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34/T 317-2003 小麦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317-200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317-2003

中文名称:小麦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92KB

相关标签: 小麦 生产 关键环节 机械化 作业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34/T 317-2003 小麦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317-200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备案号:
安徽省地
國方标准
DB34/T3172003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2003-01-24发布
2003-01-24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机械耕整地
3.1技术要点
3.2机具检查与调整
3.3田间作业操作规范
质量要求
机械播种
4.1技术要点
机具检查与调整
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4.4质量要求
5机械灌溉
5.1技术要点
机具检查与调整
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质量要求
机械植保
技术要点
机具检查与调整
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质量要求
7机械联合收获
7.1技术要点
机具检查与调整
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质量要求
DB34/T317—2003
DB34/T317—2003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为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规范机械作业要求,根据我省目前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状况,特制定本标准。DB34/TXXX《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从技术要点、机具检查与调整、田间作业操作规程、质量要求四个方面,针对小麦生产中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获五个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制定了技术规范。本标准的本次版本为第一版本。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颖林、张健美、曹发海、高伟、黄海辉、阙巍。1范围
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317—2003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生产主要环节耕整地、播种、灌溉、植保、联合收获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提出了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机具检查与调整、田间作业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小麦生产的机械化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8097-1996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GB10395.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1部分:总则GB10395.