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 10408.6-200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0408.6-2009

中文名称: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9-04-16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7281102

相关标签: 微波 被动 红外 复合 入侵 探测器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环保、保健与安全>>13.310犯罪行为防范

中标分类号:综合>>社会公共安全>>A91安全防范报警系统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GB 10408.6-1991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24页

标准价格:24.0 元

计划单号:19990022-Q-312

出版日期:2010-01-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1-05-05

起草人:钱志雄、王鑫伟、周奎、郭立、韩峰、周群等

起草单位: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

归口单位: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

提出单位: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公安部

标准简介

GB10408的本部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该类探测器的基本依据。本部分适用于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 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10408.6-200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3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0408.6-2009
代替GB10408.6—199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Combined passive infrared and microwave detector2009-04-1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数码防伪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0-01-01实施
GB10408的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GB10408.6—2009
请注意本标准的基本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GB10408分为九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一第2部分: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第4部分:主动红外人侵探测器;一一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一第6部分: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人侵探测器;第7部分: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已废止);第8部分:振动人入侵探测器;
第9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本部分为GB10408的第6部分。
本部分是对GB10408.6一1991《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人侵探测器》的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分类;
-增加室外用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人侵探测器的检测要求;一修改了试验检测方法;
一对复合人侵探测器性能由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其中1级为最低要求,4级为最高要求。室内用复合入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1级要求,室外用复合人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3级要求。一对复合入侵探测器使用环境也分为4个等级,其中A级为最低要求,D级为最高要求。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0408.6—1991。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0)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豪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乐可利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康明技通技术开发公司、泉州市科立信安防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际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天网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钱志雄、王鑫伟、周奎、郭立、韩峰、周群、皮幼林、仲岩、戴乐平、刘占林、颜冰、邱亮南、辛湘越、韩哨、贺建军、刘宏志、秦雪林、廖达科、吴雷、刘荣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GB10408.6—1991。
1范围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10408.6—2009
