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 >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GJ 83-199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GJ 83-1991

中文名称: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soft soil area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92-02-20

实施日期:1992-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74296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土木工程>>93.020土方工程、挖掘、地基构造、地下工程

中标分类号:工程建设>>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P13工程地址、水文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数:49页

标准价格:15.0 元

出版日期:1992-09-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翟礼生、莫群欢、翁鹿年、费仲良等

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标准简介

为使软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勘察。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GJ83-199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銀藝区藝工藝程藝
软土地
地质勘察规范
JGJ83—-9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2年9月1日
4--111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软土地区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2】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6)城科字263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83--91,自4—11—2
1992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勘察与岩土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2月20日
第一章
第二章
软土及其工程地质特征4-
第三章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
-11--4
一般规定
可行性研究勘察
初步勘察
详细勘察
施工勘察
调查、
勘探和测试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勘探和取样
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
工程地质评价
建筑场地条件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
地基处理
地下水与基础施工
4—11-4
4—11-5
4—11-5
4—11-~6
: 4—11—6
—117
4—11—7
4—11—7
4—11--7
-11--7
-11—7
? 4—11--9
—11—-9
4—11—9
—11-9
. 4—11—10
第一节?地下水评价
第二节基坑勘测
第三节施工降水
第七章
第八章
附录二
桩基工程勘察
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
-11—10
-11—10
4—11—10
+—1111
. 4—11--11
中国软土主要分布地区的
工程地质区划略图及特征
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要
. 4—11-12
... 4-11—14
附录三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
计的要求.…
4—11—14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试样质量等级的选择…4--11—14土粒相对密度和泊松比
的经验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经验公
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4-11—14
4—11—14
4—11—16
4---11—16
4-11-3
主要符号
桩身的横截面面积
-压缩系数
b—-基础底面宽度
士的粘聚力
C。-—,上的压缩指数
一士的间弹指数
Cu—上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C. l:的周结系数
-箱其或疫基的埋置深度
E。——t的变形模量
“大的压缩模量
土的孔隙比
用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估算的桩周上层的极限摩燃力
十的液性指数
-土的塑性指数
渗透系数
一桃长
按上层划分的各段桩长
与压缩层深度有关的经验系数
—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
上的先期固结压力
-酸碱度
P—比贯人阻力平均值
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平均值桩端上的承载力标准值
桩周上的摩擦力标准值
—无侧限抗压强度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沉降置
———土的饱和度
一上的灵敏度
桩身周边长度
一土的含水致
一土的液限(碟式仪测定)
的液限(關锥仪测定)
士的塑限
一勘探孔深度
——折减系数
重力密度
质量密度
一上的治松比
一上的内摩擦角
第一章总
第1.0.1条为使软!地区的.工程建设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川,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川于软上地区的建筑场地程地4—1—4
基的工程地质勘察。
第1.0.3系软土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必须针对工程和软土的特点,合理布置勘察工作,正确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和有特殊要求的软土地基,或对环境有影响的场地,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宜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监测。
