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行业标准(SJ) > SJ/T 11326-2006 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SJ/T 11326-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J/T 11326-2006

中文名称: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电子行业标准(SJ)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6-03-29

实施日期:2006-03-29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18567

相关标签: 数字 电视接收 显示 设备 环境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音频、视频和视听工程>>33.160.25电视接收机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广播、电视设备>>M74广播、电视发送与接收设备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工业电子出版社

页数:13页

标准价格:16.0 元

出版日期:2006-03-23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李剑、刘莹、王伟、黄宏升、汪莉

起草单位: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工作组

归口单位: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的环境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作为设计、生产和试验过程中评定其环境适应性的依据。 SJ/T 11326-2006 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SJ/T11326-200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3160.25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
SJ/T113262006
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
环境试验方法
Environmental testing methodsfor digital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display equipment2006-03-29发布
2006-03-2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TYYKAONT KAca
TYY KAONT KAa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工作组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参见附录B。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剑、刘莹、王伟、黄宏升、汪莉。TYYKAoNrKAca
SJ/T113262006
TYY KAONT KAa
1范围
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环境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的环境试验方法。SJ/T11326-2006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电视接收及显示设备,作为设计、生产和试验过程中评定其环境适应性的依据。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IS0780:1997)GB/T2423.1-200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60068-2-1:1974& IEC 60068-2-1A:1978)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eqVIEC
GB/T2423.2-2000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eqvIEC60068-2-2:1974&IEC60068-2-2A:1978)GB/T2423.6-1995
60068-2-29:198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idtIECGB/T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idtIEC60068-2-6:1982)
GB/T2423.21-1991
60068-2-13-83)
星试验M:低气压试验方法(neqIEC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T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eqvIEC60065:1998)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试验test
系列完整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下列各项:a)预处理;
b)初始检测;
c)条件试验;
d)恢复;
e)最后检测。
条件试验
conditioning test
