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33/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DB33/T 942-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942-2014

中文名称: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549KB

相关标签: 耕地 土壤 综合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33/T 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DB33/T942-2014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65.020.01
DB33/T942—2014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of cultivated land2014-12-31发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01-31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
4.1诊断因子
4.2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4.3样品检测
4.4:诊断方法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
目标设定
基础指标改良优先
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
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
实时定位监测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途径
土壤有机质提升
土壤酸碱度校治
土壤盐渍化治理
6.4土壤保肥能力的提高
6.5土壤物理障碍改良
6.6土壤养分均衡化矫正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衡和盈亏的计算参数。常见农作物秸秆主要养分含量
浙江省20cm耕层土壤酸度校治石灰需要量估算参数常用改良剂的CEC值
浙江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分级标准与矫正施肥推荐用量DB33/T9422014
DB33/T942—2014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倪治华、章明奎、陆若辉、傅丽青、蒋玉根、陈一定、单英杰、陶云彬、朱伟锋、周江明、孔海民。
1范围
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
DB33/T942—2014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主壤综合培肥的术语和定义、肥力诊断、通用要求和技术途径等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标准农田、一般性耕地及垦造耕地等的土壤综合培肥。可适用于耕地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建设、检查与验收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27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1229
LY/T1233
LY/T1242
NY/T5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NY/T295
NY/T496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有机肥料
NY/T889
NY/T1118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NY/T1121.1
NY/T1121.2
NY/T1121.4
NY/T1121.5
土壤检测
土壤检测
土壤检测
土壤检测
土壤检测
NY/T1121.6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NY/T1121.16土壤检测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DB33/T895
术语和定义
耕地质量评定与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耕地cultivatedland
DB33/T942—2014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土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3.2
标准农田standardfarmland
自然和耕作条件优良、土壤高度熟化,或经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后土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子,田间排灌设施完善,田、渠、路、林、电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机械化作业,达到持续高产稳产、安全环保要求,并依据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实行严格质量管控的耕地,3.3
土壤soil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即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3.4
土壤肥力指标indexof soil fertility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和环境条件能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表征。本标准根据各土壤肥力指标在构成耕地产出能力中的作用差异及对其他肥力指标的关联性影响、动态变化特点与评价权重比例,把土壤肥力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协同指标二类。3.5
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后的各种含碳有机物质。
矿化率mineralizationrate
土壤有机质在一定时间内分解转化为简单化合物的数量,以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表示,即每年因矿化分解而消耗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占全部土壤有机质质量的百分数(%)3.7
腐殖化系数humificationcoefficient单位质量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转化一年后的残留碳量,即单位质量含碳有机物经过一年所形成的土壤特有、结构复杂的腐殖质质量的百分数(%)。3.8
土壤酸碱度soilreaction
DB33/T942—2014
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反映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比例,用pH表示,其值为土壤溶液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常见土壤酸碱度一般可分成强酸性、酸性、微酸性、中性、碱性和强碱性六级。3.9
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 andsecondarysalinization土壤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主要包括Na、K、Ca、Mg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次生盐渍化是指非盐渍化土壤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capacity,CEc在pH=7时,每1000g土壤中所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1/kg)。CEC值的大小,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能力的高低。3.11
土壤耕性 soiltilth