第1.0.4条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第二章软土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2.0.1条软土的判别应符分下列要求:、外观以灰色为主的细粒士;
二、天然含水大于或等于液限;三、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第2.0.2条软土的工程性质特点是离压缩性,低强度,离灵傲度和低透水性。在较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易出现袭陷。
第2.0.3亲软土层具有题好的层理。在互层中伴随有少数较密实的颗粒较粗的粉上或砂层,成为软上层中的变异士层。
第2.0.4条我闽软土的主要分布区,按工程性质结合然地质地理环境,可划分为三个地区,即沿秦岭走向向东登连云港以北的海边一线,作为I、ⅡI地区的界线,沿苗岭、南岭走向向东至蒂旺的海边线。作为Ⅱ、Ⅱ地区的界线(附录一)。这一分区可作为区划、规划和勘察的前期工作使用。
第三章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第—节—
般规定
第3.1.1条勘察阶段可分为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对大型厂址、重点工程应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四个阶段勘察;对建筑性质和总平面位已定的工程、也可仅进行详细勘察。第3.1.2条建筑场地、按共.程地质的复杂程度=F划分为:
简单场地:地形平.地貌单元单一,无暗塘暗沟,层简单。上质均一,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对地基转础无不良影响,
中等复杂场地:地形微起伏,地锐单亢较单一,暗塘暗淘较少、交五层较复杂。土质变化较大。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层和基通起代较大,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不水对地基基础可能有不良影响
复杂场地:地形较起伏。地貌单心较多、陪城暗沟较多,交在县建杂,上质变化大,地基主要受力层内硬县和基若面起伏大、不良地质现象发齐,存在液化和震降、地下水对地基转础有不良影响
在其体进行场地划分时,如有类别的过渡,则须以正要方前综合分析制定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卫在乎面第3.1.3条
上行显等差异时,应根据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土的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工程地质分区或分段。第3.1.4条建筑物因地基造成的破坏,按其后果的严重性,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应符合表3.1.4的要求。难筑物等级
安金等级;破坏后果
级很严重
不严重
表 3.1.4
对国民经济有置大意义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建筑物,14层以上的商层建筑
常年起重量在2300kN的单层工业厂房,对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物
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建设项目中的一般建筑物。4层~13层的多层住宅建筑物
品系起重素在<300kN的单层工业厂房,对沉降有定要求的一般[业与民用难筑物
3层及3层以下的住宅建筑
次要的建筑如仓库,各类辅助车间等第3.1.5条工程地质各勘察阶段的调查、测绘、勘探、测试等原始记录和数据,以及搜集到的有关地质资料,必须在现场及时检查,整理并校核无误后,方可作为勘察成果的基本素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一般内容及其数据整理的要求按附录“和附录三的要求。第3.1.6条勘探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做好钻孔的回填。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勘塞
第3.2.1条可行性研究的勘察阶段,应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以及技术经济效益作出工程地质评价:、搜集拟建地区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冻土和工程地质资料,以及当地的建筑经验,二、进行现场调查,「解场地的地貌、地层、构造、土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三、对已有资料的研究评价尚不符合确定建筑场地要求的,应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或测绘、甚至进行必要的勘探「作。
第 3.2.2 条可行性研究勘察要查明建筑场地的不利因:
、有无古河道、暗塘、暗浜和沟谷,地基土严重不均:、有无斜坡或起伏大的浅埋基岩,应分析存在滑坡的危险;
三、地震时能否发生地裂、地陷和液化:四、有无洪水和海潮威胁或地下水的不良影响;五、地下有无未开采的矿践和文物。第三节 初 步 勘 察
第3.3.1条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程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和依据。
初步勘察前,应取得下列资料:第 3.3.2 条
*、建筑场地范围的地形图;比例尺以1:500~1:2000为宜;
、取得心有地质资料和建筑经验,三、场地范围内地下管线的现状:四、有关工程的性质、规模和规划布局的初步设想等。第3.3.3条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一、初步查明场地的地层、成因、层理特征及其物理方学性质,地表硬壳层的分布与厚度以及下卧硬层和基岩的埋戴条件与起伏。寻找合适的持力层;“、初步查明场地微地貌的形态、堆填上的分布范围和埋深;
三、初步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冻结深度;四、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如古河道、暗浜、暗沟、地下坑等穴的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溯程度及儿发展趋势;
五、对地震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的建筑场地,应判定场地的地震效应;
六、初步查明环境地质对建筑场地的影响;七、当建筑物的荷重较大时,应评议可能采的地基处所或桩基础的方案。
第3.3.4条初步勘察要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或工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层界线,在海边应垂真海岸线:
