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17934.6-2014 印刷技术 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
GB/T 17934.6-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7934.6-2014

中文名称:印刷技术 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6638515

相关标签: 印刷技术 分色片 样张 印刷 成品 加工过程 控制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B/T 17934.6-2014.Graphic technology- Process control for the production of half-tone colour separations , proofs and production prints-Part 6: Flexographic printing.
1范围
GB/T 17934的本部分旨在详细说明在包装和出版印刷中采用柔性版四色印刷工艺时所应用的工艺参数以及参数值。选择这些参数以及参数值时考虑到了整个印刷工艺,涵盖分色.分色片输出、印版制作打样、印刷以及表面整饰等各个工序。本部分适用于在白色的承印物或表面已经涂布有白色涂层的塑料薄膜上的印刷。
GB/T 17934.6可以应用于:
采用柔性版印刷的标签、纸盒、瓦楞纸箱和软包装等产品;采用柔性版印刷的出版物,如:书刊、产品样本和商业印刷品。
模拟柔性版印刷品颜色效果的网目调和连续调打样工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6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501摄影密度测量第3 部分:光谱条件(ISO 5-3:1995,IDT ) .
GB/T 17934.1-1999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 、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1部分:参数与测试方法(ISO 12647-1:1996,eqv )
GB/T 19437印刷技术印刷图像 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ISO 13655:1996 ,IDT)
GB/T 20439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用于四色印刷特征描述的输人数据(ISO 12642:1996,IDT)
ISO 2846-5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第 5部分:柔性版印刷(Graphice technology-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printing ink sets for four colour printing- Part 5:Flexographic printing)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37.10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34.6—2014
印刷技术
网目调分色片、
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
Graphic technologyProcess control for the production ofhalf-tone colour separations,proofs and production prints-Part6:Flexographicprinting
(ISO12647-6:2006,MOD)
2014-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5-07-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4.2数据文件、分色片和印版
4.3打样样张或印刷品
5测试方法:印刷品阶调值和阶调增加值...6印刷条件的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的技术性差异其原因附录C(资料性附录)
印副原色实地反射密度值控制范围附录D(资料性附录)厘米与英寸加网线数范围对照表附录E(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灰平衡色块阶调值的组合
GB/T17934.6—2014bZxz.net
GB/T17934.6—2014
GB/T17934《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由以下8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参数与测试方法;
第2部分:胶印;
一第3部分:新闻纸的冷固型油墨胶印;第4部分:凹版印刷;
一第5部分:网版印刷;
—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
—第7部分:数字打样;
一第8部分:数字印刷。
