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DB46/T 222-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222-2012

中文名称: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85KB

相关标签: 卵形 苗种 人工 繁育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DB46/T222-2012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150
备案号:33829-2012
方标准
南省地
DB46/T2222012
卵形鲳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rachinotus ovatus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2012-04-18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05-18实施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DB46/T222—2012
为规范卵形鲳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卵形鲳修的增养殖技术水平,提高产量、效益和产品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本规程归口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傅晓、谭围、蒲利云、李向民、曾关琼。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2年4月。
1范围
卵形鲳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DB46/T222—2012
本标准规定了卵形鲳(Trachinoutsovatus)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亲鱼、亲鱼运输、繁殖,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及收获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卵形鲳的苗种繁育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
NY5051
NY5052
NY5071
NY5362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SC/T2001卤虫卵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卵形鳕参
卵形鲳属鲈形目(Percifonnes)、鲈亚目(Percoide)、科(Carangidae),属(Trachinotus),俗称金鳕、黄腊鲳、短鳍鳕等,为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热带海域,为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的名贵经济鱼类,系我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种类。3.2
天然海区生长或人工养殖达性成熟的雌雄鱼。3.3
从受精卵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3.4
各鳍发育完成,鳞片出现,进入稚鱼。3.5
鱼体全身覆盖银色鳞片,体色为银色,形态与成鱼相似。DB46/T222—2012
鱼苗发育至鳞片、鳍条长全,外观已具备成鱼基本特征,用以养殖成鱼的幼鱼。环境条件
4.1池塘繁育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潮流畅通、提水方便、电力保证、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建造。
4.2网箱亲鱼培育场应选择在避风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深3m以上、海域流速小于0.1m/s的内湾或浅海。
4.3水质应符合GB11607、NY5051、NY5052的规定。卵形鲳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见表1。4.4
表1卵形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
亲鱼培育
亲鱼催产
孵化与苗种培育
溶解氧
(mg/L)
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见表2。盐度
水温(℃)
表2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设施
孵化桶
孵化箱
孵化网箱
面积、规格
3.0m×3.0m×1.3m~3.0m×4.0m×1.3m/箱5.5m×5.5m×3.0m/箱bZxz.net
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见表3。
表3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
水泥池
5亲鱼
5.1亲鱼来源
面积、规格
0.0667~0.3333ha/
10~40m2/个
水深(m)
透明度(cm)
光照强度
≥3000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天然海区捕获的卵形鲳与池塘养殖或网箱培育的卵形鲳。避免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5.2亲鱼选择
选择来自良种场或自然水域、自然条件下成熟或人工培育条件下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要求体形正常,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2
5.3亲鱼规格
4龄以上、体重4kg/尾以上。
5.4亲鱼培育
5.4.1室内水池亲鱼培育
DB46/T222-2012
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池深要求1.5m以上,排水孔最好设在池中间,可自由控制水位,亲鱼的放养密度为2~2.5kg/m,每日投喂2次,饵料为牡蛎或蓝圆等鲜杂鱼等,日投饵率为亲鱼体重的7%~8%,并经常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180%~200%,每月二次用LRH-A催熟,剂量一般为催产剂量减半,可根据亲鱼性腺发育的程度适当进行调整。5.4.2网箱亲鱼培育
