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46/T 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6/T 212-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212-2011

中文名称: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76KB

相关标签: 荔枝 综合 防治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46/T 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6/T212-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20
备案号:30685-2011
DB 46/ T2122011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1-05-12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06-12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前言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王祥和、范鸿雁、王家保、何凡、华敏、罗志文、胡福初1范围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6/T212—2011
本标准介绍和规定了荔枝蒂蛙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与寄主、天敌、发生规律、综合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综合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478荔枝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假死性
荔枝蝽受到某种外界刺激如震动时,从荔枝树上跌落后静止不动,呈假死状态的自我保护现象。3.2
虫粪果
幼果期蒂蛙虫幼虫从果蒂附近蛙入,取食种脐及胎座,遗留虫粪于果内和表皮的果实3.3
蛀果率
被蛀果数量占调查果实总数的比率(%)。3.4
新梢受害率
受害新梢数量占调查新梢总数的比率(%)。1
4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分布与寄主、天敌、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5
参见附录B。
6综合防治
6.1防治原则
DB46/T212-2011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荔枝蒂蛀虫、荔枝蝽为防治对象,综合考虑影响害虫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对害虫进行经济、安全、有效、简便地控制。
6.2荔枝蒂蛀虫的综合防治
6.2.1预测预报
荔枝蒂蛙虫虫态历期及蛹的分级标准和虫倩调查方法,逐日调查幼虫发育进度和虫羽化进度,结合其由间发育进度、虫口密度、食料情况和气象条件等客观条件,参考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作出中、短期等发生期预测,提供防治适期建议。此外,通过调查早中熟荔枝品种的蛀果率或百果活虫数等是否达到试行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也可进行预测6.2.2农业防治
6.2.2.1栽植时不应在同一果园或临近果园同时混栽早、中熟品种及龙眼,避免为蒂蛀虫的的发育提供食料条件。
6.2.2.2选用乙烯利、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杀冬梢,降低越冬和第一代虫源;结合冬季清园,剪除过密枝、细弱枝、交叉枝、徒长枝、荫蔽枝和病虫枝,增强果园通风透光性,压低越冬虫源:管理果园过程中及时清除落果落叶,剔除虫包、卷叶和受害花穗幼果,可减少下一代虫源6.2.3物理防治
6.2.3.1第一次生理落果后即喷施杀虫剂,待干后用荔枝专用的白色无纺布袋进行套袋保护。6.2.3.2在果园安装杀虫灯诱捕蒂蛀虫成虫,严格按使用说明安装。6.2.4化学防治
6.2.4.1用药原则
本标准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充许在荔枝或其它果树上使用的种类。不得使用国家严格禁止在果树上使用的和未登记的农药。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2
DB46/T212—2011
规定为准。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种类;严格按使用浓度施药,施药力求均匀周到。防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防治措施对病原菌的影响,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杀虫、杀菌剂,防止或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用药严格按照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6.2.4.2防治适期与原则
蒂蛀虫在成虫盛发期及时喷药,防治成虫。通过预测预报,在每代蛹羽化率达40%和80%时,在树冠及内膛均匀喷雾。蒂蛀虫成虫白天常静伏于荫蔽、潮湿、通风透光较差的枝干上,施药时间以8h~10h和16h~18h为佳。具体参见附录C。6.2.5生物防治