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保机械GB10395.7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7部分:联合收割机、饲料和棉花收获机GB10395.8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8部分:排灌泵和泵机组GB/T15404-1994喷雾器试验方法GB16151.6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铧式型GB16151.7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旋耕机GB16151.8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圆盘粑GB16151.9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播种机GB16151.12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谷物联合收割机JB/T9782—1999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JB/T6274.1-2001谷物条播机技术条件3机械耕整地
3.1技术要点
3.1.1根据不同区域小麦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机具和作业工艺。耕性良好的士壤宜用式犁耕翻,然后用钉齿耙或圆盘耙耙地:耕性不良的王壤可先用深松机松士,再用旋耕机旋耕,也可直接用旋耕机完成耕整地作业;高产小麦田块要选用能深耕深松和精细整地的机具和作业工艺。
3.1.2耕作应适时。前茬作物收获后,必须适时灭,在土壤宜耕期内进行耕作。对需进行秸秆还田或灭的田块,应选择秸秆还田机或反转旋耕灭茬机先进行秸秆还田或灭茬作业。3.1.3耕地前应结合农田的地形、土壤条件划分耕地地段,地段的长度与宽度要便于机具操作,并合理选择耕地方式(内翻法、外翻法、套耕法)。3.1.4斜坡地耕作方向应与坡向垂直,尽可能进行水平耕作。1
DB34/T317—2003
3.1.5确定作业耕深,一般在16cm~25cm。原来耕层较浅的应结合增施有机肥料熟化土壤,适当增加耕深,最大耕深以25cm左石为宜。3.1.6对土层薄、底土肥力低、熟化慢的土壤,可采取上翻下松,分层耕作。3.1.7”随犁深施的化肥,施肥量要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施肥应连续均匀无断条。3.1.8原则上耕地后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情况下,必须紧接着耙地,也可耕耙联合作业。特别松软的土壤要用镇压器镇压,使土壤保持适当的紧密度。3.1.9合理使用粑地方法(梭形耙法、套粑法、交叉耙法)及耙地次数。先重粑,破碎堡片,后轻平地。重粑粑深16cm~20cm,轻粑粑深10cm~12cm3.1.10粑地时相邻两行间应有10cm~20cm的重叠量,避免漏粑。3.1.11采用少免耕技术时,通常用旋耕作业代替犁耕和粑地作业,旋耕深度视土壤摘情而定,一般为8cm12cm。实行浅旋耕条播联合作业时,用浅旋耕条播机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旋耕灭茬、碎土、播种、盖籽、镇压等多道工序作业,旋耕深度为3cm~5cm。3.1.12浅旋耕条播作业旱地宜选择土壤含水率20%左右,稻茬地宜选择土壤含水率20%~30%时进行,播后及时开沟(视播种期天气影响,可播前开部分沟),开沟深度一般为25cm~35cm,间隔3m4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3.1.13从麦田灌溉的角度考虑,需要进行作睦的田块,要根据土地平整的程度来确定睦地的长宽与腰沟的多少。在既便于麦田灌溉,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情况下,一般要求睦宽3m~4m。3.1.14深耕深松技术应用在同一田块,宜2~3年进行一次。三漏田不宜进行深松。3.2机具检查与调整
3.2.1式犁、旋耕机、圆盘粑技术要求应分别符合GB16151.6、GB16151.7、GB16151.8的规定。3.2.2式犁应检查调整犁铧、犁壁、犁侧板等工作部件安装位置,要求接缝严密,犁体上埋头螺钉与安装件表面光滑。犁尖、犁刃应保持锐利,磨损严重应修理或更换。3.2.3悬挂犁要按要求进行入土角、耕深、正位、横向水平、纵向水平的调整。正式耕地前进行试耕调整。对犁架水平、耕深、耕宽、正牵引调整必须反复多次进行,并按要求进行限位3.2.4旋耕机的左右弯刀三种安装方法(交错、向外、向内)根据农艺要求选择。安装旋耕刀应顺序进行,刀口应与刀轴的转向一致。同一回转平面内,若配置两把以上的弯刀,应保证每把刀进距相等;轴向相邻弯刀的间距,以不产生实际的漏耕带为原则。3.2.5在能够达到农业技术对碎土要求的指标时,尽量降低刀辊转速,加大切土进距或尽量减少刀辊半径使之与耕深的两倍接近。浅层旋耕与深层旋耕可采用两种直径的刀辊。3.2.6机具安装调整后,需进行试运转,其中包括发动机无负荷运转,整机原地空运转或整机负荷试运转旋耕机及旋耕联合作业机械装配后,应在刀辊工作转速范围内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空运转试验,运动中传动系统不得有异常响声。
