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6072-2018 活动断层探测
GB∕T 36072-201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6072-2018

中文名称:活动断层探测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 .pdf

下载大小:2787KB

相关标签: 活动 断层 探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36072-2018 活动断层探测 GB∕T36072-2018 标准压缩包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91.1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6072—2018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活动断层探测
Surveying and prospecting of active fault2018-03-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8-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规定
5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6探测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1:50000~1:10000活动断层填图图例数据分层组织
GB/T36072—2018
iiiKAoNiKAca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GB/T36072—2018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锡伟、刘保金、杨晓平、于贵华、冉勇康、田勤俭、张景发、杜克平、丁志峰、柴炽章、李自红、刘建达、冯希杰、何宏林、李峰,谭锡斌、程建远,吴熙彦。iiiKAoNikAca
GB/T36072—2018
国内外大量震例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和错动对地面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的直接毁坏,叠加在地震振动破坏之上,加重了活动断层沿线的地面破坏和灾害程度,表现出活动断层对严重地震灾害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国内外震灾预防的实践经验表明,探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合理避让或者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我国地处多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层广泛分布,许多经济发达区,重大工程场址区,重要生命线工程沿线,位于地震基本烈度训度及以上城镇可能存在活动断层,历史上北京,天津,西安,唐山等许多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曾遭遇过强烈地震袭击。由于过去对活动断层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受客种条件限制,迄今为止对我国大陆地区活动断层的展布及其地震危害性的调查研究程度很低,给国土利用规划和建设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地震安全越来越受关注,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等探测技术,探明活动断层分布及其属性,为城镇规划、国土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原则,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和“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和建设工程避让活动断层做出了规定,以技术标准为支撑,更好地规范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及其成果产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震灾预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尝试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体系和工作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并先后制定了相关地震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和成果应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我国地震多发区或地震基本烈度在证及以上地区活动断层鉴定和准确定位,落实“以防为主”的原则,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基础和技术保障,需要制定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指导,规范,药束各行各业活动断层探测行为。本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近20年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成果,特别是梳理分析近10年来地震系统相关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实施过程中得与失的基础上,同时借鉴美国等国家相关工作的先进经验,对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环节进行规范,是开展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遵循
已有实践证明,浅层地震勘探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和定位行之有效的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跨断层钻孔联排探测是隐伏活动断层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活动断层探测实施方案编制和探测过程中要保证必要的工作量,同时鼓励探索和发展其他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为活动断层的精确定位和相关减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iiKANiKAca
1范围
活动断层探测
GB/T36072—2018
本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规定、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以及探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活动断层调查、鉴定与探测,以及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2015区域地质图图例
GB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
GB12950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GB/T13923一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5968—2008
3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18207.1—2008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GB/T18207.2—2005
GB/T18208.32011
GB/T18314—2009
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20257.2—200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4—2007
地形图图式
GB/T20258.2—2006
息要素数据字典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2500001:50000001:100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
GB/T20258.4—200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4部分:1:2500001:5000001:100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CH/T1007一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10一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T1015.42007
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
DB/T53—2013
1:50000活动断层填图
DB/T6520161:50000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DZ/T0170
DZ/T0180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GB/T18207.1—2008、GB/T18207.2—2005和GB/T18208.3—20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1
-iiKAoNniKAca
GB/T36072—2018
适用于本文件。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距今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包括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3.2
隐伏活动断层buried activefault被第四系覆盖的,地表没有迹线的活动断层。3.3
inferred active fault
推测活动断层
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证据不确切,但根据构造类比、地震活动性或构造应力场推测可能活动的断层。
全新世断层Holocenefault
全新世期间或距今12000年以来发生过位移的断层。3.5
晚更新世断层latePleistocenefault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断层。3.6
早中更新世断层early and middlePleistocene fault早中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证据的断层。3.7
前第四纪断层
pre-Quaternaryfault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的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
seismo-active fault
曾经发生和可能发生地表破裂型地震的活动断层。3.9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地震地表破裂带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变形的总称注:地震地表破裂带由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凹陷,地震沟槽等组成。3.10
uppermost point of a fault
断层上断点
断错最新地层的断层顶点位置。3.11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deformation width of active fault活动断层错动引起的地表破裂和变形范围。注:由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分支断层组成的活动断层带,其变形带包含所有分支断层的变形范围。3.12
earthquakerupturing segment
地震破裂段
活动断层上单个地震发生破裂的部分。3.13
同震位移
co-seismic slip
地震破裂过程中活动断层产生的滑动量。2
iiiKAoNiKAca
最大可能地震maximumprobableearthquake特定活动断层段未来给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3.15
历史地震historical earthquake发生在有地震仪器记录之前,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的地震事件。3.16
古地震paleo-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事件。3.17
特征地震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某一特定断层地震破裂段上重复发生的,震级大小相近的地震3.18