把试验样品暴露到试验环境中,以确定这种环境条件对试验样品的影响。3.3
severity
严酷等级
试验样品进行条件试验所用的一组参数。3.4
TYYKAONTKAca
GB/T113262006
sweepcycle
扫频循环
在每一个方向上横越规定的频率范围一次,如1Hz-35Hz-1Hz。3.5
温度稳定
Etemperaturestability
试验样品各部分的温度与其最后温度之差在3℃(或相关规范规定的其它值)以内时的状态。3.6
凝露condensation
试验样品的表面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在该表面上析出的现象,即水由汽态转变为聚集的液态。
工作空间workingspace
试验箱(室)中能将规定的试验条件维持在规定的容差范围内的那一部分空间。4一般要求
4.1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以下简称“样品”)应是在逐批检查的合格批中随机抽取的合格品。4.2试验顺序
4.2.1环境试验顺序
本标准包括气候环境试验(以下简称气候试验)和机械环境试验(以下简称机械试验),先进行气候试验,再进行机械试验。气候试验和机械试验应在司一样品上进行。4.2.2气候试验项目顺序
气候试验项目顺序如下:
a)高温负荷试验:
b)高温贮存试验;
恒定湿热试验;
低温负荷试验:
低温贮存试验:
温度变化试验;
低气压试验(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使用的产品)。g)
4.2.3机械试验项目顺序
机械试验项目顺序如下:
a)扫频振动试验;
b)碰撞试验;
c)跌落试验。
4.3项目试验程序
项目试验顺序如下:
a)样品预处理;
b)初始检测;
c)条件试验;
d)恢复;
e)最后检测。
4.4样品预处理
TYYKAONTKAca
SJ/T11326-2006
当样品原来所处环境条件不符合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且对其产生影响时,为了去掉或部分消除其原有的影响,必要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4.4.1预处理条件
预处理条件如下:
a)温度:20℃~30℃。
b)相对湿度:25%75%。
c)大气压:86kPa106kPa。
4.4.2预处理方法bzxz.net
将无包装的样品放入符合4.4.1规定条件的试验箱(室)内搁置48h。样品的恢复和检测条件
样品经试验之后的恢复和检测均在下列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进行:a)温度:15℃~35℃;
b)相对湿度:25%~75%;
c)大气压:86kPa~106kPa。
检测项目要求及测量方法
5.1概述
规定样品在条件试验前所进行的初始检测项目和条件试验后所进行的最后检测项目。对样品进行外观、机械结构、安全以及样品性能参数指标电、声、光、色等的检测,来评价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抽样方案和检测结果判定类别依据相应产品通用规范。环境试验内容及不合格判据见本标准附录A。5.2外观与机械结构检测
5.2.1要求
样品外表应无腐蚀、霉斑、镀层/漆层剥落、划痕、开裂、变形、液体或灌注物渗漏以及溢出等现象,文字符号标志应清晰:结构件、主要元部件与控制件应完整、无机械损伤,且其功能应正常:机内无金属脱落物。检测判据见附录A。5.2.2方法
用目测和手感检测。
5.3安全
5.3.1要求
样品的防触电和机械稳定性应无劣化。5.3.2方法
安全性能检测按GB8898-2001的有关规定进行。5.3.3项目
见表A.1中5的安全检测项目及其判据。5.4电、声、光、色性能
5.4.1要求
符合相应数字电视产品通用规范的要求。5.4.2检测项目
电、声、光、色性能的检测项目及其参数按相应产品规范的规定。5.4.3测量方法
按相应产品的测试方法标准进行检测。6试验
TYYKAONTKAa
GB/T113262006
包括气候试验和机械试验。
6.1气候试验
6.1.1高温负荷试验
6.1.1.1要求
样品温度为40℃时应能持续正常工作16h,并符合5.1的规定要求。注:本标准中“工作”是指正常收听、收看、播放图象和声音等。6.1.1.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2-2000中第4章的要求。6.1.1.3试验方法
a)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和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下(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但电源插头不接入电源),放入具有室温的试验箱内,样品应尽可能地放在试验箱中央,以使样品的任何部分和箱壁之间有尽可能多的空间:b)箱温按(0.7~1)℃/min的平均速率(指每5min的平均值)上升,逐渐升温至(40土2)℃。当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接通电源持续工作16h;c)样品断开电源,箱温按(0.7~1)℃/min的平均速率降低至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内的某上限值:
d)按5.2的规定进行检测。
在进行负荷试验时,其输出功率应为额定输出功率的1/8,采用节目信号输入。e)当需要采用强迫空气循环时,依据GB/T2423.2-2000中10.7.1.2的规定进行。6.1.2高温购存试验
6.1.2.1要求
样品在温度为55℃时搁置2h,恢复2h后应符合5.2、5.3和5.4的规定。对LCD样品的恢复时间由产品规范规定。6.1.2.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2-2000中第4章的要求。6.1.2.3试验方法
实验方法如下:
