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524-202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1524-2020
中文名称: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39995
相关标签:
秸秆
栽培
平菇
病害
绿色
防控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标准号:DB37/T 1524-2020
标准名称: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seases of Pleurotus ostreatus
cultivated with straw
标准格式:PDF
发布时间:2020-02-25
实施时间:2020-03-25
标准大小:872K
标准介绍:本标准规定了秸秆栽培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生产中主要病害的种类、绿色防控原则、防控技术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秸秆栽培平菇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
本标准按照GB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DB37/T 1524-2020代替DB37/T1524-2010《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与DB37/T1524-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增加了秸秆栽培平菇病害和绿色防控定义,删除了侵染性病害定义(见3.1、3.2和2010版的增加了主要病害种类(见4);
修改、优化了综合防控技术(见6)
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
修改了附录B(见附录3)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燕、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姚强、韩建东、李瑾、谢红艳、刘新华、孙德光、孙明堂、释翠霞
本标准DB37/T 1524-2020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DB37/T1524-2010。
标准内容
ICS65.020
iiikAacJouakAa-
山东省地
DB37/T15242020
代替DB37/T1524-2010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seases of Pleurotus ostreatuscultivatedwithstraw
2020-02-25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03-25实施
iiiKAa~cJouaKAa
本标准按照GB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7/T1524一2010《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与DB37/T1524一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一增加了秸秆栽培平菇病害和绿色防控定义,删除了侵染性病害定义(见3.1、3.2和2010版的3.1)
一增加了主要病害种类(见4):一一修改、优化了综合防控技术(见6);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
修改了附录B(见附录B)。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覆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燕、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姚强、韩建东、李瑾、谢红艳、刘新华、孙德光、孙明堂、释翠霞。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7/T1524—2010。
1范围
iiiKAa~cJouaKAa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秸秆栽培平菇(Pleurotusostreatus)生产中主要病害的种类、绿色防控原则、防控技术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秸秆栽培平菇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
GB19172
GB20287
NY/T391
NY/T393
NY/T394
NY/T528
NY/T1284
NY/T1731
NY/T1742
NY/T1935
NY/T2375
术语和定义
平菇菌种
农用微生物菌剂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GB/T1272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Pleurotusostreatusdiseasescultivatedwithstraw以作物秸秆(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的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菌丝体或子实体受到其它微生物感染,或培养基质被其它微生物污染,或非生物因素(如空气、水分、温度、pH、营养等)造成生理代谢失调,使菌丝体或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与发育,导致萎缩、腐烂或调亡的现象。
iiiKAa~cJouaKAa
绿色防控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指从菇房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改善、提高平菇抗病能力,恶化病害的生存条件,在必要时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从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3.3
鼓风发酵ventilatingfermentation采用鼓风机鼓风通氧的方法进行秸秆培养料的前期堆制发酵。通过增氧,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平衡堆温、湿度并排除料堆内微生物代谢废气,提高微生物对基质的分解效率和速度,从而使培养料达到快速降解、均匀腐熟及高热杀灭病虫杂菌的效果。4主要病害种类
