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3/T 402.1-200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 33/T 402.1-2003
中文名称:河蚌育珠技术规范 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20KB
相关标签:
河蚌
育珠
技术规范
苗种
繁育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 33/T 402.1-2003 河蚌育珠技术规范 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DB33/T402.1-2003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65.150
备案号:13515-2003
方标准
DB33/T402.12003
河育珠技术规范
第1部份: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freshwater mussel pearl nurturingPart 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yriosis cumingii reproduction and larvaenuturing
2003-02-24发布
2003-03-24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402《河蚌育珠技术规范》按部分发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份: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第2部份:珍珠接种技术规范;
第3部份:育珠蚌养殖及采珠技术规范。本部份为DB33/T402的第1部份。本部份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本部份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诸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本部份主要起草人:黄惟灏、陈德富、张立均、骆年华。DB33/T402.1—2003
1范围
河育珠技术规范
第1部份
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DB33/T402.1-2003
本部份规定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的环境条件、采苗、幼蚌培育和小蚌培育的技术和方法。本部份适用于三角帆蚌苗种繁育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5618
GB/T18047.4-2001
NY5051
3术语和定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份。3.1寄主鱼HostFish
在三角帆蚌的人工采苗过程中用作钩介幼虫的寄生,供其吸收营养,完成变态发育的鱼,也叫附苗鱼。
3.2钩介幼虫Golchidium
指三角帆蚌在繁殖过程中,受精卵胚胎发育到破膜后,需寄生在鱼类等水生动物身上以完成变态发育成为蚌苗的幼虫。
3.3采苗Larvaecollection
指三角帆蚌在人工采苗时,亲本释放出钩介幼虫后,让寄主鱼与钩介幼虫混在一起,使钩介幼虫附着在寄主鱼的鳃、体表及鳍条上的全过程3.4脱苗JuvenileMusselEscape
指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完成变态成为蚌苗从鱼体上脱落于水底,营自由生活的全过程。4育苗前准备
4.1池子
4.1.1育苗池
由砖砌成,用塑料薄膜铺底,底部不得积存淤泥。每池1m~1.5m,长方形,池深0.25m左右,两排池的中间设有进水塑料管,管上打有若干小孔,孔径2mm左右,每池上约布4个小孔,喷出水珠滴入池中。每池靠排水沟的一边设一个排水口,离池底15cm~20cm,口径约10cm,并设有防逃网和防晒、防风雨设施。
4.1.2小蚌培育泥池
池址选在紧靠大鱼塘做蓄水池的下边有落差的连片田块。进排水系统分开,以塑料薄膜制成隔墙。池的结构为20m×2m×0.5m,池底平坦,淤泥厚3cm,水深35cm。设进排水口1个~2个,出水口高出池底20cm。进水口用夏花网布(规格10×33)包裹滤水。1
DB33/T402.1—2003
4.1.3亲蚌培育池
光照充足,水面积0.133ha~0.667ha,常年水位1.5m~2m,池底淤泥10cm~15cm,未养过蚌或已停养蚌3年以上。进水管口扎上夏花网布(规格10×33)。4.1.4蓄水池
池水位应高于育苗池或育小蚌泥池0.5m1m。进水管口扎上夏花网布(规格10×33)4.1.5育小蚌网箱
以小竹或竹片做支架,用网目2.5cm的机织PVC网片扎在支架上,制成40cm×40cm×12cm的小网箱。箱底铺一层薄膜,上铺1cm厚的河泥,置于池塘中。5环境条件
5.1土壤
土壤应符合GB15618的标准。
5.2水源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NY5051的规定。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养殖区域内及水源上游不得有对养殖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物,不得含有鱼类杀虫剂。5.3水质
5.3.1主要物理因子
主要物理因子指标见表1。
表1主要物理因子指标
养殖阶段
变态培育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蚌苗培育
小蚌培育
亲蚌培育
5.3.2主要化学因子
主要化学因子指标见表2。
透明度cm
40以上
溶解氧mg/L
>5(夏季)
>3(冬季)
5.3.3其他水质指标
水温℃
表2主要化学因子指标
硫化氢mg/L
其他水质指标应符合NY5051标准的规定。5.4环境消毒
氨氮mg/L
黄绿色或褐绿色
黄绿色或褐绿色
黄绿色或褐绿色
有机物耗氧量mg/L