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即土壤物理性质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是土壤结构性、粘着性、可塑性以及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态变化的物理机械性质等的反映。3.12
土壤结构性soilstructurality
土壤中团聚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指标。3.13
土壤调理剂soilconditioner
加入土壤用于改善土壤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质,及(或)其生物活性,而不是主要提供植物养分的物料(又称土壤改良剂),包括矿物类、天然和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类、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及有益微生物制剂类等。
注:改写GB/T6274-1997,定义2.1.9。3.14
有机肥料organic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本标准所指有机肥料包括生产者自行制的农家肥和工厂化生产的商品有机肥料。3.15
测土配方施肥soiltesting andformulatedfertilization3
DB33/T9422014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4耕地土壤肥力的诊断
4.1诊断因子
土壤肥力诊断主要指标包括:耕层厚度、剖面构型、土壤质地、容重、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总量等。4.2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采集执行DB33/T895要求。土壤样品的制备按NY/T1121.1规定的方法进行。风干后的士壤样品按照不同的测试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4.3样品检测
4.3.1检测项目
根据耕地土壤综合培肥目标和技术模式确定土壤检测项目。4.3.2检测方法
4.3.2.1土壤容重的测定
按NY/T1121.4规定的方法测定。4.3.2.2土壤pH的测定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按NY/T1121.2规定的方法测定。4.3.2.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中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按NY/T295规定的方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按NY/T1121.5规定的方法测定。4.3.2.4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按NY/T1121.6规定的方法测定。4.3.2.5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石灰性土壤按LY/T1233规定的方法测定,酸性土壤按NY/T1121.7规定的方法测定。4.3.2.6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按NY/T889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7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按NY/T1121.16规定的方法测定。4.3.2.8土壤全氮的测定
按NY/T53规定的方法测定。
4.3.2.9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按LY/T1229规定的方法测定。
4.4诊断方法
4.4.1评价依据
按DB33/T895中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指标水平分值对照表执行。4.4.2结果判定
DB33/T9422014
按照DB33/T895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综合地力指数(IFI)大于0.8,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F)水平分值等于1的,为维持级,适当因缺补缺保持平衡:综合地力指数或单项土壤肥力因子隶属度低于临界值,即IF或因子水平分值小于0.8的,需实施士壤培肥。5耕地壤综合培肥通用要求
5.1自标设定
按DB33/T895中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指标水平分值,依据目标耕地所处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现状、耕作制度及相应主导产业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确定适宜的土壤培肥目标控制值。5.2基础指标改良优先
根据当地实际,将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酸碱度(pH)和可溶性盐(EC)等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作为基础指标,实施改良优先,其余为协同指标。协同指标中,土壤化学指标改良优先于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指标中,主要养分指标改良优先于其他指标。5.3同步安排和连续实施
田间工程措施应先于或与农艺措施同步实施。工程措施实施时,应避免打乱表土熟化层与底层生土层:坡耕地改修梯田时,宜将熟化的表土层先行移出,待工程措施完成田面基本平整后,实行表土回覆,以保证有效土层厚度。
土壤培肥适宜时间周期依据目标控制值、耕地种植利用方式和实际投入水平确定。基础指标改良应连续实施3~5年,新垦造耕地后续土壤综合培肥应连续实施5年以上。5.4主导产业保障与效益平衡
土壤改良培肥应基于原有主导产业种植方式,注意茬口平衡和季节限制,以控制培肥措施对原有主导产业作物田间管理和产出效益的影响。常规培肥技术纳入主导产业农作物田间管理范畴,单位成本较高的培肥措施应优先安排在培肥效果好、收益回报高的作物季;也可结合耕地土壤肥力诊断开展种植适宜性评价,主动设计轮作改良产业种植模式,平衡满足耕地土壤培肥和单位耕地产出效益目标需要。5.5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建设占用土地优良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之前,应进行土壤检测和肥力诊断,剥离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5.6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
DB33/T9422014
实施水旱轮作、农牧结合和粮经平衡等生态种植模式。生产者应通过秸秆还田、豆科作物轮作和深耕、晒堡、休闲等农艺措施维持与提升士壤肥力5.7实时定位监测
在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实施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田块设立效果试验观察点,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指标的动态变化,以验证改良与培肥技术措施的实际效果,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对没有达到预期改良与培肥效果的,应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良与培肥技术方案。6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途径
6.1土壤有机质提升
6.1.1土壤有机质的平衡和盈号
土壤有机质平衡和盈亏的评估分析基于=A-kC数学模型,采用公式(1)计算:C,=是-(-Co)e-k
式中:
时间(年):
土壤t年后土壤有机质数量(kg/hm);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质的数量(kg/hm);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原始(背景)数量(kg/hm2)6.1.2耕层土壤有机质盈亏平衡与年度提升目标控制值的有机肥用量维持耕层十壤有机质盈亏平衡的有机肥用量采用公式(2)计算M, = WxCkWxi×100.
