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9573-2013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GB/T 9573-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9573-2013

中文名称: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434KB

相关标签: 橡胶 塑料软管 软管 组合 尺寸 长度 测量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9573-2013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GB/T9573-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3.040.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573—2013/IS04671:2007
代替GB/T9573-2003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Rubber and plastics hoses and hose assemblies-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thedimensions of hoses and the lengths of hose assemblies(ISO4671.2007,IDT)
2013-07-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3-12-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言
GB/T95732013/ISO4671:2007
本标准代替GB/T9573一2003《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尺寸测量方法》,与GB/T9573-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试样调节和测量温度(见第3章);-增加了使用锥形规测量内径的方法(见4.2);增加了内径测量方法(见4.8);增加了外径测量方法(见5.6);增加了不同壁厚测量方法的读数部位(见7.1);增加了同心度测量方法的读数部位(见8.1);增加了三种测量同心度的方法(见8.4、8.5、8.6);修改了内衬层和外覆层厚度的测量方法(见9.2,2003版第8章);修改了软管组合件通过量验证名称(见第11章,2003版第10章)。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4671:200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英文版)。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4671:2007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ISO3611《观测量用千分尺》,因在正文内容中未引用,将其删除。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山东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术英、王淑丽、刘怀现、王志刚、张艳芬。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9573—1988、GB/T9573—2003。1范围
GB/T9573-2013/IS04671:2007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本标准规定了测量内径、外径(包括液压软管增强层直径)、壁厚、同心度和软管内衬层与外覆层厚度的方法,测量和标识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长度的方法,还规定了验证液压软管组合件通过量的方法。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SO463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长度测量器具:机械千分尺设计和计量特性[GeometricalProduct Specifications (GPS)--Dimensional measuring equipment-Design and metrologicalcharacteristics of mechanical dial gauges]ISO3599精确度为0.1mm和0.05mm的游标卡尺(Verniercalipersreadingto0,1and0,05mm)
3试样的调节和测量的温度
3.1试样的调节
除另有规定外,试样应在软管制成至少16h后取得,并在23+℃下调节至少3h后测量。此3h可包括在16h内。
3.2测量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测量温度应为23!℃。4内径的测量
4.1概述
方法1到方法7的测量可在整根软管的端部或从整根软管上切下的试样(最小长度为150mm)上进行。对于钢丝增强液压软管,应在距软管端部至少25mm处测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测量。4.2方法1
对于内径小于150mm的软管和所有规格的可折叠软管,可使用直径增量为0.25mm的塞规(见图1)或直径增量为0.1mm的锥形规(见图2)。将量规不施加压力缓慢插人软管试样里。如果软管内腔不为精确圆形,更应小心。
GB/T9573-2013/ISO4671:2007
4.3方法2
