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31-199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HJ/T 31-1999

中文名称: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9-08-18

实施日期:2000-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57122

相关标签: 固定 污染源 排气 测定 光度法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采样、分析测试方法>>Z25废气排放污染物分析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书号:1380135.019

页数:7页

标准价格:8.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9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31-199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Determination of phosgeneAniline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光气测定HJ/T 31 -—1999
1.2在无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60L时,光气的检出限为0.02mg/m,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6~1.0mg/m。
在有组织排放样品分析中,当采样体积为15L时,光气的检出限为0.4mg/m,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 1.2~20 mg/m2。
1.3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氟气浓度大于1600mg/m时对光气测定有干扰。2方法原理
含光气(COCl,)的气体先经装有硫代硫酸钠和无水碳酸钠的双联玻璃球,以除去氯、二氧化氮、氨等干扰气,而后被苯胺溶液吸收,生成1,3-二苯基腺,用溶剂在酸性条件下萃取,在波长257nm处定吸光度,其值与光气含量成正比。反应式如下:H
NH, + COCl2‘
3引用标准
-NH2·HCI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4试剂与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中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去离子水。4.1硫酸:p=1.84g/ml。
4.2甲醇。
4.3硫代硫酸钠。
4.4无水碳酸钠。
4.5苯胺
常压蒸馏,收集183~~184℃的馏分。4.6正已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08-18批准286
2000-01-01实施
HJ/T 31 --- 1999
在1000ml分液漏斗中,按正已烷与浓硫酸(4.1)50+3(V/V)的比例,将浓硫酸(4.1)缓慢加人试剂中,上塞,倒置分液漏斗,用力囊荡数分钟(注意经常放气),静置分层后弃去浓硫酸。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弃去的浓硫酸为浅色止。酸洗结束后再用去离子水水洗,步骤同上,直至弃去的去离子水pH为7左右,然后进行蒸馏,收集68~69℃的馏分。4.7二氯甲烷
以同(4.6)的步骤进行酰洗和水洗,然后进行常压蒸馏,收集39~40℃的馏分。4.8异戊醇
常压蒸馏,收集129~130℃的馏分。4.9混合萃取剂
取正已烷(4.6)、二氯甲烷(4.7)、异戊醇(4.8)按1+1+0.2(V/V/V)比例混合配制。4.10硫酸溶液:1+1。
用量简量取250ml浓硫酸(4.1),缓慢地倒人(边搅拌)250ml水中。4.11吸收液
称取新蒸馏的苯胺(4.5)0.25g,溶解于1000ml水中,此溶液置于冰箱中可保存一个月。4.121,3-二苯基腺标准储备液:相当于100.0μg(光气)/ml。称取127.5mg1,3-二苯基脲,溶于甲醇(4.2),移入500ml容量瓶,用甲醇稀释至刻度。4.131,3-二苯基腺标准使用液:相当于1.00μg(光气)/ml。临用时,吸取标准储备液(4.12)1.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吸收液稀释至刻度。5仪器
5.1紫外分光光度计:具1cm石英比色血。5.2多孔玻板吸收瓶:125ml。
5.3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10ml。5.4具塞比色管:25ml。
5.5双联玻璃球管(见图1):
图1双联玻璃球管
5.6采样仪器
参照GB/T16157—1996中9.3配置采样仪器。5.6.1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6.1.1采样管
用适当尺寸的硬质玻璃或氟树脂材质的管料,并具有可加热至120℃以上的保温夹套。5.6.1.2样品吸收装置
吸收瓶(5.2)见GB/T16157--1996中9.3图34(a)。5.6.1.3流量计量装置
见 GB/T 16157--1996 中 9. 3.6。5.6.1.4抽气泵
见GB/T16157--1996中9.3.7。
5.6.1.5连接管
用聚四氟乙烯软管或硅橡胶管连接。5.6.2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6.2.1引气管
HJ/T 31 -- 1999
用适当尺寸的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软管,其头部可接装一玻璃漏斗。5.6.2.2参考5.6.1有关部分,选配吸收管(5.3)、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连接管等。5.7无碱玻璃棉或脱脂棉
6样品采集及保存
6.1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1.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T16157--1996中9.1.1和9.1.2执行。6.1.2连接采样系统
