大多数液体、半液体,污泥。
3.0.3对毒性较大废弃物要经过妥善的预处理后才可送填埋场处置。对具有特殊毒性及放射性的废弃物严禁填埋。3.0.4两种或两种以上废弃物混合时应当是相容的,不会发生反应、燃烧、爆炸或放出有害气体。53
3.0.5对生产区产生的垃圾、施工残土、锅炉灰渣等不含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废弃物不得送入填埋场。4构筑物的设计和操作
4.1村垫层的设计
为防止废渣滤液污染地下水,渣场应设置不透水衬垫层,衬垫层可以是单一低渗透性土堰的天然衬单,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材料的人造衬里或天然和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复合衬里。4.1.1天然衬里系统
4.1.1.1天然衬里系统必须是在场地的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才可采用。一般要求为自然蒸发量要超过降水量50cm,天然衬里系统的设计要满足以下原则。(1)在填埋场的底部和边上铺设粘土夯实,夯实后的粘土的渗透系数要小于10cm/s,厚度至少要1m,底部距最高地下水位至少1.5m。
(2)除低渗透性外,天然土壤衬里还应满足有关的土壤标准,要求土壤的粘性颗粒含量大于30%,液限大于30%,塑性指数天于 17,pH≥7。
(3).天然衬里要与预计浸出的浸出液相容。渗透性不应因与浸出液接触而增加。
4.1.2人造衬里系统
4.1.2.1人造衬里应满足以下要求:(1)渗透系数小于10-7cm/s
(2)具有适宜的强度:
(3)铺设在稳定的基础之上;
抗臭氧、紫外线、土壤细菌和真菌的侵蚀:(4)
(5)具有适当的耐候性,经得起急剧的冷热变化:(6)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经得起整个设施的压力和填筑机械与设备的压力
能够抵抗废物中可能含有的各种物质的刺伤、磨损和划(7))
(8)为确保接缝具有连续性并具有的适宜的强度,在衬里装配过程中所有的接缝都应能够进行检验:(9)厚度均勾,无薄点、裂缝、磨损:(10)在特殊条件下,为保证长期使用,应具有足够的厚度,对有机类衬层厚度一般不应小于0.5mn(11)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抵抗废物中各种物质的腐蚀。
4。1.3复合衬里系统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差,环境保护要求高,而又没有其它条件较好的渣场可供利用时,衬垫层可考虑采用复合衬层,复合衬层的技术要求应与天然衬里和人工衬里相同。4.2漫出液收集和控制系统设计
4.2.1浸出液收集系统应能收集可能沥出的所有浸出液,并能顺畅流到处理装置或处置地点。
4.2.2单衬里系统可设置单-一浸出液收集系统,复合衬里应设置双层浸出液收集系统。
4.2.3浸出液收集系统的设计可参照以下要求:4.2.3.1衬垫层应具有1%的坡度,以使漫出液凭借重力即可沿坡度流入集液地点
4.2.3.2为保护衬垫层并使浸出液迅速流入集液坑,可在衬层之上设置一层由可渗透性砾石或砂质七壤构成的保护层,厚度一55
般为30cm左右,坡度为1%:
4.2.3.3在可渗透层也可以设置多孔管排水系统,以便浸出液能更快地汇集到集液坑中:
4.2.3.4集液坑容量应大于三个月预计浸出液量4.2.3.5当抽水泵或立管等损坏时,应能容易地移出浸出液;4.2.3.6定期抽出浸出液以减少衬里的水力压力,浸出液必须处理合格后方可排放。
4.3气体收集和控制系统设计
对于堆存过程中有散发出如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恶臭等有害气体的废渣填埋场,应设计废气收集系统。常用的气体收集系统为可渗透性排气和不可渗透阻挡层排气。4.3.1可渗透性排气
可渗透性排气系统的设计宜选用渗透性好的砾石等物质做为填料建造排气孔道,排气孔道的间距一般为20m~150m,砾石层的厚度取30cm~45cm。
