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 967-201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A/T 967-2011

中文名称: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标准类别: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934085

相关标签: 消防 训练 安全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GA/T 967-2011.Guide for fire training safety.
1范围
GA/T 967规定了消防训练安全的术语和定义、总则以及体能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技术训练和合成训练的安全要则。
GA/T 967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的安全管理,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其他形式的消防组织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221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
GB 11174液化石油气 .
GB 17820天然气
GB 20827职业潜水 员体格检查要求
GA6消防员灭火防护靴
GA7消防手套
GA10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GA 44消防头盔
GA 124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GA 401消防员呼救器
GA 494消防用防坠落装备
GA/T 623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
GA 632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GA 634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GA770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组训者instructor-in-charge
组织实施训练的单位或个人。
3.2受训者trainee
接受训练的单位或个人。
3.3安全员safety officer
由组训者指定,对训练过程和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并提供安全保障的人员。
4总则
4.1 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4.1.1组训者应制定相应的训练安全管理规章,落实训练安全检查督导制度。
4.1.2组训者应制定各类训练课目的操作规程,训练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标准图片预览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 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标准内容

ICS13.2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967—2011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uideforfiretrainingsafety
2011-12-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2012-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体能训练
心理适应训练
7技术训练
8合成训练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安全员职责
附录B(规范性附录)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前检查项目附录C(规范性附录)潜水训练前安全检查项目.次
GA/T967-2011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GA/T967—2011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灭火救援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10)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智慧、姜连瑞、赵洋、冯力群、徐文忠、邓立刚、张立国、张晓青、王丽敏、王刚、廖军、诸战杰、陈显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消防训练安全要则
GA/T967—2011