二、勘探点宜按勘探线布置,在每个地貌单元和地貌交接部位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人地段应当加密:
三、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四、按规划要建筑物的设想布置勘探点、线。第3.3.5条初步勘察的勘探点间距,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应符合表3.3.5规定。
初步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
场地复杂程度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场地
复杂场地
第3.3.6条
勘探点的闻距
150~200
100~150
50~100
初步勘察的勘探孔,分为一般性和控制性两种,其深度根据可能布置的建筑物等级和勘探孔种类确定,并应符合表3.3.6规定。
初步勘紊勘探孔深度(I)
勘探孔种类
建筑物管级
级建筑物
级建筑物
级退筑物
般性勘探孔
注:勘探儿包据钻孔、原位潮试礼及探井。裹3.3.6
挖刮性勘探孔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除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钻人基兴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基岩即可。控制性勘探孔,般占勘操孔总数的1/5至1/3,每个地貌单儿应有控制性勘探孔。每个主要建筑物地段必须有挖制性勘探孔。
411—5
第3.3.7条初步勘察时,原位測试和取试样的勘探点,在平面上应均勾分布。
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勾性确定。各土层均应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数量不应少于6个(组)。
初步勘察时,水文地质工作应符合下列第3.3.8条
要求:
应调查地下水的类型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补给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二、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的,应统一观测地下水位,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侵蚀性分析,一般地区取样
地点不应少于2处,在有污染源的地区宜多取样。 第四节 详 细 勘 察
第3.4.1集详细勘察阶段,应对建筑地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提供岩土工程的参数、方案的论证和建议。
第 3.4.2 条 详细勘察前、应收集下列资料;一、附有座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场地初步勘察报告或邻近地质资料;三、各建筑物的室内外地面设计标商,上部结构及地下设施现状等,
四、可能采取基础的形式、尺寸、埋置深度,单位荷载或总荷载,允许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方案。
第3.4.3条详细勘察阶段,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应进行下列工作;
、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软土的固结历史,强度和变形特征,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作出评价,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侵蚀性和地层的渗透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开挖、回填、三
打桩等)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防治方案和建议,
四、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必要时,应对基础沉降量、相邻基础沉降差或基础整体倾斜进行计算,五、提供深基础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计算所需参数和支护方案,并对基坑开挖、并点降水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第 3.4.4条
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以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等级确定:
一、复杂场地或一级建筑物,应按主要柱列线或建筑物的周边线或体形变化和应力集中的地段布置,其他场地和建筑物等级,应按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
布置,
对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三、
四、在复杂场地上,对面积小但荷重大或重心离的单独构筑物(如烟阅、水塔等),布置勘探点不得少于2个。第 3.4.5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应符合表3.4.5规定:
第 3.4.6 条对建筑范围内的暗塘、暗浜等,应查明其工程性质和范围、深度、填埋时间和所填筑的材料。第 3.4.7 素详细勘紊的勘探孔深度,应按地基计算类别确定:
4-11—6
场地复杂程度
简单场地
中等复杂场地
复杂场地
详细勘嗪探点问矩(m)
“一级建筑物
二级建筑物
三级建筑物
50~ 76
一、对按承载力计算地基,确定勘探孔深度应以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作强度验算为原则。当基础短边长度不大于5m,勘探孔的深度,条形基础为4b、单独柱基为2b,二对除接承载力计算外,尚进行变形验算的勘探孔深度,宜取地基压缩层计算厚度以下1~2m或符合表3.4.7规定。场地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有更软弱下卧层时,应加深勘探孔深度;
详细勘紊勘探孔深度(m )
基础形式
条形基础
单独基研
注:1.表内深度未考虑相邻基疾商数的影响,2.勘探孔深度系自基翻底面算起。3
度(m)
表 3.4.7
三,箱形基础和筏板基础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压缩层的下限或在此范围内遇坚硬土层,其下又无软弱下卧层时终孔。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以控制主要受力层为原则。勘探孔深度可按公式(3.4.7)计算:2= d +mb
式中2----勘探孔深度(m);
d-一箱基或筱基的埋置深度(m);基础底面宽度(m),对圆形或环形基础按最b --
大直径考虑,
与压缩层深度有关的经验系数,控制孔取2.0,般孔取1.0。
四、在地露区有可液化土层时,勘探孔的深度,不应小于15m。