3.2.7圆盘式耕作机械用调整偏角大小来改变圆盘切土、碎土、翻王性能和耕深。偏角不宜过大或过小,偏角合适耕深不够可采用加配重的方法。3.2.8夜间作业,照明设备应良好。3.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3.3.1机械作业中,不得对犁及其他机具进行检修,检修时应停车进行。DB34/T317—2003
3.3.2机械作业中,犁、耙上不能坐人或放置重物。如犁粑入土性能不好,应加配重并固定牢固。3.3.3机具作业速度应根据土壤条件和秸秆还田量合理选定。3.3.4作业到地头转弯或转移过地时,应将机具提起,减速行驶。3.3.5夜间作业严禁在田头睡觉。3.4质量要求
3.4.1地头整齐、到边到拐,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耕幅误差≤5cm,无漏耕重耕现象。3.4.2犁耕深浅均匀一致、与规定耕深误差≤土5%。犁沟平直,犁底平整,每50米弯曲度≤10cm。3.4.3翻堡覆盖良好,埋覆在8cm以下的植被占80%以上,立堡、回堡率≤3%。3.4.4开闭垄少,闭垄高度≤10cm,开垄宽度≤35cm,深度≤10cm。3.4.5整地要耙细、整平,表面无杂物,少重耙、无漏耙,不得将耕翻在土壤中的肥料耙出地面。3.4.6实际粑深与规定粑深误差≤土1cm。耙后地表平坦,平整度≤10cm。表土细碎、松软,符合农艺要求。
3.4.7镇压作业压后土层紧密,地表平整,无重压、漏压,播后镇压不得将种子带出地面。3.4.8采用少免耕技术时,旋耕作业表层土壤松碎,根、杂草被粉碎后均匀地混于表土层中。3.4.9旋耕机作业耕深稳定性≥85%,植被覆盖率≥55%,碎土率≥50%,耕后地表平整度≤5cm,旋耕灭茬作业根茬粉碎率≥70%。
3.4.10机械开沟沟底平整,沟壁坚实,田边沟略低于腰沟,腰沟略低于哇沟,沟沟相通。3.4.11深耕整地作睦必须地平土碎,哇田规范,宽窄一致,直如线,土壤上虚下实,适宜机械播种。4机械播种
4.1技术要点
4.1.1在适播期内播种。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小麦优良品种,根据品种发育特性适时播种。冬性品种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6℃~18℃;半冬性品种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4℃~16℃;春性品种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2℃~14℃。
4.1.2确定适宜播种量。高产田块播种量为90kg/hm2~~120kg/hm:中等肥力田块播种量为135kg/hm~150kg/hm;肥力较差的旱薄地播种量为180kg/hm左右。如果不能在适播期内播种,随播期的推迟,播量必须适当增加。
4.1.3精量播种应选用分藥能力强、穗大、籽粒饱满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在土壤足摘,保证一次全苗的情况下,适期早播的播量应控制在60kg/hm~90kg/hm,保证基本苗达到每公顷120万~150万株。4.1.4、提倡宽行播种,行距宜控制在23cm~25cm。4.1.5播种深度以3cm~4cm较为适宜,水分不足时可以加深至4cm~5cm。沙壤土表层易干,可稍深最深不宜超过6cm。
4.1.6侧位深施的种肥应施在种子的侧下方2.5cm~4cm处,肥带宽度大于3cm。正位深施的种肥应施在种床的正下方,肥层与种子之间的土壤隔离层应大于3cm,肥带宽度略大于种子播幅的宽度。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4.1.7土壤情较差时,播后应镇压,以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利于种子发芽出苗。3
DB34/T317—2003
4.2机具检查与调整
4.2.1播种作业前,应对播种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状态检查调整,使播种机各装置连接牢固,转动部件灵活、可靠,润滑状况良好,悬挂升降装置灵敏。4.2.2播种机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16151.9的规定,谷物条播机的排种、排肥性能应符合JB/T6274.1—2001的要求。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4.2.3单粒(精量)播种机应排种稳定,播深、粒距准确,不损伤种子,符合精量播种的要求。4.2.4调整播种机悬挂状态至水平。