4.3.2不可渗透性排气
不可渗透性排气,即从不可渗透的填理场顶部覆盖层引入竖直排气管与覆盖层下设置的水平多孔管相通,水平多孔管的间隔可根据场地大小、气体生成速度以及填充物的气体渗透性来确定。4.4地表水导流系统设计
4.4.1为防止地表径流水进入填埋场从而减少浸出液,填埋场应设置导流渠、地表稳态化、地下排水和导流坝等工程屏障将地表径流水引走。
4.4.2导流系统的设计由当地岩土的渗透性、吸附性、地表水径56
流量等场地特性决定,必须领保证处置场地的所有地面水均能畅通排走。
4.4.3通常径流水收集在导流渠中,导流渠应环绕整个场地控掘。渠道的构筑材料可以是种草的天然土壤衬层、土衬沥青、碎石混凝士或沥青碎块,此外,还可以采用从中分开的金属波纹管做临时性排水设施。
享流渠的尺寸可来用25年或50年暴风雨资料来计算。4.4.4地表稳态化设计应选好最后覆盖材料,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渗透和对覆盖物的侵蚀作用。4.4.5对已经渗透过表面覆盖层的雨水,可以在填理场之上覆盖层下铺设一系列多孔管,将其排入收集系统。4.4.6还可以在场地四周修筑流坝,以拦截地表径流水并将其弓!入排水和设施中去。导流坝设计应使导流水不与滤液接触。4.5坝的设计
4.5.1如果地形条件需要筑坝时,可设置渣坝。渣坝坝址的选择应以筑(堆)坝工程量小,形成的库容量天和避免不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原则,并综合考虑筑坝材料来源、施工条件与排水构筑物的布置等因素来确定。
4.5.2渣坝内外坡坡度应根据筑坝材料和地基士壤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筑坝上升速度等因素由稳定计算确定。应能抵抗作用于坝的所有荷载。
4.5.3渣坝应作与衬挚层相同的防渗滤设施以避免渗漏,渣坝的外坡面及其岸坡交界处应设排水沟和截水沟,将水排往坝脚以外以免冲刷项基。
4.5.4渣项的外坡与坝顶应按筑坝材料不同,并结合坝玻排水设施考草皮植草或碎石护坡。
4.6辅助设施设计
4.6.1填埋场周围应设置雨水截洪沟以保证将洪水及时疏导,设计洪水的降雨历时,一般用24小时计算。4.6.2填埋场的进出道路要设计永久性全天候道路,具有适宜的宽度及承载力,可供双向运输,避免运输阻塞。具体设计可参照《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的规定。4.6.3·填埋场附近或适当距离内应设置设备维修和储存场所以及工作人员休息室和卫生设施。4.6.4应配备动力、水、无线电和电话等公共设施。4.6.5应设置磅房,以便记录计量运到场地的废物量。4.6.6可设置运输车辆的清洗设施和为防止扬尘用的喷水设施。4.6.7为保证填埋的顺利进行,填埋场应具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常用的设备有履带式和轮胎式推土机,铲运机、路机,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
4.6.8填埋场应设置围墙,窗笛或其它天然屏障以防止闲散人员牲蓄的进入。
4.7填理操作
4.7.1应根据填理场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衬单材料的性质等特点来确定废物的填埋操作。4.7.2平坦地区可以选择由下向上或从一端向另一端填埋的方式。从一端开始向另一端推进的方式,其优点是既可以减少废物暴露时间,文有助于减少浸出液。4.7.3斜坡地带或峡谷地带可以选择从上坡端向下坡端填埋的方式。这样既不会积存地表水,文可减少浸出液。58
4.7.4处理较湿的固体废物时,必须进行填埋前的预处理或添加吸附干燥剂,或采用轮换工作区制度,以使填埋工作顺利进行。4.7.5处理较干固体废物时,应注意防尘,对于有害废物的粉尘应严格加以限制。无害废物的粉尘可采用喷水或消尘剂来控制。4.7.6处理桶装固体(或膏状)物料时,应用铲车或装料机将桶有规律放置,装废液的桶四周须设置足够的吸附剂,以备泄漏废物所需。