4.1竞争性杂菌
4.1.1木霉菌(Trichoderma)
污染的优势种为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发病初期首先在栽培料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逐渐变为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4.1.2青霉菌(Penicillium)
污染的优势种为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ysogenum)。发生初期,在培养料上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抱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4.1.3曲霉菌(Aspergillus)
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霉呈黄至黄绿色,易形成颗粒状的孢子菌落。4.1.4脉孢霉菌(Neurospora)
污染的优势种为好食脉孢霉(Neurosporasitophila),又称链孢霉。其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的链孢霉属(Monilia)。脉孢霉是一种顽固、速生的气生菌,栽培料受其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霉层。在栽培袋内,霉层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4.1.5黄霉菌(Myceliophthora)黄霉菌又称黄毁丝霉(Myceliophthoralutea)。初期菌丝白色,病菌产生孢子时,白色绒状菌丝为黄色至金黄色,秸秆栽培料内出现黄色细粒状霉菌,具有较浓的霉味。食用菌菌丝萎缩,在培养料和覆王之间形成一层绒毡状组织层阻碍子实体的形成,可造成大面积不出菇或出现很少的“僵菇”。4.1.6毛霉菌(Mucor)
污染的优势种为大毛霉(Mucormucedo)、微小毛霉(Mucorpusillus)和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在秸秆栽培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交织稠密的菌丝垫,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后期从菌丝垫上形成许多圆形灰褐色、黄褐色或褐色的孢囊。iiiKAa~cJouaKAa
4.1.7根霉菌(Rhizopus)
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根霉(Rhizopusnigricans)。栽培料受根霉污染后,初期在表面出现匍匐丝向四周蔓延,匍甸菌丝每隔一定距离,长出与基质接触的假根,通过假根从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后期在基质表面形成许多圆球形的孢囊,颜色由灰白色或黄白色变为黑色。4.2侵染性病害
4.2.1平菇细菌性黄斑病
由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tolaasi)侵染所致,又称为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黄化病、麻脸病。子实体感病后菌盖表面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在各种大小的子实体菌盖上都有发生,而菌柄、菌褶上没有症状表现。平菇褐斑病发病后,子实体产量没有明显下降,但对产品外观影响很大。
4.2.2平菇细菌性黄腐病
由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侵染所致,又称软腐病。通常表现为菇体畸型,菌盖病斑严重,菌柄膨大,菌肉皇水渍状或菌褶有凹陷褐斑,菌盖黄褐发粘、有粘液渗出、散发出臭味,子实体萎缩、停止生长,其后逐渐腐烂。菇蕾期和成菇期均可感染,幼菇期发病较重。4.2.3平菇枯萎病
由半裸镰孢霉(Fusariumsemitectum)侵染所致。初期表现在覆土栽培平菇部分菇丛不明原因的枯菱黄化,菇体绵软,似失水状,停止生长,由表层变褐逐渐成为菌肉全部变黄褐,菇柄呈深褐色。病菇逐渐增多,病情加重,管理无效,干腐死亡,有的后期感染细菌黄腐枯死。4.2.4平菇真菌性褐腐病Www.bzxZ.net
由树枝状轮指抱霉(Dactyliumdendroides)侵染所致。此病最初表现为菇体周围有白色病原菌丝体,迅速扩展蔓延,并稍呈粉红色,侵染子实体后,菇体生长受阻,发育迟缓,菌柄及菌褶处长满白色菌丝,菌柄从基部向上呈淡褐色软腐,质地绵软手触即倒,传播速度较慢,4.2.5胡桃肉状菌病
由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侵染所致。侵染初期在菌袋料面或菌袋内侧料面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后形成粒状的红褐色的子囊果,表面有脑状皱纹,似胡桃肉状,菌袋外观畸形,无法正常出菇。在菌种瓶内发生时有漂白粉气味。4.3生理性病害
4.3.1幼菇菱缩
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低于45%或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幼小的子实体就会因缺水而萎缩死亡:如果大量使用温度过低或温差过大的水进行喷淋,也会使得幼菇因不适应低温刺激而造成死菇。表现为幼菇生长势弱,颜色变黄,并遂渐从顶部向下变软,萎缩死亡。4.3.2平菇水肿病
培养料含水量过高、长期对子实体喷水过量会导致平菇菌盖小,菌柄粗,子实体肿胀,半透明,发病子实体会逐渐停止生长,甚至死亡。4.3.3菜花状畸形
iiiKAa~cJouaKAa
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8%或空气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大于95%)的时间超过24h,易引起子实体分化失常,出现菜花菇。表现为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或者只形成很小的球形小菌盖,随着原基的不断长大,在细小的柄上不断产生分叉,致使原基不断增大,形成类似菜花状的半球体。
4.3.4珊瑚菇
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5%,光照强度低于101x时,均易导致子实体分化异常,出现珊瑚菇。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不分化形成菌盖,在柄的顶端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继续分枝,菌盖极小或无菌盖,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4.3.5长脚菇
