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 GA 1261-2015 长管空气呼吸器
GA 1261-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A 1261-2015

中文名称:长管空气呼吸器

标准类别: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1108503

相关标签: 空气 呼吸器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A 1261-2015.Air line breathing apparatus.
1范围
GA 1261规定了长管空气呼吸器的术语和定义.型号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贮存。
GA 1261适用于消防员长时间在缺氧、有毒有害场所或在狭窄通道中作业使用的以气瓶内贮存的压缩空气为气源的长管空气呼吸器。
GA 1261不适用于自吸式长管呼吸器和连续送风式长管呼吸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26一 般压力表
GB/T 2410- -2008 透明 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 2890- -2009呼吸防护 自 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 3836.1- -2010爆炸性环境第1 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 3836.4- -2010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GB 28053呼吸 器用复合气瓶
GA 124- -2013正 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长管空气呼吸器air line breathing apparatus
一种以安装在小车上的多个气瓶内贮存的压缩空气为气源,并通过长管输送,供一人或两人同时使用的呼吸器。
3.2转换装置switch over device
长管空气呼吸器发生管路故障或断开时,能将气源自动转换至佩戴者随身携带的应急供气装置的部件。
3.3应急供气装置emergency air feed device
长管空气呼吸器发生管路故障或断开时,能继续向佩戴者供气的装置。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13.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1261—2015
长管空气呼吸器
Airlinebreathingapparatus
2015-06-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15-09-01实施
本标准的第5章(5.1除外)、第7章和8.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GA1261—2015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消防员防护装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1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新亮、毕赢、沈坚敏、杜希、杨晓华、黄辉、罗云庆、纪明、王昕、李新年、童彦。1范围
长管空气呼吸器
GA1261—2015
本标准规定了长管空气呼吸器的术语和定义、型号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消防员长时间在缺氧、有毒、有害场所或在狭窄通道中作业使用的以气瓶内贮存的压缩空气为气源的长管空气呼吸器,本标准不适用于自吸式长管呼吸器和连续送风式长管呼吸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26一般压力表
GB/T2410—2008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GB2890—200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3836.1一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4—2010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保护的设备GB28053呼吸器用复合气瓶
GA124—2013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air line breathing apparatus长管空气呼吸器
一种以安装在小车上的多个气瓶内贮存的压缩空气为气源,并通过长管输送,供一人或两人同时使用的呼吸器。
