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46/T 242-2013 胡椒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DB46/T 242-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6/T 242-2013

中文名称:胡椒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180KB

相关标签: 胡椒 防治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46/T 242-2013 胡椒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DB46/T242-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20
备案号:37143-2013
方标准
南省地
DB46/T242—2013
胡椒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2013-02-27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04-01实施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DB46/T242—2013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爱勤、桑利伟、谭乐和、邬华松、孙世伟、苟亚峰、杨建峰。1范围
胡椒瘟病防治技术规程
DB46/T242—2013
本标准规定了胡椒(PipernigrumL.)瘟病防治技术的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海南胡椒种植区胡椒瘟病的防治。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60胡椒插条苗
3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3.1本标准推荐的杀菌剂是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2胡椒瘟病防治药剂的使用应参照GB4285、GB/T8321(所有部分)的有关规定执行。胡椒瘟病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胡椒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求,综合考虑影响该病害发生的各种因素,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应用化学防治等措施,实现对胡椒瘟病的安全、有效控制。
5防治措施
5.1农业措施
5.1.1培育壮苗
胡椒种苗质量应符合NY/T360的要求5.1.2胡椒种植地选择
选用排水良好的地块建立胡椒园:不选河边、水库边、水沟边等地势低洼积水地块及居民区附近地建园。
5.1.3胡椒园基本建设
DB46/T242—2013
修建排水沟,等高梯田或起垒适当高种。胡椒园外应有深0.6m~0.8m、宽0.8m的排水沟,园内每隔12~15株胡椒应升一条纵沟,梯由或垒应建有小排水沟,做到大雨不积水。5.1.4不应大面积连片种植胡椒
一块胡椒园以3~5亩为宜,四周做好围拦,防止家畜或无关人员随便进入。5.1.5合理修剪,搞好椒园卫生
常年湿度较大的胡椒园,应修剪基部20cm以下的枝条,使椒头保持通风透光,一般在第二次割蔓后逐渐剪去“送嫁枝”,第三次割蔓时修剪完毕,如剪口较大,应涂上波尔多液(1:2:100)保护;雨季来临前,应对胡椒园土壤进行消毒,可用波尔多液均勾撒在冠幅内及株间土壤上:定期清洁椒园内和椒头枯枝落叶,集中园外低处烧掉;修剪下来的枝蔓不丢在园内。5.1.6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施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不偏施氮肥,增强肥力,提高胡椒抗性;及时绑蔓:被台风吹倒吹脱的胡椒应及时处理并更换损坏支柱,操作时尽量减少植株损伤,并填好支柱周围的洞穴。在发生瘟病椒园从事田间劳作后,应采取消毒措施方可进入无瘟病椒园:防止禽畜进入椒园;在发病椒园地面未干时不应进入;在发病椒园使用过的任何用具应及时消毒。5.1.7减少侵染源
旱季松土、晒土,减少地表层的病原菌:雨季前椒头适当培土,保证椒头不积水,培土用的泥土要预先翻松或从园外取新土。
5.1.8定期巡查病害
建立检查制度,专人负责巡查工作。巡查工作在大雨后进行,重点检查低洼处、水沟边、人行道、粪池附近的胡椒园地面落叶和堆放落叶的场所:根据胡椒瘟病的症状特征(参见附录A)判断是否发生胡椒瘟病:发现瘟病应做好标记并及时处理。5.1.9关注天气状况,特别是台风来临前,做好预防工作。5.2化学措施
5.2.1根据巡查结果确定需要采取药剂防治的椒园和植株。5.2.2地上部分的化学防治wwW.bzxz.Net
5.2.2.1瘟病病灶(病叶、花和果穗)较少的,可在露水干后先除去病灶后再喷药保护。病灶太多或遇上雨天情况下,可先喷药1次,再除去病灶。应将所有病灶集中园外合适的地方烧毁。5.2.2.2药剂及施药方法