第3.4.8条详细勘察时,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孔的数量,应按场地复杂程度,建筑物等级以及场地面积确定,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1/2。
第3.4.9条详细勘察附时,取士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地基土的均幻性和代长性确定。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内每隔1~2.0m采取试样1个(组)和取得1个(纽)原位测试数据,其下间距可适当放宽,作同-一场地内每要土层参加统计的试样和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载荷试验数据不宜少于3个。对厚度小于1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视北对地基的影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试样。但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厚度大于50c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士试样。第五节施 工勘亲
第3.5.1条遇下列情况之时,应进行施工助察。一、基槽开挖后,地质条件有差异,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
二、深基础施工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作,
、地基处理、加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四、对已埋的塘、滨、沟、谷等的位置,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
五,预计施工时,对土坡稳定性需进行监测和处理。调查、勘探和测试
第四章
第一-节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第4.1.1条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的内容: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应调查、搜集、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初步勘察阶段、应调查和进行工程地质测绘;详细勘察阶段,应对某些工程地质问题作必要的详细调查和大比例尺测绘。
调查和测绘的成果,应作为编制勘察纲要、布置勘察工作的依据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本资料。第 4.1.2 案调查和测绘的一般内容应包括:一、场地的地层特征、成因类型、分布 范围、埋藏条件、应力历史等情况;
二、 拟建场地的微地貌特征和不良 地质现象、 如古河道、暗浜、基穴、水井、生物洞穴、地下管道、人工填土等,
三、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地表径流及潮汐的水力联系,补给来源和地下水质类型等。四、地区的建筑经验和软土的地基和地下空间等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加固的经验。
五、地区的地露烈度、震害和场地的地效应。第 4.1.3察调查工作要充分收集地区的地形地貌图、工程地质图、古地形图或历史河流图(暗浜图)等;充分搜集拟建场地附近已建建筑物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的资料。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场地第 4.1.4条
以外有关联的地段。
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在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2000~1:5000,在详细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1000。对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测绘精度在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5mm。第二节勘探和取样
第4.2.1条勘探工作必须根据工程特性以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层性质、选择合适的勘探手段。除钻探取样外,对软厚度较大或夹行粉质土、砂土时,宜采用静力触探试验。他和流塑粘性上应采用十字板剪切试验。第4.2.2条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采用牢心螺纹提上器进行回转钻进时,提土器上端应有排水孔、下端应用排水活门,以免提钻时造成真空缩孔:
:、钻进过程中,宜连续施工,有利防止缩孔或孔,主、为成孔困难或需间欲施工附,应采取护整措施,如套管护、清水护璧、泥浆护壁等,四、钻进时必须准确测量尺寸,软士回次进尺不宜大于2in粉性上同次进尺1.5m,“或按地区经验确定,但必须保证分层清楚,提士率应大于80%。当夹有大量粉质土或砂土,不能满足提士率要求时,应辅以标准贯人器采取土样作土层鉴别。
第4.2.3条钻探编录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一、记录应按钻进回次遂段填写记录表各栏内容,分应另记,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和事后追记,二、量测精度应为±0.05ms
三、编录内容除一般性要求外,应着重描述软土的湿度、状态、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嗅味、含砂最(夹砂厚度),包含物、结构特征、钻进难易程度、提土情况等,四、对于重要的钻孔,应详细素描土样结构或分段拍摄土芯照片,并应保存土芯样。
采取软土试样的质量以及所使用取土器,第 4.2.4 素Www.bzxZ.net
应根据工程要求、所需试样的质量等级选择确定。并应符合附录四的要求。
第 4.2,5 系
合下列要求,
在钻孔中采取I~Ⅱ级土样,操作应符、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得大于取士器上端废土段长度,下放取土器时严禁冲击孔底,二、贯人取土器宜采用油压给进装置的静压法,当遇到土夹层人工压人困难时可采用重锤少击方式贯人。当深层取土时,可采用锤击法。
第 4.2.6 条土试样封装、运输、储存应符合以 下要、取土器提出地面之后,应小心地将土试样御下,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土样应直立安放,严禁倒放或平放,并应避免腰晒或冰冻,
二、土试样运输前应妥善装箱,充填缓冲材料,运输途中要求行驶平稳,避免颠窥。对易于扰动的土试样,有条件时应在现场进行试验工作,
三、土试样应储存在温度10~30°C条件下,取后至试验前的储存时间不宜超过10d,必要时应储存在恒温、恒温条件下,储存时间可适当延长,
四、开土后如有析水或变形现象时,应降低土样质量等级或重新取土。
