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69-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WS 269-2007
中文名称: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标准类别:卫生行业标准(W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7-04-17
实施日期:2007-10-15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924318
相关标签:
诊断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WS 269-2007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269-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ZCS11.020
备案号:20487-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69-2007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Brucellosis2007-04-17发布
人民卫运出康社
2007-10-1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WS269-2007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公告(2005年第146号),GB15988-1995《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白本标准实施之口起废止。本标准的附录A,B、D是资料性附录,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森林、尚德秋、主大力、张庆华、郝宗宇、杨岩。1范围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川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2诊断依据
2.1流行病学史
WS269--2007
发病前病人与家备或备产品,布鲁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2.2临床表现
2.2.1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之力,肌肉和节疼痛等,2.2.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疽: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2.3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2.3.1实验室初筛
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2.3.1.2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以上)。2.3.2血清学检查
2.3.2.1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1,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2.3.2.2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1)滴度1:10++及以上2.3.2.3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1.5)滴度1:400++及以上。2.3.3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3诊断原则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4诊断
4.1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2.1、2.2和2.3.1中任一项者。4.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和2.3.2或2.3.3中任何一项者。4.3隐性感染
符合2.1和2.3.2或2.3.3中任何项者,但不具备2.2者WS2692007
5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A.1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WS269-2007
布鲁氏菌(以下简称布氏菌)的存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个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足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足主要传染源;南方有的省份,猪是主婴传染源;鹿和大异理传卖源H
A.2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皮肤精膜、消化道利呼吸道等使入机体。布氏菌可以通过体去
活习惯有关。
含有布氏菌的各利
氏菌污染的皮毛、水
易感人群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产生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被布尘埃等。
人群对布氏菌音遍功感。人群感染率与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密切接触的机会、程度有关。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布氏菌
A.4分布
A.4.1职业
有明显的职业性
率比一般人高。
A.4.2性别
马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牧民、兽医、皮毛和乳肉加工人员感染D
