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 15657-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5657-1995

中文名称: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diseases and ZHE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5-07-25

实施日期:1996-01-01

作废日期:2021-10-1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KB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标准>>A24分类编码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5657-2021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平装16开, 页数:83, 字数:156千字

标准价格:32.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5-07-25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

归口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GB/T 15657-1995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15657-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GB/T15657—1995
疾病分类已成为用于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统计分类的工具,采用统-的疾病分类和代码是医疗质量控制和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医疗卫生单位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教学水平、开展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也是每个国家福利、行政、人口、医疗、保健诸方面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每个国家的医疗管理水平。我国政府已于1981年决定在全国卫生部门统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但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不能沿用《国际疾病分类》。所以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实用的、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体系,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以利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中医疾病的分类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逐渐深化,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未能形成相对规范的疾病名称分类体系,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示精神,在医政司和科技司的直接指导下,由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组织专门人员,在大量调查中医学术理论文献和临床病案的基础上,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文献,反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病,证并列的方式,给予分类、编码。并经全国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全国部分中医医院临床验证,制定本标准。鉴于疾病分类工作技术性强,中医学术理论渊博、经验丰富,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进行探索,不断充实、完善。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佑邦、潘筱秦、金棣生、章如虹、毛树松、张奇、杨勤建、邵企红、段孝著、文建华、沈绍武。
