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213-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213-2011
中文名称: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76KB
相关标签:
荔枝
霉病
炭疽病
综合
防治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46/T 213-2011 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46/T213-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65.020
备案号:30686-2011
海南省
方标准
DB46/T213—2011
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1-05-12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06-12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前言
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范鸿雁、何凡、华敏、谢艺贤、王祥和、陶挺燕、胡福初。DB46/T213—2011
1范围
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46/T213—2011
本标准介绍和规定了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综合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的综合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病原菌及发生为害情况3.1病原菌、危害部位及发病症状参见附录A。
3.2侵染循环、传播途径、侵入方式及发病规律参见附录B。
4综合防治
防治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为防治对象,综合考虑影响病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使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对病害进行经济、安全、有效、简便地控制。
4.2农业防治
4.2.1选种产量性状较优、较抗(耐)病且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品种或品系。4.2.2加强田间巡查监测,掌握病害发生动态,根据经验防治指标,及时采取控制措施。4.2.3增施腐熟有机肥;追肥时增施磷、钾肥,不宜偏施氨肥:修通哇沟。合理修剪,冬季清园,有效控梢。
4.3化学防治
DB46/T213—2011
用药原则
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荔枝或其它果树上使用的种类。不得使用国家严格禁止在果树上使用的和未登记的农药。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种类;严格按使用浓度施药,施药力求均勾周到。防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防治措施对病原菌的影响,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杀虫、杀菌剂,防止或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用药严格按照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执行。4.3.2荔枝霜疫霉病化学防治及采后处理措施参见附录C。
4.3.3荔枝炭疽病化学防治及采后处理措施参见附录D。
病害名称
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炭疽病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荔枝霜疫霉病、
炭疽病病原菌、危害部位及发病症状病原菌
荔枝霜疫霉菌
Peronophythoralitchi
Chen et al.
胶孢炭疽菌
Co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危害部位
主要为害近
成熟的果实、花
穗和嫩梢。
主要为害花
穗、果实、嫩梢
和叶片。
DB46/T213—2011
发病症状
果实受害,初在果皮表面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蔓延后病斑呈黑褐色,果肉腐烂,有酒酸气味,流褐色汁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着生白色霜状霉;花穗受害,花朵花梗初期见少量花朵或花梗呈淡黄色,后扩展到整个花穗变成褐色,干枯死亡,似火烧状,但花朵不脱落;嫩梢受害,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该病常引起大量落果、烂果,严重影响荔枝的商品价值,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花穗受害,小花及穗柄变褐色干枯,花惹或花朵脱落,开花坐果受阻;果实受害,病斑褐色,圆形,边缘棕褐色,分界不清晰,中央产生橙色孢子堆,内部果肉变质腐烂,采后贮运期间受害易造成较大损失:嫩梢受害,病部褐色,局部致死,上端叶片干枯:叶片受害,病斑多始自叶尖和叶缘,半圆形、近圆形或不定形,初呈褐色,后转为灰褐色大型病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通风透光不良,树势衰弱的果园,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DB46/T213—201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的的侵染循环、传播途径、侵入方式及发病规律病害名称
荔枝霜疫霉病
荔枝炭疽病
侵染循环、传播途径及侵入方式①初侵染源:
病叶、病果及土壤。
②再侵染源:
卵孢子萌发的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③传播途径:
卵孢子、孢子囊,随风雨传播。④侵入方式:
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直接侵入寄主叶片和果实为害。
①初侵染源:
病株和病残体。
②再侵染源:
初侵染后,翌年气候条件适宜时萌发分生孢子。③传播途径:
病菌借风雨或昆虫媒介传播。
④侵入方式:
经伤口或气孔等侵入为害。
发病规律
①影响病害发病的气候条件是温度和湿度,但高湿是引起荔枝霜疫霉病发生和流行的最重要因素。连续的降雨、适宜的气温、空气潮湿闷热都为病原菌繁殖、侵染、流行为害提供适宜条件,致使病害症状表现迅速,发生严重,
②地势低洼荫蔽、排水不良、土质粘重且湿润肥沃、冬春多施氮肥、密植的果园或树势壮旺、枝叶繁茂、结果多、果实大的大树老树,发病较多较重。
③生长在树冠下部和荫蔽处的果实发病早且严重。
①最适温度发病为22℃~29℃,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
②每次新梢抽发都有一个发病高峰,一般夏梢最重,春梢次之,秋梢发病轻,秋雨多的年份秋梢发病也重。
③10月后病害发生较轻。
商品名
可杀得
大生M-45
杀毒矾
霜疫康
安克锰锌
百茵清
瑞毒霉锰锌
特克多
乙磷铝
甲霜灵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荔枝霜疫霉病化学防治及采后处理措施表使用适期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30%氧氯化铜悬浮剂
70%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稀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44%百菌清·精甲霜灵悬浮剂
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
68%精甲霜灵水分散粒剂
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
72%(8%霜脲氰氯,64%代森锰锌)水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8%瑞毒毒·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5%噻菌灵悬浮剂
6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
5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抽稍期
抽稍期
花蓄发育期
始花期
花蕾发育期、
始花期
花蕾发育期、
始花期
幼果期、
转色期
幼果期、
转色期
采果后
稀释倍数
600倍
800倍
800倍
1000倍
800倍
800倍
600倍
2000倍
800倍
800倍
800倍
700倍
等比例混
合,1000~
1500倍
600倍
500~1000
2000倍
5001000
600~1000
使用次数
各时期各
1~2次
DB46/T213—2011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整株喷雾
整株喷雾
叶面喷雾
min~5 min
浸果10min
浸果1
min~3min
浸果1
min5min
发病前或
零星发病
时开始喷
药进行预
防保护,
病情重时
需抢晴喷
施,喷后
遇雨要抢
晴补施
沥千后用
薄膜袋密
封包装或
直接用内
垫薄膜的
竹萝、纸
箱密封或
半密封包
DB46/T2132011
商品名
多菌灵
瑞毒霉锰锌
百菌清
甲基托布津
炭特灵
施保功
附录Dwww.bzxz.net
(规范性附录)
荔枝炭疽病化学防治及采后处理措施表使用适期
通用名、剂型及含量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瑞毒霉·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40%悬浮剂多菌灵·硫磺
25%睛苯唑悬浮液
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抽稍期
抽稍期、
幼果期
花蓄发育期、
始花期、
幼果期、
转色期
采果后
稀释倍数
1000倍
等比例混合,
1500~2000倍
等比例混合,
10001500倍
600倍
1000倍
600倍
1000倍
1200~1500倍
使用次数
各时期各
各时期各
1~2次,
轮换施用
2~3次
施药方法
或作用部位
喷施幼嫩组
织或伤口
没果1
各种药剂
轮换使用,
甲基托布
津不能与
含铜制剂
沥干后分
别包装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