本部分是GB/T17934的第6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采月重新起草法在ISO12647-6:2006《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的基础上编制,与ISO12647-6:2006一致性程度为修改采用。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列出了本部分与ISO12647-6:2C06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技术性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在前言部分增加了本标准的“第7部分:数字打样”和“第8部分:数字印制”;一按GB/T1.1的要求,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将本部分4.2.2中的“ISO12647-1:2004中的附录B”修改为“GB/T17934.1—1999中的附录C”
将加网线数的单位由“cm-1”改为“线/cm”一按GB/T1.1的要求将表1的注置于表1中;—在表1中增加了注3;
一在本部分的4.2.5中增加了关于圆形网点的注;—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提供了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增加了资料性附录B,提供了本部分与ISO12647-6:200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提供了印刷原色实地反射密度值控制范围;—增加了资料性附录D,提供了厘米与英寸加网线数对照表;一将ISO12647-6:2006中的附录A,修改为本部分中的附录E;一增加了3个对我国柔印行业具有参考价值的参考文献;按GB/T1.1的要求,修改了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本部分由新闻出版总署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0)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武汉华艺柔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富林特集团柔印产品事业部、深圳市英杰激光数字制版有限公司、上海正伟印刷有限公司、上海泛彩图像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紫m
GB/T17934.6—2014
泉标签有限公司、博斯特(上海)有限公司、艾司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
本部分起草人:薛显华、吴红一、郑其红、刘铁、李祥春、莫春锦、王洋、葛彦、鲍维、龚仁、V
GB/T17934.6—2C14
GB/T17934为印刷工业中最主要的印刷方式提供加工过程控制的参数、目标值和误差范围,GB/T17934.1是本标准的基础。它主要提供下列信息:一为确定网目调打样和印刷品的视觉特性,对印刷过程控制提供基础参数的最低设置;对印刷过程控制中的基本术语进行定义;测量方法和报告格式。
GB/T17934的本部分列出了GB/T17934.1中规定的基本参数值或设置值以及网目调柔印产品的相关技术属性,也规定了一些有用的其他参数。打样样张的作用是为最终印刷产品的视觉特性提供尽可能接近的模拟效果。为了从视觉上匹配印刷品的效果,非印刷机打样样张在实地密度、色相和阶调增加值方面与实际印刷机上的数值会有一定的差异。引起这类差异现象的因素有光泽度、光散射(承印材料或者色料)、同色异谱和透明度等。那些白于使用的承印材料、色料以及技术与柔印工艺差异很大的非印刷机打样样张,差异程度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或供应商应确保有适当的校正。V
1范围
印刷技术网调分色片
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6部分:柔性版印刷
GB/T17934.6—2014
GB/T17934的本部分旨在详细说明在包装和出版印刷中采用柔性版四色印刷工艺时所应用的工艺参数以及参数值。选择这些参数以及参数值时考虑到了整个印刷工艺,涵盖分色、分色片输出、印版制作、打样、印刷以及表面整饰等各个工序。本部分适用于在白色的承印物或表面已经涂布有白色涂层的塑料薄膜上的印刷。
本部分可以应用于:
一采用柔性版印刷的标签、纸盒、瓦楞纸箱和软包装等产品;采用柔性版印刷的出版物,如:书刊、产品样本和商业印刷品。
一模拟柔性版印刷品颜色效果的网目调和连续调打样工艺。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1501摄影密度测量第3部分:光谱条件(ISO5-3:1995,IDT)GB/T17934.1一1999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1部分:参数与测试方法(ISO12647-1:1996,eqv)GB/T19437印刷技术印刷图像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ISO13655:1996,IDT)GB/T20439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用于四色印刷特征描述的输人数据(ISO12642:1996,IDT)
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第5部分:柔性版印刷(GraphictechnoloISO2846-5E