图2锥形规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对于内径小于63mm准确度要求较高的软管,如钢丝增强液压软管,应使用扩张球形式或伸缩式内径量规测量。
4.4方法3
对于所有内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软管,可使用符合ISO3599要求的滑动游标卡尺的内测量爪测量。在互为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内径。测量时注意不要使软管变形。测量公称内径大于100mm的软管时,如果要求测量结果精确度比方法5(4.6)要求更高时,可使用适当规格卡尺进行测量。
4.5方法4
对于所有规格内径的软管,都可使用适用于弹性体材质管体测量所用带有圆脚的卡规(见ISO463)。所选卡尺的规格应适合被测量的内径,应在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内径。4.6方法5
对于内径大于100mm的软管,一般使用有刻度的钢尺即可达到有效精确度。也可选用数显卡尺或数字测微计。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内径。4.7方法6
对于直径适合且截面未受切割操作损坏的软管,可使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内径。2
4.8方法7
GB/T9573--2013/IS04671:2007
对于内径大于300mm的软管,一般用带尺测量软管内周长的方法即可足够精确。内径通过测量值除以元算出。带尺刻度为厘米。5外径的测量
5.1概述
方法1到方法5的测量可在整根软管或从整根软管上切下的试样(最小长度为150mm)上进行。应从距软管端部至少25mm处测量。如果外覆层有凹纹或波纹,应在外覆层向外凸出的部位测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测量。5.2方法1
对于外径小于或等于100mm的软管,可使用符合ISO3599规定的滑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外径。测量时注意不要使软管变形。当要求较高的精确度时,将试样套在外径与软管内径相等的管芯上,防止试样变形。5.3方法2
对于外径大于20mm的软管,可使用游标圆周尺(元尺)测量。5.4方法3
对于外径大于100mm的软管,可使用带有刻度的带尺直接读出直径,或用带尺测量周长,再计算出直径。
5.5方法4
对于直径适合且截面未受切割操作损坏的软管,可使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也可使用激光测量仪。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外径。5.6方法5
对于所有规格外径的软管,都可使用激光千分尺。在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作外径。增强层外径的测量
增强层外径的测量一般只限于装配管接头的液压软管,并应从软管上切取试样进行测量。应在完全除去外覆层材料后,按照5.2或5.3测量。7
壁厚的测量
7.1概述
壁厚通常取外径与内径之差的一半。此外,可通过下列方法之一直接测得壁厚。方法1和方法4从试样端部读取读数;方法2和方法3从距软管端部至少15mm处读取读数。3
GB/T9573—2013/ISO4671:2007
7.2方法1
使用滑动游标卡尺,注意避免因曲面造成的误差。7.3方法2
使用带有可以靠在软管内侧的圆形测量头的千分尺,或使用与图3所示装置相似的指示表。单位为毫米
说明:
软管:
软管支撑杆或测量头;
指示表测量轴;
4——软管(最小长度30mm)。
注:d=3mm,内径小于或等于6mm的软管;d=5mm,内径大于6mm的软管。
图3用指示表测量软管壁厚的适宜装置7.4方法3
使用测量弹性材料的、带圆形压脚的于分尺测量。7.5方法4
使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测量。8同心度的测量
8.1概述
同心度是在软管结构中,内径和外径的最高和最低读数之间的差的度量;或者内径和增强层直径的最高和最低读数之间的差的度量。方法3和方法5应在软管试样端部读取读数;方法1、方法2和方法4
4从距软管端部至少15mm处读取读数。8.2方法1
GB/T9573-2013/IS04671:2007
将软管试样安装到外径与软管内径相等的管芯上,管芯端部架在V型槽座上。用千分尺绕软管圆周读取最高和最低读数间的差值。8.3方法2
使用带有可以靠在软管内侧的圆形测量头的千分尺,或使用与图3所示装置相似的指示表,读取最高和最低读数间的差值。
对于内径大于或等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45°的间隔读取八个读数。对于内径小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90°的间隔读取四个读数。8.4方法3
使用滑动游标卡尺,注意避免因曲面造成的误差。对于内径大于或等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45°的间隔读取八个读数。对于内径小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90°的间隔读取四个读数。8.5方法4
使用测量弹性材料用的、带圆形压脚的千分尺测量。对于内径大于或等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45°的间隔读取八个读数。对于内径小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90°的间隔读取四个读数。8.6方法5
使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测量。对于内径大于或等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45°的间隔读取八个读数。对于内径小于63mm的软管,绕圆周以90°的间隔读取四个读数。9内衬层和外覆层厚度的测量
