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52/T 1014-2015 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
DB52/T 1014-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2/T 1014-2015

中文名称: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327KB

相关标签: 地理 标志 产品 石阡 加工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52/T 1014-2015 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 DB52/T1014-2015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 67.140.10
方标准
DB52/T1014—2015
地理标志产品石苔茶加工技术规程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hiqian moss tea
2015-02-15发布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后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2015-03-15实施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加工场所要求
5原料(鲜叶)要求
加工技术要求
DB52/T10142015
DB52/T1014-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指导原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果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石阡县茶叶管理局、石阡县茶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石阡县茶叶管理局、石阡县茶业协会、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石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贵州苔茶集团、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裕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龙井乡茶叶专业合作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强、饶登学、胡华健、刘正荣、段长流、周胜维、赵权、景应超、熊瑶、王飞、饶登祥、强飞、王秀英、梁登强、杨刚、肖光亮、李昌洲、粟光武、周金莲、陈兴创。II
1范围
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T1014-2015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阡苔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场所、原料和加工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石阡苔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9年第88号)批准保护的石阡若茶的加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目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用更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子本文件。GB5749生活用水卫生标准
GB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
产通用卫生规范
SB/T10034
DB52/T532
DB52/T632
DB52/T630
3术语和定义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标志产品石阡苔茶
贵州茶叶加工技术要求
量州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
本文件。
SB/T10034和DB52T532确定的术语租定义适用于加工场所要求
加工场所基本条件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应符合DB52/T630的规定
4.2生产过程卫生要求