本标准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负责解释。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diseases and ZHENG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术语、符号
3.1术语
3.1.1中医病证分类
中医病证分类是将中医的各种病、证按照某些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3.2符号
3.2.1圆括号“()”
圆括号中的词与圆括号前的词属于同一属性类别,采用同一属性类别代码。3.2.2破折号\
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破折号前面内容的进一步解释。4编制原则
中医病证分类
中医的临床诊断要求在明确病名诊断后还需确定其证候,以指导临床治疗。因此,中医的病、证是中医诊疗不可分割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本标准规定对病名和证候分别予以分类。4.1.1病名分类原则
本标准规定病名的分类以该病所属的临床科别和专科系统进行类自和分类目分类。4.1.1.1科别类目
本标准规定病名的科属类别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共计七个类目(参见表1)。
4.1.1.2专科系统分类目
本标准规定病名的专科系统分类目以病名科属中的二级专科划分为据分类(参见表2)。4.1.2证候分类原则
本标准规定证候分类以中医学辨辩证系统归划类目;以各类目中的证候属性为分类目、细类目进行证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7-25批准350
1996-01-01实施
候分类。
4.1.2.1证候类目
GB/T15657—1995
本标准将证候类目分为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等六大类(参见表4),并规定将某些属性不明确而暂无法归类的证候均归入“其他证候类”中。4.1.2.2证候分类目
本标准规定证候的分类目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内涵属性(参见表5)为据分类。4.1.2.3证候细类目
本标准规定证候的细类目以该证候的第二个内涵属性(参见表5)为据分类。4.2中医病证分类编码
4.2.1病名分类编码方法
本标准规定病名分类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符混合编码方式,其编码结构如下:X
病名标识位:
病名尾码位
病名序号位
专科系统分类目位
科别类目位
病名标识位
以汉字“病”的拼音首字母“B”作为病名标识符。科别类目位:
以各科科别名称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为科别类目标识符(参见表1)。专科系统分类目:
以其专科系统名称的第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为专科系统分类目标识符(参见表2)。病名序号位:
为在同一个科别类目和专科系统分类目中的多种病名序号位,以保证每一病名有一个不重复的独立编码。
病名尾码位:
当一个病名需要进一步细分时,在这一尾码位进行标识。其标识符为阿拉伯数字。4:2.2证候分类编码方法
本标准中证候分类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符混合编码方式,其代码结构如下:X
证候标识位:
证候尾码位
证候序号位
证候细类目位
证候分类目位
证候类目位
证候标识位
在证候分类代码中,以汉字“证”的拼音首字母“Z”为证候标识符。351
证候类目位:
GB/T15657--1995
以该证候类目名称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作为该证候类目的标识符(参见表4)。证候分类目位:
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内涵属性名称(参见表5)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作为该证候分类目标识符。
证候细类目位:
以该证候的第二个内涵属性名称参见表5)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作为该证候的细类目标识符。若该证候中仅内涵一个证候属性,则以所有仅含该属性的证候在本码位和证候序号位所构成的双码位上,以阿拉伯数字符编制顺序号。证候序号位:
在一个证候分类目中,相同证候属性的一组证候的顺序号位(0~9数字符顺编,可继以A~Z字母符续编)。当某些证候的分类目相同而细类目标识符也相同时,为避免重码,本标准规定在本序号位上采用数字和字母按序分段编码的方法。本标准规定:第节段为0~9;第二节段为A~K;第三节段为L~Z。证候尾码位:
当一个证候需要进一步细分或几个证候意义相似时,在本尾码位进行标识,其标识符为阿拉伯数字。