参考GB/T16157-1996中9.3图28连接采样系统,并按9.4的要求检查其气密性和可靠性。6.1.3样品采集
串接两支内装50ml吸收液(4.11)的多孔玻板吸收瓶(5.2),以0.3~0.5L/min的流量,采气3. 0 ~~ 5. 0 1 。
6.2无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2.1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16297--1996中附录C设置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或按其他特定要求设置环境空气采样点。6.2.2连接采样系统
按引气管(如不需要,也可不装引气管)、吸收管、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系统,检查其密封性和可靠性。
6.2.3样品采集
串联两支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5.3),内各装10ml吸收液(4.11),以0.5~1.0L/min的流量,采气 30~60L。
6.3样品保存
无组织排放和有组织排放样品,均应于3~5C冷藏,并于12h内测定完毕。7分析步骤
7.1绘制校准曲线
7.1.1标准系列的配制
按下表在25ml比色管(5.4)中制备标准系列管。管
标准溶液,mi
吸收液,m!
相当光气含量·ug
7.1.2萃取和测定
以上各管分别加人硫酸溶液(4.10)1.00ml,混匀后加入混合萃取剂(4.9)10.0ml,振摇1.5min,静置分层后将上层有机相澄清液移人1cm石英比色Ⅲ中,在波长257nm处,以混合萃取剂为参比,测定吸光度。以扣除空白值后的吸光度对光气含量(μg)绘制校准曲线,并计算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288
7.2样品测定www.bzxz.net
7.2.1无组织排放样品测定
HJ/T 31—1999
采样后分别将两个U型多孔玻板吸收管(5.3)中的溶液移人25ml具塞比色管(5.4)中,用少量吸收液洗涤吸收管,洗涤液并人比色管中,定容至25.0ml,摇匀。分取10.0ml样品溶液进行测定,以下步骤同校准曲线绘制(7.1.2)。
7.2.2有组织排放样品测定
采样后第二级吸收瓶中吸收液倒人第-级吸收瓶(5.2)中.用吸收液洗涤第二级吸收瓶,洗涤液并人第级吸收瓶中,定容至125ml,摇勾。分取一定量样品(视浓度高低而定)测定。以下步骤同校准曲线绘制(7.1:2)。
8计算和结果表示
8.1样品中光气含量c,以mg/m2表示,由式(1)计算:W.Vs
c= Va.V。
式中:W—一測定时所分取的样品溶液中光气含量(ug),此值可由校准曲线上查得,也可由回归方程求得,
V.—一样品溶液总体积,ml;
V。—分析时所分取的样品溶液体积,ml;Vnd一所采气体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干采气体积,L。按GB/T16157—1996中10.1或10.2计算Vn值。8.2光气有组织排放的排放浓度”计算按GB/T16157-1996中11.1.2或11.1.4计算光气的“排放浓度”。8.3光气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kg/h)”计算按GB/T16157—1996中11.4计算光气的“排放速率”。8.4光气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计算8.4.1按式(2)计算某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光气平均浓度:C
式中:心
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光气平均浓度;ci-—一个样品中的光气浓度;
n—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集的样品数目。8.4.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算:按GB16297—1996附录C中C2.3计光气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9精密度和准确度
9.1精密度
五个实验室分别测定浓度为4.00mg/L的统样品,测定的重复性标准偏差为0.096mg/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2.4%,重复性为0.27mg/L;再现性标准偏差为0.11mg/L,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2.8%,再现性为0.31mg/L。
9.2准确度
五个实验室分别测定浓度为4.00mg/L的统-样品,各实验室测定均值的相对误差于0.5%~2.2%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1.5%。289
HJ/T31—1999
五个实验室分别对若干个无组织排放样品于实验室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得加标回收率分布于94.0%~104%之间;有组织排放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布于100%~~102%之间。10说明
10.1在现场采样时,如排气管道处于正压且浓度较高时,应于采样孔装防喷阀门,操作人员应在上风向并佩戴防毒口罩操作,严防光气中毒。10.2当氯气浓度大于1600mg/m2时,对光气测定产生正干扰,为消除干扰,应于吸收管(瓶)前装一双联玻璃球管(5.6),两球内分别加人10g硫代硫酸钠(4.3)和5g无水碳酸钠(4.4)。玻璃球管两端分别用无碱玻璃棉(5.7)塞住,中间用无碱玻璃棉(5.7)隔开。10.3分析步骤中萃取时,为使有机相与水相分离更完全,可在振摇后将上层有机相移人10ml离心管中,以2000r/min离心分离2min后取澄清液比色。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方、喇国静、支克正。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29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