a)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和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下放入具有室温的试验箱内:b)箱温按(0.7~1)℃/min的平均速率上升,逐渐升温至(55土2)℃。当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搁置2h;
c)箱温按(0.7~1)℃/min的平均速率降低至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内的某一数值d)恢复2h;
e)按5.2、5.3和5.4的规定进行检测6.1.3恒定湿热试验
6.1.3.1要求
样品在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93%的条件下搁置96h,经4h恢复后,样品应符合5.2、5.3和5.4的规定。
6.1.3.2试验设备
a)在试验箱的有效工作空间中应装有监控温、湿度条件的传感器;b)试验箱有效工作空间中的温度应能保持在(40土2)℃,相对湿度应能保持在(933)%的范围内:注:土2℃的温度差包括测量绝对误差和有效工作空间内温度的均匀度。为了保持所需要的温度,有效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之间的温度差在任何时间内应小于1℃4
TYYKAONTKAa
c)试验箱内的冷凝水应不断排出,排出的冷凝水未经纯化处理不得再次使用;d)直接用来产生湿度的水的电阻率应不小于5002-m;SJ/T113262006
应保证试验箱内有效工作空间中湿度和温度均匀,并尽可能与控制点(温、湿度传感器处)的数e
值一致:
f)试验箱内壁和顶部的凝结水不应滴落到样品上。6.1.3.3试验方法
实验方法如下:
a)样品不包装、不通电,按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放入具有室温的试验箱内,然后将箱温调节至(40土2)℃,当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再加湿度至相对湿度为(933)%,搁置96h;b)先把试验箱的相对湿度在0.5h内降低到(75土3)%,然后在0.5h内,把试验箱的温度调节到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
c)恢复4h;
如样品转移到正常试验大气条件的试验箱中去恢复,则转移样品的时间不应超过10min。d)复后按5.2、5.3和5.4进行检测。对特殊气候条件样品的试验按产品规范规定进行例如恒定湿热负荷试验等。6.1.4低温负荷试验
6.1.4.1要求
样品在温度为-10℃时搁置2h后应能持续工作1h,并符合5.1的规定。对带有LCD或PDP显示器件的样品,试验温度和要求按产品规范规定(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6.1.4.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1-2003中第5章的要求,6.1.4.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a)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在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但电源插头不接入电网),放入具有室温的试验箱内。样品应尽可能地放在试验箱中央,以使样品的任何部分和箱壁之间有尽可能多的空间;b)试验箱温度按(0.7~1)℃/min的平均速率下降至(-10土3)℃,当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搁置2h,然后接通电源持续工作1h:c)样品断开电源,试验箱温度变化按(0.7~1)℃/min的平均速率上升到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内的某一数值:
d)按5.1的要求进行检测:
e)当需要采用强迫空气循环时,应按GB/T2423.1-2003中第10.7.1.2的规定进行。6.1.5低温购存试验
6.1.5.1要求
样品在温度为-25℃时搁置2h,恢复2h后应符合5.1、5.2和5.3的规定。对带有LCD或PDP显示器件的样品,恢复时间由产品规范定。6.1.5.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1-2003中第5章的要求。6.1.5.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a样品应不包装、不通电、在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放入具有室温的试验箱内(为了防止凝露现象允许将样品用塑料薄膜密封后进行试验,必要时还可以在密封套内放吸湿剂);5
TYYKAONT KAa
GB/T113262006
b)试验箱温度按(0.7~1)℃/min的平均速率下降至(-25土3)℃,当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搁置2h:
c)试验箱温度按(0.7~1)℃/min的平均速率上升至正常试验大气条件范围的某一数值;d)为了除去样品表面水滴,可用试验室温度的空气进行吹风,然后样品保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
e)按5.2、5.3和5.4的规定进行检测。6.1.6温度变化试验
6.1.6.1要求
样品应能承受图1规定要求的温度变化试验,共10个循环。试验后样品应符合5.1规定,并能工作。
6.1.6.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如下要求:
a)试验箱工作空间内的任何点应能以试验所要求的温度变化速率进行从低温到高温或从高温到低温的温度转换,并能保持试验所要求的温度;试验箱内大气的绝对湿度不超过20g/m(相当于35℃时50%的相对温度);b)