转换装置
switchoverdevice
长管空气呼吸器发生管路故障或断开时,能将气源自动转换至佩戴者随身携带的应急供气装置的部件。
应急供气装置
emergency air feed device
长管空气呼吸器发生管路故障或断开时,能继续向佩戴者供气的装置。4型号规格
4.1型号
长管空气呼吸器型号编制应按以下规定:1
GA1261—2015
示例:
HKC30表示主供气管长度为30m的长管空气呼吸器。4.2规格
主供气管长度,单位为米(m)
产品特征代号(K为空气,C为长管)产品类别代号(H为呼吸器)
长管空气呼吸器按照主供气管长度划分为30m,60m两种规格。5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长管空气呼吸器(以下简称呼吸器)与佩戴者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应对皮肤无刺激、对人体健康无害。
5.1.2呼吸器在使用制造商推荐的清洗剂和消毒剂进行清洗和消毒之后应无明显损伤5.1.3通话装置电气元件的防爆性能应符合GB3836.1—2010、GB3836.4—2010中ExibICT3Gb的规定,其他电气元件的防爆性能应符合ExiaⅡCT3Ga的规定。5.2结构要求
5.2.1呼吸器应由小车、气瓶、气瓶阀、单向阀、减压器、安全阀、压力表、警报器、供气管、滚筒、快插接头、腰带、转换装置、应急供气装置、全面罩、供气阀、通话装置等组成。5.2.2呼吸器在使用中可能受到撞击的部件,不应使用铝、镁、钛及其合金等材料制造。5.2.3佩戴者可能触摸到的部件表面应无锐利的棱角。5.2.4呼吸器空气通道应有防止压缩空气中杂质造成堵塞的装置。5.2.5小车上的气瓶应分只(组)交替工作,其安装位置应方便监护者更换气瓶,且更换气瓶时不应中断供气或影响其他气瓶的正常使用。气瓶外部应有防护套。5.2.6气瓶阀的安装位置应方便监护者开启或关闭,压力表的安装位置应方便监护者观察到压力值5.2.7气瓶阀与减压器的连接、主供气管与分供气管的连接、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的连接、转换装置与呼吸软管的连接、全面罩与供气阀的连接等应可靠,且不需使用专用工具。连接处若使用密封件,不应出现脱落或移位。
5.2.8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的分离应方便、可靠、快捷,且不需使用专用工具。5.2.9呼吸器正常使用时应保证应急供气装置气瓶处于常开状态,气瓶阀上应有压力指示器5.2.10背具带应能调节长度,扣紧后不应发生滑脱。5.3材料阻燃性能
5.3.1背具、背具带、带扣、腰带和气瓶防护套的阻燃性能背具、背具带、带扣、腰带和气瓶防护套在阻燃性能试验后,不应出现溶融现象,且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
5.3.2供气管的阻燃性能
供气管在阻燃性能试验后,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且仍应符合5.4的规定。5.3.3全面罩、呼吸软管和供气阀的阻燃性能GA1261—2015
全面罩、呼吸软管和供气阀在阻燃性能试验后,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且仍应符合5.4的规定。5.4整机气密性能
呼吸器在气密性能试验后,其压力表的压力指示值在1min内的下降不应大于2MPa。5.5动态呼吸阻力
在30MPa~2MPa范围内,以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进行呼吸,呼吸器的全面罩内应始终保持正压,且吸气阻力不应大于500Pa,呼气阻力不应大于1000Pa。5.6静态压力
呼吸器的全面罩内静态压力不应大于500Pa,且不应大于排气阀的开启压力。5.7连接强度
5.7.1全面罩与供气阀、转换装置与呼吸软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全面罩与供气阀、转换装置与呼吸软管之间的连接强度不应小于250N。5.7.2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主供气管与分供气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主供气管与分供气管之间的连接强度不应小于750N。5.8实用性能
呼吸器应经过受试者的实用性能试验,并满足以下要求:a)各部件的连接应方便、快捷、可靠;b)全面罩的头带或头罩应能根据佩戴者头部的需要自由调整,密合框应与佩戴者面部密合良好,无明显压痛感,视窗不应产生视觉变形现象;呼吸应舒畅,无不适感觉;
d)呼吸软管、通话装置不应影响头部的自由活动;受试者应能听到警报声或感受到振动;e)
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的分离、气瓶的更换、气瓶阀的开启或关闭应方便、可靠、快捷。5.9部件性能
5.9.1小车
小车的行走机构应安装刹车装置,在摩擦系数为0.45、坡度20士2°的斜坡停放时不应发生滑动。5.9.2气瓶