GB10408的本部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该类探测器的基本依据。本部分适用于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GB1040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IEC60529:2001,IDT)GB10408.1—2000人侵探测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idtIEC60839-2-2:1987)GB10408.5—2000人侵探测器第5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idtIEC60839-2-6:1990)GB/T17626.2—2006
6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EC61000-4-2:2001,IDT)
GB/T17626.3—2006
3:2002,IDT)
GB/T17626.4—2008
4-4:2004,IDT)
GB/T17626.5—2008
2005,IDT)
GB/T17626.6-2008
4-6:2006,IDT)
3术语和定义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EC61000-4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EC61000-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EC61000-4-5: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IEC61000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combinedpassiveinfraredandmicrowavedetector将微波和被动红外两种人侵探测单元组合于一体,且当两者都感应到人体的移动,同时处于报警状态时才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微波单元microwaveunit
微波传感器及微波信号处理电路组成单元的总称。3.3
红外单元infraredunit
红外光学系统、传感器和红外信号处理电路组成的被动红外人侵探测单元的总称。3.4
传感器
sensor
对微波单元指它的发射/接收部件;对被动红外单元指它的接收元件。1
GB10408.6-2009
探测范围detectscope
微波和红外两单元覆盖范围的重叠区域。3.6
探测边界detectboundary
探测范围在水平面上的最大投影轮廓。3.7
探测距离
detectrange
从入侵探测器到探测边界的最大距离。4技术要求
4.1分级要求
4.1.1性能分级要求
产品性能分为1、2、3、4共4个等级(见表3),其中1级为基本要求,即所有产品应达到的要求,4级为最高要求。
4.1.2环境分级要求
产品按使用环境不同划分为A、B、C、D共4个等级(见表2),其中A级为基本要求,即所有产品应达到的要求,D级为最高要求。
4.2一般要求
复合人侵探测器由微波单元、被动红外单元和信号处理器组成,应装在同一机壳内。4.3外观及机械结构要求
4.3.1探测器的外形尺寸应与说明书所标出的尺寸相符。外壳为塑料材料时,其表面应无裂痕、退色及永久性污溃,亦无明显变形和划痕。外壳为金属材料时,其表面涂敷不能露出底层金属,并无起泡、腐蚀、缺口、毛刺、蚀点、划痕、涂层脱落和沙孔等。外壳开关和控制机构应灵活、可靠和耐用,标志应清晰。4.3.2外壳的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一2008的规定,其中室内用探测器应达到IP51等级要求,室外用探测器分两个等级测试,性能等级3应达到IP52等级,性能等级4应达到IP55等级,4.3.3外壳和框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压力和冲击试验后其外壳表面上应不产生永久性变形和损坏。
4.3.4接线柱和引出线的牢固性应符合:接线柱应有防止转动和松动的措施。经拉力试验后,引出线与接线柱不应脱落。a
引出线应能承受20次直角弯曲而不折断,直流电源的引出线同时还要能承受14.7N的拉力b)
作用60s而不损伤;如果是交流电源引线,则要能承受19.6N的拉力作用60s而不损伤。4.4功能要求
4.4.1防拆保护
探测器应有防拆功能,打开外壳时探测器应输出报警信号。4.4.2探测功能
人在探测器所保护区域内步行,探测器应能产生报警。4.4.3双鉴功能
当探测器中微波或红外单元之一受到干扰而处于报警状态时,不应发出报菩信号。4.4.4自检功能
对于等级2和等级3的探测器,检测其本地自检功能。对于等级4的探测器除本地自检外,还要检测其远程自检功能。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见表1所示。自检完成后应能进人正常的警戒状态,当自检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应有故障提示。2
事件类型
本地自检正常
远程自检正常
本地自检异常
远程自检异常
4.5性能要求
4.5.1过流保护
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
信号类型
人侵报警
信号输出
防拆报警
GB10408.6-2009
故障指示
信号输出
信号输出
探测器应有过流保护措施,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与相邻接线柱成对短路或反接,或碰到电源端均不应损坏设备,也不能使内部电路损坏。对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应把极性标志标识在接线柱附近。且电源正负极反接后不应损坏设备,也不能使内部电路损坏。
4.5.2电源电压
当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士25%的范围内,探测器应能正常工作,且其探测范围在其电压上限和下限点时均应能达到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标称值。4.5.3测试指示
探测器应具有步行测试指示灯,用来调试警戒区域以及指示现场干扰和自身故障。4.5.4入侵探测
参考目标按规定的步行速度、方向和姿势进行试验,三次步行测试中至少应有两次能产生报警。4.6环境温湿度适应性要求
4.6.1探测器环境温湿度适应性分级要求探测器应至少满足表2的环境等级中的一个。等级A、B、C、D的严醋程度依次递增。表2探测器环境温湿度试验等级分类等级