gy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printing ink sets for four-colour printingPart 5.Flexographic printing)3术语和定义
GB/T17934.1—199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技术要求
4.1概述
通常,提供给印刷用的数字文件或分色片宜附有打样样张,除非有关各方以合同的方式达成相应的协议。交付的打样样张应能够模拟后续生产条件下印刷品的效果,并符合4.3中所述的内容。为此,在后续印刷时,应通过测量与图文一起印刷在打样样张上的控制条或使用类似的控制手段进行验证。注:4.2和4.3是根据GB/T17934.11999规定的顺序进行安排的,即基本原理、数据的定义、测量条件和报告方法。
GB/T17934.6—2014
数据文件、分色片和印版
4.2.1数据文件
交付印刷的数据应是CMYK颜色格式或者三组分(通常为RGB)颜色格式,应指出所要使用的印刷条件。印刷条件包含在由国际颜色联盟(ICC)负责维护的特征化数据注册表中。对于文件格式为CMYK的,可使用ICC特征化数据注册表中的名称作为印刷条件的标识,而无须通过嵌人ICC输出色彩特性文件来标识。如果所要使用的印刷条件未包含在上述特征化数据注册表中,则应嵌入一个ICC输出色彩特性文件。如果数据不是CMYK格式的,则该数据应嵌入一个ICC输人色彩特性文件或以其他色度学方式进行定义,而且应包括一个CMYK的ICC输出色彩特性文件,并指明与输出特性文件一起使用时所采用的颜色空间转换方式。4.2.2分色片或印版质量
激光照排机或直接制版机的分辨力应根据能够复制出100个以上的阶调梯级进行设定。除非有其他规定,磨砂分色阴片大面积非透明部分的透射密度不应小于3.50;透明部分的透射密度值不应大于0.06。测量应使用(UV)透射密度计,它的光谱特性符合GB/T11501规定的ISO1型密度值。
网点边缘宽度(虚边或锯齿边)不大于网线宽度的1/40,网目调网点不应出现明显的碎裂。除了对胶片透明部分密度值具有要求之外,分色片的质量可以根据GB/T17934.1一1999中的附录C来评估。
4.2.3加网线数(分色片或印版)加网线数应在表1中列出的相关范围之内。表1加网线数范围
承印物类型
瓦楞纸板
非涂布纸
涂布纸
单位为线每厘米
薄膜/箔
注1:若加网线数在表1规定的范围之外,GB/T17934.1-1999规定的基本原则依然有效,但本部分规范的数值可能会有所不同。
注2:计算机加网时,为了尽可能减少莫尔条纹,不同印剧分色版之间“加网线数”和“加网角度”通常都会有少量的变化。
注3:英寸与厘米加网线数的换算对照表参见附录D。4.2.4加网角度(分色片或印版)对于没有主轴的网线来说,青、品红和黑版的加网角度正常差别应为30°,黄版与其他色版的角度差应为15°;各色版与网纹辊雕刻的网纹角度不得相同,两者之间角度宜相差7.5。图1为加网角度设定的示意图。
参考方向(0)
图1加网角度设定示意图
4.2.5网点形状及其与阶调值的关系(分色片或印版)宜采用圆形网点。
注:圆形网点相比其他形状网点阶调增加道小。4.2.6图像尺寸误差(分色片或印版)GB/T17934.6—2014
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一套分色片或印版其对角线长度的变化不应大于C.C1%。注:该误差包括激光照排机或直接制版肌的可重复性误差及我片部定出选的误差,4.2.7阶调值总和(数据文件或分色片)宜控制在下列范围内:
瓦楞纸板:270%~300%;
涂布纸:280%~300%;
一非涂布纸:290%~320%;
薄膜/箔:270%~290%。
注:上面给出的阶调值总和仅供一般参考。阶调值总和实际受制于所使用的油墨类型(溶剂型、水基型、UV型等)、承印物、干媒方法以及连机加工工艺。印刷机上的测试可以为特定的工艺提供合适的阶调值总和。3灰平衡(数据文件或分色片)
仅凭一种灰平衡条件通常不足以确保在给定工艺条件下所使用的各种承印物、构成黑色的各种组合和各种印刷油墨产生非彩色的效果。正确的灰平衡可以从相关的色彩管理特性文件上进行确定,它通常取决于组成黑色的组份。
参见附录E中用于控制灰平衡的大致数值。4.3打样样张或印刷品
4.3.1概述
按GB/T20439基本设定的格式,为包含在4.3.2.1、4.3.2.3和4.3.5.1中指定的数值提供基于色度学的特征化数据。
GB/T17934.6—2014
图像部分的视觉特性
承印物颜色
表1中包括的承印物:
瓦楞纸板(涂布的和非涂布的);涂布纸;
非涂布纸;
薄膜;
其白色应符合表2中所示的色度值范围。打样使用的承印物应和印刷使用的承印物完全一致。如果不能完全一致,那么打样可采用在颜色、光泽、印刷表面材料种类(比如纸张、塑料、纸板)和克重等方面与印刷接近的承印物。
注:如果最终印刷品还需要进行表面整饰,它将会严重影响到承印物的额色。参见4.3.2.2中的注。表2承印物颜色范围
4.3.2.2承印物光泽度
单位为1
打样承印物的光泽度应与实际印刷所使用承印物的光泽度基本一致,如无法达到一致,则应从4.3.2.1列出的承印物类型中选择最接近的材料进行印刷机打样。注:如果最终印刷品还需要进行表面整饰,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光泽度。在要求严格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一个与经过整饰的印刷品表面光泽度持别接近的样张,才能判断分色的效果。在脱机整饰的情况下,为了有助于印剧品的图像与准备阶段打样样张图像的效果相匹配,给印刷机操作人员提供两种打样样张是一种好办法:一种样张的表面光泽度与未进行表面整饰的印品一致,另一种样张表面光泽度与经过最终表面整饰的印品一致。4.3.2.3油墨颜色