小车上的气瓶应符合GB28053的规定,公称工作压力为30MPa,公称容积不应小于6.8L。3
GA1261—2015
5.9.3气瓶阀
气瓶阀应符合GA124—2013中5.23的规定。5.9.4单向阀
在工作状态下,单向阀不应产生漏气现象。5.9.5减压器
5.9.5.1减压器输出压力调整部分应设置锁紧装置,减压器输出端应设置安全阀。5.9.5.2在30MPa~2MPa范围内,减压器输出压力应在设计值范围内。5.9.6安全阀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与全排气压力应在减压器输出压力最大设计值的110%~170%范围内,关闭压力不应小于减压器输出压力最大设计值。5.9.7压力表
高压压力表精度不应低于1.6级,最小分格值不应大于1MPa: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226的5.9.7.1
规定。
5.9.7.2中压压力表精度不应低于1.6级,最小分格值不应大于0.1MPa: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226的规定。
5.9.8警报器
当小车上的气瓶压力下降至(5.5土0.5)MPa时,小车上的警报器应发出连续声响警报,直至气瓶压力降至1MPa为止,声强峰值不应小于90dB(A)。供气管
5.9.9.1组成
供气管应包含1根主供气管和2根分供气管。5.9.9.2长度
供气管的长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供气管长度
呼吸器型号
抗扭结性能
主供气管长度
供气管经扭结试验后,空气流量的降低不应大于10%。5.9.9.4耐挤压性能
供气管经挤压试验后,空气流量的降低不应大于10%。4
分供气管长度
单位为米
5.9.9.5强度
供气管经压力试验后,应无漏气和异常变形。5.9.10滚筒
缠绕主供气管的滚筒应转动灵活。5.9.11快插接头
快插接头应符合GA124—2013中5.21的规定。5.9.12
在750N的拉力作用下,腰带不应受损,搭扣不应滑脱。5.9.13转换装置
低压转换及警报
GA 1261—2015
当分供气管压力降至(0.3士0.1)MPa时,转换装置应能将气源自动转换到应急供气装置,同时应发出声强峰值不应小于90dB(A)的连续声响或振动警报,直至应急供气装置的气瓶压力降至1MPa为止。
5.9.13.2警报平均耗气量
警报平均耗气量不应大于5L/min。5.9.14应急供气装置
5.9.14.1动态呼吸阻力
应急供气装置的动态呼吸阻力应符合5.5的规定。5.9.14.2
2气瓶
应急供气装置的气瓶应符合GB28053的规定,公称工作压力为30MPa,公称容积不应小于2L。5.9.14.3减压器
应急供气装置的减压器应符合5.9.5的规定。5.9.14.4
安全阀
应急供气装置的安全阀应符合5.9.6的规定。5.9.14.5呼吸软管
呼吸软管应符合GA124—2013中5.20的规定。5.9.15全面罩
5.9.15.1视野
总视野保留率不应小于70%,双目视野保留率不应小于55%,下方视野不应小于35。5
GA1261—2015
5.9.15.2镜片透光率
镜片的透光率不应小于85%。
5.9.15.3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吸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比)不应大于1%。5.9.16供气阀
供气阀应设置自动正压机构。
5.9.17通话装置
5.9.17.1通话装置不应妨碍佩戴者的视线和头部的转动。5.9.17.2监护者与佩戴者之间的通话应清晰。5.9.18高压部件强度
5.9.18.1金属高压部件经气瓶公称工作压力的1.5倍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和异常变形。5.9.18.2非金属高压部件经气瓶公称工作压力的2倍水压试验后,应无渗漏和异常变形。6试验方法
6.1总则
如在条文中没有规定专用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时,可采用常规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6.1.2
如在条文中没有说明时,各项试验数据的充差均为土5%。6.1.3除另有规定外,试验时环境温度应为16℃~32℃。6.1.4呼吸器应按以下顺序进行预处理:a)将呼吸器(气瓶压力10MPa)放置在(60士3)C、相对湿度不小于95%的环境中16h;b)将呼吸器(气瓶压力10MPa)放置在(一30士3)℃的环境中16h;将呼吸器(气瓶压力10MPa)放置在室温环境中至少4hc)
6.2外观结构检查
对呼吸器进行目视检查,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5.2、5.9.5.1、5.9.7、5.9.9.1、5.9.10、5.9.16和8.1的规定。
6.3材料阻燃性能试验
6.3.1背具、背具带、带扣、腰带和气瓶防护套的阻燃性能试验试验按GA124—2013中6.3.1的规定进行。供气管的阻燃性能试验