环境描述
适用于室内温度变化不大(如带有温度调节装置的住宅或办公室)的环境。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十5℃~十40℃之间适用于室内温度变化较大(如走廊,大厅,仓库等)的环境。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10℃~+55℃之间
适用于探测器非完全曝露于室外或室内环境条件恶劣的场合(如探测器加某种可遮光挡雨的附件,而后可被放置于室外)。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一25℃~十55℃之间。且每年至少有30d,平均相对湿度介于85%~95%之间适用于探测器完全曦露于室外。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一40℃~+70℃之间。且每年至少有30d,平均相对湿度介于85%~95%之间4.6.2探测器环境温湿度适应性试验要求探测器按照相应的等级进行环境试验,在每一项特定的环境测试完成后应能正常工作,试验后灵敏度或探测距离变化应小于士25%,且外壳应不变形。注:起指示作用的器件上(如LED,透镜等)不必进行冲击试验。4.7稳定性
探测器连续工作7d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且其后测试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能达到说明书规定的标称值。
GB10408.6—2009
4.8抗干扰要求
4.8.1抗热气流干扰
探测器在警戒状态下遇热气流干扰时应能正常工作,不应出现误报替和漏报。4.8.2抗小动物干扰
探测器及其微波、红外单元均应分别符合GB10408.52000中6.2.3的要求。4.8.3抗环境干扰
探测器应不受超过探测范围25%以外区域的任何人员移动及建筑物震动源的干扰影响而产生报替状态。
4.8.4抗荧光灯干扰
在距探测器规定距离处的荧光灯产生的干扰不应使探测器产生报警状态。4.8.5抗车头灯干扰
用等效于车头灯的光透过玻璃照射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但如果有人体移动且玻璃窗被打开时,则应产生报警。
4.9电磁兼容
4.9.1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4一2008试验等级3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和漏报警,但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炼是可接受的。试验过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应能正常工作。4.9.2浪涌抗扰度试验
等级1、等级2的产品按照GB/T17626.5一-2008试验等级2进行,等级3、等级4的产品按照GB/T17626.5一2008严酷等级3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4.9.3静电放电抗抗度试验
按照GB/T17626.22006试验等级3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和漏报警,但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4.9.4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按照GB/T17626.6一2008试验等级3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4.9.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3一2006试验等级3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替和漏报警,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炼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4.10耐久性
探测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电流下报和复位,循环5000次,应无电的或机械的故障,也不应有器件损坏或触点粘连。
4.11安全性要求
4.11.1微波辐射安全剂量
在距离探测器5cm处,测量其平均功率密度应小于5mW/cm2。4.11.2阻燃要求
探测器的外壳经火焰烧5次,每次烧5s然后停5s,塑胶外壳继续燃烧不能超过1min,并且不能有烧熔的塑胶残留物滴下。
4.12可靠性要求
探测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能达到6X10*h。4.13其他要求
如果说明书有规定本标准以外的其他功能,则产品应满足其说明书的规定功能。4
5试验方法
5.1外观和结构性能试验
5.1.1外观检验
GB10408.6—-2009
用卡尺等量具对照图纸检验外形尺寸,目视检验外观,用手检验控制机构,均应符合4.3.1的要求。5.1.2外壳检验
外壳防护等级按GB4208-2008中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4.3.2的要求。5.1.3外壳机械强度试验
5.1.3.1外壳压力试验
对于采用高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77mm的钢质半球,球面朝下施加111N的压力,作用(60士2)s。对于采用低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37mm的钢质半球,球面朝下施加49N的压力,作用(60士2)s。试验后进行外观检查,试验结果应符合4.3.3的要求。5.1.3.2外壳冲击强度试验
对于采用高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用一个直径为50.8mm,质量为540g的钢球,从1.3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冲击在外壳表面上。对于采用低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用一个直径为50.8mm,质量为540g的钢球,从0.5m的高度垂直自由落下冲击在外壳表面上。试验结果应符合4.3.3的要求。
5.1.4接线柱和引出线牢固性试验5.1.4.1拉力试验
