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 11/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DB 11/T 196-200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 11/T 196-2003

中文名称: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80KB

相关标签: 常见 病防治 技术 操作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 11/T 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DB11/T196-200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150
备案号:13879-2003
北銀京市地
DB11/T196—2003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Rules ofprevention and cureforfamiliardiseaseof fish2003-07-08发布
2003-08-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鱼病的检查与诊断
4.1现场调查
4.2问诊..
4.3鱼体检查,
4.4疑难病实验室检验
4.5诊断.
4.6处方..·
4.7治疗.
4.8回诊,
5常见鱼病的预防
5.1渔场选址和设施
5.2池塘清整
5.3鱼种..
5.4管理
6鱼病治疗
6.1嗜水气单胞菌出血性败血症:6.2烂鳃病:
6.3肠炎病(俗称烂肠)
6.4赤皮病:
6.5 疗疮病:
6.6打印病(腐皮病)
6.7竖鳞病:
6.8水霉病(真菌性病):
6.9鳃霉病。
6.10车轮虫病.
6.11小瓜虫病(白点病)
6.12粘孢子虫病.
6.13终虫病..
6.14气泡病
6.15氨中毒。
DB11/T196—2003
DB11/T196—2003
本标准为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起草。前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广垠、李继勋、马志宏1范围
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常见鱼病的检查与诊断及防治技术的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水产增养殖中的管理与病害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
DB11/T196—2003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4鱼病的检查与诊断
4.1现场调查
4.1.1鱼池情况
4.1.1.1底质情况
鱼池的渗漏、消毒、清整等。
4.1.1.2水质情况
4.1.1.2.1物理指标
鱼池的水源、水温、水色、透明度等。4.1.1.2.2化学指标
pH、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氧、COD、硬度等。注:当怀疑有污染时,请有关环保部门测定。4.1.2饲养管理情况
4.1.2.1养殖品种、养殖密度
4.1.2.2苗种的产地、质量、规格4.1.2.3饲料的种类、质量、来源。4.1.2.4池塘敌害生物,池塘鱼药使用情况。4.1.2.5池塘换水情况
4.1.3病鱼临诊征象
4.1.3.1鱼体活动情况
鱼的活动能力、活动方式、有无异常的游动姿势等。1
DB11/T196—-2003
4.1.3.2鱼体体色
鱼体健康:鱼体具固有体色和光泽:体态匀称,无畸形:鳞片紧密。4.1.3.3摄食情况
是否出现不吃食或吃食很少等病症。4.1.3.4死亡情况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饲养管理、季节气候等关系密切,要找出发病原因,对发病的因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结合对病鱼的病原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测定,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4.2问诊
应询问养殖者,了解鱼发病的时间,发病时鱼群的表现,死亡时情况,死亡种类、大小和数量,发病前的征兆,是否使用药物治疗或预防的情况,包括药物种类、用量和用法以及效果,以往发病史和处理情况等
4.3鱼体检查
采样(送样):濒死的鱼取样;池塘中随机取样。检查步骤:用湿布盖住鱼体,解剖检查的顺序应由外到内,体表、鳃、眼、血淋巴液、心脏、消化道、肝脏、生殖腺、肌肉等。4.3.1体表
4.3.1.1体表即外体表,先肉眼观察其颜色,光洁度。4.3.1.2肉眼观察后即可做成湿片观察,方法是刮取少量附着物或取小块病变组织,放入已滴加蒸馏水的载坡片上,盖上洁净的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观察,然后高倍观察,4.3.1.3依据湿片观察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4.3.2鳃
用剪刀剪去鳃区体表,露出鳃丝。观察鳃腔有无大型寄生虫及鳃丝的颜色。有丝状细菌、镰刀菌、聚缩虫以及重金属等感染或污染,鳃呈黑色。弧菌病鳃初为灰白色转为浅黄色或枯黄色、浅褐色,以后遂渐转暗,变为黑色或黑褐色。肉眼观察之后,取少量鳃丝做成湿片镜检,可检出细菌、霉菌和共生性或寄生性原虫等。
4.3.3血淋巴液
可直接从心脏取血淋巴液做成湿片镜检,观察能否检出细菌或纤毛虫类。肉眼观察其透明度和颜色。4.3.4心脏
观察其色泽、质地有无异常。
4.3.5消化道
剪开腹部,用摄子将胃肠取出,剖取胃、中肠、后肠、直肠,刮取少量肠液,做成湿片镜检或可发现吸虫、线虫和终虫的幼虫,最后将胃、肠做成压片镜捡。4.3.6肾脏
观察其色泽、质地有无异常。
4.3.7肝胰脏
取出消化道的同时,将肝胰脏分开,肉眼观察其颜色、有无病变。肝脏白浊症的肝胰脏,呈白浊不透明,或有黑色素沉积、质软。弧菌或病毒感染,肝胰脏乳白色或粉红色、红色。取小块组织做成压片或切片镜检,可能检出细菌或病毒包涵体。4.3.8生殖腺
先观察其颜色、病变情况,后做成压片镜检。4.3.9肌肉
先观察其颜色、病变情况,后做成压片镜检。肌肉坏死症的肌肉,局部或全部变白浊、不透明,在水中尤为明显。肌肉松软,有白点、白斑或白带状,可能为粘孢子虫或吸虫囊幼。取病变部位的肌肉做成压片镜检。
4.4疑难病实验室检验
DB11/T196—2003