选择适龄、体壮、健康的亲鱼在繁殖季节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密度为5.5m×5.5m×3.0m的网箱放养亲鱼90~100尾为宜。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1次,饱食投喂。主要投喂新鲜的小杂鱼,如枪乌贼、玉筋鱼、蓝圆修、沙丁鱼等,并且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促进性腺发育。
5.4.3亲鱼运输
5.4.3.1方式
有船运、车运两种,可采用活水车充氧和活水仓等多种方法,亲鱼运输应尽量减少受伤,不宜长距离运输。
5.4.3.2密度
采取活水车或活水仓运输。要在活水车或活水船上设置帆布袋或桶等容器,在容器内装上一半的水,每只袋(桶)可运亲鱼5~10尾(根据容器大小适当调整),安装增氧机,并配备双套增氧设备。同时运输中应经常添换新水,防止亲鱼因缺氧而死亡。6催产与孵化
6.1繁殖设施
催产可在海上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产卵网箱选择6080目筛绢网做成,与养殖网箱同规格,套在养殖网箱内即可。受精卵孵化可在孵化桶、水泥池或池塘中进行。6.2催产
催产激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排卵素2号或3号(LRH-A2或LRH-A3)混合或单一进行注射催产。HCG用量一般为500~1000U/kg,LRH-A2或LRH-A3为2~7μg/kg,雄性减半。行背肌或胸鳍下方腹腔注射,注射后雌雄性比按1:2或2:3的比例放入产卵网箱或催产池内,经激素诱导约28~33h,让其自然排放精卵、受精。
6.3孵化
6.3.1孵化桶或水泥池孵化
DB46/T222—2012
受精卵用捞网或溢水法收集,经至少3次洗卵至除去多余精子后,放入容积为0.5m的孵化桶、或用100目筛绢网制成圆形孵化网箱吊挂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以35~50万粒卵/m为宜,微量充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在水中。6.3.2池塘孵化
在土池中搭建容积为3.0m×3.0m×1.3m或3.0mX4.0m×1.3m的布篓,布篓上方用遮阴网遮挡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6~12万粒/m。在水温20~23℃、盐度28的条件下,胚胎经过36~42h的发育,孵化成仔鱼。7饵料培养
7.1常用单胞藻的种类
主要有小球藻、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单胞藻类。7.2单胞藻的培养
7.2.1培养设施
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保种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和设施有显微镜、解部镜等,容器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大规模培养设施有塑料袋、塑料桶、塑料缸和水泥池。7.2.2容器、工具的消毒
进行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须消毒就可以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7.2.3培养液的制备
培养液制备用水需先经沉淀、过滤、消毒。生产上为了方便可以将营养盐配方浓缩1000~2000倍配成母液,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量取。附小球藻常用培养液配方:
NH4NO3
K2HPO4
新鲜海水
50~100mg
0.1~0.5mg
1000mL
添加10~20mL海泥抽取液效果更好。7.2.4接种
选择无污染、生长旺盛、颜色正常、藻液中无沉淀、细胞无附壁的藻种进行接种。藻种液和新培养液的比例一般为1:2,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接种最好在晴天上午8时~10时进行7.2.5日常培养管理
注意培养区的卫生,定时打扫,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等:经常镜检藻液是否发生污染,是否老化,确保培养顺利进行:温度保持在25~30℃:摇瓶、搅拌或充气,在培养过程使藻保持均匀分布:保持光强3500~4500Lx,白天避免阳光直射4
7.3轮虫的培养
7.3.1室内培养
7.3.1.1培养容器
DB46/T222-2012
种级培养一般使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缸和塑料桶等,扩大培养使用玻璃钢桶,大量培养则以水泥池进行培养。容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7.3.1.2培养用水
进行轮虫的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采用经消毒的海水。7.3.1.3培养条件
7.3.1.3.1盐度和温度
最适盐度范围因藻类品种不同而异,生产上控制盐度在15~25,最适水温为25~28℃。7.3.1.3.2饵料
轮虫培养常用的饵料主要是单胞藻和酵母。生产上以水泥池大规模培养时常用鱼糜为饵料。7.3.2土池培养
7.3.2.1培养池
培养池大小和数量视生产规模而定,有效水深约1m。池底要平坦,底质以沙质黏土或沙质土壤为好,培养池进排水方便。
7.3.2.2清池
排干池水,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太阳曝晒,若没有太阳曝晒则可使用药物消毒,用量:漂白粉(有效氯30%)30×10mg/L~50×10mg/L,生石灰350×10mg/L~500×10mg/L。7.3.2.3进水
清池后1~2d便可进水。海水需经沙滤和特制滤水袋过滤。进水可分次进行,首次进水30~40cm以后逐渐加水。
7.3.2.4培养单胞藻饵料
进水后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单胞藻。有机肥用量为:鸡粪100~150kg/667m,或猪粪200~250kg/667m:无机肥用量为:尿素2kg/667m,或复合肥3~4kg/667m和过磷酸钙200g/667m。7.3.2.5管理
根据藻类的生长情况,追施化肥(追施量减半),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0cm左右。7.4卤虫的培养
7.4.1孵化设施
般以塑料或玻璃钢圆桶,桶底部最好呈漏斗形,从底部送气扩散比较均匀:大规模孵化时用水泥池,通常每平方米投放1~2个气石充气。5
DB46/T222—2012
7.4.2孵化方法
直接将卤虫卵(或者经过消毒、去壳后)放入海水中,一般可按每升水中加入虫卵35g,孵化率较低的虫卵可适当增加。孵化时水温保持在26~30℃,孵化液表面光照强度保持2000Lx左右,经过24~30h孵化即可发育成无节幼体。卤虫卵的质量按SC/T2001规定执行。8苗种培育
8.1苗种培育设施
苗种培育分为水泥池培育和池塘培育两种。8.2水泥池培育
8.2.1培育条件