人对布氏菌易感,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A.4.3年龄
一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感突发病报道。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音颜繁,因而感染率比其TOE
他年龄组高。
A.4.4季节
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羊种布正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我国北方牧区人样发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前羊毛和乳制品增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猪种菌和牛种菌流行区,发病季节性不明显。
A.4.5地区
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牧区性箭多,人与之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牧区草原辽阔,居住分散,因此病人分布广,很少集中暴发和流行,在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少量牲畜,感染机会相对减少,但由于居住较密集,发病易呈点状暴发。城市病人多集中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或城郊养畜广A.5不同疫区流行特点
由于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种型、毒力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表现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3
WS269—2007
A.5.1羊种布氏菌疫区
羊种布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羊种菌各生物型对人,畜均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疫情重。大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A.5.2牛种布氏菌疫区
牛种布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牛种菌生物型较多,毒力不一,有的菌株毒力接近羊种菌强毒株。就总体而言,牛种菌毒力较弱,但有较强的侵袭力,即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暴发性流产或不孕,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但对人致病较轻,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呈散发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A.5.3猪种布氏菌疫区
猪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猪。通常由猪1型和猪3型菌致病,毒力介于羊种菌和牛种菌之间。同生物型菌株,既有强毒株,也有弱毒株。猪种菌对猪致病力强。对羊、牛致病力较低。对人致病力比牛种菌强,但也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除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外,大多数无急性期临床表现。A.5.4犬种布氏菌疫区
犬种布氏菌疫区主要传染源是病大。人种菌除了侵犯大,引起人流产外,也可使猫、牛、猪、兔、梅花鹿、鼠等动物感染,产生抗犬种布氏菌抗体。人也可被感染,但症状较轻。A.5.5混合型布氏菌疫区
两种或两种以上布氏菌同时在一个疫区存在,这与羊、牛在一个牧场放牧或圈舍邻近有关。由于彼此接触密切,菌种可以发生转移,羊种菌转移到牛多见,也有羊种菌转移到猪;猪种菌、牛种菌也可以转移到羊。混合型疫区流行特点取决于当地存在的主要菌种。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
WS269—2007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的差别也很大。潜伏期一般为1周~3周,平均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1年。
B.1主要症状
B.1.1发热
是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热多在午后或晚上开始,可见于各期病人: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也有典型的波状热热型,多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发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布病患者在高热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后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B.1.2多汗
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出汗非常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创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B.1.3骨关节和肌肉疼痛
骨关节和肌肉疼也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大关节多见,常呈游走性疼痛。有的慢性期病人,关节强直,活动受限。
B.1.4乏力
这一症状几乎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B.1.5头痛