其步骤包括:病毒分离、病毒培养、菌株分离、菌株培养、样品接种、结果观察、病毒鉴定、菌株鉴定。病理组织切片、饵料分析、水质测定等。4.5诊断
依据化验、调查结果,以及饵料分析、水质测定等工作,取得有关数据后,经综合判定,作出诊断。4.6处方
根据诊断结果,确定治疗方案。由渔医开据鱼药处方,确定疗程。处方的开据必须由执有上岗证的渔医进行此工作。
4.7治疗
治疗及用药按渔医开据的处方实施治疗。4.8回诊
渔医按照自己开据的处方对治疗结果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回诊。5常见鱼病的预防
5.1渔场选址和设施
5.1.1场址选定免费标准bzxz.net
水质好并符合GB11607,水源充足,土质和水质远离污染源。5.1.2设施
在设计进、排水系统(进水渠道及排水沟)时,应使每池有独立的进、排水口,防止病原从水源中带入另一池塘。
5.2池塘清整、消毒
5.2.1池塘清整
鱼种池经并塘或成鱼出塘以后,排干池水,清除污泥。修整边坡,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阳光暴晒一星期。
5.2.2池塘消毒
5.2.2.1干池清塘
667m(每亩)用生石灰50kg~60kg。清塘时,在塘底挖掘几个小潭(或用木捕等)把生石灰放入乳化,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酒全池,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粑动塘泥,充分发挥石灰的消毒作用。清塘后一般经7d~8d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投放试水鱼,确定防鱼的时间。5.2.2.2带水清塘
每亩水深1m用生石灰130kg~150kg,通常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乳化后立即全池遍酒。5.2.2.3漂白粉清塘
含有效氯27%~30%左右的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20g。先用木盆或瓷盆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用木飘全池遍酒。
5.3鱼种
5.3.1鱼种的操作
在进行鱼种的拉网、运输、投放等操作时要小心细,不使鱼体受伤。5.3.2检疫
购买经检疫的鱼种。
5.3.3注射
遇到特殊疾病时,如草鱼出血病,可注射疫苗。5.3.4鱼体消毒
5.3.4.1漂白粉消毒
DB11/T196—2003
用10ppm20ppm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7%~30%)水溶液浸洗鱼种。消毒的时间,视水温高低、鱼的忍耐情况酌定,约经10min~15min左右。严格注意观察。5.3.4.2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每一立方水用漂白粉10g和硫酸铜8g。使用时应注意将漂白粉和硫酸铜分别溶化后再混合,浸洗20min~30min(10℃~20℃水温)。除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鳃病外,还能防治由原生动物寄生所引起的大部分皮肤病和鳃病。
5.3.4.3高锰酸钾消毒
浸洗浓度为20ppm,水温在10℃~20℃时,浸洗20min30min。主要用于防止锚头蚤病、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对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也有效。在配制此药时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5.4管理
5.4.1水质检测
主要检测水体中的溶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5.4.2饲料投喂
投喂符合NY5072的无公害饲料。做好“四定”投饵即:定质投喂是指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和有营养,质量要好,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定量投喂是指每次投饵的数量要均匀适当,一般以3h~4h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如果有吃剩的残饵,应及时捞掉,预防水变坏;定位投喂是指投饵要有固定的食场,使鱼养成到固定的地点(食台或食场)去吃食的习惯:既便于观察鱼类动态、文容易检查池鱼吃食情况定时投喂是指投饵要有一定的时间,密养流水池投饵的原则是“少吃多餐”,即投饵次数要多,每次的投饵量要少。
注:“四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应该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环境和水质的变化而化。5.4.3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有无病情,水质调控,看是否开增氧机等。及时清除杂草捞取死鱼残饵。
5.4.3.1一般植物性饵料消毒
如水草可用6ppm漂白粉溶液浸泡20min~30min(陆生植物可不必进行消毒处理)。5.4.3.2工具消毒
-般网具可用10ppm硫酸铜溶液浸洗20min,晒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可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处理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
5.4.3.3食场消毒
每天清洗食场。每隔1周~2周,在鱼类吃食以后,食场用漂白粉消毒1次,其用量一般为数百克。5.4.4药物预防
主要预防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食盐、二氧化氯等,其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参照NY5071。
5.4.4.1体外药物预防
根据池塘水体和使用剂量,计算出用药量,进行全池泼酒或局部浸洗5.4.4.2体内药物预防
一般采用口服法,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5.4.4.3药物预防(定期预防)
DB11/T196-2003
根据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在鱼病发生季节,每20d~30d进行药物预防。主要预防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食盐、二氧化录氯等,其具体的用法和用量请参照NY5071。
