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T 28-199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T 28-1999

中文名称: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9-08-18

实施日期:2000-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251494

相关标签: 固定 污染源 排气 测定 烟酸 吡唑 光度法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采样、分析测试方法>>Z25废气排放污染物分析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书号:1380135.031

页数:8页

标准价格:8.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9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奚旦立、汪永辉、姜佩华

起草单位:中国纺织大学

提出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

发布部门:国家保护环境总局

主管部门:国家保护环境总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氰化氢测定.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T28-199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cyanideIso nicotinic acid-3-methyl-1-phenyl-5-pyrazolone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氰化氢测定。HJ/T 28 - 1999
1.2在氰化氢无组织排放的空气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30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2×10-3mg/m2,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050~~~0.17mg/m。在有组织排气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5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09mg/m,定量测定浓度范围为0.29~~8.8mg/m2。1.3硫化氢和氧化剂(如Cl2)存在对测定有干扰。2方法原理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氰化氢(HCN),在中性条件下,与氯胺T作用生成氟化氰(CNCI),氯化氰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生成戊烯二醛,再与吡唑啉酮进行缩聚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方程式如下:
(氯胺T)
(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3引用标准
(异烟酸)
COOH H
(戊烯二醛)
COOH HwwW.bzxz.Net
(蓝色化合物)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08-18批准270
2000-01-01实施
HJ/T 28—1999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4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4.1符合二级实验用水质量指标的纯水。4.2氢氧化钠。
4.3冰乙酸。
4.4氯化钠。
4.5硝酸银。
4.6氰化钾。
无水磷酸二氢钾。
无水磷酸氨二钠。
铬酸钾。
氯胺T。
试银灵(对二甲胺基亚苄基罗丹宁)。4.11
4.12异烟酸。
3吡唑啉酮。
4. 14N,N'-二甲基甲酰胺。
4.15氢氧化钠溶液:c=2%。
称取2g氢氧化钠(4.2)溶解于少量水中,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4.16氢氧化钠溶液:c=0.1%。
称取1g氢氧化钠(4.2)溶解于少量水中,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4.17 氢氧化钠吸收液 A:c(NaOH)=0.05 mol/L。称取2g氢氧化钠(4.2)溶解于适量水中,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4.18氢氧化钠吸收液B:c(NaOH)=0.1mol/L。称取4g氢氧化钠(4.2)溶解于适量水中,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4.19乙酸溶液:0.6%。
移取冰乙酸(4.3)3.0ml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4.20氯化钠标准溶液:c(NaCl)=0.0200mol/L。将氟化钠(4.4)置于瓷内,经400~500℃灼烧至无爆裂声后,于干燥器内冷却。称取1.169g氯化钠于烧杯中,用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标线,混合均匀。4.21硝酸银标准溶液:
称取3.4g硝酸银(4.5),溶解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贮于棕色细口瓶中。标定:吸取氟化钠标准溶液10.00ml,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50ml及4~5滴铬酸钾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砖红色。记下读数(V)。平行滴定所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之差应不大于0.04ml。
取水60ml,同法做空白滴定。按下式计算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c(AgNO,) c(NaCI) × 10. 00
式中:c(AgNO,)——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c(NaCI)一一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V。-分别为滴定氯化钠标准溶液、空白溶液时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ml。4.22氰化钾标准贮备液
移取0.25g氰化钾(注意:剧毒),溶解于0.1%氢氧化钠溶液(4.16)中,并用0.1%氢氧化钠溶液(4.16)稀释至100ml,混匀后避光贮存于棕色细口瓶中。该溶液每毫升约相当于1.0mg氰化氢。271
HJ/T 28 --- 1999
