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37-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37-2011
中文名称: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502KB
相关标签:
地理
标志
产品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34/T 237-2011 地理标志产品 六安瓜片茶
DB34/T237-2011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67.140.10
安徽省地
DB34/T2372011
代替DB34/T237-2002
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Lu'an Guapian tea2011-09-13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10-13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与DB34/T237-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DB34/T237—2011bZxz.net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自然环境和生产、术语和定义中部分内容等章条;-增加了附录A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附录B栽培技术;分级调整为六级(增加了精品级);一水浸出物指标值由36.0%调整为34.0%;-用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代替卫生指标。本标准由六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归口。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六安市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六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一笑堂茶业有限公司、金寨县齐蝠有机茶厂、六安市冷水冲有机茶厂、安徽蝠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六安市黄府茶业有限公司、金寨县金龙玉珠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绿力生态产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和参加起草人:张正福、黄世启、陈苏亮、曾胜春、储照伟、姚皖湘、曾雪鸿、武卫权、陆本坤、岳虎、程守才、董燕。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237-2002。
1范围
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茶
DB34/T237—2011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茶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和生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六安瓜片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
GB2762
GB2763
GB771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
GB/T8303
GB/T8304
GB/T8305
GB/T8306
GB/T8310
GB/T8311
GB/T17924
GB/T18795
GB/T23776
JJF1070
茶取样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茶水分测定
茶水浸出物测定
茶总灰分测定
茶粗纤维测定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NY/T5018-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7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7]第222号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手本文件。3.1
DB34/T237—2011
对采摘的茶树新梢剔除芽梗并按叶片的老嫩程度分级的过程。3.2
直接从茶树新梢采摘叶片的过程。3.3
六安瓜片茶具有鲜活的亮绿色。3.4
粗老、色黄并在制作过程中未成形的单片叶。3.5
六安瓜片茶表面显有的白色霜状物3.6
六安瓜片茶
又称片茶。产自于第4章规定范围内,经采片或扳片取得的鲜叶原料,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绿茶。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茶保护范围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7]第222号)批准的范围。即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石板冲乡、独山镇、西河口乡、青山乡,金寨县响洪甸镇、青山镇、燕子河镇、响齐办、天堂寨镇、古碑镇、张冲乡、油坊店乡、长岭乡、槐树湾乡、张畈乡,霍山县佛子岭镇、黑石渡镇、诸佛庵镇、磨子潭镇、漫水河镇、太阳乡、大化坪镇,金安区毛坦厂镇、东河口镇、舒城县晓天镇等5个区县2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全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附录A。
自然环境和生产
5.1自然环境