应符合GB14881的规定。
5原料(鲜叶)要求
鲜叶应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无污染物和其他非茶类夹杂物。分级质量要求见表1。DB52/T1014-2015
扁形绿茶
卷曲形绿茶
珠形绿茶
工夫红茶
6加工技术要求
6.1扁形绿茶加工技术要求
6.1.1工艺流程
鲜叶分级质量要求
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
芽一叶初展占70%、一芽二叶初展不超过25%,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5%
芽一叶初展占60%、一芽二叶初展不超过30%,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10%
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
芽二叶初展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10%芽三叶初展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30%芽二叶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10%芽二叶占50%,一芽三叶不超过30%,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20%,
单芽、一芽一叶初展
芽二叶初展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10%芽三叶初展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不超过30%摊青→杀青→摊凉→理条做形→摊凉→脱毫→筛分→提香。6.1.2加工技术要求
6.1.2.1摊青
鲜叶进厂后应摊放在茶叶专用摊青槽或竹匾上。按采摘时间,雨、露水叶,分级摊放,摊青室要求清洁干净,通风透气,无阳光直射。摊放厚度3cm~5cm以内,厚薄均匀,中途应每隔1h~2h轻翻次,避免芽叶损伤红变,摊青室应用开关窗户来调节空气流通,防止风吹茶叶失水过快变红。摊放时间一般在6h~12h,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叶质变软,青气消失即可。6.1.2.2杀青
杀青温220℃~310℃,时间2min~4min,杀青叶要及时吹冷风摊凉回潮20min杀青程度:杀青叶要求叶缘稍有干焦现象,青草气消失,芳香味显露,失水率20%左右。6.1.2.3理条做形
理条温度120℃~160℃。投叶量以理条机往复速度茶叶不抛出槽外为宜。当茶叶温度上升感觉烫手时应开启吹风排湿,防止茶叶在里面闷黄。当茶坏失水率在80%左右,即放入理条专用加压棒加压茶叶基本压扁即放出茶坏,进行摊凉回潮。3min~5min。
6.1.2.4脱毫
DB52/T1014-2015
当理条做形叶片摊凉回软后,即可进入滚简炒于机滚炒脱毫。简体温度掌握到60℃~80℃。叶温40℃~45℃,投叶量以不溢出滚筒口为宜。当茶叶白毫脱落,表面光滑泛润,即出锅摊凉。6.1.2.5筛分
脱毫的茶坏冷却后,即采用孔径1.6mm的筛子隔除碎茶,簸出茶末、茶灰。6.1.2.6提香
O左右,时间20min~30min,水分含量4%~6%,当闻到干茶香气扑温度由90℃逐渐升到110
即可出锅冷却装袋。
6.2卷曲形绿茶加工
6.2.1工艺流程
+推练揉抢一解块→夜
摊青→杀青→
6.2.2加工技术要求
6.2.2.1摊青
→提毫→足干→提香。
鲜叶进厂后应塑放在茶叶专用摊青槽或竹匾上。按采摘时间,雨、露水叶分级摊放,摊青室要求
中途应每隔1h2h轻翻
清洁干净,通风透气,
无阳光直射。摊放厚度在3cm
一次,避免芽叶损伤变,摊青室应用开关窗户来调
间一般在6h~12
6.2.2.2杀青
杀青温度220°
叶质变软,手捏成团,
6.2.2.3摊凉
计色由鲜绿转为暗绿,
℃,要求杀透
稍有弹性,无生青
杀熟、杀勺
焦边、爆点,
cm以内,厚薄均匀,
气流通,防止风吹茶叶失水过快变红。摊放时青气消失即可。
失水率达40%左右。
叶色泽由鲜绿转为暗绿,
清香显露即为杀青适度。
杀青叶均勾薄摊于专用摊青槽、竹匾中,厚度2cm~cm,时间20min~30min。6.2.2.4揉抢
揉抢时间30min~45min。芽叶揉成条状,茶汁溢出,有粘手感觉为揉捻适度。6.2.2.5解块
用解块机或手工解散探抢叶中的团块6.2.2.6初烘
DB52/T10142015
将揉抢叶尽快上机初烘,要求高温、薄摊、快翻,温度110℃~130℃、摊叶厚度1cm~2cm,时间10min~15min。
6.2.2.7做形
开始锅温约80℃,然后渐降至60℃,时间约50min。至茶叶多为卷曲形,毫毛较显,茶叶变硬,略有刺手感,易断碎即可出锅摊凉。6.2.2.8摊晾
做形的茶叶均匀薄摊于洁净的盛茶用具中,15min~30min,用孔径为1.6mm的茶筛除去碎末。6.2.2.9提毫
经摊凉过的做形叶,温度70℃~80℃,搓团力量稍轻,反复数次至毫毛显露,失水率达80%85%,茶条有刺手感时下锅为宜。