菇房光照弱、通风差、气温高易导致子实体菌柄细长,菌盖较小,颜色苍白,边缘向上翻卷,中心下凹,呈喇叭状。
4.3.6平菇子实体光杆或厚盖畸形低温、冻害易导致子实体只长菌柄不长菌盖,菌柄顶部只有一个小缺口,没有菌盖和菌裙褶,更没有孢子的形成,或菌盖厚、小,表面有肉刺,菌盖边缘不伸展,边缘有麻点,色深。4.3.7平菇菌盖变色
菇房取暖燃烧煤碳,导致二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气体累积,使平菇子实体中毒,变成淡蓝色;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膜,水滴将塑料膜所含的化学成分带到子实体上,引起中毒,呈焦黄色。4.3.8小老菇
菇房气温过高时,子实体加快成熟,但此时水分蒸发加快,水分和养分供应不足,即形成小老菇。表现为菇体小,菌盖薄,颜色变淡,产量降低,质量低劣。4.3.9死菇
菇房气温过高,超出其所能忍受的限度,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变软、死亡。菇房内空气湿度低于70%,加之培养料含水量小于40%,使子实体缺水而干枯死亡。培养料中的养份由于前期出菇消耗过多,造成营养缺乏。致使子实体因饥饿死亡。4.3.10药害菇
侧耳属的食用菌,对敌敌畏气味敏感。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生长期间,当菇房内喷洒敌敌畏或用棉球浸敌敌畏药液薰杀害虫时,都会发生药害。气温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或更严重。表现为子实体原基形成后,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菌柄和菌盖,而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颜色灰黑或灰白,后期菌盖产生规则的开裂,露出菌肉,畸形块直径可达2cm~3cm;已分化菌柄和菌盖的子实体则会变软,呈水渍状死亡。
5绿色防控原则
iiiKAa~cJouaKAa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从产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绿色、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6绿色防控技术
6.1栽培措施防控
6.1.1栽培环境控制
栽培棚建在地势平坦、朝阳、通风、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周围500m内无污染河塘、各种污水、污染物及蓄禽养殖场、废品垃圾粪便场等,并与医院、生活区、公路及其它公共场所、原料饲料粮食仓库隔离:水源水质清洁,土壤无污染。栽培设施应保温保湿,通风透光,排水畅通,利于病害防控。菇房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垃圾、杂草和废料:生产中应定期打扫,保持菇房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种植结束后,菇房应及时处理,清出废菌袋并运离栽培场所。空闲季节应掀膜通风、暴晒对种植场所自然消毒,直至下次使用。环境条件符合NY/T391及NY/T2375的要求。
6.1.2选用抗病、抗逆品种
选用经过出菇试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平菇品种(菌株),培养健壮菌棒。一般白色品种较灰色或黑色品种抗病能力强,高温品种较低温品种抗病能力强,菌柄紧实的品种较菌柄疏松的品种抗病,菇柄粗壮的品种较菇柄细长的品种抗病。菌种扩紧制作按照NY/T528、NY/T1731的要求进行,按照NY/T1284的要求进行杂菌及害虫的检验,最终菌种质量符合NY/T1742和GB19172的规定,污染杂菌或发菌不良者不能使用。每年可采用不同的栽培品种进行轮换。6.1.3培养料配制与处理
根据平菇不同品种对营养和理化条件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进行科学配制。一般秋冬季采用发酵料栽培:平菇秸秆培养料拌混润湿均匀,采用圆堆插孔覆膜鼓风发酵法,要求堆料升温快而高,堆温全面达到65℃以上,发酵均匀而彻底,在堆料中可添加微生物发酵剂,发酵结束后栽培料pH调至7.2,及时晾堆、装袋。高温季节采用熟料栽培:栽培袋经过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处理,要求装袋后4h内进锅灭菌,按GB15981的规定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防止培养料或菌袋因操作不及时而发酸变质或升热“烧料”。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GB5749、NY/T1935的要求,微生物发酵剂质量符合GB20287的规定,生产操作符合NY/T2375的要求。6.2物理防控
6.2.1预防与消毒、隔离
菇房(棚)使用前,将菇棚密封后利用太阳能或其它人工加温方法,使种植场所温度达到55℃60℃,持续5d~7d,进行高温消毒。对栽培场地实行翻土、露晒、石灰水漫灌等措施,有效杀灭菇棚内的病菌、线虫等。利用紫外线、臭氧或于热空气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消毒与灭菌效果应符合G15981的要求。栽培棚门窗和通风口封装防虫尼龙纱网及防鼠金属网,防止害虫传播病菌和害鼠咬噬引致病害发生。出菇期间进出菇棚经过菇棚门口设置的石灰粉或漂白粉消毒阻隔带。6.2.2病料、病菇处理
iiiKAa~cJouakAa
对于局部发生木霉菌、曲霉菌、毛霉菌、青霉菌、根霉菌污染的菌包,要及时挖除污染部位。对污染较重的菌包,挑出报废。对于如脉抱霉等抱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要在分生抱子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分生抱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感染部位,轻掌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深理销毁。发病菇棚要及时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防止二次感染,并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茬菇正常出菇。采菇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菇根、枯蕾、腐烂菇、病虫菇、病料及时小心挖除,移出棚外,集中处理。勿将发病菌袋乱放或就近脱袋晾晒,保护栽培环境不受病菌二次传播侵染6.3生物药剂防控
优先选择使用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应用农用抗菌素制剂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在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喷雾1~2次,预防和控制平菇侵染性病害。使用生物源农药比化学农药提前2d~3d施用,及早预防。