第三节 查 内 试 验
第 4.3.1 条室内试验一般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测试、力学性质指标测试及化学分析。实际试验项目应根据工程性质、基础类型、设计要求和土质特性等因素综合确定,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试验方法、技术标准及仪器设备,应按现行的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执行,并应满足本节要求。
第4.3.2条土粒相对密度,对一级建筑物应采用比重瓶法实测,对二、三级建筑物可按本地区经验值来确定。也可参照附录五附表5.1采用。
第4.3.3豪液限含水量试验,应采用圆锥仪方法。工程需要时也可采用碟式仪方法。两种试验方法测得的液限之间的关系,应按各地区经验公式换算。对圆锥入土后随时间持续下沉,塑限搓第 4.3.4系
条又无法按规程要求操作的土,应进行颗粒分析,以颗粒组成定名。
第 4.3.5 素,土的渗透试验应同时测定 土的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系数。且应根据地下水的溢度以k.n或k。作为4—11—7
标准提供数据。
土的化学分析:应主要测定pH值,氯化第 4.3.6 条
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等成分的含量。用于评价对金属和混凝土腐蚀性及其防护。评价标准和防护措施,可按现行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规定执行。第 4.3.7 系常规固结试验对于一级建筑物其最后一级压力,可依建筑物的附加压力和士的自重压力来选定。对于二、三级建筑物其最后一级压力,不宜超过400kPa。试验报告中的压缩系数α1-和压缩模量Es为相应于垂直压力为100~200kPa的值。
a1-2≥0.5MPa\1时,岚高压缩性,0.1当P/P,<1时、属欠固结土,
P。/P。=1时,属正常固结土;
P/P。>1时,属超固结土。。
式中 P。-—-土的自重压力。
第4.3.9条软土的静弹性模可在应力控制式三轴压缩仪上在侧压力,=0条件下,用轴向反复加、卸荷的方法确定。其垂直压力的施加应模拟实际加、卸荷载的压力状态。
第4.3.10条抗剪强度试验,对一级建筑应采用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对于其它等级建筑物可采用室内直接归切试验。对加荷或减荷快的工程,应做快剪试验。对士体可能发生大应变的工程应测定残余抗剪强度。固结快剪试验试样(厚2cm)的固结时间不得少于2h。当土质极软弱时,垂直荷重应适当减小,以试样在剪切盒内不发生加荷挤出为宜。
第 4.3.11 案软土动力特性试验,施加动荷载的波形、颊率、振幅、持续时间、试样的固结应力和破坏标准,以及操作方法和成果整理等,都必须先编制能满足工程需要的试验方案设计。
第 4.3.12 系
土的泊松比\,对一级建筑物应通过试验求得。对其他等级建筑物可应用本地区的经验值或参照附录五附表5.2采用。
第4.3.13案判定软土的结构性,应采用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也可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测定其灵敏度S,按表4.3.13判定。
结构性分类
8表 4.3.13
结构性分类
中烫敏性
高灵敏性
极灵敏性
论,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龄土样,应用薄整取土强取样。4—11—8
第4.3.14条有机质含量宜采用重铭酸钾容量法测第四节 原 位 测 试
第4.4.1案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增加原位测试工作量,其布置应与钻探、室内试验的配合和对比,以提高勘察质量。原位测试成果的使用应考虑地区性和经验性。编4.4.2条原位测试一般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及波速试验等。选用原位测试方法应以土层情况、设计参数的要求以及建筑物等级等因素确定。
第4.4.3条采用静力触探方法评价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时,应结合本地区经验取值。应用静力触探曲线分层时,应综合考虑土的类别、成因和地下水条件等因素。
第4.4.4条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软上的抗剪强度。对重荷载的大型建筑,应测定其残余强度并计算其灵敏度。
第4.4.5条标准贯人试验可用于评价土的均勾性和定性地划分不同性质的上层,以及软土中夹砂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第4.4.6条旁压试验宜采用自钻式旁压仪。依据仪器设备和土质条件,选择适当的钻头、转速、进速、泥浆压力和流量、刃口的距离等以确定最佳自钻方式。第4.4.7条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承压板面积不宜小于5000cm2。承载力基本值的选用,应根据压力和沉降、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特征,结合地区经验取值。第4.4.8条场地土的动力参数可采用弹性波速单孔法测试,测点间距宜采用1~1.5m。当地层复杂时,宜采用跨孔法。跨孔法的两测孔间距宜采用4 ~ 5m。 并应测量孔斜。
第五节 监
第 4.5.1 条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全过程。监测项目应根据软士特性和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
第4.5.2条
:施工期与使用期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级建筑物;
二、二、三级建筑物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2.地基加固处理后需要检验;
3.对周围建筑物有影响;
4.对地基不均句变形特别敏感。第 4.5.3 案施工期监测工作应者重下列内容:一、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土层的回弹;二、基坑边坡稳定、土坡土体侧向位移的范围和速率:三、施工降水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引起的附加沉降、位移、裂缝等情况,四、建筑物每升高一层(或每增加一次荷载)所引起的沉降盘,
五、打桩引起的地基土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对相邻建筑物和周国环境的影响。第 4.5.4 素使用期监测工作应着重下列内容:、建筑物沉降,
二、 建筑物倾斜和水平位移;
三、建筑物开裂。
第 4.5.5 条在勘察中应观测钻孔中的静止水位,遇下列情况之一,还应在施工前和竣工后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
一、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基土的性质有较大影响时;二。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建筑物基础或地下工程的防水、防和防腐有较大影响时。