受试样品应固定在正常位置,对接线柱进行20次连接和20次断开试验后,在最容易拉断的方向施加24.5N的拉力,保持时间为(60士2)s,试验后外观检查应符合4.3.4a)的要求。5.1.4.2引出线弯曲试验(如果探测器无引出线,该步骤可省略)经外观和电性能检查的样品,在引出线末端悬挂质量为1.5kg的重物(交流电源引线为2kg),然后样品在垂直平面上倾斜大约90°,时间约为(2~3)s,接着返回原来位置,即构成一次弯曲。按照这种方法再向相反方向弯曲,共试验20次,试验完成后应符合4.3.4b)的要求。5.2功能试验
5.2.1防拆保护
尝试用螺丝刀或其他工具打开机壳,防拆保护装置应动作,且试验结果应符合4.4.1的要求。5.2.2探测功能
将受试样品安装在测试架上,人在探测器所保护的区域内步行。试验结果应符合4.4.2的要求。
5.2.3双鉴功能试验
a)单独只触发红外传感器单元时,探测器不应报警。b)单独只触发微波单元时,探测器不应报警。上述试验均应重复试验五次,每次时间间隔不小于1min,都应符合4.4.3的要求。5.2.4自检功能检测
5.2.4.1本机自检检测
a)探测器开机自检:在探测器开机自检过程中,探测器仅应产生人侵报警信号输出,但无防拆和故障信号输出。开机自检时间不能超过180S,自检完成后对样机进行触发,样机要能报警;如果出现故障,应有故障提示。
GB10408.62009
红外输出自检:将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地,或执行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等效处理。如有多个红外输出,则应分别测试。探测器应在10min内产生红外故障信号输出,但无人侵和防拆信号输出。
微波输出异常:将微波传感器的输出端接地,或执行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等效处理。如有多个微c)
波输出,则应分别测试。探测器应在10min内产生故障信号输出,但无人侵和防拆信号输出。5.2.4.2远程自检检测
探测器开机自检:过程中的状态。探测器仅应产生入侵报警信号输出,但无防拆和故障信号输a)
出。自检完成后对样机进行触发,样机要能报;如果出现故障,要有故障提示;输出能远程接收。
红外输出自检:将红外输出与地短接,或执行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等效处理。如有多个红外输b)
出,则应分别测试。探测器仅应产生故障信号输出,但无人侵和防拆信号输出。输出能远程接收。
微波输出异常:将微波输出与地短接,或执行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等效处理。如有多个微波输c)
出,则应分别测试。探测器仅应产生故避信号输出,但无人入侵和防拆信号输出;输出能远程接收。免费标准bzxz.net
5.3性能试验
5.3.1过流保护
经初始检测合格的样品,进行以下测试: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电源接线柱用导线连接并通电(60士2)s,通电电压为产品额定工作电压的1.25倍,之后再将电源导线反接并按相同条件的电压通电(60士2)s;对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电源正负极反接并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通电(5士0.2)s;试验结果应符合4.5.1的要求。
5.3.2电源电压
按照厂商规定的供电电压标称值要求,分别设置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1.25倍和0.75倍的条件下进行入侵测试,试验结果应达到4.5.2的规定。5.3.3测试指示
探测器内应装有指示灯,在探测器探测范围内步行或采用等同干扰源进行触发时,探测器指示灯应亮起,当干扰源消失后,指示灯应关闭或遮挡。5.3.4入侵探测
5.3.4.1试验条件
a)红外入侵单元试验条件
测试区域的墙和地板应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该材料在8μm~14μm波长段的辐射率应不小于0.8,且至少应覆盖在人体参考目标的后面和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b)
微波人侵单元试验条件
墙和地板要求选择低微波反射率的材料。c)
安装高度
定向、幕帘和长距离探测器安装在测试区域后面墙的垂直面的中心线上,或者自由站立的装置上,探测器安装高度为2m或者按产品说明书的指定的高度。吸顶式探测器安装在相应的方向且步行测试区域不得少于标称探测范围的一半。如给出安装高度的范围,则应在其上、下限分别测试。如提供脉冲计数或灵敏度调节时,也应在高、低限两种状态下分别测试。d)
环境要求
试验应在室内正常环境条件下进行。探测器探测的背景温度在23℃~27℃之间并均匀分布,在整个试验中应维持恒定,整个背景表面温度的总变化量应不大于1℃,(或者根据人体温6
GB10408.6-2009
度调节背景温度,使二者之差维持在2.7℃~3.3℃之间)。测试环境的相对湿度为45%~75%,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也可以使用其他替代方式,但室内的硬质地面、墙壁结构和放置的物品对探测范围的影响不应超过5%。注:允许和人有同样微波频谱和温度的模拟测试(为避免冲突,这种方法并不推荐,优先选择人体测试)。e)人体参考目标要求
人体参考目标高度为160cm~180cm之间,体重介于60kg~70kg之间。模拟器要求
在波长为8μm~14μm波段时的热发射率:大于80%;模拟器与背景温度的温差应介于2.9℃~3.1℃之间,人体模拟器的高度为160cm~180cm之间;
其他条件同人体步行测试的要求相同;模拟器校准参考附录A。
5.3.4.2步行测试速度及姿势
测试级别的选择根据表3列出来的步行测试对象的速度和姿势表现来定。步测的速度应控制在土10%以内。标准步测对象在启动和停止时,都应双脚并拢。步行测试在20s内不能重复测试(或者根据厂商指示的时间来定)。
表3主
步行测试速度及姿势要求
边界穿越探测
速度/(m/s)
边界内移动探测
速度/(m/s)
快速移动探测
速度/(m/s)
近距离探测(m)
速度/(m/s))
间歇性移动探测
速度/(m/s)
灵敏度调节的影响
速度/(m/s)
5.3.4.3边界穿越探测
等级1
不需要
不需要
等级2
等级3
等级4
图B.1是一个探测边界的测试点图。该图是在整个探测范围边界上以距离探测器每2m的间隔分别选择的测试点,从探测器固定位置开始,到边界与探测器中轴线相交的测试点结束。在图示每侧边界上任选4个点,共选12个点进行测试。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