6.4生态调控
6.4.1发菌期
发菌期保持发菌场所良好的通风、遮光条件,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5℃~23℃,袋内最高料温不超过28℃,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光照强度小于3001x,经常翻袋检查,对杂菌污染菌袋随时检出隔离并集中处理。6.4.2出菇期
出菇期控制菇房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使温度略低于该品种的出菇最适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5%,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遮、揭草苦,保持适度的散射光照,严禁长时间受阳光暴晒。在菇蕾分化、幼菇生长阶段,避免菇棚内出现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状况,在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禁止向幼菇喷淋冷水,使用的水要事先放在菇房内,使其自然接近室温,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幼菇死亡。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定期定时背向通风,严禁强风劲吹,防正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的不出菇现象或引起幼菇死亡。一旦发生病害,及时清理病菇病料,适度散古揭膜透光晾晒,让日光照射棚内1h/d~2h/d,连续2d3d,通风换气,减少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通过生态条件的综合控制,创造适宜平菇生长而不利于病菌繁殖侵染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展蔓延。出菇中后期,根据菌袋含水量多少,对菌袋补充水分,在补水的同时,可加入一些有助于食用菌生长的营养液。生产操作符合NY/T394和NY/T2375的要求。6.5科学、安全使用农药
减少化学用药。必需用药防治时,选用在我国食用菌上获得登记的药剂或安全高效杀菌药物,按合理的浓度或剂量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重金属制剂及激素类物质。对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不得直接用于菌袋。农药防治以喷洒地面环境或菌哇覆土消毒预防为主,无菇时或避菇用药,尽量采用局部施用,少量施用,避免造成药害和农药污染扩大。使用农药应符合NY/T393的要求,交替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参见附录A。7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霉菌污染及其它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完善整个溯源体系。记录保留3年以上。生产档案记录事项参见附录B。药物通用名
石灰粉(水、乳)
漂白粉
二氯异氰尿酸钠
二氯异氰尿酸钠
(烟剂)
高锰酸钾
过氧乙酸
新洁尔灭
波尔多液
硫酸铜
咪鲜胺锰盐
(Prochloraz-man
ganese
壳聚寡糖
10%噻唑锌
(Thiabendazole)
中生菌素
多抗霉
(Polyoxin)
氰胺化钙
iiiKAa~cJouaK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平菇病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案表A.1
平菇病害安全防治常用药物和使用方索防治对象
真菌、害虫
细菌、真菌、线虫
细菌、真菌
细菌、真菌
细菌、真菌
细菌、真菌等
细菌、真菌
细菌、真菌
多种病原菌、杂菌
病原真菌、霉菌
病原真菌
病原真菌、霉菌
病原细菌、真菌
病原真菌
细菌性、部分真菌
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
病原真菌、细菌、
线虫等
使用方法
拌料、拌土、喷(撒)地面环境、擦洗用具、处理杂菌斑、涂刷床架1%溶液喷酒环境。5%溶液擦洗工具。0.5%溶液浸沾菌棒。0.5%用量消毒覆土。
喷雾及处理霉菌斑、喷洒环境、床架、覆土或浸沾菌棒
密闭熏蒸接种箱(室)、培养室或菇棚
喷洒棚内环境及擦洗用具
喷酒环境、菌哇、出菇面及处理菌袋、床架材料
擦拭皮肤或工具等
擦拭皮肤、工具或喷洒空间
处理床架材料或喷洒环境,随配随用
喷洒、浸泡、擦洗
喷酒出菇面、覆土层或浸沾菌棒菇房或床架材料消毒、处理发病菌床
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处理覆土、喷洒覆土层或地面环境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覆土层上喷雾
出菇前于菌袋出菇面或覆土层上喷雾
处理棚内地面土壤或覆土材料
使用浓度或剂量
见使用方法
40%可溶性粉剂800~
1000倍液
66%烟剂3g/m~4g/m
0.2%溶液
0.2%~0.5%
0.25%溶液
0.5%等量式波尔多液
(0.5 :0.5 : 100)
0.5%~1%溶液
50%可湿性粉剂1000倍
液或0.5g/m2
70%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稀释1500~2000倍液喷
500g/L悬浮剂1500~
2000倍液
3%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10%可湿性粉剂1200倍
粉剂50kg/667m2地面或
1kg/m2覆土;液剂
400ml/m覆土
B.1产地环境条件
B.1.1空气质量
B.1.2水源质量
iiiKAa~cJouaKA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生产档案记录事项B.1.3菇房土壤环境质量
菇房设施材料、结构及配套设备、器具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栽培料配方中原辅材料、肥料、农药及添加剂、所用菌种、菌袋筒膜拌料及出菇管理用水、覆土材料等)B.2.1名称
B.2.2来源
用法、用量
使用、停用的日期
生产管理过程中(从拌料、灭菌、接种、发菌、出菇,到采收)平菇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防治情B.3.1
培养料消毒杀虫
菇房(棚)进菌包前后消毒杀虫发菌期间
出菇期间
平菇采收日期、采收数量、商品菇等级栽培数量、记录人、入档日期
生产场所(菇棚、菇房)名称、美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