试验按GA124一2013中6.3.1,6.6的规定进行。6.3.3全面罩,呼吸软管和供气阀的阻燃性能试验试验按GA124—2013中6.3.2的规定进行。6
6.4整机气密性能试验
试验按GA124一2013中6.6的规定进行。6.5动态呼吸阻力测定
GA1261—2015Www.bzxZ.net
将其中一个管路的全面罩气密地佩戴在头模上,其呼吸接口同呼吸机相连,另一个管路以80L/min的连续气流释放。设定呼吸机呼吸频率25次/min,呼吸流量50L/min,完全开启气瓶阀,启动呼吸机,测量30MPa~2MPa范围内的呼吸阻力值。6.6静态压力测定
试验按GA124—2013中6.11的规定进行。6.7连接强度试验
6.7.1全面罩与供气阀、转换装置与呼吸软管、主供气管与分供气管之间的连接强度试验将全面罩与供气阀、转换装置与呼吸软管、主供气管与分供气管连接后,分别沿轴向施加250N、250N、750N的力,持续(10士1)s,观察有无脱开或损坏现象。6.7.2分供气管与转换装置之间的连接强度试验试验示意图见图1,将腰带固定在一具竖直放置的假人上,对分供气管施加750N的稳定拉力,持续5min,观察有无脱开或损坏现象。单位为毫米
说明:
1——假人:
2腰带:
3—转换装置;
4——分供气管。
图1腰带、转换装置和分供气管的连接强度试验示意图7
GA1261—2015
6.8实用性能试验
6.8.1一般规定
6.8.1.1清洗与消毒过的呼吸器1台,受试者3名,其中1名监护者,2名着消防作业服的佩戴者。受试者应对呼吸器的使用有一定经验,经心电、心率、血压等常规检查,确认身体健康,年龄在6.8.1.2
18岁~35岁的男性。
6.8.1.3受试呼吸器气瓶压力已充至30MPa。6.8.1.4试验应在自然光照的区域、温度为16℃~32℃、相对湿度为30%~80%的条件下进行。6.8.2
模拟作业试验
佩戴者应完成以下动作:
连接管路,释放主供气管供气;佩戴呼吸器,前行至主供气管和分供气管接近拉直的位置;沿各自所处位置左右移动各5m,重复5次;沿各自所处位置后退5m,并往复10次;用绳子或滑轮机构将25kg的物体垂直从地面升高至1.8m的高度,然后放下,重复30次;下尊30次;
在最远工作距离时,与监护者随意通话h)
转换警报发出后,立即拔开分供气管,行至小车旁。6.8.2.2
监护者应完成以下动作:
开启气瓶阀;
小车上的所有气瓶更换1次;
其间与佩戴者随意通话;
关闭气瓶阀。
6.8.3评判
在完成模拟作业试验所有动作之后,根据受试者的完成情况及感受,判断呼吸器的性能并进行以下记录:a)
管路连接的快捷性,可靠性;
背具带的可调节性、锁紧性;
全面罩的舒适性、密合性;
头带的可调节性;
通过全面罩视窗观察的视线清晰情况;滚筒转动的灵活性;
呼吸的舒适性(例如温度、压力和空气流量);呼吸软管、通话装置对头部自由活动的影响情况:通话清晰情况:
转换装置、警报器的有效性;
拨开分供气管的快捷性;
开启或关闭气瓶阀的方便性:
更换气瓶的方便性;
关于结构设计及所用材料的意见;受试者报告的其他意见。
6.9部件性能试验
6.9.1小车试验
GA1261—2015
将小车任意停放在摩擦系数为0.45、坡度20°土2°的斜坡上,踩下刹车装置,观察小车有无滑动现象。6.9.2
气瓶试验
试验按GB28053的规定进行。
气瓶阀试验
试验按GA124—2013中6.23的规定进行。6.9.4单向阀试验
用肥皂液涂在各单向阀的出气口,观察有无气泡产生。6.9.5减压器试验
试验按GA124—2013中6.14的规定进行。6.9.6安全阀试验
试验按GA124-2013中6.15的规定进行。6.9.7警报器试验
试验按GA124—2013中6.12.1的规定进行。6.9.8供气管试验
6.9.8.1长度测定
用等级为2级的10m卷尺测量主供气管和分供气管的长度。6.9.8.2抗扭结性能试验
试验示意图见图2。
单位为毫米
说明:
主(分)供气管:
流量计。
图2抗扭结性能试验示意图
GA1261—2015
试验步骤如下:
向供气管供气,供气压力为测定的减压器最小输出压力值:a)
在供气管平直的状态下测量空气流量;b)
将供气管绕在一个直径为(300士10)mm的圆柱上,使供气管的两端与圆柱相切,并在同一平面上;
抽掉圆柱,扯动供气管的两端直到供气管形状变为一条直线;让供气管自由展开,当供气管展开后测量空气流量,并计算空气流量的减少量。耐挤压性能试验
6.9.8.3.1试验装置
试验示意图见图3。两个直径100mm、厚度至少10mm的金属圆板,其中一个圆板是固定的,另一个圆板是活动的,活动圆板能加载负荷。单位为毫米
中100±1
说明:
活动圆板;
主(分)供气管。
图3耐挤压性能试验示意图
6.9.8.3.2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将供气管放置在两个圆板的中央,使流量120L/min的空气流经供气管;向供气管施加1000N的力(包括活动圆板本身所产生的力),再次测量空气流量,并计算空气b[
流量的减少量。
6.9.8.4强度试验
向供气管内注入3MPa的气压,保持15min,观察有无漏气和异常变形现象。6.9.9快插接头试验
试验按GA124—2013中6.21的规定进行。1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