6鱼病治疗
6.1嗜水气单胞菌出血性败血症
6.1.1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6.1.2症状
病鱼体表、口腔、鳃盖、眼眶严重充血,发红,腹部及身体两侧呈点状或斑状充血,鳍基充血发红,严重者尾鳍色素消退,肛门红肿,眼球突出。剖开腹腔,几乎病鱼都有腹水,虽粉红或浅黄色透明液体,肠道内有黄色粘液,无食物,肝、脾、肾脏充血,有的病鱼肝脏呈土黄色,胆囊肿大。严重病鱼肌肉充血。
6.1.3流行及危害鱼类
主要发病季节,为每年4月~10月,此病流行时一般气候多变,以阴天为主。养鱼多年,淤泥较厚的水体中易发病。主要危害鲢、、鲤、鲫、鲂成鱼,死亡率可达70%~80%。6.1.4治疗方法
6.1.4.1口服
治疗出血病的中药药饵。参照NY5071渔药使用原则。6.1.4.2泼酒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分别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隔天再进行一次。
漂白粉全池泼酒,使池水浓度为1.5ppm,隔天再泼酒一次,共2次3次。含氯消毒剂全池泼酒,便池水浓度为0.3ppm~~0.5ppm,隔天再泼酒一次。6.2烂鳃病
6.2.1病原体
柱状屈杆菌
6.2.2症状
病鱼鳃丝腐烂,粘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常在中间部位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洞,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尤其以头部最黑。6.2.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春、夏、秋季较为常见,水温20℃以上为此病流行季节,28℃~35℃为鱼害粘球菌最适温度。主要危害青、草、鲢、、鲤鱼种,成鱼、亲鱼感染率也较高,常与肠炎病同时并发。6.2.4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全池泼酒生石灰,使池水的浓度为20ppm。五倍子粉碎煮汁后全池泼酒,使池水浓度为2ppm~4ppm。大黄全池泼酒,使池水浓度为2.5ppm~3.7ppm。用20倍大黄量的0.3%氨水浸泡大黄12小时后泼酒。
烟叶加水浸泡后,全池泼酒,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一泼酒氯制剂产品0.3ppm,隔天泼一次,连泼洒二次。6.3肠炎病(俗称烂肠瘟)
6.3.1病原体
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
6.3.2症状
DB11/T196—2003
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口,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粘液或血脓。病鱼失去食欲,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死亡。6.3.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年4月下旬至9月底最流行,5月~6月主要危害1-2龄草、青鱼,8月~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死亡率很高,一般50%左右,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鲤、鱼也会患此病。6.3.4治疗方法
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结合进行。外用药一般泼酒0.3ppm含氯消毒剂或每亩1米水深15kg~20kg生石灰。内服药可用氟哌酸(50~100)g/100kg料,连喂三天,1次/天。还可任选用下列药物,做成药饵投喂。6.3.4.1大蒜治疗
按每10公斤鱼用大蒜50g,每天一次,连续投喂三天。或用市售的大蒜辣素药物。6.3.4.2铁苋菜治疗
按每10kg鱼用干草50g或鲜草200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6.3.4.3辣廖治疗
按每10kg鱼用干草50g或鲜草200g,每天一次,连续三天。6.3.4.4穿心莲治疗
按每50kg鱼用干草1kg或鲜草1.5kg,每天一次,连续5d~7d。6.4赤皮病
6.4.1病原体
荧光假单孢菌
6.4.2症状
鱼体出血发炎,鱼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末端腐烂,鳍条间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肠道也充血。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菌寄生。病鱼体瘦,独游水面,行动缓。6.4.3流行及危害鱼类
无明显流行季节,但以春末夏初较为常见,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每年放养及捕捞后最易发病,主要危害鲤、草鱼等鱼种和成鱼。6.4.4预防和治疗方法
6.4.4.1预防
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5ppm~10ppm浓度的漂白粉浸洗半小时左右。
6.4.4.2治疗
高锰酸钾0.4ppm全池泼洒。
五倍子粉碎煮汁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2ppm~4ppm。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40%以上)全池泼酒,便池水浓度为0.3ppm,隔1天再泼酒一次。6.5疗疮病
6.5.1病原体
疮型点状产气单孢菌
6.5.2症状
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并隆起红肿,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血和大量细菌。鳍基充血,鳍条裂开,病情严重时,鱼体肠道也充血,发炎。6.5.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此病四季都可出现。主要危害青,草、鲤鱼。6
6.5.4治疗方法
见“赤皮病”6.4.4。
6.6打印病(腐皮病)
6.6.1病原体
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6.6.2症状