4.3中医病证分类特殊代码
本标准规定在同一类类目(或分类目)代码中,当分类代码出现重复时,依序将第一个类目(或分类目)名称中的第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定为该类目(或分类目)的代码;将第二个类目(或分类目)名称中第一个汉字汉语拼音的第二个字母定为该类目(或分类目)的代码,余类推。凡本标准中的疾病名称与《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疾病名称相同,且内涵完全一样时,在标准中仍保留该中医疾病名称并进行该病名的类目和分类目归类,而不给该病名以序号码。本标准将以病证名称读音确定的代码标识符\I”及\Q\分别以“M”及“V”,代替。4.4中医病证分类编目方法
本标准采用病名分类代码及证候分类代码并列编目。每一个病证分类代码皆由它的病名分类代码和它的证候分类代码组成,其结构为:病证分类代码一病名代码十证候代码。5分类代码表
5.1中医病名分类代码表
5.1.1病名标识符、科别类目名称和代码表表1病名标识符、科别类目名称和代码表病名标识符
科别类目名称
耳鼻喉科
骨伤科
5.1.2科别类目名称、专科系统分类目名称和代码表352
类目代码
科别类目名称
GB/T15657-1995
表2科别类目名称、专科系统分类目名称和代码表专科系统分类目名称
肺系病
心系病
脾系病
肝系病
肾系病
外感热病
内科瘤病
内科癌病
内科其他病
疮疡病
乳房病
男性前阴病
皮肤病
肛肠病
外科瘤病
外科癌病
外科其他病
月经病
带下病
妊娠病
产后病
妇科瘤病
妇科癌病
妇科其他病
科别类目名称
耳鼻喉科
骨伤科
5.1.3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354
GB/T156571995
表2(完)
专科系统分类目名称
新生儿病
儿科时行病
儿科杂病
儿科虫病
儿科瘤病
儿科癌病
胞脸病
白睛病
黑睛病
瞳神病
外伤眼病
眼科瘤病
眼科瘤病
眼科其他病
咽喉病
口齿病
耳鼻喉瘤病
耳鼻喉癌病
骨折病
脱位病
伤筋病
损伤内证病
创伤病
骨伤科瘤病
BNF010
BNF011
BNF012
BNF020
BNF030
BNF040
BNF050
BNF051
BNF060
BNF070
BNF080
BNF090
BNF100
BNF110
BNX010
BNX011
BNX012
BNX020
BNX021
BNX030
BNX040
BNX050
BNX060
BNX070
BNX071
BNX072
BNX080
BNX090
BNX091
BNX100
BNX110
BNX120
BNX130
BNP010
GB/T15657--1995
表3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内科病
肺系病类
咳嗽病
外感咳嗽病
内伤咳嗽病
肺瘘病
肺痈病
暴喘病
肺胀病
肺痨病
咯血病
鼻妞病
失音病
肺衰病
心系病类
心悸病
惊悸病
证仲病
胸痹心痛病
卒心痛病
心衰病
不糜病
多痫病
健忘病
癫狂病
昏迷病
神昏病
痴呆病
抽搐病
薄厥病
卒死病
脾系病类
胃脘痛病
BNP020
BNP030
BNP040
BNP050
BNP051
BNP060
BNP070
BNP080
BNP090
BNP091
BNP100
BNP110
BNP111
BNP120
BNP130
BNP140
BNP150
BNP160
BNP170
BNP180
BNP190
BNPo00
BNG010
BNG020
BNG021
BNG022
BNG023
BNG030
BNG040
BNG041
BNG042
BNG050
BNG051
BNG052
BNG053
BNG054
BNG060
1BNG061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胃瘩病
吐酸病
反胃病
呕吐病
暴吐病
噜杂病
嚏膈病
腹痛病
卒腹痛病
腹胀满病
泄泻病
暴泻病
吐血病
便血病
紫癜病
痰饮病
悬饮病
溢饮病
支饮病
脾系病(便秘病)
肝系病类
胁痛病
黄疽病
阴黄病
阳黄病
急黄病
萎黄病
积聚病
藏胀病
水膨病
气膨病
血膨病
虫藏病
头痛病
头风病
BNG070
BNG080
BNG090
BNG100
BNG101
BNG102
BNG103
BNG104
BNG105
BNG106
BNG110
BNG120
BNG121
BNG122
BNG123
ENG130
BNS010
BNS011
BNS012
BNS020
BNS030
BNS040
BNS050
BNS060
BNS070
BNS080
BNS090
BIIS100
BNS110
LNE120
ens130
BNS140
BN5150
ENS160
BNS1:70
GB/T 15657
表3(续)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眩晕病
中风病
气厥病
血蕨病
痰厥病
食厥病
寒厥病
热厥病
气瘦病
肉瘦病
瘦痛病
胆胀病
肾系病类
水肿病
阳水病
阴水病
热淋病
石淋病
气淋病
血淋病
膏淋病
劳淋病
乳糜尿病
尿浊病
尿血病
遗尿病
关格病
肾衰病
腰痛病
遗精病
梦遗病
滑精病