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慢性期患者在疲乏无力的同时,也经常伴有头痛。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当大脑皮层功能降低时,往住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部分病人可有眼眶内疼痛和眼球胀痛等。B.1.6其他症状
心悸、神经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B.2主要体征
急性期忠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人,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疽;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B.3临床分期
B.3.1急性期
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和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应者。
B.3.2亚急性期
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
B.3.3慢性期
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B.3.4残余期
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5
WS269-2007
C.1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C.1.1平板凝集试验(PAT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C.1.1.1器材及试剂
赫德逊凹玻板或一块清洁无油脂玻璃板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C.1.1.2操作方法
C.1.1.2.2用0.2mL吸管接不剂量加0.04mL,第三格0.02mL,第四
C.1.1.2.3加平板凝集折
.olml.
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已知阴性和阳性血清,0.2mL方格,横数
5格,纵数5格,第一列各格写下血清号码。受检血清于任何
行的各格中:第一格0.08ml,第二格03mL于各
各血清格中,用牙签或细铁丝
丝混合,由血清量最小的格混起,退用后烧毁;若用细铁丝混合时每份血清混合后用酒精棉域擦净,然后再每份血清用根牙签混合
用作另一份血清。
C.1.1.2.4混勾后将耳
记录反应结果,
C.1.1.2.5每次试验
密置于酒精灯火焰或凝集反应箱上,均勾加温,使其达到:0℃左右,5min内5
阳性血清各1份
分作对照
C.1.1.2.6按下列标
十十十十:出现大
十十十:有明显的
十十:有可见的凝集
1号记录反应强度:
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体不基透明,50%凝集
十:液体混浊,只有分量粒状物,25%凝:液体均匀混浊。
C.1.1.2.7平板凝集反应与
凝集反应的关系
0.08mL血清量出现凝集尚下试管法125的面清释度,0.04mL相当于150,0.02mL相当于1:100,0.01mL相当于1:200
C.1. 1. 3判定
C.1.2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C.1.2.1器材及试剂
清洁脱脂玻片或有凹型孔的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牙签或细铁丝,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C.1.2.2操作方法
在玻片上加0.03mL被检血清,然后加人虎红平板抗原0.03ml,摇匀或用牙签混勾,在5min内判定结果。
C.1.2.3判定
判定凝集程度(一至十十十「)同平板凝集反应:亦可只分为(十)阳性,(一)阴性两类。C.1.3试管凝集试验(SAT)
C.1.3.1器材及试剂
WS269—2007
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凝集试管,温箱和试管架等。C.1.3.2操作方法
C.1.3.2.1被检血清的稀释:在一般情况下,每份血清用5支小试管(口径8mm~10mm),第一管加入2.3ml.石碳酸生理盐水,第二管不加,第三、四、五管各加0.5mL。用1mL吸管吸取被检血清0.2mL,加入第一管中,混勾。混匀后,以该吸管吸取第一管中血清加入第二管和第三管各0.5mI,以该吸管将第三管混勾,并吸取0.5ml.加入第四管,混匀。从第四管吸取0.5ml.加人第五管,混勺。再从第五管吸取0.5mL弃去。如此稀释后,从第二管到第五管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和1:100。
C.1.3.2.2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作适当稀释(一般是作1:10稀释)。稀释后的抗原加入各稀释的血清管(第管不加,作为血清对照),每管加0.5mL,混勾。加人抗原后第二管至第五管,每管总量1ml,血清稀释度双第二管至第五管分别为125,1:50,1:100和1:200,从o
第一管再吸出0.5mL剩1ml
C.1.3.2.3对照:阴性血清对照血清稀释后加抗原(与被检血清对照相似)。!阳性血清对照,其血清
稀释到原有滴度,再加抗原优原对照,适当稀释的抗原加石碳酸盐水。C.1.3.3判定
C.1.3.3.1判定比山管
抗原稀释液5mL
备:每次试验须配制比浊管作为判定的依据。配制方法是:取本次试验用的10m加入等量的0.5
%石碳酸盐水作倍比稀释,按表C配制比浊管。表C
抗原稀释液,ml
比浊管配制
石碳酸盐水,ml
清亮度
C.1.3.3.2全部验售
算,对照管及比浊管充分振荡后置37℃温箱中20h~22h,取出后放室温2h,然后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
C.1.3.3.3记录结果根居各管中上层液体的清亮度记录结果果关系较大,一定要与比油管对比判定+++十:完全凝集
100%清亮。
特别是10%清亮度(++)对判定结:几乎完全凝集
上层液75%清亮。
集,液休50%清亮。+:有微