式中:
有机肥施用量(kg/hm):
单位面积耕层土壤质量(t/hm):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
土壤有机质原始(背景)含量(g/kg):根茬的腐殖化系数(%);
耕层中根茬生物量(kg/hm);
施入有机肥的腐殖化系数(%):有机肥中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有机质提升年度目标投入量采用公式(3)计算:M
式中:
[Ct-Ct-1×(1-k) x15x150000
·(3)
M2z有机肥年度适宜投入量(kg/hm):C—年度土壤有机质提升目标值(g/kg):Cr-1——上一年度土壤有机质测定值(g/kg):k一—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f有机肥的年腐殖化系数(%)。R一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g/kg)DB33/T942—2014
生壤有机质的年矿化率、有机肥年腐殖化系数、常规作物精杆生物量等参见资料性附录A。6.1.3土壤有机质提升主要技术模式6.1.3.1农作物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一一水稻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适宜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一水稻、旱作轮作或水稻一休闲田块,碎草长度10cm~15cm,后茬为水稻、旱作的还田量控制在4500kg/hm2~6000kg/hm,按碳氮比20:1~25:1适量配施速效氮肥。后茬为休闲的,可实行全量覆盖还田。一一水稻秸秆覆盖还田腐熟技术模式。适宜于水稻一麦(油菜)或水稻一蔬菜轮作区,后茬作物可实行宽窄行种植方式,水稻留在高度小于15cm,秸杆于作物播种后直接铺盖或撤铺种植宽行:以不见表土为准,余量均匀堆置窄行处。一一摘沟埋草还田腐熟技术模式。适宜于麦-稻轮作区麦秆还田,还田量控制在3750kg/hm~4500kg/hm,碳氮比调节至20:125:1,麦秸切段为5cm~10cm,就地均匀铺于农田哇面,多余秸秆置于本田摘沟内。稻麦连续少(免)耕的,应选择稻适时深耕。常见农作物秸秆碳氮比参见资料性附录B。6.1.3.2农作物秸秆集中堆区腐熟还田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秸秆集中堆腐熟还田技术模式。适宜于常规作物种植区,堆深150cm、堆高100cm为宜;秸秆堆的温度应控制在50℃~60℃,堆区湿度以60%~70%为宜,即用手抓捏混合物,以手湿并见有水挤出为适度。
一一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模式。适宜于设施栽培区,推荐采用内置反应堆,秸秆用量为60000kg/hm2~75000kg/hm2,配合使用每克含2亿以上有效活菌数的秸秆腐熟类生物制剂2kg6.1.3.3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主要包括:
紫云英等豆科作物种植技术模式。适用于冬闲等季节性休闲田块。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9月中下旬至10月播种,以控制适宜的稻肥共生期,如无法安排稻绿肥共生期,应在水稻收获后抢时播种,确保全苗。播前开好“十”字沟或“井”字沟,以防渍水;推荐在越冬时实施“以磷增氮\技术,施用磷肥400kg/hm~450kg/hm,选择在80%~90%开花时翻耕,或在插秧前10天15天压青区田,绿肥压青量控制在22500kg/hm30000kg/hm,翻压同时撒施225kg/hm2~300kg/hm石灰,加速腐烂分解;也可采用紫云英结英成熟或收种后一次性翻压入土。首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在盛花期压青;绿豆、田菁3月~6月均可播种,在初花至盛花期压青;茗子于9月上旬播种,初花至盛花时即可压青。一绿肥混播技术模式。适宜旱地、园地及部分冬闲田、季节性闲置及轮作耕地,以豆科绿肥(如紫云英、箭等豌豆)为主,同时播种十字花科作物(如油菜等)或禾本科类作物(如黑麦草等),7
DB33/T942—2014
实行均匀混播或宽窄行间套播等种植方式。一果园经济绿肥种植技术模式。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推荐采用播种前翻王整地,配施适量化肥作基肥,专用根瘤菌剂拌种,适时中耕除草,并视苗情少量追肥。豆科绿肥种植于果树树冠的滴水线之外,禾本科绿肥种于果园梯或两株果树的中线范围。作牧草的在采割2次~3次后,留20cm以上高茬翻压入土,采英的则在英果采摘后翻压埋入果树施肥沟(穴)作绿肥。6.1.3.4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模式
常规大田粮油、蔬菜等作物宜采用有机肥料作基肥,结合深翻全层、全田施用:果树等作物选择穴、沟施用,翻土埋入。农家肥用量为15000kg/hm2~25000kg/hm:商品有机肥粮油作物用量为4500kg/hm2~7500kg/hm2,经济作物为7500kg/hm2~15000kg/hm2,商品有机肥质量应符合NY525要求。6.2土壤酸碱度校治
6.2.1土壤酸碱度分级
土壤酸碱度的分级标准见表1:
表1土壤酸碱度的分级
6.2.2土壤酸碱度校治目标pH值
分级水平
强酸性
微酸性
强碱性
水田与旱地土壤校治目标pH值为6.5~7.0;果园土壤校治目标pH值为5.5~6.5;茶园土壤校治目标pH值为4.55.5。
6.2.3酸性土壤改良
酸性土壤改良采用碱性物料(石灰物质)中和技术。但水由与旱地士壤背景pH值大于6.0,或士壤背景pH值距校治目标pH值在0.5个单位范围内的,不采用碱性物质(石灰物质)中和技术,宜采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控制酸性与生理酸性肥料施用,选择配施碱性肥料等措施逐年校治6.2.3.1碱性物料的种类与选择
酸性土壤改良所用的碱性物料(石灰物质)包括钙或钙和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硅酸盐,不同物料的中和(调酸)能力各不相同,以中和值(CCE值)衡量其大小。常用碱性物料(石灰物质)中和值见表2,宜使用石灰粉|主要成分Ca(OH)21和石灰石粉(主要成分CaCO3)。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