用68%精甲霜·锰锌、25%甲霜霜霉威或50%烯酰吗啉500倍液整株喷药,或在离最高病叶50cm以下的所有叶片喷药。喷药时喷头向上,并由下而上喷,以确保叶片正反面都喷湿,以有药液滴下为宜。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5.2.3地下部分的化学防治
DB46/T242-2013
5.2.3.1发病初期在中心病区(即病株四个方向各2株胡椒)的胡椒树冠下淋68%精甲霜·锰锌或25%甲霜·霜霉威或64%嗯霜锰锌250倍液,每株淋灌药液5~7.5公斤/次。视病情轻重,淋药2~3次。5.2.3.2土壤消毒
淋药后,用1%硫酸铜,或68%精甲霜·锰锌、或25%甲霜·霜霉威、或50%烯酰吗啉500倍液对中心病区的土壤进行消毒。雨天湿度大时亦可用1:10粉状硫酸铜和砂土混合,均匀撒在冠幅内及株间土壤上。
病死株处理
晴天及时挖除病死株,并清除残枝蔓根集中园外低处烧毁,不应将病死株残体丢进水中污染水源。病死株植穴用火烧、2%硫酸铜液消毒或曝晒半年以上。3
DB46/T242—201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胡椒瘟病为害症状
胡椒瘟病菌能有效地侵染胡椒的主蔓基部、根、叶、枝条、花、果穗等器官,而以侵染主蔓基部(胡椒头)为害最严重,常引起整株胡椒菱為和死亡。在主蔓基部离地面上下20cm已经木栓化的部位受害,染病初期外表无明显症状,当刮去外表皮时可见内皮层变黑,木质部呈浅褐色。部开主蔓见到木质部导管变黑,有褐色条纹向上下蔓延,病健交界处不明显。后期,外表皮变黑、腐烂、脱落,从腐烂的木质部流出黑色液体,中柱分裂成一束松散的导管纤维。挖检病株,可见接近染病地下主蔓处的根系染病、变黑、腐烂,逐渐向根尖扩展,而下层其他根系尚未受害,这与胡椒水害、肥害先从根尖开始坏死,以后大根腐烂的症状有明显区别。主蔓基部染病腐烂的植株,整个叶蓬变得无光泽,叶色暗淡,呈失水状,叶片凋萎和脱落。如天气干热,这类病株可在几天之内骤然青枯,最后和嫩蔓一起转为黑色,枯死的嫩蔓可一节一节地脱落。湿度大时在植株贴近地面下层枝蔓上的叶片最先感病,叶面感病后,常见有叶尖呈三角形,叶缘呈半圆形,叶面呈圆形墨黑色病斑。开始为浅褐色或灰黑色水渍状斑点,斑点迅速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或菱形或半圆形病斑,边缘呈放射状扩展,环境潮湿时在病叶背面长出白色莓状物,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囊。气候干燥时霉状物消失,病斑变成灰褐色,病叶最后脱落。嫩枝蔓染病皮层产生水渍状、墨绿色病痕,重病时一节一节脱落。花序和果穗染病一般由顶端开始,产生水渍状斑,以后变黑、干枯。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胡椒瘟病的发生规律
DB46/T242--2013
胡椒瘟病的发生流行与气象因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气象因子中,降雨(特别是台风雨后连续降雨)是该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当年降雨量。根据海南省部分地区五个流行年年降雨量统计分析,每年流行季节的月雨量和当年发病有极密切关系。年降雨量在2000mm以上植椒区,流行期9~10月(个别年份9~11月)两个月的总降雨量超过1000mm时,就可能局部发生和流行;如流行期两个月的总雨量超过1000mm时,持续雨天在15天以上,加上台风暴雨影响,则可导致大面积瘟病流行。台风是加剧瘟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台风吹倒和摇动支柱,吹落大量叶片,给胡椒造成大量伤口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特别是强台风将整株胡椒吹倒,不但扭伤椒头,而且使整株叶片大量染病。台风还将感病叶片传到无病椒园,造成瘟病传播至较远距离。瘟病流行与温度有一定关系,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从病害流行季节的温度来看,月平均温度在26~28℃之间,适合于病菌产孢、萌发和侵染,加上雨量充足,瘟病发生严重,温度较高不利于病菌产孢繁殖,反之温度较低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总之,胡椒瘟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为:①流行期9~10月两个月总降雨量超过1000mm;②温度在25℃~27℃:③由间相对湿度83%以上
胡椒瘟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依赖性土传性病害,当气象因子满足病害发生条件时,病害的发生流行严重程度与士壤质地、地形地势关系较密切。一般地,土质较粘重、排水不良和地势低洼积水的园块发病较严重,发病后死亡率也较高:反之,砂质土、排水良好和地势较高不积水的园块发病较轻或少发病,不易造成大流行。栽培措施对胡椒瘟病发生流行也有影响,如选地不当、椒园过于集中、没有营造防护林和规划建设排水系统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