地理标志产品六安瓜片茶生产区域地处安徽省西部地区、大别山北麓和以东边缘。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
iiKacaQiaiKAca-
DB34/T237—2011
全年无霜期234d,年平均日照1981h,年均总降水量1109.2mm,年平均气温16.0℃。年10℃以上有效积温2831.9℃。
土壤类别为黄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5.0~6.5。5.2茶树品种
独山小叶种、齐头山中叶种和从中选育的无性系茶树良种。5.3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参见附录B
5.4鲜叶采摘
5.4.1采摘标准
5.4.1.1采片
茶树新梢生长到一芽三叶初展到一芽三叶时,直接从茶树上采取大小和嫩度一致的单片鲜叶。5.4.1.2扳片
茶树新梢生长到一芽三叶时,采摘新梢后扳取叶片并按老嫩程度分级摊放。采摘要求
不采病虫叶、冻伤叶、损伤叶,采片时不得夹带芽、梗。5.5加工
5.5.1加工环境与设备
加工环境与设备应符合NY/T5019的相关规定。5.5.2加工技术
六安瓜片茶加工技术有传统加工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参见附录C。6要求
6.1基本要求
产品应具有绿茶的品质特征,无梗、无芽、无劣变、无异味、洁净。不混有非茶类夹杂物。不着色、不得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
6.2分级
六安瓜片茶分为精品、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六个级别。6.3标准样
每个等级设一个实物标准样,每二年换样一次,实物标准样应按GB/T18795要求制成。6.4感官品质
DB34/T237——2011
各级别茶叶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六安瓜片茶感官品质要求
特一级
特二级
瓜子形、背卷顺直、扁而平
伏、齐、宝绿上霜、无漂叶
瓜子形、背卷顺直、扁而平
伏、匀整、宝绿上霜、无漂叶
瓜子形、顺直、较匀整、宝
绿上霜
瓜子形、尚匀勾整、色绿上霜
瓜子形、尚勾、色绿有霜、
略有漂叶
瓜子形、有霜、粗老有漂叶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碎未茶
总灰分
粗纤维
水浸出物
污染物限量
嫩绿、清澈、明亮
嫩绿、清澈、明亮
黄绿、清澈、明亮
黄绿、明亮
黄绿、尚亮
花香、高长
清香、持久
清香、尚持久
栗香、持久
栗香尚持久
表2理化指标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2762的规定。6.7
农药残留限量
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2763的规定。6.8净含量
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7试验方法
7.1取样
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
niKacadiaiKAca-
鲜爽、醇厚、回甘
鲜醇、爽口、回甘、
醇厚、回甘
尚浓、微涩、
柔嫩、黄绿、鲜
活、匀齐
嫩绿、匀整、鲜
尚嫩绿、匀整、
黄绿、明亮
黄绿、尚勾整
绿、欠明
单位:%
2感官品质
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
3试样制备
按GB/T8303的规定执行。
7.4水分
按GB/T8304的规定执行。
5总灰分
按GB/T8306的规定执行。
碎末茶
按GB/T8311的规定执行。
7.7水浸出物
按GB/T8305的规定执行。
3粗纤维
按GB/T8310的规定执行。
污染物限量
按GB2762的规定执行
农药残留限量
按GB2763的规定执行。
净含量
按JJF1070的规定执行。
检验规则
8.1批次
DB34/T237—2011
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
8.2抽样
取样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将样品分作两份,一份封存备查,另一份做感官和理化分析及相关项目检测。
8.3出厂检验
8.3.1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出厂。5
DB34/T237—2011
8.3.2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碎未茶、净含量、茶梗、非茶类夹杂物8.4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为本标准第6章要求中的全部项自,检验周期为一年。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原料、工艺、设备有较大变化时;b)
出厂检验结果与正常生产有较大差异时: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首次生产,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时。8.5判定规则
当检验结果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从该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若复验结果仍有一项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9.1标志标签
产品的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9.2包装
销售包装应符合SB/T10035的规定,运输包装应符合SB/T10037的规定9.3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暴晒措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9.4购存
产品应在包装状态下贮存于清洁、阴凉、干燥、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仓库四周应无异味气体污染。10保质期