早泄病
阳萎病
BNS190
BNS191
BNS192
BNWo10
BNWo11
BNW020
BNW030
BNW031
BNW040
BNW050
BNW060
BNW070
BNW080
BNW090
BNW091
BNW100
BNW110
BNW111
BNW112
BNW120
BNW130
BNW140
BNW150
BNW160
BNW170
BNW180
BNW190
BNW200
BNW000
BNW000
BNW000
BNCo00
BNCo00
BNCOOO
BNCOOO
BNCOOO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耳鸣、耳聋病
耳鸣病
耳聋病
外感热病类
感冒病
时行感冒病
外感高热病
风温病
风温肺热病
春温病
暑温病
冒暑病
暑秽病
中暑病
湿温病
湿阻病
伏署病
秋燥病
温燥病
凉燥病
大头瘟病
烂喉痧病
疫毒痢病
太阳病
少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阴病
蕨阴病
外感热病(疾病)
外感热病(疮疾病)
外感热病(霍乱病)
虫病类
虫病(蛔虫病)
虫病(虫病)
虫病(钩虫病)
虫病(虫病)
虫病(姜片虫病)
BNCO00
BNCO0O
BNCOOO
BNL000
BNAO00
BNVo10
BNV020
BNV030
BNV040
BNV041
BNV042
BNV050
BNV060
BNV070
BNV080
BNV090
BNV100
BNV110
BNV120
BNV130
BNV140
BNV150
BNV160
BNV170
BNV180
BNV190
BNVo00
BWCo10
BwCo11
BWC012
BWC013
GB/T 15657—1995
表3(续)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虫病(血吸虫病)
虫病(丝虫病)
虫病(囊虫病)
内科瘤病类
内科瘤病
内科癌病类
内科癌病
内科其他病类
内伤发热病·
虚劳病
自汗病
盗汗病
痛风病
消渴病
风湿痹病
挺痹病
骨痹病
肌痹病
面痛病
面瘫病
急风病
蕨脱病
肥胖病
中毒病
内科其他病(脚气病)
外科病
疮疡病类
暑病病
石痧病
BWCo14
BWC020
BWC030
BWC031
BWC032
BWC033
BWC034
BWC035
BWC040
BWC050
BWC060
BWC070
BWC071
BWC072
BWC073
BWC080
BWCo90
BWCo91
BWC092
BWC093
BWC094
BWCo95
BWC100
BWC101
BWC102
BWC103
BWC104
BWC110
BWC120
BWC130
BWC131
BWC132
BWC133
BWC140
BWC150
BWC160
BWC170
BWC180
BWC190
BWC200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颜面疗疮病
手足疗疮病
蛇眼疗病
蛇头疗病
蛇腹疗病
托盘疗病
足底疗病
红丝疗病
烂疗病
疫疗病
肘痛病
脐痈病
胭窝痈病
丹毒病
锁喉痛病
臀痛病
排躺发病
手发背病
足发背病
有头疽病
脑疽病
发背疽病
體中疽病
少腹疽病
发颐病
流注病
无头疽病
附骨疽病
环跳疽病
腓躺疽病
走黄病
内陷病
痫病病
流痰病
廉疮病
褥疮病
脱疽病
BWC210
BWC220
BWC230
BWC231
BWC232
BWC233
BWR010
BWR020
BWR030
BWR040
BWR050
BWR060
BWR070
BWR080
BWR090
BWR100
BWR110
BWN01C
BWN020
BWN030
BWN040
BWN050
BWN060
BWN070
BWN080
BWP010
BWP020
BWP030
BWP031
BWP032
BWP033
BWP040
BWP050
BWP060
GB/T 15657--1995
表3(续)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青蛇毒病
股肿病
痰毒病
颈痛病
腋痛病
膀腹痛病
乳房病类
乳头破碎病
乳痛病
乳发病
乳痨病
乳癣病
乳病病
乳漏病
乳蜓病
乳核病
乳疽病
粉刺性乳痛病
男性前阴病类
子痛病
子痰病
囊痛病
脱囊病
阴茎痰核病
血精病
精浊病
精瘙病
皮肤病类
热疮病
蛇串疮病
扁瘊病
疣目病
鼠乳病
黄水疮病
登豆疮病
BWP061
BWP062
BWP063
BWP064
BWP065
BWP066
BWP067
BWP070
BWP071
BWP072
BWP073
BWP074
BWP075
BWP076
BWP077
BWP080
BWP090
BWP100
BWP110
BWP120
BWP130
BWP140
BWP150
BWP160
BWP170
BWP180
BWP190
BWP200
BWP210
BWP220
BWP230
BWP240
BWP250
BWP260
BWP270
BWP280
BWP290
BWP300
BWP310
BWPooo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白秃疮病
肥疮病
