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GB/T 29763-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9763-2013

中文名称: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Chemicals—Rare Minnow(Gobiocypris rarus)acute toxicity test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3-09-18

实施日期:2014-03-20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569KB

相关标签: 化学品 急性毒性 试验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 13.300;11.100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80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29.0

出版日期:2014-03-2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殷浩文、张京佶、赵华清、沈英娃、刘纯新、聂晶磊、王剑伟、陈会明、李晞、石利利、刘济宁、王蕾、蔡磊明、赵玉艳。

起草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提出单位: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51)

标准简介

GB/T 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鮈鲫急性毒性试验 GB/T29763-2013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稀有鮈鲫化学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包括静态试验、半静态试验和流水式试验三种方式,受试物所需信息、原理、设备与材料、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和结果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测试稀有鮈鲫的化学品急性毒性。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浩文、张京佶、赵华清、沈英娃、刘纯新、聂晶磊、王剑伟、陈会明、李晞、石利利、刘济宁、王蕾、蔡磊明、赵玉艳。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7861 化学品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300;1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9763—2013
化学品
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Chemicals-Rare Minnow(Gobiocypris rarus)acute toxicity test2013-09-1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4-03-20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GB/T29763—2013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检测中心、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评价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浩文、张京估、赵华清、沈英娃、刘纯新、聂晶磊、王剑伟、陈会明、李、石利利、刘济宁、王蕾、蔡磊明、赵玉艳。1范围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化学品稀有鲫急性毒性试验
GB/T29763—2013
本标准规定了稀有鲍鲫化学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包括静态试验、半静态试验和流水式试验三种方式,受试物所需信息、原理、设备与材料、试验系统、试验程序、质量控制和结果报告。本标准适用于测试稀有鲍的化学品急性毒性。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7861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3术语和定义
GB/T2786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受试物所需信息
受试物所需信息包括:
a)水中溶解度;
b)蒸气压;
e)结构式;
d)纯度;
在水中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e
pKa值;
水溶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P);
快速生物降解试验结果。
5原理
5.1用于测定受试物短期暴露对稀有鲍鲫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评价受试物的短期毒性,5.2将稀有的暴露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以96h为试验周期,在24h、48h、72h和96h时记录受试鱼的死亡率,确定50%稀有鲫死亡时的受试物浓度,用LCs表示。6设备与材料
6.1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包括:
GB/T29763-2013
溶解氧测定仪(1%):
水硬度计(1mg/L)
温度控制系统(0.1℃);
d)pH计(0.1 pH);
分析天平(0.0001g);
惰性材料制成的水族箱或水槽1》,规格一致,体积适宜;适用于流水式的连续分配和稀释系统(如,计量泵、稀释仪等)。g)
6.2材料与试剂
标准稀释水用到的试剂包括:
a)氯化钙;
b)硫酸镁;
c)碳酸氢钠;
d)氟化钾。
所有试剂应是分析纯,用电导率小于或等于10μS/cm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7试验系统
7.1试验方式的选择
7.1.1在试验之前,应根据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稳定性确定合适的试验方式,从而选定需用的容器和装置”。