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质期为12个月。在冷藏(10℃以下)条件下,保质期为18个月。6
iiKacaQiaiKAc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A.1六安瓜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附录表A.1。表A.1
注:金寨县响齐办、响洪甸镇现合并设立麻埠镇DB34/T237—-2011
恭筹联望
DB34/T237—2011
B.1茶园开垦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栽培技术
平地深沟吊槽,5°至15°缓坡地按等高线深沟吊槽,吊槽深约50cm,宽约30cm,15°至25°的山坡地整修等高水平梯
B.2种(栽)植
B.2.1时间
茶籽直播法为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茶苗移栽法为10月份至次年2月份。B.2.2密度
单行种(栽)植:行距130cm,株距30cm,茶籽直播法播种量400~450kg/公,茶苗移栽法用苗量40000~55000株/公项。
双行种(栽)植:大行距15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茶籽直播法播种量450~500kg/公项,茶苗移栽法用苗量55000~70000株/公项。B.2.3底肥
吊槽沟内施底肥,每公施家杂肥、农作物桔杆、青草等有机肥30t~40t,加饼肥1.0t~1.5t,施后覆土,间隔半月后种(栽)植。B.2.4种(栽)植方法
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栽)植沟或穴函,茶籽直播法播种后覆土盖实,茶苗移栽法栽植后覆土至根颈处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离地15cm剪去茶苗顶部芽叶。B.3树冠管理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深修剪、重修剪、轻修剪、台刘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冠,提高产量。
B.3.1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分三次完成。
一第一次:茶籽直播法在一年后春季进行,茶苗移栽法在栽植时进行,剪口离地15cm~20cm;一第二次:在第一次定型修剪一年后的春季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第三次:在春茶后进行,在前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cm~15cm。B.3.2深修剪
iiKacaQiaiKAca-
DB34/T237—2011
深修剪每年一次,时间宜在生产季节后的5月底至6月底进行,剪去当年采片形成的茶叶枝杆,要在前一年剪口上提高5cm~7cm。B.3.3重修剪
重修剪每3年~4年一次,时间在生产季节后的5月底至6月底进行,剪去多次深修剪后形成的较粗枝杆,降低茶树高度,便于采摘,B.3.4轻修剪
轻修剪每年一次,时间宜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进行,剪去当年深修剪后生长的顶端芽叶,约剪去6cm~10cm
B.3.5台刘
对严重衰老茶树采用台刘,时间应在春茶后及时进行,剪口离地10cm15cm。B.4耕作除草
B.4.1耕作
每年春茶前后进行两次中耕浅,深度10cm~15cm;每年7月~9月对茶园行间进行深耕一次深度20cm~30cm。
B.4.2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秋未在茶园行间铺作物桔杆或其它杂草,减少草害发生。B.5
肥培管理
幼龄茶园和改造茶园的茶行间,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士壤:成龄茶园在2月下旬施催芽肥,在5月中旬到8月下旬施追肥,在9月到10月结合深耕施基肥。基肥种类为有机肥和磷钾肥,追肥种类主要为氮肥。应符合NY/T5018-2001附录A推荐使用的肥料。
B.6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使用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应符合NY/T5018中附录C的规定。
DB34/T237——2011
C.1传统加工技术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加工技术
炒茶锅口径70cm~90cm,呈25-30°倾斜,用芦董、高梁带或竹丝帚翻炒杀青和做形,用栓皮栗树炭火和竹烘篮进行烘焙干燥。在烘焙过程中,用竹制抱席摊地。传统加工技术分摊凉、生锅、熟锅、毛火、冻剔、小火、摊放、老火、冷却装箱九道工序(见表C.1)。表C.1传统加工技术
熟热锅
冷却装箱
技术要点
用竹席摊凉鲜叶,厚度4cm~6cm左右,时间4h~6h.,雨水叶稍长。摊凉后散发青草气和部分水分,透茶香。
锅温150℃左右,投叶量约80g,用芦帚、高梁帚或竹丝帚翻炒杀青,用时2min左右。达到叶软翠绿透茶叶清香,叶片含水量70%左右。锅温100℃左右,边炒边拍,形成瓜子片状。嫩叶轻、老叶重。用时4min左右。达到叶片深绿透香,含水量45%左右,
用竹烘篮和炭火烘焙,投叶量2kg左右,嫩叶薄摊、老叶稍厚。烘篮顶温度80℃~100℃,2min~3min翻动次。
达到绿而透香,含水量30%左右。用竹制工具盛茶,专人抹剔未成形和色泽不一致的叶片、漂叶和非茶类夹杂物。达到匀整一致。
篮顶温度80℃左右,每篮投叶2.5kg左右,做到低温慢烘。茶叶显清香,含水量达到15%左右。用竹制篮篓或箕装茶,室温摊放72h以上。茶叶透清香,含水量15%左右。
即拉老火。用栓皮栗树通条炭架起,高40cm~50cm,要求火温高、火势旺,猛烈而均匀。每篮投叶12kg14kg,二人抬篮罩烘1.5秒钟即抬起翻茶。依次边烘边翻150次以上,中间不可停歇。烘篮下茶末另放。
达到叶面宝绿上霜,香气形成。含水量小于6%。经拉老火烘成的茶叶,摊放冷却后,及时装箱、密封。制成商品茶,含水量小于6%。
机械加工技术
机械化加工技术分摊凉、杀青、揉抢、理条做形、初烘、栋剔、摊放、老火、整理九道工序(见表c.2)。
rrKacaai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