第4.5.6条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每个场地的观测孔宜按三角形布置,孔数不得少于3个
二、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段或上层滞水赋存地段,均应布置观测孔
三、在临近地表水体的地段,应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四、地下水受污染地段,应定期进行水质变化的观测,五、观测期限,以一个水文年为宜。工程地质评价
第五章
第一节 壁筑场地条件
第5.1.1条当地表有硬壳层,建筑物应分利用其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
第5.1.2系当场地有暗塘、暗浜时,建筑物的布置应避开,当无法避开时,必须进行地基和场地处理。第5.1.3条当建筑物离池塘、河岸、边坡较近时,应判定软土侧向塑性挤出或滑移产生的危险程度。第 5.1.4条当地基土受力范围内有基岩或硬土层,且表面起伏倾斜时,应判定其对地基产生滑移或不均勾变形的影响。
第5.1.5条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薄的砂层或软土与砂士呈互层时,应根据其固结排水条件,判定其对地基变形的影响。
第 5.1.6条评定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和承压水头等水文地质条件对软土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第5.1.7条对含有沼气的地基,应判定沼气逸出对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
第 5.1.8 条
当建筑场地位于强地震区时,应评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囊陷和液化等的稳定性分析。第二节 地基承载力和变形
第 5.2.1条评定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可根据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参数,按承载力和变形的理论计算确定,但应重视地区的建筑经验,对一、二级建筑物还应采取综合分析方法,按下列因素取值。一、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取样技术、试验方法等;、软土的形成条件,成层特点、均匀性,应力历史,地下水及其变化条件;
三、 上部建筑的结构类型、刚度、对不均勾沉降的敏感性、荷载性质、大小和分布特征:四、基础类型、尺寸、埋深、刚度等;五、施工方法和程序以及加荷速率对软土性质的影响。第 5.2.2 条软土的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之一或多种方法,结合建筑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以变形控制的原则,作出综合评价。
一、根据软土的现场鉴别和物理力学试验的统计指标;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的有关承载力的附表5-5确定,
二、利用软土的℃、Φ值的统计指标,可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公式计算;三、利用静力触探及其他原位试验资料,应结合本地区经验确定:
四、对于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和一级建筑物地基,宜以较大面积压板的裁荷试验确定;五、应用地区建筑经验,采取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第5.2.3素软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采用分层总和法乘以经验修正系数求得,或结合地区的建筑经验参照有关公式计算。
一级建筑物可采用软土的应力历史(前第 5.2.4 素
期固结压力)的沉降计算方法。第 5.2.5 条当地基沉降计算深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下卧层的强斑,计算方法按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的有关规定执行。第5.2.6系当设计采用的承载力接近承载力设计值时,应提出建筑施工的加荷速率和限额,以避免局部的塑性变形甚至整体的剪切破坏。
第 5.2.7 素 荷重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宜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
第 5.2.8 系应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 用,采取必要的建筑和结构措施、减少地基的不均勾沉降、防止建筑物因过大差异沉降导致严重开裂和损坏。第三节地基处理
第5.3.1繁对塘、暗浜、暗沟、坑穴古河道等的处理,可采用基础加深、基础梁跨越、换土垫层或短桩等方法。
第5.3.2案对表层和茂层不均匀地基,可来用机械碾压。
第5.3.3素浅层软土地基可采用换土垫层等方法处理。
第 5.3.4 条厚层软土地基可采取堆载预压的方 法处理。
预压方法可采用砂井或袋装砂井或塑料板排水堆载预压,当缺乏可作为堆裁材料时,可采用真空预压。预压荷载宜略大于设计荷载,预压时间、分级和速率应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对周函建筑物的影响,以及软土的固结情况而决定。第5.3.5素软土地基也可采取砂桩、碎石桩、石灰桩、灰土桩和水泥土旋喷桩处理,但桩的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
第 5.3.6 素“对术裁大,沉降限制严格的建筑物,宜采用桩基,可有效的减小沉降量和差异沉降。4—11—9
地下水与基础施工
第六章
第一节 地下水评价
第 6.1.1案在软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应查明地下水的情况,为设计施工提供有关的参数和指标,并应提出控制地下水不良影响的方案及措施。第 6.1.2 条地下水对各类工程影响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各类工程结构物,应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金属材料的腐蚀性,二、应考虑和评价地下水对箱型基础以及其它结构物可能产生的浮托作用。特别要预测水位变化最大幅度范圈内其上浮的可能性,如地下水抽降停止以后的水位回升可能引起的附加浮托力等,
三、由于工程施工降水或大量抽取地下水,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范围内,:应评价可能引起土体变形或大而积地面沉降及其对工程的危害;
四、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水头压差,并存在下列情况时,应评价产生潜蚀、流砂、涌土的影响。(1)软土地层中粉性土或粉砂层的厚度大于25cms(2)顺粒级配不均勾系数小于5(3)土的含水量大于30%