标定方法:吸取10.00ml氰化钾贮备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50ml水和2%氢氧化钠溶液(4.15)1.0ml,加2~3滴试银灵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淡黄色变为橙红色,记录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平行滴定所消耗硝酸银溶液体积之差应不超过0.04ml。另取水60ml,同法做空白滴定。记录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c(mg/ml) = c(AgNO.) × (V= V.) × 54. 0410.00
式中:
c(AgNO3)-
氰化钾贮备液中相当于氰化氢的浓度,mg/ml;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分别为滴定氟化钾贮备液、空白溶液所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ml。V.Vo-
10.00氰化钾贮备溶液的体积,ml;54.04-
相当于1L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氰化氢(HCN)质量,g。4.23氰化钾标准溶液:c=10.0μg(HCN)/ml。准确吸取一定体积氰化钾标准贮备液(4.22)于100ml容量瓶中,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4.18)稀释到标线,贮于冰箱(2~~5℃)保存可稳定5天。4.24氰化钾标准使用液:c(HCN)=1.00μg/ml。临用前吸取10.0μg/ml氰化钾标准溶液(4.23)1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4.18)稀释至标线。
4.25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0。称取34.0g无水磷酸二氢钾(4.7)和35.5g无水磷酸氢二钠(4.8)溶解于水,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
4.26铬酸钾指示剂
称取10.0g铬酸钾(4.9),溶解于少量水,滴加硝酸银标准溶液(4.21)至产生少量浅砖红色沉淀为止,放置过夜,过滤,滤液用水稀释至100ml,待用。4.27酚酸指示剂c=0.1%。
称取0.1g酚酸,溶于95%乙醇中,稀释至100ml。若混浊应过滤。4.28氯胺T溶液
称取 0.50 g氯胺T(CHC.H,SOzNCINa·H,O,Chloramine-T)(4.10),溶解于水,稀释至 50 ml,贮存于棕色细口瓶中,贮于冰箱可使用3天。4.29试银灵指示剂
称取0.02g试银灵(对二甲胺基亚基罗丹宁,Paradimethylaminobenzalrhodanine)(4.11),溶于100ml丙酮中。贮存于棕色细口瓶,于暗处可稳定1个月。4.30异烟酸溶液
称取3.0g异烟酸(C.HsNOz,Isonicotinicacid)(4.12),溶解于2%氢氧化钠溶液(4.15)中,溶解后,加水稀释至200ml。
4.31吡唑啉酮溶液
称取0.50 g吡唑啉酮(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C1oHi.ONz,3-methyl-1-pheny-5-pyrazolone)(4.13),溶解于 40.0 mlN,N'-二甲基甲酰胺[HCON(CHs)2,N,N'-dimethylformamideJ(4.14)中。4.32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
临用前,将异烟酸溶液(4.30)和吡唑啉酮溶液(4.31)按5:1体积混合,贮于棕色试剂瓶中。5仪器
5.1分光光度计:具1cm比色皿。5.2具塞比色管25ml。
5.3棕色酸式滴定管:25ml。
5.4采样仪器
5.4.1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HJ/T 28
参考GB/T16157--1996中9.3配置采样仪器5.4.1.1采样管
材质为不锈钢、硬质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直径为6~~8mm的管料,并具有可加热至120℃以上的保温夹套。
5.4.1.2样品吸收装置
多孔玻板吸收瓶,125ml。
5.4.1.3流量计量装置
见GB/T 16157-—1996中 9.3.6。5.4.1.4抽气泵
见 GB/T 16157-1996 中 9. 3. 7。5.4.1.5连接管
硅橡胶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乳胶管。5.4.2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4.2.1引气管
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软管,头部按一玻璃漏斗。
5.4.2.2样品吸收装置
多孔玻板吸收管:10~~25ml。
5.4.2.3流量计量装置
参考GB/T16157—1996中9.3.6。5.4.2.4抽气泵
参考GB/T16157—1996中9.3.7。5.4.2.5连接管
同5.4.1.5。
6样品采集和保存
6.1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1.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T16157—1996中9.1.1和9.1.2确定采样位置和采样点。6.1.2采样装置的连接
参考GB/T16157—1996中9.3图28,按采样管、样品吸收装置、流量计量装置和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系统,连接管要尽可能短,按GB/T16157--1996中9.4的要求,检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和可靠性。
6.1.3样品采集
串联两支内装20ml氢氧化钠吸收液B(4.18)的125ml多孔玻板吸收瓶,并将它接人采样系统中,将采样管头部塞适量无碱玻璃棉,伸入排气简采样点,以0.5L/min流量采样10~30min,记录采样流量、时间、温度、气压等,密封吸收瓶进出口,避光运回实验室。6.2无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2.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16297-—1996中附录C确定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位置,或按其他特定要求确定采样点。6.2.2采样装置的连接
HJ/T 28 -- 1999
按引气管、样品吸收装置、流量计量装置和抽气泵的顺序连接采样装置,连接管要尽可能短,如无必要,样品吸收装置前可不接引气管。参考GB/T16157一1996中9.4的要求,检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和可靠性。
6.2.3用装有0.05mol/L氢氧化钠吸收液A(4.17)5ml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采样30~60 min。记录采样流量、时间、温度、气压等,密封吸收管进、出口,避光运回实验室。6.3样品保存