使用ISO2846-5定义的印刷原色油墨时,打样样张上原色实地CIELAB色度坐标中L:、Q、b'的值应符合表3中的规定值。除黑色之外的双色叠印墨层的CIELAB色度坐标值宜符合表3中的规定值。在印刷过程中,付印样张的原色实地色块与打样样张之间的偏差值不应超过表4中规定的偏差范围。如果不能提供相符合的打样样张,应以表3的颜色值作为目标值。在印刷生产中,印刷原色实地色块的允差受后述条件的限制,即:至少应有68%的印刷品与付印样之间的色差不超过表4中规定的允差值的一半。表3
瓦楞纸板·/非涂布纸
印刷原色实地的CIELAB值
承印物类型
涂布纸
薄膜/箔
单位为1
瓦楞纸板·/非涂布纸
涂布的或非涂布的;
表3(续)
承印物类型
涂布纸
b按照GB/T19437中的规定测量,使用L·>92,C<3的白色、亚光、不透明的衬底;。按照黄一青一品红的印刷色序。GB/T17934.6—2014
单位为1
薄膜/箔
注1:色差△E。值的分布不是高斯分布,而是发生了偏斜。但为了保持一致性,68%被选作限定值。这是以高斯分布进行类推的,68%处于平均值的正负一个标准偏差的范围内。注2:如果最终印品要进行表面整饰,最终的额色预计会与整饰前有明显的差异,见4.3.2.1和4.3.2.2注,注3:二次色红、绿、蓝的值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即包括印刷色序、油墨的流变性和透明度、印刷机的机械性能以及承印物的表面特性等条件。因此,当原色CMY值符合表3的规定值时,并不足以确保二次色符合表3规定的值。
注4:在印刷过程中,当仪器、油墨、承印物都不变的情况下,密度值对过程控制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见GB/T13722,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用密度值定义额色并不能达到所需的准确度。因此,在本部分中,只推荐反射密度值应用于阶调值的测定,按照GB/T18722的规定,印刷人员首先应该使用印刷机印刷出正确的实地色,然后用仪器从付印样测量密度值,这样就可以在印刷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这些密度值作为过程控制的目标值,附录C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印原色实地反射密度值控制范围。表4印刷原色实地的CIELAB色差AEab色差
油墨光泽度
单位为1
无规定。
注:如确认有必要规定实地墨层的光泽度,宜以认可的人射角,测量并记录印张上的油单色实地区域固着后的表面光泽度。
4.3.3阶调值复制范围
表5中给出的阶调值范围内的网点形状(在分色片上或印前数据文件中)应稳定一致地转移至印刷品上,重要部分图像的阶调值不应超出规定的范围。5
GB/T17934.6-—2014
阶调值范围
图像位置误差
表5阶调值范围(分色片或数据文件)承印物类型
瓦楞纸板
5%~80%
非涂布纸
5%~80%
涂布纸
3%~85%
薄膜/箔
2%~90%
瓦楞纸板类承印物的任何两色印刷图像中心之间的最大位置偏差不大于印版对角线长度的C.04%,其他类型承印物的最大位置偏差不大于印版对角线长度的0.02%。4.3.5阶调增加值
目标值
柔性版印刷的阶调增加值与所使用的油墨、印刷承印物和印刷机的特定组合有很大的关系,表6给出了阶调值增加的参考值。在未提供与阶调值增加的相关印刷条件的情况下,分色和打样宜采用表6广的数值。如果实际印刷需要不同的阶调增加值,则在制版阶段应该进行必要的校正。阶调值增加的方法应符合GB/T17934.1—1999的规定。注:由于承印物的差别,可能需要在印制机上进行微调,以便为每种承印物生成相司的阶调曲线。表6各种承印物阶调百分比增加值差制块阶调值
瓦楞纸板
非涂布纸
承印物类型
涂布纸
薄膜/箔
注:按GB/T17934.1-1999进行密度值测量,符合GB/T11501规定的ISO状态E响应和偏振设定。对于无偏振设定的ISO状态T响应,青、品红和黑色的中间调值与表中所示的值大致相当,黄色的值会小2%以内。阶调误差和中间调扩展
在阶调(网点)值为25%、50%、75%处,打样样张或付印样阶调值与规定值的偏差不应超过5%。阶调值统计的标准偏差不得超过4%,68%的印刷品不得超过付印样的4%;打样样张或印刷成品的中间调扩展(C、M、Y之间的允差)不应超过5%。6
5测试方法:印刷品阶调值和阶调增加值GB/T17934.6—2014
依据GB/T17934.1一1999中5.3和下列附加的要求,单一或成组的控制块应分布在印刷幅面上并随印件一起印刷,加网线数应在18线/cm~60线/cm的范围内。直接生成的控制块,其网点形状、加网线数和加网角度应与印刷主体的参数相同。其阶调值范围宜至少处在表5规定的范围内,并与印刷主体所使用的阶调值范围一样。非周期性加网的最小网点尺寸应为50μm。控制块宜符合GB/T17934本部分的要求。如果使用胶片测控条,其不透明部分的密度值至少应比透明部分的密度值高出4.0,网点边缘宽度不应超过2μm。注:参见表6的注。
印刷条件的报告
在与额色管理相关的如颜色管理特征化表或者基于此的颜色管理特性文件,对于GB/T17934本部分中表1~表6所定义的印刷条件,宜遵循下列报告格式:“按GB/T17934.6进行印刷,《柔性版印刷)、《承印物类型)、《每厘米的网线数》”;列于表1、3、5、6中的承印物类型,缩写为“PS1”到“PS4”。例1:“按CB/T17934.6进行印刷,柔性版印刷,承印物类型3,加网线数为52线/cm\。例2:FL_PS3_F5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