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T 3518-1999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B/T 3518-1999
中文名称:铸涂纸
标准类别:轻工行业标准(QB)
英文名称: Cast coated paper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9-04-21
实施日期:1999-04-2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56522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造纸>>Y32纸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页数:5页
标准价格:8.0 元
出版日期:1999-04-2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张景彦、韩惠珠、王力、高蕊、娄霖霖
起草单位:天津造纸研究所、山东造纸总厂西厂
归口单位:全国造纸标准化中心
提出单位:轻工业部造纸工业司
发布部门:国家轻工业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铸涂纸的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以不同定量的纸或卡纸为原纸铸涂加工的铸涂纸,主要用于印刷美术卡片、书籍封面、不干胶商标以及商品的高档包装盒。本标准不适用于以白纸板为原纸铸涂加工的铸涂白纸板。 QB/T 3518-1999 铸涂纸 QB/T3518-1999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铸涂纸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铸涂纸的技术规范。QB/T 3518—1999
代替ZBY32017—1989
本标准适用于以不同定量的纸或卡纸为原纸铸涂加工的铸涂纸,主要用于印刷美术卡片、书籍封面、不干胶商标以及商品的高档包装盒。本标准不适用于以白纸板为原纸铸涂加工的铸涂白纸板。2引用标准
GB/T450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
GB/T 451.2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法GB/T457
纸耐折度的测定法
GB/T 462
GB/T 1541
GB/T 1543
纸和纸板水分的测定法
纸和纸板尘埃度的测定法
纸不透明度测定法(纸背衬)
GB/T 2679. 3
GB/T 2679. 5
GB/T 2828
GB/T 3331
GB/T 7974
纸和纸板挺度的测定法
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MIT耐折度仪法)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纸及纸板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方法纸及纸板白度测定法(漫射/垂直法)GB/T 8940.1
GB/T 8941.1
GB/T 10341
GB/T 10342
3产品分类
纸和纸板白度测定法45/0定向反射法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20°角测定法纸和纸板印刷表面强度测定法(电动式)纸张的包装和标志
3.1铸涂纸分A、B、C三等。
3.2铸涂纸分平板纸和卷简纸两种。3.3平板纸规格为880mm×1230mm、850mm×1168mm、787mm×1092mm或按订货合同的规定,尺寸偏差不许超过±3mm,偏斜度不大于3mm。3.4卷简纸的规格
卷简纸的规格按订货合同规定生产,宽度偏差不得超过士5mm。3.5按订货合同规定可生产彩色铸涂纸。4技术要求
铸涂纸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1规定。4.1
国家轻工业局1999-04-21批准
1999-03-01实施
指标名称
光泽度(20°角)
油墨吸收性
印刷表面强度
横向挺度bZxz.net
180g/m2
220g/m2
250g/m2
280g/m2
横向耐折度
180~280g/m2
涂层耐折性180°
尘埃度
0. 1~~0. 7mm2
大于0.7~2.0mm2
大于2.0mm2
交货水分
QB/T3518-1999
不低于
不低于
不低于
不低于
不多于
个/m2
220±11.0
250±12.5
280±14.0
83.0~95.0
18.0~30.0
不破裂
不许有
180±11.0
220±13.0
250±15.0
280±17.0
80.0~~90.0
18.030. 0
不破裂
不许有
180±11.0
220±13.0
250±15.0
280±17.0
78. 0~~90. 0
18.0~30.0
不被裂
不许有
注:因国内尚待解决印剧表面强度和油墨吸收性的测定仪器和器材,对B、C等产品这两项技术指标暂缓执行。4.2纸面应平整,无影响使用的卷曲。4.3每批纸的色调不许有明显差别,彩色纸不控制白度,其颜色应符合订货合同规定的纸样。4.4纸的切边应整齐洁净,不许有折子、破损、斑痕和明显条痕及影响使用的涂层麻坑。如对涂层麻坑有争议按附录 C进行考核。
4.5有下列情况者列为二等品,但不得同时超过两项。4.5.1定量超过允许误差范围土2%以内者。白度低于或高于标准范围2%(绝对值)以内者。4.5.2
光泽度低于标准2%(绝对值)以内者。横向挺度低于标准5%以内者。
4.5.5尘埃度超过标准20%以内者。554
HiiKAoNiKAca
5试验方法
QB/T 3518-1999