本标准规定了消防训练安全的术语和定义、总则以及体能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技术训练和合成训练的安全要则。
本标准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的安全管理,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等其他形式的消防组织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
GB/Z221
GB11174
GB17820
GB20827
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
职业潜水员体格检查要求
GA6消防员灭火防护靴
消防手套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
消防头盔
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消防员呼救器
消防用防坠落装备
GA/T623
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GA632
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
消防员化学防护服装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组训者instructor-in-charge
组织实施训练的单位或个人。
受训者trainee
接受训练的单位或个人。
安全员safetyofficer
由组训者指定,对训练过程和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并提供安全保障的人员。1
GA/T967—2011
4总则
4.1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4.1.1组训者应制定相应的训练安全管理规章,落实训练安全检查督导制度。4.1.2组训者应制定各类训练课目的操作规程,训练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1.3应由组训者或组训者指定专人带队训练;每个训练课目均应设安全员,监督训练全过程,安全员主要职责见附录A。
4.1.4消防训练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训练规律;应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合理制定训练计划4.1.5训练前,组训者应对参训者进行安全教育;训练结束后,填写训练记录,落实训练安全讲评制度。4.1.6受训者宜先通过理论学习或观看影像资料熟悉训练课目的内容和操作程序。组训者应按计划实施训练,一般情况下不应改变训练场地和内容。4.1.7
4.1.8组训者应科学施训,合理分配体能,不应让受训者带伤带病训练。4.1.9不应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组织训练。4.1.10组训者应制定训练急救预案,预案应包括各种伤害处置程序。4.2消防员健康检查与测试
4.2.1受训者体格和健康状况应符合GB/Z221的要求。4.2.2组训者应对所属人员建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生和心理专家进行测试和巡诊。
4.3训练场地及训练设施安全要求4.3.1训练场地、训练设施及训练装置应满足GA/T623的安全要求;应定期检查、测试和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训练前应进行安全检查。4.3.2训练应在指定区域进行,区域内不应有无关人员和可能干扰训练的障碍物。4.3.3公共场所组织训练时,应不影响公共秩序和安全,设立警戒区域和警戒标志。4.3.4实地训练应提前进行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制定安全措施,实地训练单位应负责安全指导。4.3.5训练结束后,应检查训练设施,记录检查情况;必要时进行现场清理或被损物件的维修。4.4训练器材装备安全要求
4.4.1训练器材装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并取得市场准入证明;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装备应为通过国家相关法定检验机构检验的合格产品。4.4.2应定期对训练器材装备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保养,并做好登记。4.4.3训练前,应对训练器材装备进行安全检查。应选用与训练课目相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表B.1进行检查。
4.4.4训练结束后,应对器材装备进行检查,并做好登记。5体能训练
5.1一般安全要求
5.1.1训练前,应组织受训者进行不少于半小时的热身运动。5.1.2组训者应根据受训者个体情况,合理控制训练强度。2
5.1.3训练过程中,组训者应对容易造成损伤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与提醒。5.1.4训练后应组织受训者进行恢复性活动。GA/T967—2011