DB11/T196—2003
患病部位通常在病鱼背鳍和腹鳍以后的驱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发病初期,患病部位出现圆形的红斑(似打上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位鳞片脱落,形成锅底形小潭,露出骨胳和内脏,病鱼随即死亡。
6.6.3流行情况危害鱼类
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主要危害鲢、鱼,在各年龄鱼中都有发病,尤其对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发病率可达80%以上,给亲鱼催产及养殖造成很大损失。6.6.4治疗方法
6.6.4.1亲鱼治疗
发病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射,同时用石炭酸或高锰酸钾涂抹患处。6.6.4.2日常治疗
含氯消毒剂(有效氯量40%以上)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ppm~0.6ppm,隔一天再泼一次。
五倍子粉碎煮汁后全池泼酒,使池水浓度为2ppm~4ppm。6.7竖鳞病
6.7.1病原体
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6.7.2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象松球,鳞囊内积半透明或含血的液体,稍施压力,喷射出液。鳞片脱落,有些还伴有鳍条基部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病鱼行动迟钝,呼吸困难,持续2天~3天死亡。
6.7.3流行
鲤鱼严重,草、鲢、金鱼也有发生。6.7.4治疗方法
在捕捞、放养、搬运的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用5%的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10min。每亩水深1m用艾根5kg,捣烂取汁,加生石灰1.5kg,搅匀全池泼酒。苦参2.5g/次,浸泡后全池泼酒。6.8水霉病(真菌性病)
6.8.1病原体
水霉、绵霉,对水温适应范围很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6.8.2症状
霉菌幼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后,迅速萌发,向内外生长,长成一团白色,棉毛状的菌丝,与组织细胞粘附在一起,使组织细胞坏死,同时霉菌可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内菌丝吸收鱼体营养,外菌丝长成絮状白毛,使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6.8.3发病原因
鱼体受伤,可危害各种鱼,家鱼孵化期易生水霉6.8.4治疗
苏打,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万分之四。7
DB11/T196—2003
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预防此病的发生。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产卵鱼巢2min~3min;或用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鱼巢20min,均有防病作用用0.3ppm氯制剂(有效氯40%)全池泼酒,隔天一次,连泼两次。6.9鳃霉病
6.9.1病原体
鳃霉。
6.9.2症状
病鱼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小片肿大粘连,可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继而腐烂,此病是急性型,从发现病原体起,如环境条件适宜,在1d~2d内即可大量繁殖,池鱼迅即出现暴发性的急剧死亡。
6.9.3流行
每年5月~10月夏秋二季流行,以5月~7月为高峰期,死亡率较高。除鲢鱼外,草、鲤、鱼都曾发现此病,尤其鱼苗、夏花、鱼种危害更大。6.9.4治疗方法
发生鳃霉病的鱼池,迅速加注新水,或将病鱼移至水质较瘦的池中,一般在原池加注新水。无新水加注的池塘,用0.7PPm硫酸铜全池泼酒,能抑制病情发展。含氯消毒剂。
生石灰(20~25)kg/667m,全池泼洒。6.10车轮虫病
6.10.1病原体
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
6.10.2流行
主要寄生于各种海、淡水鱼的体表、鳃、鼻孔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而以4月~7月流行严重,最适繁殖的温度20℃~28℃。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体质较弱的鱼更易发病,不需中间寄主,但可依靠蝌蚪、甲壳类、水蚤作为此病的传播媒介。6.10.3治疗
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0.7ppm(5:2)。中草药防治可用苦树叶,每亩用15kg~20kg水,每7d~10d换一次,有抑制车轮虫繁殖作用,或每亩用鲜枝叶25kg~30kg煎汁全池泼酒。有疗效。用20ppm~30ppm甲醛液治疗。
6.11小瓜虫病(白点病)
6.11.1病原体
多子小瓜虫
6.11.2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体表粘液很多,病情严重时,鱼体表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钝,漂浮水面,有时集群池边或跳出水面,不久死亡。6.11.3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各种淡水鱼、溯河性鱼类的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对夏花和当年鱼种危害更大。引起大批死亡。流行季节初冬、春未。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15℃~25℃。6.11.4治疗方法
用2ppm~5ppm次甲基兰治疗,隔1d~2d,再泼一次。每亩水深1m,用姜100g,辣椒粉250g混和加水煮沸后全池泼酒。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