定量按GB/T451.2规定进行测定。5.2白度按GB/T7974或GB/T8940.1规定进行测定,如有争议以GB/T7974为准。5.3光泽度按GB/T8941.1规定进行测定。5.4油墨吸收性按附录A规定进行测定。5.5印刷表面强度按GB/T3331规定进行测定,采用国产低粘度拉毛油。5.6挺度按GB/T2679.3规定进行测定。5.7耐折度按GB/T457或GB/T2679.5(弹簧张力9.8N)规定进行测定,如有争议,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测定合格均应判定合格。
5.8涂层耐折性按附录B规定进行测定。5.9涂层麻坑按附录C规定进行测定。5.10尘埃度按GB/T1541规定进行测定。交货水分按GB/T462规定进行测定。5.11
6检验规则
6.1生产厂应保证所生产的铸涂纸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每件纸交货时应附有一份合格证。6.2产品交货检验,抽样检查按GB/T2828规定进行,样本单位为件。6.3试样的采取和检验前的处理按照GB/T450和GB/T10739规定进行测定。6.4合格质量水平(AQL)按不合格品率计,计数抽样方案按表2规定。表2
抽样方案
批量,件
91~280
281~500
样本大小
13(26)
二次正常抽样检查水平1
B类不合格品
C类不合格品
不合格的分类
B类不合格
光泽度
印刷表面强度
C类不合格
油墨吸收性
横向耐折度
涂层耐折性
涂层麻坑
尘埃度
交货水分
6.5用户有权按本标准进行验收,如对批质量有异议,应在到货后三个月内通知生产厂共同复验,如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应判为批不合格,由生产厂负责处理。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按GB/T10342规定或按订货合同规定执行。7.2运输时,应使用有篷而洁净的运输工具。搬运时,不许将纸件从高处扔下。7.3产品应妥善保管,以防雨、雪和地面潮湿的影响。555
A1试样
QB/T3518—1999
附录A
油墨吸收性测定法
(补充件)
按GB/T450的规定采样并在GB/T10739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处理和测试试样。A2试验仪器和器材
A2.1带有油墨分布装置和擦墨装置的油墨吸收性测定仪。A2.2标准吸收油墨和擦墨纸。
A2.3反射光度计符合GB/T1543的要求。A3试验步骤
A3.1沿抽样横向纸幅的不同部位均匀切取60mm×150mm的试样,试样的长边为纵向。A3.2将试样平放在仪器上墨装置的玻璃面上,再把厚0.1mm带有43mm×43mm开孔的金属板平放在试样上。
A3.3把标准吸收油墨搅拌均匀后,用刮墨器在金属板开孔处刮满油墨,并同时开动计时器。A3.4取下金属板,纸面形成厚度约0.1mm的墨层,把带墨层的试样放在仪器的擦墨装置上,2min后开动仪器把纸面墨层刮掉。
A3.5把已擦去表面层的试样背衬同种试样至不透光,放在符合GB/T1543规定的仪器上测定涂墨区和未涂墨区的绿光漫反射因数,再由式(A1)计算油墨吸收性,以百分数表示。(R。R)、
油墨吸收性(%)=
X100-+K
式中:R—试样涂墨区的绿光漫反射因数;R——试样未涂墨区的绿光漫反射因数;K—标准吸收油墨的校正系数。
A3.6从每包装单位抽取的试样中至少测定3个试片,以所测试片油墨吸收性的算术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修约至0.1%。
附录B
涂层耐折性测定法
(补充件)
B1试样
按GB/T450的规定采样,并在该标准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处理和测试试样。B2试验仪器和器材
宽50mm,重(5士0.2)kg的金属压辊。556
HiiKAoiKAca
B3试验步骤
QB/T 3518--1999
B3.1切取200mm×70mm的试片不少于3片,试片的长边为纵向。B3.2把试片涂层面朝外纵向对折,然后用金属压辊对折叠处滚压一次,使试片上形成一条垂直于纵向的折痕。滚压时,压辊轴向与压痕平行,滚压方向为压辊从试样上滚下。B3.3在折叠的状态下观测折叠处是否发生涂层破裂,重复操作至少折压3个试片,以所测试片折痕均未发生涂层破裂表示“未破裂”,判定该项指标合格。附录C
涂层麻坑测定法
(补充件)
C1试样
按GB/T450规定取样。
C2试验仪器
带有目镜测微尺的立体显微镜,选用40放大倍数,计算出视野的面积,以厘米?表示。C3试验步骤
C3.1沿所抽纸样的横向全幅等距离切取约50mm×50mm的试片不少于10片。C3.2把试片放在符合C2规定的立体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好焦距后,借助目镜测微尺数取视野内规定尺寸范围内的麻坑数,每片试片随机测定一个部位,以式(C1)计算涂层麻坑数K,以个/厘米2表示。K:
式中:Q—一每个视野内数取的麻坑数,个;视野面积,cm2。
C3.3每一包装单位测定不少于10个试片,以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报告测定结果,修约至整数,单位为个/厘米2。0.05~0.1mm的麻坑不多于80个/cm2;0.1~0.5mm的不多于20个/cm2;大于0.5mm的不许有。麻坑大小以其长度表示,对于互相连在一起的小麻坑,以其组合整体的长度表示大小。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轻工业部造纸工业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造纸标准化中心归口。本标准由天津造纸研究所、山东造纸总厂西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景彦、韩惠珠、王力、高蕊、娄霖霖。55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