通过调整拖拉机下拉杆的高度调节杆,使左右两个悬挂杆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使机具主梁呈左右水平状态;通过调整拖拉机悬挂机构上拉杆来调整播种机的纵向水平,使播种机主梁上平面在工作状态时处于水平,而平行四连杆机构的前支架在工作转头时垂直于地面。4.2.5检查传动齿轮或链轮是否在同一平面、齿轮间全齿啮合状况,保证间隙合适、链条张紧度适当。4.2.6排种器应牢固安装在种箱底部,不应松动,两者间隙不大于3mm。对于外槽轮式排种器,其齿轮不得有损坏,各排种器有效工作长度应相等,偏差不大于0.3mm,清种毛刷与槽轮重叠1mm左右为宜。如不符合要求,应调整到正确位置。4.2.7根据当地小麦种植农艺要求进行行距、播深调整。方法是:将开沟器固定螺栓松开,沿横梁左右移动,以播种机中轴线为基准向两边伸展。松开开沟器固定螺旋,上下移动开沟器柄,量好深度后将螺栓固定,各开沟器安装高度应一致。4.2.8牵引式播种机按播幅调整好划印器位置。4.2.9锥盘式排种器应检查锥面型孔盘是否符合播量范围,调整限量刮种器橡胶板的豁口半径为2mm限量铁板通道的豁口半径为2.5mm,刮种器下缘至锥盘表面的间隙为1mm。4.2.10进行各行播种量均匀一致性和播量调整。向种子箱添加种子至种子箱容积三分之一以上,当机组通过拖拉机驱动轮传动控制播种方式,测定播量时应将拖拉机后驱动轮和播种机同时架起,并使播种机处于水平状态,按相当于实际作业速度均勾转动拖拉机驱动轮,回转圈数以相当于播种作业行进长度50米折算而定,对每个排种器种子排出量称重,测量各行排量,并调整使之一致:当机组通过播种机地轮传动控制播种方式时,则只需将播种机架起,使之处于水平状态,均匀转动地轮,其测量方法同上重复3~5次,计算出单位面积播种量。Q=
元Dnbm(1±8)
式中:
Q一单位面积播种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项(kg/hm);Q一各次排种口总排量的平均值,单位为克(g):n一驱动轮转动圈数:
D一驱动轮直径,单位为米(m);b一播种机工作幅宽,单位为米(m):m一排种器个数:
5一地轮滑移系数(正值)或驱动轮打滑系数(负值)。4
DB34/T317—2003
4.2.11播种同时进行种肥深施的要按4.2.9的方法同时对深施种肥进行调整,并计算施肥量,4.2.12正式作业前还需对播种机进行实地测定,每隔一定距离选取3个点,计算平均值,检查行距、株距、播深等,并调整到符合要求。4.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4.3.1田头应留有一个播幅宽度最后播。4.3.1播种机作业速度以二档为宜,在不影响播种质量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超过三档以免打滑系数增加,播种质量下降,播种机宜匀速前进,检修调整宜在地头进行,中途不宜停车,以免造成种子断条。
4.3.2地头转弯前后应注意起落线,及时、准确地起落播种机。4.3.3播种时不应倒退,机器需倒退时应将开沟器和划印器升起。4.3.4带有座位或踏板的态挂式播种机,在作业时可站人或坐人,但运输时严禁站人或坐人。4.3.5严禁在划印器下站人和在机组前后来回走动。4.3.6工作中经常注意排种器、输种管、种子(肥料)箱的下种下肥情况,及时清除杂物及开沟器,覆士器上的杂草、土块等。
4.3.7清理粘土、杂草,加肥、加种必须停车进行。4.3.8播种机应进行班次保养,清除杂物,向润滑点注润滑油。4.3.9播拌药种子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风镜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工作完毕,及时清洗,剩余种子要要善处理。
4.4质量要求
4.4.1播种完成后应根据种子消耗量和播种面积,检查实际播种量是否和计划播种量一致,误差控制在计划播种量的土4%以内
4.4.2在整地质量符合播种要求时,播种深度合格率≥75%(以当地农艺要求播深为h,h土1cm为合格)。
4.4.3播种粒距均匀,无断条、漏播、重播现象,在整地质量符合播种要求时,断条率≤5%。(L+L,+AALn)-ni
×100%
式中:
Z一断条率(%);
L一检查总长度,单位为厘米(cm):Ll,L2,.,Ln一断条长度,单位为厘米(cm);n一断条次数:
1一计划穴距的1.5倍,单位为厘米。注1:条播时,两粒(穴)种子间距大于10cm为断条。注2:凡种子粒距大于1.5倍理论粒距离的称为漏播注3:凡种子粒距小于0.5倍理论粒距的称为重播。4.4.4各行播量应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5%。2)
DB34/T317—2003
4.4.5播种行距一致,播行笔直,地头整齐。播种机组内相邻两行行距误差<1.5cm,播种机两个机组相邻两播幅之间的行距误差<2.5cm。4.4.6种肥深施符合4.1.5的要求,5机械灌溉
5.1技术要点