5.1.5餐后一小时内不宜进行训练;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坐地休息和立即洗浴,半小时内不宜进食。5.2跑步训练
5.2.1长跑训练宜安排在标准的训练场地进行。5.2.2短跑训练时,不宜连续多次进行高强度的无氧训练。5.2.3折返跑训练时,折返点处不应摆放可能对受训者造成伤害的标志物品。5.3单双杠训练
5.3.1设在木质地板上的器械,其下方或侧面宜铺设专用体操垫,并应设保护人员。5.3.2训练时,宜佩戴护掌。
5.3.3训练应循序渐进,不盲目进行高难度动作训练。5.4登山训练
宜穿迷彩、体能训练服等宽松的服装,着胶鞋等轻便的鞋。5.4.2宜选择地形较熟悉、坡度较缓的山坡进行。5.4.3组织远离市区的登山训练时,宜配备简易救助器械及急救药箱。5.5游泳训练
5.5.1宜在规范的游泳场、馆组织训练;雷雨天不宜组织室外游泳训练。5.5.2患有皮肤病、眼疾或有开放性伤口的人员不应参加游泳训练。5.5.3应设救生员,配齐救生装备;游泳前应做好热身运动。5.5.4游泳时不应打闹嬉戏,不应言目跳水。5.5.5空腹、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游泳训练;水温低于20℃不宜游泳训练。5.6组合体能器械训练
5.6.1应掌握器械正确的使用方法。5.6.2每一课目训练次数不宜过多,间歌时间以3min~5min为宜。6心理适应训练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6.1一般安全要求
6.1.1训练前,应组织受训者学习心理训练的相关知识。6.1.2心理适应训练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指导,并根据受训者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6.2烟热环境适应训练
6.2.1受训者进入烟热室前,应对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进行使用前检查,做好安全防护和现场急救措施。
6.2.2训练过程中,应通过控制室对受训者进行实时监测。6.3高空适应训练
6.3.1应在地面铺设保护垫,使用防坠落装备进行保护。GA/T967-—2011
6.3.2血压、心率不正常或其他不适宜进行高空训练的人员,不应参加训练。7技术训练
7.1般安全要求
7.1.1夜间或室内训练,应有照明措施。7.1.2使用带有高压气瓶的器材训练时,气瓶不应长时间直接置于烈日下曝晒;不应接触火源和高温物体;应在气瓶连接固定好后,方能打开瓶阀。7.2呼吸保护器具训练
7.2.1佩戴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和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进行训练时,随时注意气瓶压力,并估算剩余使用时间,报警后应停止训练,更换气瓶。7.2.2佩戴正压式消防氧气呼吸器训练,受训者有严重不适感时,应立即停止训练。7.2.3使用移动供气源训练时,应确保供气导管不与尖锐物体接触摩擦,避免缠绕。应有专人监测气瓶压力,及时更换气瓶。
7.3射水器材训练
7.3.1水带连接应牢固;持水枪姿势应正确。7.3.2移动水炮应放置在平坦处。7.3.3供水时应缓慢加压,缓慢开启或关闭水枪、水炮、消防车和消火栓出水口。7.3.4打圈的水带中间不宜站人;水泵出水口、分水器出水口或地面水带接口等正面位置也不宜站人。7.4登高器材训练
7.4.1拉梯
7.4.1.1训练前,应检查消防梯梯、螺栓和铆钉的紧固性,确保拉梯的拉绳、撑脚和闭锁装置完好可靠。
检查绳结、滑轮牢靠后,应对安全绳进行4人承重拉力试验,确定牢固后,方可使用。安全绳7.4. 1.2
与墙角、窗框、建筑外沿等凸出部位接触时,应用绳索护垫、护套、护板、护轮等辅助装备进行保护。7.4.1.3训练队伍应与训练塔或建筑物保持不小于15m的安全距离。7.4.1.4训练塔或建筑物每层宜设1名保护人员,地面应设2名保护人员,保护人员应佩戴消防手套和消防头盔。
7.4.1.5安全绳应穿过地面安全环;保护人员应精力集中,安全绳应根据攀登人员攀登速度均匀上升,不应猛松或猛拉;地面人员应时刻注意可能坠落的物品。7.4.1.6梯子应架设牢靠,保护人员应双手握住梯梁外侧扶稳梯子,用脚掌抵住梯脚,膝盖顶住梯梁,两梯脚应处于同一水平面;拉梯与地面应保持70°~75°夹角。7.4.1.7受训者攀登拉梯时,双手应实握梯瞪,注意观察上方;在拉梯上作业时,应将安全钩固定在梯暨上。
7.4.1.8训练后,应将安全绳整理收存于指定位置,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日光照射之下。7.4.2挂钩梯
7.4.2.1训练前,应检查消防梯梯瞪、螺栓和铆钉的紧固性,确保梯子挂钩和撑脚完好可靠。7.4.2.2按7.4.1.2~7.4.1.5的规定执行。4
7.4.2.3训练前,组训者应检查训练塔窗台板牢固情况和安全绳滑轮的可靠性。7.4.2.4利用挂钩梯进行联挂救人训练时,应确保挂钩梯挂稳,适当增加保护人员。7.4.2.5训练后,应将绳索整理收存于指定位置,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日光照射之下。7.5救生器材训练