夜体25%清亮。一:无凝集,液体不清亮。确定每份血清滴度是以出现O以上的凝集现象的坡高血清碍释度。C. 1.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aomhdC.1.4.1器材及试剂
除试管凝集试验所需的一般器材及试剂外,还需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及普通离心机C.1.4.2操作方法
C.1.4.2.1试管凝集试验阶段:按C.1.3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最著凝
C.1.4.2.2抗球蛋白反应阶段:选取试管凝集试验的可疑反应管及全部阴性反应管,记录管号,经4000r/min离心15min,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次,然后向各管中加人生理盐水0.5mL、定稀释度(—般是1:20倍稀释)的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0.5mL,混勾,将反应管置37℃温箱中20h~22h,取出放室温2h后判定结果。
C.1.4.2.3判定:判定结果的标准,程度均同试管凝集试验。C.1.5补体结合试验(CFT)
WS269-2007
C.1.5.1器材及试剂
37℃水浴箱,普通离心机,普通冰箱,各种容量的吸管,烧瓶,凝集管和试管架,生理盐水,补体(新鲜豚鼠血清或冻干补体),2%的绵羊红细胞悬液(2%SRBC),溶血素,补体结合抗原.阴性和阳性血清,被检血清。
C1.5.2操作方法
C.1.5.2.1补体滴定:在进行CFT时,必须当天滴定补体,将补体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20.通常在十支凝集管中分别依次加人不同量的1:20补体稀释液0.02mL~0.2mL,然后各管中加入2个单位的抗原液0.2mL,再用生理盐水把各管补至0.6mL,混勾后放37℃水浴中30min,再加0.2mL的溶血素(2个单位)和2%绵羊红细胞0.2mL,混勺,置37℃水浴中30min,判定结果(见表C.2)。表C.2补体滴定程序和结果
1:20补体量
2单位抗原量
生理盐水量
2单位溶血素量
2%SRBC量
结果举例
37℃水浴30min
37℃水浴30min
溶血素
上例中产生完全溶血且含补体量最少管为第八管,定为一个恰定单位,前一管(即第七管)为一个完全单位。在正式试验时采用两个完全单位的补体量,按式(C.1)计算出补体稀释倍数X20:2Y-X:0.2
式中,Y——1个完全单位补体量。X=20x0.2=号F,=0.08
即补体作1:25稀释。
C.1.5.2.2溶血素及抗原滴定:在进行CFT时溶血素和抗原亦需滴定,但不必在试验当天进行,而且,在购到此二试剂时出售单位(或提供单位)都已滴定了,需用单位按说明稀释即可。C.1.5.2.3被检血清灭活
人血清灭活补体的温度是56℃,时间为30min。C.1.5.2.4本试验
灭活后的被检血清从1:5稀释开始,然后做倍比稀释,每管中稀释血清量为0.2ml,再向各管中加2个单位抗原0.2ml2个单位补体0.2mL,混勾,置37℃水浴中30min,取出后,向各管加0.4mL的溶血系,再放37℃水浴中作用30min,判定结果(见表C.3)表C.3CFT本试验程序
被检血清
2个单位抗原
2个单位补体
生理盐水
血清稀释度
1+801:160
血清对照
补体及抗原对照
0.5单位
1.0单位
2单位
溶血系(溶血素+2%
结果举例
C1.5.3判定
血清稀释度
1:20
++++++++
1:801:160
血清对照
37℃水浴30min
37℃水浴30min
WS269—2007
补体及抗原对照
0.5单位
1.0单位
2单位
+十+十无溶血,SRBC沉于管底或悬浮。+十+:25%溶血。一+:50%溶血。十:75%溶血。:100%溶血。以50%(十+)及以上不溶血确定CFT的滴度。为防止判定的错误,可配制标准溶血管(见表(C.4)。表C.4标准溶血管的配制
2%SRBC
皮肤过敏试验
器材及试剂
2%SRBC溶血素
布氏菌素,75%酒精棉球,1毫升注射器,皮内注射针头,测量尺,C.2.2操作方法
生理盐水
标准(溶血程度)
于被检者前臂内侧前1/3处,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晾干,皮内注射0.1mL布氏菌索,在注射后24h和48h作两次观察
C.2.3判定
两次观察,以反应最强的结果为准,注射局部出现充血,浸润为2.0cm×2.Ocm及以上(或以反应面积4.0cm2)判为阳性。bzxz.net
C.3分离布氏菌
C.3.1血培养
C.3.1.1双相培养基培养
从可疑病人静脉无菌取血液4mL~5mL,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血液注人5~6支含双相培养基的中试管内,或2~4只含双相培养基烧瓶中,轻轻混合倾斜,使被检血液均匀分布在琼脂斜面上,置37℃温箱培养(如果怀疑病人是牛种布氏菌感染时,应有一半标本置(O,环境中培养),三天后观察结果。如未见布氏菌生长,可按上法再倾斜,使血液均匀涂在琼脂斜面上,继续培养,每隔一天观察一次,如有可疑布氏菌落,可用铂金耳勾出接种到琼脂试管培基,获得纯培养,进一步作布氏菌鉴定,血培养30天仍不出菌,可定为阴性。
C.3.1.2接种未受精鸡卵法
取新鲜鸡蛋两个,把鸡蛋放在固定架上,钝端向上,以碘酒和酒精依次消毒蛋壳,用眼科于术刀在顶9
WS269—2007
部穿一小孔,用三厘米长注射针头将被检血液徐徐注人卵黄中,每个鸡蛋接种血液0.2mL,立即用火菌石蜡将孔密封,置37℃温箱中培养,五天后把接种血液的鸡蛋无菌打开,用灭菌的毛细管把接种血液部分的卵黄及蛋清吸出0.5ml~0.6mL,接种2~3支斜面培养基上,置37℃培养,2~3天观察1次,15天仍不见可疑菌落生长,定为阴性。C.3.2尿液培养
用灭菌的导尿管将尿液导出放入灭菌容器中,为浓缩细菌,提高检出率,可在尿液中加人1%~3%的高价布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方法分离布氏菌。C.3.3其他病原材料培养
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参OVE
C.3.4生物学分离布氏菌法
为了提高对布氏菌的检出率和从污染自的材料中分离布氏菌,将被检材料(固体标本加灭菌的生理盐不或胶腔注射豚鼠或小自鼠,
水研磨成浆液态)经皮
可观察血清反应和变
接种1mL,小白鼠接种0.5mL。接种豚鼠,既豚鼠
态反应情况,又可作细菌分离培养。种后30天解剖取月
小自鼠感染后20大解剖取脏器培养,豚鼠接S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