6.2.5.1保护和利用天敌
科学使用农药,以保护天敌;加强管理,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蒂蛀虫天敌如寄生蜂、蚂蚁、草等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蒂蛀虫繁育的果园环境6.3荔枝蝽的综合防治
6.3.1预测预报
冬季或早春季节,通过采集雌成虫进行解剖,根据其卵巢发育的进度进行分级,从而对荔枝蝽产卵始期、产卵盛期、若虫初孵和若虫盛发等时期进行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工作。6.3.2农业防治
6.3.2.1结合清园,利用荔枝蝽越冬成虫在寄主嫩梢上刺吸补充营养时间较长且利于发现和具假死性特点,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人工捕杀成虫。冬季低温时(10℃左右),荔枝蝽不易起飞,突然猛力摇树枝,使越冬成虫坠地,集中烧毁。6.3.2.2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于成虫产卵盛期,人工采摘产于植株上的卵块,集中销毁或用于繁育寄生蜂,连续2~3次,可有效减少初孵若虫数量。6.3.3化学防治
6.3.3.1用药原则
同6.2.4.1。
6.3.3.2防治适期与原则
荔枝蝽3龄前若虫和越冬后准备交尾和产卵时的老成虫抗性较弱。因此,应在2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至5月3龄若虫成熟之前进行化学防治,喷药应于上午10h前进行。具体参见附录D。6.3.4生物防治
6.3.4.1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荔枝生长和荔枝蝽天敌如寄生蜂、蜘蛛、螳螂和蠡斯等生存和紧殖,而不利于蝽螺繁育的果园环境3
DB46/T212—2011
6.3.4.2于产卵始盛期(3~4月)释放平腹小蜂(AnastatusjaponicusAshmead),每隔10d~12d释放一次,共1~2次,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单位面积荔枝园应释放寄生蜂的大致数量视树龄或蝽螺密度而定,具体措施参照NY/T1478的要求执行。4
害虫种类
形态学
生物学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形态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荔枝蒂蛀虫
①荔枝蒂蛀虫,又称荔枝细蛾、荔枝交纹细蛾,学名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
②成虫:体长4mm~5mm,虫体背面呈灰黑色,腹面银白色,两侧各有数条黑白相间的斜纹。翅展9mm~11mm,触角约为体长的1.5~2倍。
③卵:椭圆形、扁平,长径0.3mm~0.4mm,卵壳具不规则的网状花纹或突起。卵壳初呈淡黄色,后转橙黄色:常散产。④幼虫:体扁简形,老熟幼虫圆简形,黄白色,长8mm9mm,上颚具6枚小齿,具4对腹足,臀板三角形。?:长6mm~7mm,初蛹呈淡黄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化时翅芽呈黑褐色且可透见斑纹。蛹具薄膜状萤壳①海南年发生1012代,福建611代:广东911代,广西玉林12代。世代重叠。第1代成虫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各代历期18d~32d。为害荔枝果实的主要是1~6代。②越冬:以老熟幼虫在荔枝冬梢和早熟品种的花穗近顶端轴内越冬。
③羽化:冬春代成虫多于上午羽化,其余各代成虫在下午开始羽化,晚上8h~10h为羽化盛期。④交尾:羽化后第二天即开始交尾,交尾盛期在羽化后的第3d早晨。
?产卵与卵历期:产卵前期2d4d,产卵活动多在晚上11h~~12h:多产卵于顶芽的叶脉间、叶胶、嫩叶柄基部、或幼果的中下部果皮、或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果蒂上:每雌虫平均产卵133~157粒,多的达250粒,3d~5d内产完。冬春季卵历期为4d~6d,5~10月为1.5d~2d。初孵幼虫直接蛀入寄主组织内为害。
③各阶段历期:幼虫,冬春季21d~30d,5~10月9d~11d。蛹,冬春季20d~26d,5~10月4.8d~9d。成虫,冬春季为5d~13d,5~10月为4d~7d。
DB46/T212—2011
荔枝蝽
①荔枝蝽,又称臭屁虫、石背或金背,学名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②成虫:体长24mm~28mm,呈盾形、黄褐色,虫较雄虫大,体腹面被白色蜡粉,头部复眼内具一对鲜红色单眼。
③卵:近圆球形,径长2.5mm~2.7mm,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聚成一块。
④若虫:共5龄。第1龄体椭圆,长约5mm,体色由初孵时的鲜红渐变为深蓝,复眼深红色:2龄开始虫体变为长方形,长约8mm,橙红色,外缘灰黑色第3龄体长10mm~12mm,第4龄体长14mm~16mm,体色均同第2龄,中胸背侧翅芽明显;第5龄体长18mm~20mm,体色较前各龄略浅,翅芽变长,将羽化时体披白色蜡粉。若虫腹背面第4~5节间和第5~6节间具臭腺各1对。
①一年发生一代。
②越冬:以性未成熟的成虫在避风、向阳和较稠密的树冠叶丛中或果园附近场所越冬。越冬期成虫有群集性
③交尾与产卵:翌年3月气温适宜时,开始取食为害,待性成熟后开始交尾产卵,交尾1d~2d后即开始产卵。3~10月为成虫产卵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其产卵盛期。雌虫一生可产卵5~10块,每块14粒,多产在叶背,少数卵产在枝梢、树干以及其他场所。④卵期:卵期长短、发育快慢与气温呈负相关,般7d~19d。