2试验期间,受试物在水溶液中的度维持在韧始实测浓度的土20%内,可采用静态试验方式。当水溶液中受试物不稳定时,即浓度变化超过士20%时,应采用半静态试验方式或流水式试验系统以维持受试物的浓度。
7.2稀有的鲫
7.2.1选择
试验鱼种为稀有鲍鲫(Gobiocyprisrarus),全长范围为30mm土10mm。应在养鱼场和实验室条件(pH为6.0~8.5温度为21℃~25C:光照为每天12h~16h;溶解氧浓度不低手空气饱和值的80%)下驯化和何养。应保证一次试验用鱼为同一批号,规格一致、来源可靠、健康且无明显的畸形。7.2.2暂养和响养
7.2.2.1稀有卿用于试验之前,应在实验室至少暂养12d。暂养条件可与别养条件一致。临试验前,应在特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中至少驯养7d。7.2.2.2
水:与试验用水水质相同;
光照:每天12h16h;
温度:21℃~25℃;
溶解氧浓度: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80%:e
喂养,每周3次或每天投食,至试验开始前24h为止。根据样品理化特性,选择材料合适的试验容器。如,玻璃等。2)根据试验方式和负荷量进行选择。2
7.2.2.3驯养开始48h后,记录死亡率,并按下列条件处理:GB/T29763-2013
a)7d内死亡率小于5%,可用于试验。b)7d内死亡率在5%~10%之间,继续养7d,如果死亡不再发生,该批试验鱼可用于试验。e)7d内死亡率大于10%,舍弃整组鱼。7.3试验用水
应用标准稀释水(参见附录A)、曝气除氯的自来水或高质盘的天然水。水的总硬度为10mg/L~250mg/L(以CaCO计)pH为6.0~8.57.4受试物的制备
7.4.1将受试物溶解于试验用水中配制成受试物贮备液,通过稀释贮备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试验溶液。
7.4.2难溶物质的贮备液可以通过超声分散或其他适合的物理方法配制,必要时可以使用对鱼毒性低的有机溶剂、乳化剂和分散剂。使用这些物质时应加设溶剂对照试验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并不应超过100mg/L或100μL/L。7.4.3应在加人前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使其接近试验用水的pH。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不应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宜使用HCI和NaOH来调节。7.4.4如果加入受试物后水的pH有明显变化(超出6.0~8.5),则重新配制试验溶液。8试验程序
8.1暴露条件
持续时间:96h
b)承载量:静态和半静态试验系统每升水中鱼的总湿重不超过1.0g,流水式试验系统承载量可适当提高。
光照:每天12h~16h
温度:21℃~25℃且试验期间温度变化不超过2℃。d
溶解氧浓度:不应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曝气时不应使受试物浓度明显变化。e)路
f)喂食:禁食。
g)千扰:避免可能影响鱼行为的干扰。8.2预试验
8.2.1用以确定正式试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10mg/L、1mg/L、0.1mg/L。每个浓度组放人的稀有鲫不少于3尾,不设平行组。试验时间为96h。每日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8.2.2如果一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调整浓度范国再次进行预试验。8.3正式试验
8.3.1根据预试验,在包括使稀有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稀有卸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小于或等于2.2。同时设一个空白对照组。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每一浓度组和对照组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鲍鲫。
3)即等比数列。
GB/T29763-2013
8.3.2试验溶液调节至试验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在30min内分组完毕。8.3.3试验期间,不应对试验液强烈曝气,溶解氧含量应高于空气饱和值的60%。试验期间禁止食。
8.3.4至少在24h.48h、72h和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某尾鱼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且碰触尾柄后无反应,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试验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现象(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8.3.5每天至少测定一次所有试验容器中的pH、溶氧浓度和温度。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也要测定。8.3.6在试验开始前,应建立有效的受试物在水中的化学分析方法。试验期间,应按以下要求测定受试物在水中的浓度,
a)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溶液的受试物浓度。半静态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每一次更新前后和试验结束时,测定试验容器中试验落b)
液的受试物浓度。
c)流水式试验方式应至少在试验开始、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时,测定母液和试验容器中试验溶液的受试物浓度。
8.4限度试验
采用本标准时,为证明LCe是否大于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大于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落液浓度,可进行受试物浓度为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或试验体系下受试物饱和溶液的限度试验。限度试验应至少使用7尾稀有的钾,与对照组使用的鱼数目相等。如使用了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且所有试验容器中的溶剂浓度应相同。如果试验鱼发生死亡,则应按本标准的试验程序进行完整的试验。应记录所观察到的亚致死效应(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功能减弱,色素沉积等)。9质量控制