5.1.1根据小麦品种、栽培模式、产量目标和当地水源情况,在满足小麦不同生长期需水的基础上,宜选择采用喷灌、沟哇灌等节水灌溉技术。5.1.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土壤、经济状况等,拟定灌溉制度及计算灌溉用水量、用水过程。
5.1.3选择确定水泵和动力机的类型、数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合理匹配。水位浅、多雨易涝地区首选低扬程、大流量、易移动的轴流泵、混流泵;丘陵地区则需扬程较高,以离心泵、多级泵和多级泵站提水为主;平原少雨,地下水位较深的地区则以长轴井泵、潜水泵为主。5.1.4电力供应有保证,优先选用潜水电泵。以池塘、河沟为水源,则对泵的限制较少;以井为水源则应充分考虑并对泵的限制。
5.1.5管路及附件应本着经济、实用、安全的原则,根据泵的类型、台数、大小、安装地点的具体条件等因素,合理选定。
5.1.6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根系活动层的深度和土壤含水量确定每次灌水定额,实行适量灌水。灌水定额宜小不宜大,防止灌后遇雨。W=667×(qi-q2)×d×hx15
式中:
W一定额灌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hm):q/一田间最大持水量(%);
q2一灌前的土壤含水量(%);
d一土壤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h一计划灌水王层深度,单位为米(m)....(3)
5.1.7应用喷灌技术需尽量避免在二级风以上开机作业,减少水滴受风吹漂移而造成喷灌不匀或水的浪费;天气炎热时,宜错开太阳直射的中、下午,避免高温和直射的阳光对喷灌带来的蒸腾损失,5.1.8一般喷灌强度要小于或等于土壤入渗速度。砂土20mm/h,砂壤土15mm/h,壤土12mm/h,壤粘土10mm/h,粘土8mm/h。
5.1.9哇灌要流量适中。粘土或壤土麦地,入哇流量为每秒3L~4L,沙土入哇流量可稍大一些:凡地面开裂,流量宜大,反之则小。灌水入渗时间一般以20min左右为宜。亦可采用波涌灌溉。5.1.10采用软管移动式灌溉的,应在出水口加装节雨器,严禁大水量冲浇灌溉。5.2机具检查与调整
5.2.1检查水泵转动是否灵活、均匀,泵内有无杂物、碰撞。5.2.2检查轴承有无杂音或松紧不匀现象,填料松紧是否适宜,皮带松紧是否适度,如有异常,应先6
进行调整。检查轴承中的润滑油是否纯净,检查并紧固各个部件螺丝。5.2.3清除拦污栅和进水池的杂物。检查管道有无堵塞物,发现堵塞及时清除。5.2.4检查各连接处和管道有无破损漏水处,如有破损应更换管件。DB34/T317—2003
5.2.5新安装或检修后重新安装的离心泵,应开机检查其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如转向相反,应及时停机,将电动机引入导线的任意两根换接位置即可。5.2.6加强水泵的日常维护工作,经常擦拭机组设备,定时更换轴承内的润滑油,经常检查并紧固各部件螺丝,按时进行拆卸保养。5.2.7水泵机组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10395.1和GB10395.8中的规定5.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5.3.1离心泵(除自吸泵外)启动前要先向泵内充满水或用真空泵等附属装置抽气、引水,关闭出水管上的闸阀启动,关闸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5分钟。5.3.2轴流泵要避免在偏离设计点的小流量下运行,决不允许在关死的零流量下启动和运行。5.3.3混流泵无需关阀、充水,只要在橡皮轴承中加注一些润滑水即可启动。启动时转速应逐步升高,直到达到额定转速。
5.3.4水泵运行中,操作人员要严守岗位,加强检查,查看各仪表工作、水泵出水量是否正常,注意水泵的响声和振动感,注意水泵进、出水管路是否有进气漏水地方,随时检查轴承的温升是否正常等,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机检查排除。5.3.5喷灌中发现喷头停摆时,要迅速排除影响喷头摇摆的故障、5.4质量要求
5.4.1睦灌灌水均匀,无上冲下淤或睦首水过多,睦尾灌不上等现象5.4.2沟灌灌水至沟深的2/3或3/4,待哇面中间土壤湿润变色时即可排水。5.4.3喷灌所形成的水滴应细小、均匀地落在麦地上。在设计风速下,喷灌均匀度Cu≥75%(行喷机Cu≥85%)。
6机械植保
6.1技术要点