③7、8月以后,若虫较少见,新成虫多见于新梢多发的树上取食,补充营养,积累脂肪并寻找越冬场所以备过冬。
害虫种类
分布与寄主
为害特点
发生规律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荔枝蝽的分布与寄主、天敌、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荔枝蒂蛙虫
荔枝蝽
DB46/T212—-2011
①分布: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区的荔枝、龙眼产区。②寄主:荔枝、龙眼。
主要有蜘蛛、蚂蚁、草、蒂蛀蛾绒茧蜂、甲腹董蜂、蒂蛙蛾白蜂、无后缘姬小蜂、扁股小蜂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
主要以幼虫为害,在营养生长期,幼虫蛀食新梢、新叶致嫩梢干枯,新叶中脉变褐:在开花结果期危害花穗和果实,致使花穗干枯、果实落果和造成“虫粪果”,严重影响果实产质量。
蒂蛀虫危害嫩梢以秋梢的损失最为严重,害虫由梢端蛀入,取食嫩梢髓部,嫩梢枯死,被害严重时造成翌年花量锐减而形结果小年。嫩叶受害时,往往叶片主脉被蛀食,初期叶片端部沿叶脉变褐,呈水渍状,后渐扩展,最后端半叶完全变褐,叶片随后枯死脱落。花穗受害,髓部被蛀空而致花穗顶端枯死,枯死花穗轴内可见黑色蛀道。幼果受害,果核基部及果皮内层组织被害虫蛀食,造成种胚死亡而引起落果。膨大的或近成熟果实受害,害虫在果蒂与果核间蛀食,其间充满粉末状虫粪,丧失食用和商品价值。在海南,荔枝蒂蛀虫以第3、4代危害中迟熟种荔枝最为严重。荔枝于6月上、中旬收获完后,荔枝园的蒂虫即会转移至龙眼园。11月中旬后即以第10~12代的老熟幼虫在荔枝嫩梢、嫩叶和早熟品种的花穗上越冬。
蝽螺的天敌主要有寄生蜂、蜘蛛、螳螂、蠡斯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荔枝蝽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幼果、花穗和嫩梢,导致落果落花、嫩梢调萎,未掉落的果常常在被害处产生褐斑,不可恢复。3龄后若虫为害最为严重。若、成虫遇惊扰时喷出臭液,在嫩叶、花穗、果壳上可致局部枯焦。其为害依荔枝开花、抽梢的先后而转移。若虫盛期常与荔枝花果盛期相遇,从而常常导致严重落花落果。成、若虫有假死性。
越冬成虫翌年3月上旬前后恢复活动,在新梢、花穗上取食,补充营养后交尾、产卵。3月下旬至4月初孵若虫先群集刺吸荔枝幼嫩组织,后即分散为害。6月开始陆续羽化,7、8月以后,新成虫开始危害新梢补充营养,准备越冬。
商品名
敌百虫
杀虫双
敌灭灵
毒死蜱
高效灭百
荔虫清
农地乐
扑蛾丹
阿维菌素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80%敌百虫晶体
90%敌百虫晶体
25%杀虫双水剂
18%杀虫双水剂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阿维菌素乳油
25%灭幼脲可湿性粉剂
40.7%乐斯本乳油
40.8%毒死蜱乳油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2%高氯·辛硫磷乳油
52.25%毒死蜱·氯氰菊
酯乳油
25%灭幼脲悬浮剂
1.8%阿维菌素乳油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荔枝蒂蛀虫化学防治措施表
使用适期
花蕾期
抽穗期
抽穗期
抽穗期
花蕾期
稀释倍数
800倍
1000倍
1000倍
1000~1500倍
800倍
600~700倍
400倍
500倍
2000倍
1200倍
1000倍
1000倍
1000倍
3000倍
1500倍
1000倍
1500~2000倍
2000倍
2500倍
施用次数
等体积混合,
1次/14d
DB46/T212—2011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穗。
整株喷雾。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整株喷雾。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整株喷雾。
整株喷雾,
注重树膛。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穗。
整株喷雾。
各种药剂
轮换使用。
施药时,抽
穗期每2
周1次,花
穗期每周
1次,果期
每5d1次。
商品名
安绿宝
敌百虫
杀虫双
毒死蜱·高效
氯氰菊酯
高效灭百可
杀灭菊酯
高效氯氰菊
速灭杀丁
灭幼脲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20%氯氰菊酯乳油
90%敌百虫晶体
18%杀虫双水剂
12%(9%毒死蜱+3%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
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杀灭菊酯乳油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氰戊菊酯乳油
25%灭幼腺悬浮剂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荔枝蝽化学防治措施表
使用适期
2月下旬
4~5月
2月下旬
4~5月
2月下旬
4~5月
稀释倍数
1000倍
1000~1200倍
800~1000倍
500倍
1000倍
3000倍
35004000倍
3000~4000倍
3000~5000倍
1500倍
2000倍
1000倍
施用次数
DB46/T212—-2011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整株喷雾,
注重树冠。
整株喷雾,
注重嫩梢、
花果。
各种药剂
轮换使用,
施药每周
进行1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