4.7.7对于两种或多种互不相容的废物,应分别子以填埋。容器盛装废物和非容器盛装废物也应分别放置,并要详细记录填埋位置和放置时间。
4.7.8为保证填埋操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完整的填埋操作计划,根据设计选定的填埋方法为操作人员指明操作规程,记录,蓝测程序,事故的处理及安全措施等。5封场
5.0.1封场应司地表水的管理,沥滤液的收集,蓝测以及气体的控制措施一并进行考惠。
5.0.2填埋场关闭时,应在填埋场之上覆盖一层15cm厚、渗透系数二10-7cm/s的,为更好地防止地表水的渗入,还可以铺设一层有机衬层。其上再覆盖45cm厚的天然上壤,以能够维持十生植物的生长。
5.0.3在封场后的填理场上进行绿化栽种浅根植物时,必须在两层覆盖层之上再铺设15cm厚的表面土壤,若栽种深根植物,则须在其上铺设至少1m厚的表面王壤。5.0.4最终覆盖层的最终坡度不应超过33%。5.0.5为防止坡度过大致使雨水冲刷覆盖层,可适当建造缓冲台59
阶,台阶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强度,以能经受25年一遇24小时内最大的暴风丽。
5.0.6封场后至少20年内应保持场地的设计标推,并应继续维持地下水和沥滤液蓝测系统以及气体监测和收集系统的正常运转。
5.0.7封场后应继续保持土的平整,保护好坡度覆盖植被及地表水导流设施。
5.0.8通向填埋场的道路应加以限制和维持原有标志。6场地监测系统
废渣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水的污染,医此场地蓝测主要是对地下水的监测。地下水蓝测应包括本底蓝测,充气区监测和饱和区监测三项6.1本底监测
6.1.1本底监测井位于填埋场的水力学的上坡区域,以便采样能代表流经场地的地下水的基本性质,提供本底数据。6.1.2本底监测井的设置一般与场地距离最大不超过3km,深度可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应至地下水位之下3m,以便在一年之内可随时取样。
6.1.3本底监测最好在填埋操作开始之前进行,以真正反快自然状况。可每月取样进行全分析,三个月后方能进行土地填筑处置。6。2饱和区蓝测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6.2.1·饱和区监测是指场地的水力下坡区的地下水监测。目的是为了监测地下水是否为场地浸出的有害物质所污染。6.2.2饱和区监测井同本底监测井的结构类似,深度应在地下水位之下,以便敢样不受地区水位波动的影响。6.2.3饱和区监测井至少应包括三口井,口井提供远离场地被地下水稀释的浸出液的数据,另外两口井靠近场地用于提供直接受场地影响的地下水数据。若场地较大,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监测升的数目。
6.3充气区监测
6.3.1充气区是指土地表面和地下水位之间的士壤层,该区内的土壤空隙为部分空气和水所充满,浸出液必须通过它方能进入地下水。
6.3.2充气区监测主要采用压力真空渗水器进行。渗水器可沿土地填埋场地的四周设置,最好是直接设置在土地填埋场的村里之下,但不应破坏衬里系统的完整性。6.3.3为了便于取样,掌握反应浸出液的迁移位置,可在同一监测井垂直设置几个渗水器。
6.4取样和分析
6.4.1监测分析分两类。一类是关键性因素分析,一类是全分析。6.4.2关键性因素分析是通过选择性的分析,根据水质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明显变化及早发现水污染的迹象,这样可以减少费用。6.4.3.关键性分析应包括以下参数:a.比电导,b.pH;c.氯化物:d.重金属:e.总有机碳f.主要有害组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