育苗用水经过沙滤、沉淀,入池前再经250目筛绢过滤。仔鱼孵化出来后,即加入小球藻液,浓度保持在(40~50)×104ind/mL,使水色呈浅绿色,直到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止。8.2.2培育管理
培育前期微充气。随着仔鱼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仔鱼孵出后每天补水约3cm,第6天开始换水、吸污,以后则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在仔鱼期为20%,稚鱼期为30%~60%,幼鱼期为100%~200%,在稚鱼期每周吸污一次,投鱼糜后每天吸污一次。8.2.3饵料及投喂
仔鱼开口后投喂褶皱臂尾轮虫,并保持轮虫密度5~10ind/mL,从16日龄起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用轮虫专用营养强化剂强化,同时,若条件许可,可投喂足类。投喂卤虫的前期,密度保持在0.2~0.5ind/mL,后期可加大投喂量,使之密度增至1~1.5ind/mL。26日龄开始投喂鱼糜,前期每天投喂1~2次,后期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4~5次。不同饵料转换时要有3-5d的过渡期。
8.3池塘培育
8.3.1清池肥水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施肥肥水,一般清池10~15d后放苗,在仔鱼下塘前3~5d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在晴天每667m2(按1m水深计)泼洒肥水王1~1.5kg,再施活菌1kg和发酵后的鱼汁1kg,或每667m用袋吊装25~40kg的发酵鸡粪于池水中。施肥后白天适当开动增氧机促进浮游植物生长。8.3.2放养密度
每667m投放已开口1~2d的仔鱼1015万尾。8.3.3投饵
初期投喂鳗鱼粉、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饵料,7~10d后投喂桡足类枝角类。当鱼苗体长达0.8cm以上时,可投喂鱼肉糜、淡水枝角类等。8.3.4排换水
DB46/T222—2012
放苗初期不换水,仅每天少量添水,7d后每天换水15%~20%,投喂鱼虾肉糜后每天换水20%8.4日常管理
每天观察水色变化和苗种活动情况,及时换水、增氧:每天记录水温、盐度、天气、风浪等环境因子以及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健康状况、病害发生情况及病害防治措施等;检查网箱安全程度,做好养殖日志。
8.5环境保护
注意育苗场的环境保护,废弃物、垃圾、病鱼、死鱼等不得直接丢弃于养殖海区。苗场环境执行NY5362标准。
病害防治
9.1总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渔药使用执行NY5071规定。9.2预防
以预防为主,主要是从保持良好水质、提供充足营养和控制病原传播三方面入手。在病害流行季节加强疾病预防工作,特别留意观察卵形鳕修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旦发现病、死鱼应及时隔离治疗或进行无害化(如深理等)处理。
9.3治疗
发现养殖鱼发生疾病,立即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参见附录A)。10收获
鱼苗全长达2.5cm后,幼鱼变态完成时,适于运输,可拉网捕苗出售或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7
DB46/T222—201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常见卵形鲳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表A.1中列出了常见卵形鲳修疾病及其治疗方法。表A.1常见卵形鲳疾病及其治疗方法鱼病名称
病原体是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成熟个体直径0.4~~0.5mm,全身表面披有均匀一致的纤毛。该病流行于春、秋季(水温为15~25℃),特别是9月中下旬天气开始转凉时易发生。病鱼体表会出现直径0.51mm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小瓜虫在鳃部寄生会破坏鳃小片,致使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原体为指环虫,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动作像尺,寄生在鳃上,身体前端有4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固着盘,盘的中央有2个大错:盘的边缘有14个小构,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横棒相连。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有的鳍条溃烂,体表和鳃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病原体为瓣体虫,虫体侧面观,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虫体为椭圆形,幼小个体近圆形。体内有1个大核和1个小核,口管由12根刺杆围成漏斗状,开口处为胞口,在大核后方的腹面有一个形如花朵的瓣状体。病鱼常浮于水面,游泳迟钝,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鳍及鳃上粘液分泌增多,表皮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严重时白斑会连成一大片,病鱼食欲不强,有时会狂游几下向网衣上擦身,死亡时胸鳍向前僵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病原体为车轮虫,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碟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车轮虫用附着盘附着在鱼体的鳃丝或皮肤上,并来回滑动。车轮虫初期没有症状,严重感染了车轮虫的病鱼,鱼体变黑,不摄食,游动无力,浮于水表面,体表面粘液分泌过多,白浊,鳃上寄生虫数量多时,鳃组织坏死,病鱼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
淡水浸浴8~10min后,再用20mg/m福尔马林淡水溶液或20mg/L高锰酸钾淡水溶液浸泡10min,每天一次,反复多次后可将虫体杀死:五方分之一的硫酸铜和硫酸镁加1%食盐混合浸泡20~30min,可全部杀死。
淡水浸浴5~10min,每天一次,连续2~3d
用2mg/L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次日重复次,病重时可连续几天治疗。
用100~150mg/kg福尔马林淡水溶液药浴15~25min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