鹅掌风病
脚湿气病
灰指(趾)甲病
圆癣病
紫白癜风病
湿疮病
奶癣病
旋耳疮病
窝疮病
脐疮病
乳头风病
肾囊风病
四弯风病
火赤疮病
顽湿聚结病
药毒病
瘾疹病
土风疮病
摄领疮病
风瘙痒病
风热疮病
紫癜风病
白疙病
天疱疮病
面游风病
粉刺病
酒髓鼻病
油风病
猫龈疮病
瓜藤缠病
红蝴蝶疮病
皮痹病
狐惑病
流皮漏病
白驳风病
煎黑斑病
蟹足肿病
皮肤病(麻风病)
BWPooo
BWPooo
BWPooo
BWPooo
BWPooo
BWG010
BWG020
BWG030
BWG040
BWG050
BWG060
BWG070
BWGo0o
BWG000
BWG000
BWL020
BWL030
BWL040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BWL050
BWL060
BWA010
BWA020
BWA030
BWA040
BWA050
BWA060
BwVo10
BwVo12
BWV020
GB/T 15657
表3(续)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皮肤病(疥疮病)
皮肤病(鸡眼病)
皮肤病(肼眠病)
皮肤病(淋病)
皮肤病(梅毒病)
肛肠病类
悬珠痔病
息肉痔病
肛裂病
肛痛病
肛漏病
脱肛病
肛门湿疡病
肛肠病(痔病)
肛肠病(内痔病)
肛肠病(外痔病)
肛肠病(混合痔病)
外科瘤病类
气瘤病
血瘤病
肉瘤病。
筋瘤病
骨瘤病
脂瘤病
外科癌病类
石瘦病
失荣病
乳癌病
肾癌翻花病
锁肛痔病
外科其他病类
疝气病
‘水疝病
狐疝病
肠痛病
BwVo0o
BWVo00
BwVooo
BwVo0o
BwVo00
BwVooo
BWVo00
BwVo00
BwVo0o
BFY010
BFY020
BFY030
BFY040
BFY050
BFY060
BFY070
BFY080
BFY090
BFY100
BFY110
BFY120
BFY130
BFY140
BFY150
BFY160
BFY170
BFY180
BFY190
BFY200
BFY210
BFY220
BFD010
BFR010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外科其他病(水火烫伤病)
外科其他病(冻疮病)
外科其他病(破伤风病)
外科其他病(毒虫咬伤病)
外科其他病(毒蛇咬伤病)
外科其他病(蜈蚣蟹伤病)
外科其他病(蜂螯伤病)
外科其他病(蝎螯伤病)
外科其他病(狗咬伤病)
妇科病
月经病类
月经先期病
月经后期病
月经先后无定期病
月经过多病
月经过少病
经期延长病
痛经病
经间期出血病
闭经病
崩漏病
经行乳房胀痛病
经行发热病
经行头痛病
经行眩晕病
经行身痛病
经行口糜病
经行风疹块病
经行吐頔病
经行泄泻病
经行浮肿病
经行情志异常病
绝经前后诸病
带下病类
带下病
妊娠病类
妊娠恶阻病
BFR020
BFR030
BFR040
BFR050
BFR051
BFR052
BFR060
BFR070
BFR080
BFR090
BFR100
BFR110
BFR120
BFR130
BFR140
BFR150
BFR160
BFR170
BFR180
BFR190
BFR200
BFC010
BFCO11
BFC020
BFC030
BFC040
BFC050
BFC060
BFC070
BFC080
BFC081
BFCo90
BFC091
BFC100
BFC110
BFC120
BFC130
BFC140
GB/T 15657-—1995
表3(续)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妊娠腹痛病
胎漏病
胎动不安病
滑胎病
随胎病
小产病
胎萎不长病
胎死不下病
子烦病
子肿病
子满病
子晕病
子痫病
子悬病
子瘩病
子嗽病
子淋病
转胞病
难产病
胞衣不下病
孕痛病
产后病类
产后血晕病
产后血崩病
产后病
产后腹痛病
产后恶露不绝病
产后恶露不下病
产后大便难病
产后遗粪病
产后发热病
产后感染发热病
产后汗病
产后自汗、盗汗病
产后身痛病
产后缺乳病
产后乳汁自出病
产后小便不通病
产后小便频数病
BFC150
BFC160
BFC170
BFC180
BFL000
BFA000
BFZ010
BFZ020
BFZ030
BFZ040
BFZ050
BFZ060
BFZ070
BFZ080
BEX010
BEX020
BEX030
BEX040
BEX050
BEX060
BES010
BES020
BES030
BES040
BES050
BES060
BES070
BES080
BES090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产后小便淋沥病
产后尿血病
产后遗尿病
交肠病
妇科瘤病类
妇科瘤病
妇科癌病类
妇科癌病
妇科其他病类
癫瘦病
阴挺病
脏躁病
不孕病
阴痒病
阴疮病
阴吹病
热入血室病
儿科病
新生儿病类
胎黄病
赤游丹病
脐风病
脐湿病
脐血病
脐突病
儿科时行病类
小儿感冒病
奶麻病
风痧病
丹痧病
瘫腮病
顿咳病
软脚瘟病
小儿疫毒痫病
症夏病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