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519-2007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1/T 1519-2007
中文名称:中耕施肥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64KB
相关标签:
中耕
质量
评价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21/T 1519-2007 中耕施肥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DB21/T1519-2007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备案号:
辽宁省地
方标准
DB21/T15192007
中耕施肥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2007-07-01发布
2007-08-01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机械鉴定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有刚、陈克民、赵伟、刘明国、陆海涛DB21/T1519-2007
1范围
中耕施肥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中耕施肥机的产品评价指标、试验方法、评价规则。本标准适用于中耕施肥机的试验鉴定和质量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DB21/T15192007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B10395.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一部分:总则B1039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B/T13306标牌
JB/T5673农林拖拉机及机具涂漆通用技术条件JB/T9832.2农林拖拉机及机具漆膜附着性能测定方法压切法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和定义。
锄铲入土行程
铲从开始入土时起至达到规定作业深度时止所前进的水平距离。3.2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要求条件下耕深的稳定程度。
伤、埋苗率
测定长度内,伤苗、埋苗等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3.4
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排肥器在要求条件下排肥量的稳定程度。4质量评价指标
4.1基本要求
中耕施肥机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4.2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在中等土壤,含水率为15%~25%,土壤硬度0.4MPa~2.0OMPa,颗粒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12%小结晶粉状化肥含水率不大于5%排肥量按150kg~225kg条件下,中耕施肥机性能及可靠性指标应符合表1规定。
DB21/T15192007
安全要求
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各行耕深一致性变异系数(%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沟底浮土厚度(cm)
碎土率(%
伤、埋苗率(%
入土行程(m)
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使用可靠性(有效度)(%
性能指标
保证操作人员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和保养时不发生危险。4.3.1产品设计应合理,
外露旋转件应有安全防护装置,防护装置应符合B10395.1的规定4.3.3非作业状态应能可靠切断动力传动。4.3.4危险处应有必要的安全标志,其标志应符合B10396的规定。4.4装配及外观质量、及运输间隙应符合表2规定。
整机装配要求
整机外观质量
涂漆外观质量
漆膜附着力
运输间隙
使用说明书
装配及外观质量、及运输间隙
评定指标
无漏装、错装,紧固件无松动,运动件活动自如、无卡滞现象。
整机各零件表面光洁、平整,冲压件无明显皱折,焊接件焊缝无夹渣、烧伤。
色泽均匀、平整光滑不漏底。
ⅡI级3处
≥240mm
应含有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内容。标志、包装、运输
每台中耕施肥机应在明显位置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内容如下:产品名称及型号;
产品主要技术参数;
产品出厂编号;
产品生产日期:
制造厂名称、地址;
执行标准。
中耕施肥机的润滑处、传动系统、主要调节部位应有明显标志。部件包装出厂,其包装箱和捆扎件应牢固,能够保证各部件完整无损。随机技术文件应包括:
出厂合格证:
使用说明书:
c)装箱清单;
d)三包凭证。
5试验方法
5.1一般要求
5.1.1测试前应对测试仪器进行校正,计量器具应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5.1.2样机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择配套动力并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DB21/T15192007
5.1.3试验地应具有代表性,地势应平坦,试验地的面积应满足各种试验项目的要求,试验地长度不小于100m
5.2技术特征测定
试验前应对样机进行技术特征测定,测定应在水平坚实的地面上进行。5.3试验地调查
5.3.1地形特征
记录试验地的坡度、最深洼陷及最高降起等。5.3.2土壤特征
记录试验地的土壤类型,测定试验地面积,并在试验区内对角线上取5点,测定0cm~5cm5cm10cm10cm~15cm深度的土层绝对含水率和土壤坚实度,求出平均值,记录测量和计算结果。5.3.3杂草情况
试验地的杂草种类、密度、高度(在试验地对角线上取3点,测定中耕前每平方米面积内杂草的株数,求出平均值),记录测量和计算结果。5.3.4作物生长情况
在试验区内来回行程上各取2点,在机具全耕作幅内,长度为1m记录在该面积内每行植株数及总数,记录测量和计算结果。
5.4性能试验Www.bzxZ.net
5.4.1排肥能力测定
试验时肥箱中肥料应不少于肥箱容积的23,测定按理论计算的每公顷最大和最小排肥量。测定方法:使中耕施肥机传动轮轮缘离开地面,机架呈水平状态,转动传动轮转速与田间施肥相似,不少于20圈,接取每个排肥口所排出的肥料,称得总排肥量,重复3次求平均值。排肥量按式(1)计算。Q
元Dnam
排肥量,单位为千克每平方公倾(kg/hm);q.
各次总排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克(g);传动轮直径,单位为米(m:
平均行距,单位为米(m):
传动轮转圈数:
排肥口数。
5.4.2排肥量稳定性测定
将肥量调至规定施肥量,重复测定5次,按式(2)、(3)、(4)计算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x=
(1)
DB21/T1519—2007
式中:
—每次排肥量,单位为克(g):X
标准差:
测定次数;
平均排肥量,单位为克(g):
V—变异系数。
5.4.3各行排肥量一致性测定
(X-x)2
(3)
测出每行的平均排量后,进行各行间排肥量一致性的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的计算,计算公式同式(2)、式(3)、式(4)。
5.4.4耕深稳定性测定
用耕深尺或其它测量仪器测量耕深。每种工况沿前进和返回方向各不少于2个行程,分别计算出每行程和每一工况的平均耕深、变异系数和耕深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同5.4.2。5.4.5伤、埋苗率的测定
在试验区内来回行程上各取2点,在机具全耕作幅内,长度为1米,调查伤苗埋苗等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按式(5)计算。
式中:
伤、埋苗率:
测定长度内伤苗埋苗总株数。
M.—测定长度内总苗数;
5.4.6碎土率的测定
(5)
中耕后在任一行间的宽度内,取0.25m,深为中耕深度,将耕松的土块按直径(土块长度)分为25mm以下及25mm~50mm50mm~100mm100mm~150mm及150mm以上五级,分别称得各级士块质量,在往返行程内各测2点,计算小于25mm止块的质量占测区内总碎土质量的百分比,即为碎土率。5.4.7使用可靠性
机具应进行生产试验考核其使用可靠性,生产试验面积每米幅宽不少于35hm,按式6)进行计算K
式中:
使用可靠性,单位为百分比(%):100%
一机具在生产考核期间的班次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机具在生产考核期间的班次故障排除时间,单位为小时(h)。5.4.8涂漆外观和漆膜附着力
涂漆外观和漆膜附着力按JB/T5673、JB/T9832.2规定执行。4
(6)
质量评价规则
6.1抽样方法
DB21/T15192007
在生产厂近6个月内生产的合格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基数不少于16台,抽取样品2台,在用户和经销部门抽样时可不受此限。
6.2评价方法
6.2.1按表3所列项目分类和表4抽样检验方案进行评价。6.2.2
采用逐项考核评价,以样本中各项的不合格项目计点数和合格判定数进行比较,当不合格项目计点数小于或等于合格判定数时,判定该项合格,否则为不合格。3质量评价项目分类表
不合格分类
抽样方案
合格判定
合格质量水平
。合格判定数
不合格判定数
项目分类
样本X项目数
检查水平
安全要求
各行耕深一致性变异系数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伤、埋苗率
使用可靠性(有效度)
各行排肥量变异系数
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沟底浮土厚度
碎土率
使用说明书
入土行程
整机装配要求
整机外观质量
涂漆外观质量
漆膜附着力
运输间隙
抽样检验方案
项目名称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