地震构造环境seismotectonic setting与区域地震活动及其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的地壳动力学与地质构造背景总称。3.19
活动断层探测surveyingandprospectingof activefaultGB/T36072—2018
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确定活动断层位置和产状,获取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幅度、时代、滑动速率及大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的技术过程。注:活动断层探测包括活动断层探查,鉴定、定位、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数据库建设等内容3.20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earthquakerisk assessmentonactivefault判定活动断层未来一定时段内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段落(位置)、最大可能地震和发震危险性的过程。
4基本规定
4.1探测对象与分类
探测对象包括地表出露迹线或隐伏地下的活动断层,可分为单条活动断层探测和目标区活动断层探测两类。
4.2探测范围
4.2.1单条活动断层的探测范围应为目标断层两侧各2km~4km。4.2.2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是指开展活动断层调查与勘探的地域,其边长应不小于25km:探测区指用于评价所在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工作范围,应以目标区为中心,边长应不小于150km。4.3资料收集与整理
4.3.1应收集探测区符合GB/T13989—2012、CH/T1010—2001、CH/T1015.4—2007和DB/T652016规定的数字地形图、遥感影像,地震、地貌、地质、地球物理,科学钻探、工程地质勘察、大地形变测量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
4.3.2应对探测区和目标区主要断层进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的判读,初步编制1:250000探测区地震构造解译图和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目标区活动断层解译图或单条活动断层地质-地貌解译图。
GB/T36072—2018
4.3.3应在探测区获取三个以上大地测量控制点的北京54、西安80、CGC2000、WGS84或地方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基础地理数据和探测数据应采用统一的经、纬度坐标,定位参考系应采用WGS84坐标系统或CGC2000国家大地坐标;高程基准宜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4.4活动断层数据库
4.4.1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应贯穿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全过程:在编制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的同时,完成基础地理数据人库,在活动断层探测不同阶段工作的同时,开展相应专业数据人库,元数据库建设和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集成,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4.4.2人库数据应包括活动断层探测各阶段的原始数据、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档和最终成果。
4.4.3应建立基于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模型结构基础上的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将空间数据分层存储,同时兼顾数据可视化效果。4.5主要产出成果
4.5.1产出成果应包括成果图件、技术报告和数据库。其中,成果图件的数据应从符合5.8要求的数据库中提取和组织,图件图例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5.2活动断层成果图件宜包括下列5种:探测区地震构造图,比例尺为1:250000;a
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或探测范围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图,比例尺为1:50000;b)
目标区标绘在1:25000~1:10000地形图上的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垂直活动断层走向的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5000~1:10000;d)
相应比例尺的实际材料图。
4.5.3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前言;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第四纪地层与地貌分析:
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评价;
活动断层数据库与管理系统说明;h)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4.5.4活动断层数据库应包括下列内容:a)
基础地理数据;
调查、探测和鉴定等专业数据;c)
非空间数据属性表;
专业成果图及其说明文档。
5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5.1工作流程
5.1.1工作流程包括下列六个阶段:a)探测技术方案编制与修正;
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c)
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d)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
GB/T36072—2018
工作流程示意图见图1,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应按5.8和附录B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人库。5.1.2
探测技术方案编制+数据入库
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数据入库探测技术方案修正+数据入库
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数据入库V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分析+数据入库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数据入库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确定+数据入库图1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流程示意图5.2探测技术方案编制
5.2.1应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地质、测绘、矿山、石油天然气、水文地质、城建等部门或单位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基于探测区和目标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初步结果和实地踏勘,编制单条活动断层或目标区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方案。5.2.2探测技术方案应包括探测区和目标区范围、探测区区域地震地质环境、探测方案编制依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与工作量、探测方法与技术途径、数据库建设、技术指标、预期成果、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内容。
5.2.3在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后,应对探测技术方案作必要的修正:鉴定为早中更新世断层或前第四纪断层,可终止详细探测与定位工作:对新发现的活动断层,应视数量,规模、位置,重要性、勘探难易程度和经费情况等,合理选择需详细探测的活动断层,明确开展地震危险性和变形带宽度评价的活动断层。
5.2.4探测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施工,并作为验收的依据。5
GB/T36072—2018
5.3控制性探测与断层活动性初步鉴定5.3.1采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方法,开展控制性探测确定断层的位置,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编制1:250000探测区地震构造图,确定需要进一步探测的活动断层。
5.3.2对地表出露迹线的断层,应选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填图、槽探、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等技术方法进行探测,确定断层的儿何结构和展布,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5.3.3对隐伏地下的断层,宜选择长波段雷达影像解译、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槽探、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等技术方法进行控制性探测,确定断层的空间展布和上断点埋深,结合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案和样品测年数据初步判定断层的活动性。5.3.4跨断层控制性探测剖面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间距不宜大于5km5.4活动断层详细探测、活动性鉴定和定位5.4.1详细探测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槽探、地质-地貌填图、断错地貌测量,地层和地貌面年代测定等工作,对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进行鉴定,确定断层的活动性参数和平面展布,编制1:50000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和1:25000~1:10000单条活动断层展布图,确定需要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活动断层5.4.2活动性鉴定
5.4.2.1根据断层露头或探槽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揭露的断层与第四纪地层的切错、覆盖关系,判定断层的活动时代,将断层分为前第四纪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等四类5.4.2.2活动断层的判定应有两个或以上可靠的观测点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为依据,每个观测点或地质剖面的有效年龄数据应不少于两个。5.4.2.3应根据断层两盘块体的运动特征,将断层分为倾滑断层,走滑断层和斜滑断层等类型,其中倾滑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宜给出活动断层的儿何结构,不同时期位移量、同震位移量,滑动速率,近地表变形带宽度等参数。
5.4.2.4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活动断层应鉴定为地震活动断层:历史及近代发生过震级等于6.5级或以上破坏性地震的活动断层;a)
b)有古地震地质证据的活动断层;c)与已知地震活动断层有类似构造变形与地貌特征的活动断层。5.4.3活动断层定位
5.4.3.1活动断层定位满足下列要求:地表有迹线出露的活动断层定位观测点间距应小于500m;隐伏活动断层的探测测线间距宜a)
小于2.5km;
b)地表有迹线出露的活动断层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5m;在有地球物理勘探剖面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控制地段,隐伏活动断层的水平定位误差应小于或等于15m;探测出的单条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25000~1:10000的数字地形图上;活动断层地质-地貌填图和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50000的数字地形d)
图上,
探测区地震构造图应标绘在比例尺为1:250000的数字地形图上;e)
各种图件的制图应采用GB/T9582015、DB/T53—2013和附录A规定的图例。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