足干提香
温度由90℃逐渐升到110℃左右,时间30min,当闻到干茶香气扑鼻即可出锅冷却装袋6.3珠形绿茶加工
6.3.1工艺流程
摊青→杀青→摊凉→揉抢→解块→初烘→摊凉→做形→复烘→提香。6.3.2加工技术要求
6.3.2.1摊青
鲜叶进厂后应摊放在茶叶专用摊青槽或竹匾上。按采摘时间,雨、露水叶,分级摊放,摊青室要求清洁干净,通风透气,无阳光直射。摊放厚度在3cm~5cm以内,厚薄均匀,中途应每隔1h2h轻翻一次,避免芽叶损伤红变,摊青室应用开关窗户来调节空气流通,防止风吹茶叶失水过快变红。摊放时间一般在6h~12h,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叶质变软,青气消失即可。6.3.2.2杀青
杀青温度220℃~320℃,要求杀透、杀熟、杀匀、失水率达40%左右。叶色泽由鲜绿转为暗绿,叶质变软,手捏成团,稍有弹性,无生青、焦边、爆点,清香显露即为杀青适度。6.3.2.3摊凉
杀青叶均勾薄摊于专业摊青槽、竹匾中,厚度2cm~3cm,时间20min~30min。6.3.2.4揉抢
揉捻时间30min~45min。芽叶揉成条状,茶汁溢出,有粘手感觉为揉抢适度。6.3.2.5解块
用解块机或手工解散结块茶。
6.3.2.6初烘
DB52/T1014-2015
将揉抢叶尽快上机初烘,要求高温、薄摊、快翻,温度110℃~130℃、摊叶厚度1cm~2cm,时间10min~15min。
6.3.2.7做形
利用双锅曲毫机做形,锅温80℃~90℃,投叶量3kg~5kg,初烘时温度要先低后高,时间40min~50min。茶叶初步成型后下锅摊凉,然后把摊凉冷却的茶叶两锅并一锅继续造型,时间50min~60min,温度60℃
6.3.2.8干燥
当锅中茶叶圆润紧结,达到七八成干时下锅摊凉。℃时间50min~60
温度80℃~100
6.3.2.9提香
温度由90℃逐渐升到110℃左右,6.4工夫红茶加方
工艺流程
时间30
解块→发酵→初烘→常温
萎调→揉抢
6.4.2加工技术要求
鲜叶菱酒
萎凋分萎凋槽
大量5
min,
5%6%。达到烘匀
烘透、烘香、绿润为宜。
同到干茶香气扑鼻即可,冷却装袋。分级一→复烘。
菱凋和自然菱凋。春季阴雨低温天气,以菱凋槽室)增温、送风的方式进行索
萎调,夏秋季以室内自然调为主,阳光菱凋为辅,阳光菱调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菱凋槽(室)菱
6.4.2.1.1
将鲜叶摊放在萎调槽中(萎调室内应用竹席等作摊放平合,分层摊放)。嫩叶、雨水叶和露水叶薄摊,老叶厚摊,厚度一般在15cm220cm(全芽以5cm~10cm为宜);前两小时每隔30min翻一次,后面每隔1h翻一次,温度以28℃~32℃为宜,湿度以(65%~75%)为宜。槽体前后温度相对一致,先大后小;时间:8h~12h;含水率60%~65%为宜,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青草气减退;叶形皱缩,叶质柔软,紧握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即可。6.4.2.1.2室内自然萎凋
摊叶厚度3cm~10cm,嫩叶、雨水叶和露水叶薄摊,老叶厚摊,厚薄一致;萎凋室温度22℃土2℃,相对湿度60%~70%,每隔2h翻抖一次;时间:12h~16h:程度:同菱调槽菱调方式一致。5
DB52/T10142015
宜采取鲜叶先薄摊(3cm~5cm)用日光萎凋时间20min30min,叶表面水份散失为宜,中途轻翻一次。
6.4.2.2揉捻
根据鲜叶嫩度,揉抢叶紧卷成条,有少量茶汁溢出为适度。揉茶条索不够紧结的可进行复揉。揉抢鲜叶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揉抢时间与加压方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揉捻时间与加压方式
6.4.2.3解块
不加压
用解块机或手工解散结块茶。
6.4.2.4发酵
不加压
全程时间
发酵室温度26℃~28℃,叶温不超过32°℃为宜。发酵盘装叶8cm~12cm,厚薄均匀。发酵室相对湿度90%~95%,保持空气流通。b)
c)时间3h~5h程度掌握在青草气消失,达到3~4叶象,出现花果香味,叶色黄红为宜。6.4.2.5初烘
用烘干机进行毛火和足火干燥。毛火干燥温度100℃~130℃,时间10min~15min,毛火茶坏含水量控制在18%~20%及时摊凉30min~60min。足火干燥温度90℃~110℃,时间30min~60min,足火茶坏含水量控制在8%,用手指捏茶条有刺手感或易碎为适度。6.4.2.6摊放
将已经干燥的半成品放在常温环境下摊放7d左右,让其水份重新分布。6.4.2.7挑栋分级
将摊放后的半成品进行隔末,人工抹除杂质、杂物、杂色黄片及茶梗后进行分级勾堆拼配。6.4.2.8复烘
将拼配后的各级茶坏进行复烘,复烘的温度掌握在60℃~90℃,采取先低后高或根据茶叶香气变化情况,确定复烘次数和温度高低程度,直至甜香或花果香呈现即可。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