(4)土的孔随率大于43%;
(5)土的颗粒组成中,粘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
五、当基坑下部有承压水层时,应评价基坑开挖引起承压水水头压力冲毁基坑底板造成突涌的危害;六、工程需要验算边坡稳定时,应考虑和评价地下水及其动水压力对于边坡稳定的不利影响。第 6.1.3 条根据各类岩土工程中地下水作用效应,应按设计施工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水文地质资料及有关的参数与指标。
提供地下水对混凝土或金属材料脑蚀性指标提供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流速及其变化规律等资料,必要时应提供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提供评价地下水力学效应所引起浮托作用、沉降作用、稳定性分析等参数和指标,
需要进行施工降水的工程应提供透水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及其补给条件以及各土层渗透系数资料。第二节 基 坑 勘 测
第 6.2.1在软土地区基坑勘测,应注意开挖区由于士体应力场的变化和软土具有流变性质引起土体的位移。如基底土的回弹、土坡土体的侧向位移与沉降等不良现象,提出相应措施以及有关参数,为基坑开挖的施工设计提供资料。
第 6.2.2 条基坑开挖前必须查明影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地下结构物以及管道等设施的位置。并预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提出必要的预防控谢和监测等有效措境。第 6.2.3 系 基坑动测除楚供一般土的物理力学指标4 ---11 --10
外,尚应提供以下奏数与指标
一、提供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或十字板原位试指标,验算追坡稳定性;
二、提供土的颗粒组成、颗粒级配曲线、不均匀系数等,评价流砂的影响,
三、提供土的回弹系数,计算基底土的回弹影响四、提供深部承压水头和孔隙水压力,评价基础底板突涌影响。
第三节 施 工 降 水
第 6.3.1 察基坑开挖,应进行地下水的疏干或降压。
第 6.3.2 奈
排除及控制软土中地下水,可采取重力排水或集水坑、井点和深井等降水方法;、按地层透水性和需要降低水位的深度根据表6.3.2确定。
各类并点造用察件
去紧光悉警
并点类型
电源法
算(多)层轻型井点
喷射并点
探井井点
1. 0 ×10~6 ~ 5. 0 ×10-5
1. 0 ×10~4~ 5. 0 × 10-2
1. 0 ×10 ~4 ~ 5. 0 × 10 ~ 25, 0 ×10~2 ~ 2. 5× 10 -
酶酥本体器度
根据选用的并点确定
3 ~6(6~12)
3 ~ 20
二、按不同的支护方祛和从基坑内或基坑外的降水要求确定:
三、 按保证相邻建筑物的完整和开挖区侧壁和底面的稳定性要求确定。
第6.3.3条施工降水必须查明地基中透水层范围和结构特征,地下水位变化规律,透水层的颗粒级配及渗透系数等,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集水坑(井)排水,应收集基坑周围地层,大气降水资料,并查明透水层与周围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二、井点降水,应收集已有的透水层的资料,地区的经验数据资料。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应进行专门的勘察工作:
(1)勘探深度应低于基坑底板5~10m,--般每个基坑应有一个抽水试验孔。当基坑面积较大(大于2500m2)或渗透系数变化较大时,不应少于2个抽水试验孔;(2)抽水试验应采用单孔或多孔观测的方法进行。三、深(管)井降水,当需要降低地下水头压力时,尚应进行下列工作,
(1)勘探深度,应按设计要求与水文地质条件确定,(2)应查明各含水层厚度、分布、水位变化特征,地层间的水力联系,以及有关的水文地质计算参数,(3)勘探应在基坑周围(降落漏斗范围内)进行,按照近密远蔬的原则,每2500m2有一个勘探点,抽水试验孔1~2个,并设置观测孔,
(4)应验算由深(管)井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第6.3.4条降水工程勘察后,分析与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确定主要降水(压)透水层(段)的埋藏条件、厚度、颗粒组成及渗透系数。降水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对L程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喇;
二、对水位降到设计标高时,排水量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透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2)降水透水层(段)厚度的划分,(3)上、下透水层及地表水体补给等。三、提出降水方案,必要时进行降水设计,四、降水工程效果预报:
(1)预报水位降深曲线;
(2)预报达到给定降落曲线所需时间:(3)在条件许可时,应作出因降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与降水结束后地面回弹的预报。五,降水开挖工程设计时必须防止深处承压水压力引起的隆起。不透水层顶板的孔隙水压力应小于总应力的70%,对较窄的基坑可适当放宽这种要求。必要时可用辅助并的方法来降低基坑以下承压水层的水头。第七章桩基工程勘察
第 7.0.1 条软土中的桩基应选择软土中的夹砂或硬塑粘性土层以及其下的基岩层作为持力层。当处理杂填土、暗浜、暗塘等浅层地基,桩须置于软土中时,以桩侧摩阻力支承,不考虑桩端阻力。
第7.0.2条桩基勘察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成因类型,埋麓条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必要时尚需查明土层的应力历史,二、软土中夹砂及可塑至硬塑粘性土层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三、可供选择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埋薇深度、厚度及其变化规律,伺时必须查明其抗剪强度和压缩性:四、提供判别地下水对桩基材料腐蚀的有关水文地质条件。
五、提供沉铣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的链基施工条件。第 7.0.3 条 桩基勘察的工作量布 置应符 合 下 列要求
一、初步勘察阶段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间距按表3.3.5确定,详细勘案阶段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位置,格勘探点布置在柱列线上,对群桩基础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中心、角点和周边位置上,间距不大于30m、当相邻勘探点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大于2m,或土性质变化较大时,宜适当加密,必要时尚应查明持力层厚度的变化;