有效的试验应满足下列条件:
a)试验结束时,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应超过10%,如果每组鱼不到10尾,则对照组死亡不应超过1尾:
b)试验期间,试验液的落解氧浓度应不低于空气饱和值的60%,e)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如有必要,应使用半静态或流水式试验方式;d)试验期间,试验溶液中受试物浓度不应低于配制浓度的80%。如低于配制浓度的80%,应以实测浓度来表示试验结果。
数据与报告
10.1结果处理
10.1.1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一定暴露时间的LCso值及95%的置信限。同时绘制试验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
10.1.2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用标准方法计算LCs,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浓度估算LCs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10.1.3当进行限度试验时,应报告限度试验使用的浓度,并说明LCs大于限度试验所采取的浓度:4
GB/T29763—2013
10.1.4试验期间,如受试物实测浓度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可用配制浓度表示结果。如受试物实测浓度无法维持在配制浓度的士20%或受试物LCso值在危害评估分级边界值附近(如,1mg/L、10mg/L、100mg/L),应用实测浓度表示结果10.2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下述内容:a)受试物
物理性质及相关理化特性、基础信息(见第4章)等。b)
规格、来源、健康状况、养情况等。试验条件
试验过程:静态、半静态或流水式、曝气、承载量等,水质特征:溶解氧、PH值、温度、硬度等;每24h试验溶液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半静态试验中应在更新前和更新后分别测定溶解氧浓度、PH值、温度);
制备贮备液和试验溶液的方法;·试验裕液中受试物的浓度信息;·每一试验浓度用鱼的数目。
d)试验结果
试验期间,无死亡发生的最高浓度;试验期间,导致100%死亡的最低浓度;每个观察时间各个浓度的累计死亡率;如有可能,每个观察时间的LCso,及其95%的置信限。试验结束后的浓度-死亡率曲线图;确定LC值的统计学方法;
对照组的死亡率;
试验期间,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鱼中毒的异常反应。
结果讨论
4)HJ/T154—2004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5
GB/T29763—2013
A.1标准稀释水贮备液的配制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氯化钙溶液:将11.76gCaClz·2H.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a)
硫酸镁溶液:将4.93gMgSO.7H,0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碳酸氢钠溶液:将2.59gNaHCO,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氯化钾溶液:将0,23gKCI溶解于水中,稀释至1L。A.2标准稀释水的配制
将以上四种溶液各25mL加以混合并用水稀释至1L。溶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和是2.5mmol/L,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比例为41,钠离子和钾离子率尔浓度比例为10:1。溶液中的酸容量常数Ks为0.8mmol/L
稀释用水应经曝气直到氧饱和为止,然后储存2d备用,在使用前可不再曝气。6
参考文献
GB/T29763-—2013
[1] ISO764l-1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lethal toxicity of substances to afreshwater fish [Brachydanio rerio Hamilton-Buchanan (Teleostei,Cyprinidae)J-Part lStaticmethod,1996.
[2] ISO 7641-2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lethal toxicity of substances to afreshwater fish[Brachydanio rerio Hamilton-Buchanan (Teleostei,Cyprinidae)J-Part 2;Semi-staticmethod,1996.
[3] ISO 7641-3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lethal toxicity of substances to afreshwater fish [Brachydanio rerio Hamilton-Buchanan (Teleostei,Cyprinidae)J-Part 3:Flow-through method,1996.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化学品测试方法》(2004)203鱼类急性毒性试验[5] OECDSERIESONTESTINGANDASSESSMENTNumber10.REPORT OF THEOECDWORKSHOPONSTATISTICALANALYSISOFAQUATICTOXICITYDATA,1998.[6] WorkingDocument Guidance Document on Aquatic Ecotoxic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Directive91/414/EEC,2002
[7J OECD SERIES ON TESTING AND ASSESSMENT Number 23. GUIDANCEDOCUMENT ON AQUATIC TOXICITY TESTING OF DIFFICULT SUBSTANCES ANDMIXTURES,200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