9.1概述
规定了三种方法。方法1,在试样的切割边缘处测量内衬层和外覆层厚度,此方法既适用于外覆层光滑的软管,又适用于外覆层带凹纹和波纹的软管;方法2用于带有增强层的软管;方法3仅用于测量外覆层厚度。
9.2方法1
9.2.1带凹纹或光滑外覆层的软管:从软管上切取四个25mm或更长的试样。在每个试样的端部测量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对于带凹纹的试样,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在最薄点(即凸棱之间处)测量。记录八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9.2.2带波纹外覆层的软管:从软管上切取大约50mm长的试样并在两端标出直径,两端的直径相互垂直[见图4a)]。将试样切成长度相等的两段,然后将每段沿标出的直径纵向切开形成两等份切片[见图4b)和图4c)。
用0.1mm分度的光学放大镜在每个切片的八个纵向切边上取最薄处,测量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
GB/T9573-2013/ISO4671.2007
记录八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软管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a)
标出直径
试样切成两段
c)每段两等份
内衬层和外覆层厚度的测量
9.3方法2
9.3.1在本方法中,可在任意长度的试样上测量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使用0.02mm分度、带有3mm~10mm直径压脚、可施加22kPa土5kPa压力的标准千分尺,9.3.2带有编织或螺旋缠绕增强层的软管:将内衬层和外覆层从增强层上剥离下来,用千分尺绕圆周以90°的间隔在两个方向上测量厚度。然后打磨内衬层和外覆层至刚好除去增强层引起的波纹,再次测量厚度。记录四个读数求平均值作为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9.3.3带有织物增强层的软管:将内衬层和外覆层从增强层上剥离下来,然后打磨内衬层和外覆层至刚好除去增强层引起的波纹。用千分尺绕圆周以90°的间隔在两个方向上测量厚度。记录两个读数求平均值作为内衬层和外覆层的厚度。6
9.4方法3
GB/T9573-2013/IS04671:2007
对于钢丝增强软管,当规定了最大外覆层厚度时,则使用带圆形压脚的深度千分尺测量外覆层厚度。圆形压脚横跨从软管上剥下12.5mm~25mm宽的外覆层形成的凹槽平行置于软管上进行测量。在软管内腔插人管芯,以保持对正。记录绕圆周读取的最高和最低读数间差作为外覆层的最大厚度。10
长度的测量和测量点的标识
10.1长度的测量
对于长度小于或等于20m的软管,使用有刻度的钢带尺测量;长度较短的,用钢板尺测量;长度非常短的,用游标卡尺测量;对于长度大于20m的软管,使用带刻度的钢卷尺或码尺测量。所有测量都应在软管平直且未受拉伸的状态下进行。10.2测量点
10.2.1软管
切割后软管长度的两末端。
10.2.2软管组合件
应确保标识出待测组合件上的测量点。图5~图10给出了典型的管接头以及如何标识不同的测量点的方法。
未在图5~图10所示出的带管接头的软管组合件,应确保按接头制造商的已发布数据对接头测量点进行标识。
图5管头间外露软管的长度
图6包括(阴螺纹)管头芯管的长度GB/T9573-2013/ISO4671:2007
从(阴螺纹)警头芯管(90°角)中心线开始的长度图8从(阴螺纹)管头芯管(45°角)中心线开始的长度L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包桥(阳螺纹)管头芯管的长度
软管组合件通过量验证
GB/T9573—2013/ISO4671:2007
图10从铰接式管头中心线开始的长度本试验适用于端部装配管头的软管组合件,用来确认组合件的内径(包括由于安装管接头引起的凸起或收缩部分)不小于规定数值。本项试验采用确定一个规定尺寸的试验球是否通过整个组合件的方法进行。注:建议软管规范中规定球的尺寸,按标准滚珠轴承的规格,而不通过报出内径百分数的方法选球,因为后者通常导致选用不易得到的非标准球。1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适用的内容:a)本标准的编号;
所试验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详细说明;试验日期;
内径,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外径,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增强层外径,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壁厚,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同心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内衬层厚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外覆层厚度,包括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各个读数;软管或软管组合件长度,包括使用的方法和测量点;通过量验证所用试验球的规格,以及该球是否可顺畅地通过整个组合件。GB/T9573—2013/IS04671:2007
参考文献
[1]GB/T7528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术语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