<30(夏季)
<10(冬季)
土池、水池和网箱在使用前消毒。常用消毒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消毒浓度为350mg/L,使用时先将生石灰加适量水化开迅速全池均匀泼洒,药效时间为7d-10d;漂白粉浓度为20mg/L,使用时将漂白粉加水溶解,迅速全池均匀泼洒,药效时间为5d。6亲蚌培育
6.1雌雄鉴别
雌蚌和雄蚌的性状鉴别详见表3。表3雌蚌和雄蚌的性状鉴别
蚌壳形状
外鳃形状
性腺颜色
6.2优质亲蚌选择
在相同环境下,同龄的个体比雄蚌稍大,两壳较膨且较宽,后缘较圆钝。
DB33/T402.1—2003
在相同环境下,同龄的个体比雌稍小,蚌壳较狭长,后端略尖,
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100条~120」鳃丝排列稀疏,鳃丝数60条~80条。条。
生殖期间性腺呈桔黄色,用针刺后有颗粒状物质流出。
6.2.1年龄、体重和壳长
生殖期间性腺呈乳白色,用针刺后有白色浆液流出。
亲蚌的年龄3龄~5龄、体重300g~800g、壳长15cm~20cm。6.2.2外观
蚌壳外表疏密相间的生长线宽大,清晰可见。蚌体厚实,蚌壳鲜艳光亮,呈青蓝色,或褐红色,或黑褐色,或黄褐色。外鳃整齐无缺损,无寄生物。体质健壮,无任何病害。受惊后两壳闭合迅速,喷水有力。
6.2.3来源
雌蚌与雄蚌来自无病区的不同水系。6.3亲蚌的贮存和运输
在晚秋及冬季,气温在15℃~5℃的日子选择亲蚌。选好后立即运输。亲蚌的运输季节为冬季和早春。运输时避免剧烈颠颇。亲蚌用竹筐装运。先在筐底放一层水草铺垫,然后放入亲蚌摆齐,让蚌的出水口向上,逐个靠紧。然后再在上方铺一层水草,再摆上蚌。这样层复一层,加盖封固即可装运。到达目的地后,立即打开筐,将亲蚌入池养殖。6.4亲蚌的放养与培育
6.4.1放养
秋、冬季放于亲蚌培育池专池培养。放养时,先在雌雄亲蚌的外壳做好性别标记,然后按1:1的性比装在底径为45cm的锥形网笼里,每笼装4只,吊养于水面下30~35cm处,笼与笼间距1m,行间距1m。亲蚌放养密度为9000只/ha~12000只/ha。6.4.2培育
用施肥和加换水的方法把池水水色调至黄绿色:经常用生石灰将池水的PH值调至7~8:使用增氧设备,把池水的溶氧量调至5mg/L以上。7采苗
7.1季节
每年的4月~7月,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采苗盛期,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较为合适。7.2水温
采苗水温在18℃~30℃之间,最适水温为20℃~25℃。7.3寄主鱼准备
7.3.1选择寄主鱼
选择个体重50克左右、体表光滑且粘液丰富,无病无伤的健康的黄额鱼为佳。7.3.2数量
繁殖100万只幼蚌需要75kg寄主鱼。DB33/T402.1—2003
7.3.3停食
用作采苗的寄主鱼在采苗前须停食两天。7.4亲产苗
挑选钩介幼虫成熟的雌性亲蚌
以外鳃丰满厚实,颜色呈褐黄色、或紫黑色与灰黄色相间;用针刺入外鳃中段部位,然后顺着鳃丝方向小心地取出钩介幼虫,能带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细线到壳外的雌亲蚌为佳。7.4.1检查钩介幼虫成熟度
将取出的钩介幼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一个视野单的钩介幼虫全部或大部破膜,且两壳已能微微扇动,足丝粘连,则表明钩介幼虫大多成熟。7.4.2产苗
将选好的钩介幼虫成熟的雌蚌洗于净,在阴凉处露空半小时后,平放在底径约50cm、高20cm~25cm的大盆中每盆放10个为宜,加清水(与池水温度差不超过1℃)至刚好浸没雌蚌为准。雌蚌排出成团状的絮状物,约30min已有一定密度后,取出雌蚌,放入另一大盆中继续让其产苗。7.3采苗
用手在大盆中轻轻地搅动水体,使含钩介幼虫的絮状物散开。将寄主鱼放入产苗盆内,每只雌蚌通常放入寄主鱼0.5Kg~1Kg,进行静水采苗。采苗时间控制在10min~20min,以每尾寄主鱼寄生钩介幼虫1000只左右为宜。采苗期间,用一个小型增氧泵给产苗盆中增氧。采好苗的寄主鱼应及时放入流水育苗池内饲养。
8寄主鱼饲养
8.1放养密度
1m育苗池以放养寄主鱼1Kg~1.5Kg为宜。8.2控制流量
育苗池水的流量以300mL/sec~500mL/sec为佳8.3适量投饲
每日投饲二次活蚯蚓或碎蚌肉,日投喂量为寄主鱼重量的2%左右。残饵要及时清除。8.4测量水温
每日上午8时、中午12时和下午5时各测水温一次,并求平均值。累计水温达180℃时,将要脱苗。一般需7d~16d。寄生时间与水温关系见表4。表4
水温(℃)
8.5脱苗
寄生时间与水温关系
寄生时间(d)
脱苗前1d~2d,停止给寄主鱼投食,把鱼捞出放入盛水的容器内,将育苗池打扫干净,放新水至17cm,再放入寄主鱼。至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消失,累计水温达200℃C,蛙苗已基本脱完。及时将寄主鱼轻轻捞出,转入蚌苗培育。
9蚌苗培育
9.1放养密度
1m育苗池放养蚌苗2万只~3万只为宜。9.2控制流速
池水流速先期慢后期快,流量0.5T/h~2T/h,夜间大于白天。9.3增加溶氧
池水溶氧量不得低于5mg/L。
9.4排除污物
每天用手(不碰到池底)轻轻搅动池水,激起沉在池底的淤泥让流水带走,9.5添加河泥
DB33/T402.1—2003
脱苗后第10d,每平方米水面加有机质少的河泥1L,每隔10d再加一次河泥。加入的量以不超过蚌苗直立的高度为准。
10.小蚌培育
10.1泥池流水培育
10.1.1水体消毒
与本部份的4.5相同。
10.1.2放养规格
壳长0.8cm~1cm的蚌苗。
10.1.3放养密度
以150只/m~~250只/m为宜。
10.1.4控制流速
保持流水,流速一般5m/min~8m/min,前期小后期大。10.2网箱培育
10.2.1水体和网箱消毒
与本部份的4.5相同。
10.2.2放养规格
壳长0.8cm1cm的蚌苗。
10.2.3放养密度
以每箱放养100只~150只蚌苗,每公顷放养60万只为宜。10.2.4网箱吊养
每箱间距4m左右,吊养于水下30cm处为宜。10.2.5添加河泥
厚度以幼蚌能直立为度。
10.2.6勤洗网衣
网衣上的附着藻类要勤洗刷。
10.2.7防治病害
一旦发现病害侵入,应对症下药,及时防治。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