6.1.1了解小麦不同生长期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密切关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对症下药,并按标准用药量用药。6.1.2根据小麦病虫草害特点及药剂的剂型、物理性质及用量,确定喷洒(撒)作业方式,选择植保机械。植保机械的安全性能应符合GB10395.1—1999和GB10395.6—1999的规定。6.1.3植保机械在田间移动喷药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能,不损伤作物。6.1.4植保作业中的安全防护应严格按照有关行业规定执行。施药人员打药时必须戴防毒口罩,穿长袖上衣(扎紧袖口)、长裤和鞋、袜。在操作时禁止吸烟、喝水、吃东西。每日工作后吸烟、喝水、吃东西之前要用肥皂彻底清洗手、脸和漱口。6.1.5施药人员每天喷药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小时。使用背负式机动药械要两至三人轮换操作,每人连续操作不超过0.5小时。连续施药三至五天后应停休一天。6.2机具检查与调整
DB34/T317—2003
6.2.1新机械使用前的安装要读懂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上的图示连接顺序,检查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各接头垫圈是否完整无损,然后连接各部件。旧机械要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重点检查油路和电路,使用多年的药液桶应查看药桶的腐蚀情况,损坏部件要及时更换。6.2.2检查发动机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安装是否正确、牢固可靠。如果是新的或封存的机器,必须排除发动机气缸内的机油,然后将汽油和机油的混合油按规定比例(说明书要求)配好,装入油箱。6.2.3仔细检查药械开关、接头、喷头等处螺丝是否拧紧,药桶有无渗漏。6.2.4喷粉机械使用前,装好摇柄,试摇数转,查看喷粉器工作是否正常,有无碰撞、敲击声,风扇转动是否轻快,风力大小,开关盘是否活动自如等,并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加注润滑剂。6.2.5喷细雾机具要加强药液输送系统清洗;要定期检查喷孔尺寸,超差要及时更换喷片。6.2.6喷雾机械一般应加清水试喷,察看各连接处是否漏气漏水,若有漏气漏水现象,需要重新安装直到调试正常为止。加水盖上的气孔应畅通,防止药液桶内形成真空。6.3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6.3.1配药时,配药人员要戴胶皮手套,必须用量具按照规定的剂量称取药液或药粉,不得任意增加用量。严禁用手拌药。
6.3.2配药应选择远离饮用水源、居民点的安全地方,要有专人看管,严防农药丢失和被人、畜、家离误食。
6.3.3药粉必须干燥,无结块和杂物:装药粉时,喷粉机开关应处在关的位置,避免药粉进入风机造成积粉;装入的药粉量不得超过药粉箱直径的3/4,以便于空气流通6.3.4配制药液并将药液装入箱内,药液不得超过药液箱的安全水位线。配制药液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或在植保人员的指导下进行。6.3.5喷药过程中发生堵塞时,应先用清水冲洗后再排除故障,绝对禁止用嘴吹吸喷头和滤网。6.3.6喷撤农药时,待机器各部件运行正常后,操作人员先行走,再打开输液(或粉门)开关,同时要始终保持步行速度一致;停止喷药时,要先关闭输液(或粉门)开关,然后关机。6.3.7注意风向。喷药时,应从下风向开始,喷雾(粉)方向要尽量与自然风向一致,操作者的行走方向与风向夹角不小于45℃,操作时喷头务必置于操作者的下风头。6.3.8使用手动喷雾器喷药时应隔行喷。当第一个喷幅结束后,操作者应逆风向上行走一个喷幅的距离,再进行下一个喷幅的作业。手动或机动药械均不能左右两边同时喷。6.3.9田间喷雾应用侧喷技术。喷管喷口不能对着作物,对作物要有一定高度和角度,喷头距离作物高度通常为0.6m~1m,角度大小要视自然风速大小来定。其原则是风速大时,高度低、角度小,风速小时,高度大、角度大
6.3.8田间施药应在风力较小时进行,3级以上风速或风向不定时禁止施药;高温季节喷撒农药最好在早、晚进行,一般宜在上午8~10时、下午4~8时;粉剂农药应在早晨露水未干前施撒,易于粘附。6.3.9作业中发现机械运转不正常或其它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正常后继续工作。6.3.10施用过高毒农药的地方要竖立标志,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放牧、割草、挖野菜,以防人,畜中毒。6.3.11用药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将药械清洗干净。清洗药械的污水应选择安全地点要善处理,不准随地泼酒。装过农药的空箱、瓶、袋要集中处理。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