三、初步勘察阶段应有1/41/3控制性钻孔。详细勘察阶段应有1/2控制性勘探孔。控制性钻孔位置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布置在拟建建筑物中心和主要的剖面线上,其深度应达到压缩层计算深度,
四、当到达预让深度仍为软强土层时,!应有控制性勘探
点适当加深。在预计勘探深度内遇一定厚度的坚硬土层或基岩即可终止勘探。
第 7.0.4 素
勘探手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必须以回转钻进提取鉴别土样,宜用薄壁取土器采用I级原状土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应有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手段相配合,测试孔布置原则与钻探孔相同,可部分单独布置或与钻探孔并列布置;三、软土中夹粉性土和砂土地层宣采用标准贯人原位测试手段,并采取Ⅲ级土样测定其组成,四、对于极软弱的土层,难以取得原状土时,应进行十字板原位测试,测得土的抗剪强度。第 7.0.5 条。桩基工程勘察除做一般物理力学试验外,尚应进行以下的试验项目;:
一、对桩侧各层土以及桩尖以下压缩层范围内的粘性土应进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提供C.值,或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提供值。
二、需查明土层的应力历史,并进行固结沉降计算时,应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提供Pc、Cc,C.值,需测算沉降速率时,尚应进行固结系数的测定,提供C,和C,值。第7.0.6条单桩承载力应以桩载试验成果为主。当基础承受水平荷载控制时,尚应进行桩的水平载荷试验,当非础受上拔苟裁时,尚应进行拔桩试验。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可报据地区经验按土的理深和指标进行估算见附录六之一,一级建筑物应同时有静力触探测试参数进行计算,用静力触探谢试参数作预估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时,应结合本地区的经验,当无本地区经验时,可参照附录六之二进行计算。有经验地区尚可应用标准贯入的测试整数和土的试验指标综合确定。
第7.0.7条桩基勘察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提出桩周各土层摩斑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提出桩的类型、规格和桩入土深度的要求,预测或计算单桩承载力,必要时提出试桩方案及要求,
二、提出沉降计算参数和指标,有条件时宜进行桩基沉降的测算,
三、 提出沉桩可能性的分析意见;四、评价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案。
第7.0.8素当桩测土层为超固结比小于1的欠固结土或在抽取地下水且有大面积地面沉降的场地,以及周围有大面积堆毅时应考虑桩的负难阻力。强震区的场地和地基
第八童
第8.0.1亲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强震地区。其建筑场地和地基,应按工程重要性、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其可能发生的各种震害。第 8.0.2 条 一级建筑,应调查在场区内及其周围有无断裂通过,是否是活动断裂,并应评价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断裂带进行专门的勘察工作。第8.0.3条对场地进行稳定性评价,应根据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囊活动,地质、地貌、土质、地下水埋藏和场地地震效应等条件,并应划分出对建筑物抗有 利的地段、不利的地段及危险的地段:一、有利地段:地形平坦或地貌单一的平缓坡地和地层较均一、地下水埋藏较深、下伏基岩面较平缓、无断裂带通过的地段;
二、不利地段:多种地貌交接部位,断层河谷交叉处,河岸或边坡边缘处,地基持力层在平面上分布有软弱不均地段(如古河道,暗塘滨。半挖半填地段等),存在较厚的4 ---11 -11
可液化土层,有较人基岩断层带通过地段;地下水埋藏很浅而具有承压性地段
三、寇险地段:活动基岩断裂或发震断裂带地段,地露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地裂和地陷等地段。第 8.0.4条场地类别应根据场地土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判定,并应按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89)执行。
第8.0.5条地基土有饱和砂土或饱和粉性土层时,应按现行的建筑抗囊设计规范》(GBJ1189)有关规定进行地液化势的判别,并确定其等级和程度。第8.0.6条场区的基本烈度为7度或大于7度时,对于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符合下列条件时应对其地震震陷进行分析计算,
一级建筑物和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二级建筑物应进行专门的囊陷分析计算;
二、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二级建筑物和对沉降敏感的三级建筑物当无条件进行专门的分析计算时,可按表8.0.6的参考值或根据地区经验确定。
二、 三级建筑物地震震陷估算参考值表8.0.6
基本烈度
基土条件
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软土厚度>3m地基土承敲力标准值与70kPa
震陷估算值(mm)
三、当地基土实际条件与表8.0.6中两项条件相比,只要有一项不符合时,应按实际条件变化的大小和建筑物性质和结构类型,适当地减小震陷值,当条件都不相符时,可不考虑震陷对建筑物的影响。
第8.0.7条天然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不得提高。第8.0.8条对特殊重大工程应提供地面蜂值加速度和场地的卓越周期以及抗囊设计中所需要的其他动参数。中国软土主要分布地区的工程地质区划略图及特征表附录一
中国教土主要分布地区工辑地质区划种征区海
融沉积相
北沿演
理深量
学指标(平均值
力|孔酶[饱和|液限|血除|墨性|激性|有机压编缩系微造透系数度比
XIkN/m3
海 0~34 45
泸海三角洲
2~3252
湖 1 ~35 51
三角洲
区内高原潮治
平原榭泊
融洞漫酒
+-11—12
指数指数
st wwp,,含量(0.1-0. 2
[1.23] 93[ 42
191.259 7.5
附接 1. 1
抗剪塑度无侧网
(商快)
内粘巢力2
IMPaiMPa
2 ×10 -
2 × 10 -
0.015|0.035
0.0150.021
0.0050.05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