试验箱在恒温期间,试验箱箱壁温度在高温和低温期间内,其偏离分别不应大于试验规定的箱温的3%和8%(用K表示)。本要求适用于整个试验箱箱壁,并且样品内也不应有不符合这个要求的任何加热和冷却部分。试验箱内的空气应流通,靠近样品处所测得的风速不低于2m/s:样品的安装件与支撑架之间应是低导热率的,以使安装架和支撑架与样品之间绝热。d)
6.1.6.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在正常工作位置的状态放入具有试验室环境温度的试验箱内:a)
b)试验箱内的温度以(1土0.2)℃/min的降温速度(5min内的平均速率)降到(-10土3)℃;c)试验箱达到温度稳定后,恒温3h;d)
试验箱内的温度以(1士0.2)℃/min的升温速率(5min内的平均速率)升到(40土2)℃;e)试验箱内达到温度稳定后,恒温3h;试验箱内的温度以(1土0.2)℃/min的降温速率(5min内的平均速率)降到试验客观存在的f)
环境温度值:
以上构成一个循环,依次进行10个循环;g
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之前,应在试验室环境温度下达到温度稳定;h)
将样品从试验箱中取出,按5.2的要求进行检查,并通电工作。i)
温度℃
时间h
第一循环
图1温度变化
6.1.7低气压试验
TYYKAONTKAca
第二循环
适用于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使用的产品。6.1.7.1要求
SJ/T113262006
样品应在室温气压55kPa条件下通电5min,应无飞弧、放电等现象出现,恢复2h后,应符合5.2、5.3和5.4的规定。
6.1.7.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21-1991中第4章的有关规定。6.1.7.3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箱内温度处于正常试验大气条件的温度范围内;将无包装的样品按正常工作位置(电源开关置于接通位置,但电源插头不接入电网)放入试验b
箱。然后将箱内气压降至55kPa(气压变化速率不应超过10kPa/min);样品接通电源,保持5min,样品应无飞弧、放电等现象出现;c)
d)将气压恢复到正常值(气压变化速率不应超过10kPa/min);恢复2h:
f)按5.2、5.3和5.4的规定进行检测。6.2机械试验
扫频振动(正弦)试验
6.2.1.1要求
经下列试验后样品应符合5.2的规定,并能工作:无包装样品应能承受表1规定的振动试验:带包装样品应能承受表2规定的振动试验;对于屏幕尺寸大于或等于74cm(29in)的接收机或显示器,对带有LCD或PDP显示器件的样品以及带有光学引擎的产品,仅对带包装的样品进行试验。样品应能承受表1规定的振动试验。对这类带有放置方向标记并且符合GB/T191的样品,可仅进行垂直于底面方向的振动。表1
频率范围
10~30~10
30~55~30
频率范围
10~30~10
30~55~30
位移幅值
位移幅值
6.2.1.2试验设备
每一轴线上的
扫频循环次数
每一轴线上的
扫频循环次数
样品应按工作位置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依次振动
样品应按工作位置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依次振动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10-1995中第4章的有关规定。6.2.1.3试验方法
将无包装或带包装的样品按正常工作位置(不接电源)紧固在振动台上(样品和夹具综合重心的垂线应位于振动台面的中心附近),应使激振力直接传给样品,而不要经过减振脚、把手或其他缓冲装置,并应避免紧固样品的装置件(螺栓、压板、压条等)在振动试验中产生自身共振。a)样品按表1的规定进行(10~30~10)Hz及(30~55~30)Hz的扫频振动。以1oct/min的扫频速率,在某一频率范围内进行一次循环扫频(f,→f2→f,)的时间:7
TYYKAONT KAca
GB/T113262006
式中:
T—时间,单位为秒(s);
T=6.6441g(
f扫频的下限频率,单位为赫兹(Hz);f扫频的上限频率,单位为赫兹(Hz)。b)振动试验结束后,样品按5.1的要求进行检测,并通电工作。6.2.2碰撞试验
6.2.2.1要求
样品应能承受脉冲峰值加速度为100m/s2,脉冲持续时间为16ms,碰撞次数为1000次的碰撞试验试验后样品应符合5.2的规定,并能工作对带有LCD或PDP显示器件的样品以及带有光学引擎的样品,试验严酷等级由产品规范规定。6.2.2.2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2423.6-1995中第4章有关规定。6.2.2.3试验方法
实验方法如下:
a)将带包装或无包装的样品按正常工作位置或运输姿态(不接电源)紧固在碰撞台台面中心;碰撞台按脉冲峰值加速度为100m/s,脉冲持续时间为16ms,每分钟(60~80)次进行调整,b)
样品碰撞(1000土10)次;
c):试验后,样品应按5.2的要求进行检测,并通电工作。6.2.3自由跌落试验
6.2.3.1要求
样品应具有和流通过程的运输包装中相同的包装(包装应为平行六面体形状)。经下列试验后样品应符合5.2、5.3和5.4的规定:
质量不大于100kg的带包装样品应按表3和图2的规定进行跌落试验:屏幕尺寸大于或等于74cm(29in)的接收机或显示器、带有LCD或PDP显示器件的样品以及带有光学引擎的样品,应对带包装的样品按表4和图2进行试验。表3
跌落项目
跌落高度
跌落面
跌落高度
跌落棱
跌落角
跌落次数
≥10~<20
样品质量kg
20~≤30
≥30~<40
≥40~<50
如图2所示按底面、正面①、右侧面②、背面③、左侧面④次序向下跌落600
跌落棱为跌落角的三条棱
跌落角应为样品正面下边的任一角各一次
TYYKAONT 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