如果样品采集后不能当天测定,应将试样密封后置于2~~5℃下保存,保存期不超过48h。在采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6.4采样防护
采集有组织排气的人员必须两人以上,并戴好防毒面具才能进人现场采样。7分析步骤
7.1绘制校准曲线
取8支25ml具塞比色管,按表1配制标准色列。表1氰化钾标准色列
氰化钾标准使用液,ml
0.10mol/L氢氧化钠吸收液,ml
氰化氢含量,ug
每管各加1滴0.1%酚酸指示剂(4.27),摇动下逐滴加入0.6%乙酸溶液(4.19),至酚酸指示剂刚好褪色为止,加磷酸盐缓冲溶液(4.25)5.00ml,摇匀,再加氯胺T溶液(4.28)0.20ml,立即盖好瓶塞,轻轻摇动,放置5min,加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4.32)5.00ml,立即盖好瓶塞,摇勾,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在25~35C放置40min。于波长638nm处,用1cm比色血,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对氰化氢含量(μug)绘制校推曲线并计算其线性回归方程。7.2样品测定
7.2.1无组织排放样品测定
采样后,将样品移入25ml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水洗涤吸收管两次,洗涤液合并于具塞比色管中,使总体积不超过10ml,然后加0.1%酚酸指示剂(4.27)1滴,以下操作同校准曲线的绘制。7.2.2有组织排放样品测定
采样后,将第一吸收瓶和第二吸收瓶中的吸收液转入50ml容量瓶中,用少量水分别洗涤第一吸收瓶和第二吸收瓶,洗涤液并人50ml容量瓶中,最后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吸取5.00ml样品溶液于25ml具塞比色管中,以下步骤同校准曲线的绘制。8计算和结果表示
8.1无组织排放样品浓度计算
氰化氢(HCN,mg/m\)一
式中:W—-样品溶液中氰化氢含量,ug;Vnd—换算成标推状态下的干采气体积,L。8.2有组织排放样品浓度计算
氰化氢(HCN,mg/m2)=
HJ/T 28— 1999
式中:W---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中氰化氢含量,uμg;Vnd——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干采气体积I;V——样品溶液总体积,ml;
V。测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ml。按GB/T 16157—1996 中 10. 1或 10. 2计算 Vp。8.3氰化氢有组织排放的“排放浓度”计算按照GB/T16157一1996中11.1.2或11.1.4计算氰化氢的\排放浓度”。8.4氰化氢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计算按照GB/T16157—1996中的11.4计算氟化氢的排放速率。8.5氰化氢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计算8.5.1按下试计算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氰化氢平均浓度C
式中:C——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氰化氢平均浓度;α—一个样品的氰化氢浓度;
n——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集的样品数自。8.5.2“无组织排放监控度值”的计算按GB16297—1996附录C中C2.3计算氰化氢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9精密度和准确度
9.1精密度
五个实验室测定HCN浓度为0.37mg/m2的统-一样品,得到方法的重复性标准偏差为0.01mg/m,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3.1%,重复性为0.030mg/m;方法的再现性标准偏差为0.016mg/m2,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4.1%,再现性为0.040mg/m。五个实验室测定实际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于 0.81%~11%之间。9.2推确度
五个实验室分别测定浓度为0.37mg/m3的统样品,测定总均值的相对误差为2.90%各实验室测定均值的相对误差于士5.4%之间。五个实验室测定统一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于93.2%~103%之间;测定实际样品的如标回收率于90. 1%~102%之间。
10说明
10.1氰化氢是易挥发的有毒物质,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加试剂外,比色管都应盖严。10.2绘制校准曲线和样品测定时的温度之差应不超过3℃。10.3如能获得硝酸银基准试剂,可用直接法配制硝酸银标准溶液,免去标定步骤。10.4为降低试剂空白值,实验中以选用无色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为宜。10.5含氰化钾的废液应加三价铁盐或漂白粉处理后排放。10.6氧化剂(如Cl2)和硫化氢存在对测定有干扰,检验试样中是否存在氧化剂和硫化氢及消除干扰的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A。
HJ/T 28 - 1999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检验试样中氧化剂和硫化物及消除干扰的方法A1检验试样中是否存在氧化剂(如有效氯),可取1滴试样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若变蓝说明氧化剂存在。若有显著量的氧化剂存在,氰化氢的测定不能进行。若氧化剂存在量小,可向样品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亚硫酸钠溶液消除其干扰。具体做法是:量取两份相同体积的同一样品,向其中份样品中投人淀粉-碘化钾试纸1~3片,加硫酸酸化,用亚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淀粉-碘化钾试纸由蓝色变至无色为止,记录用量。另一份样品,不加试纸和硫酸,仅加上述同量的亚硫酸钠溶液,并将此溶液进行氰化氢测定。
A2检验试样中是否存在硫化物,可取1滴试样滴在乙酸铅试纸上,若变黑,说明有硫化物存在。若试样中含有少量硫化物,可用预蒸馏的方法予以去除,蒸馏前加入2ml0.02mol/L硝酸银溶液。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推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大学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奚旦立、汪永辉、姜佩华。本标推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27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