7.5.1起重气垫
GA/T 967—2011
7.5.1.1应将气垫至少75%的面积塞人被起重物体下面;气垫放置位置应确保被起重物体受力均匀;气垫下方应保证平整,必要时垫上木板。7.5.1.2气垫充气时,应低速缓慢,并观察被起重物体重心是否发生偏移;受训者不应站在气垫正前方。
7.5.1.3使用两个大小不等的气垫叠加训练时,应使用同一系列的气垫,充气时应先为下面的大气垫充气。
7.5.1.4钢架、护木等起重支撑物应随起重作业进度调整和补充支撑点,使被支撑对象保持稳固。7.5.2缓降器
7.5.2.1训练前,应检查缓降器各部件完整性,确保无明显磨损和变形。7.5.2.2受训者应用安全绳实施保护。7.5.2.3使用缓降器沿外墙面下降时,应避免绳索与墙体摩擦;受训者下降过程中不应用手拉上升端的绳索,尽量面向墙面,必要时用脚和手扶墙面或窗台,减少身体旋转或与建筑碰撞。7.5.3援三角架
7.5.3.1并下救助训练时,应保证可靠照明,受训者应与地面保持通信联系。7.5.3.2并下救助训练时,升、降钢丝绳应缓慢7.5.3.3救援三角架与手动救援绞盘配合训练时,应检查绞盘绳索,防止人员坠落;应避免救生用安全绳与绞绳缠绕、打结。
7.5.4教生抛投器
7.5.4.1高压气瓶的使用应符合7.1.2的要求。7.5.4.2训练应在指定区域进行,抛投方向抛投距离范围内不应有人。7.6破拆器材训练
7.6.1液压破拆器材
7.6.1.1训练前,应检查各部件连接情况,确保无松动、损坏现象。7.6.1.2不应破拆超出作业范围的物体,被破拆物体应至少一端固定。7.6.1.3受训者应穿戴灭火防护服、消防靴、消防头盔和消防手套;作业时拉下头盔面罩。7.6.1.4液压管路接口的连接和分离应在油管内无油压的情况下进行;不应调整液压泵及破拆工作臂锁体上的安全阀。
7.6.1.5液压扩张器训练时,扩张头与工作对象应接触可靠,尽量用扩张头上的大圆弧进行扩张;扩张器不应长时间做支撑用。
7.6.1.6液压救援顶杆训练时,固定支撑和移动支撑应平稳受力,必要时两端加垫木板或橡胶块;救援顶杆负载过程中,应避免使活塞杆受到侧向力或侧向冲击。7.6.1.7液压机动泵添加燃油时应远离火源,运转过程中不应添加燃油,燃油不应加注过满;启动前,5
GA/T967—2011
应拧紧燃油箱盖,擦净油箱外的燃油。7.6.1.8液压机动泵的工作环境应通风良好,身体任何部位不应触碰运转中的液压泵排气管和消音器。7.6.2机动破拆器材
按7.6.1.1~7.6.1.3的规定执行。7.6.2.1
燃油机添加燃油时应符合7.6.1.7的要求。7.6.2.2
燃油机工作时应符合7.6.1.8的要求。7.6.2.3
7.6.2.4无齿锯和机动链锯训练时,应缓慢平稳接近破拆对象,身体任何部位不应靠近旋转部件。7.6.3电动破拆器材
7.6.3.1按7.6.1.1~7.6.1.3的规定执行。7.6.3.2
训练场地应保持干燥。
7.6.3.3训练前,应确保线路绝缘良好,器材外壳良好接地;操作者应佩戴绝缘手套。7.6.3.4直径25mm以上的冲击钻训练时,作业场地周围应设护栏;地面4m以上操作应有固定平台。7.6.3.5双轮异向切割锯训练时,锯片应缓慢平稳接近破拆对象,身体任何部位不应靠近旋转部件。7.6.4气动破拆器材
7.6.4.1按7.6.1.1~7.6.1.3的规定执行。7.6.4.2高压气瓶的使用应符合7.1.2的要求。7.6.4.3训练前,应将刀片紧固,确保接头无松动、漏气现象。7.6.4.4气动切割刀切割玻璃训练时,受训者宜站在侧上方;刀头被夹住时不应硬扳。7.6.4.5气动枪切割玻璃训练时,受训者宜站在侧上方;枪体应垂直向下;不应作撬棒使用,不应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放空枪。
7.6.4.6玻璃破碎器训练时,受训者宜站在侧上方;破碎玻璃应选择正确部位,破碎前宜用胶带固定玻璃。
7.6.4.7气动式凿岩机训练时,应把顶尖顶牢,注意站立姿势和位置,不应用身体加压。7.6.5手动简易破拆器材
7.6.5.1按7.6.1.1~7.6.1.3的规定执行。7.6.5.2消防斧有变形、裂纹或斧柄橡胶护套损坏时,应立即停止使用。使用消防斧砍劈作业时,宜靠近构件的固定端。7.6.5.3
7.6.5.4配挂腰时,位置要正确,以防刃口伤及身体。7.6.6其他破拆器材
7.6.6.1按7.6.1.1~7.6.1.3的规定执行。7.6.6.2有高压气瓶的破拆器材,高压气瓶的使用应符合7.1.2的要求。7.6.6.3氧气切割器和乙炔切割器训练时,受训者除按7.6.1.3的规定执行外,还应佩戴滤光镜7.6.6.4氧气切割器和乙炔切割器训练时,应缓慢开启气瓶阀门,并注意避开周围可燃物;点火时,喷嘴正面附近不应有人。暂停作业时,应关闭火焰。7.7堵漏器材训练
7.7.1充气堵漏器材
7.7.1.1有高压气瓶的充气堵漏器材,高压气瓶的使用应符合7.1.2的要求。6
7.7.1.2内封式堵漏袋训练时,堵漏袋塞人泄漏点不应少于75%,充气应缓慢。GA/T 9672011
7.7.1.3外封式堵漏袋训练时,应将堵漏袋中心压在堵漏处,捆绑时带子应对称收紧,捆绑带应至少绕泄漏容器管道一周并对接
7.7.1.4捆绑式堵漏袋训练时,捆绑带子应对称收紧。7.8输转洗消器材训练
7.8.1不应裸手混合洗消剂。
7.8.2利用公众洗消帐篷进行人员洗消时,应调节好水温。7.8.3利用水枪进行洗消时,应避免水流冲击伤人。7.9排烟器材训练
7.9.1排烟器材启动前,应平稳放置。7.9.2排烟机运转时,不应触摸风扇罩。7.9.3不宜移动正在运转的排烟机;特殊情况必须移动时,操作人员应站在排烟机两侧,抓牢把手,稳要移动。
7.9.4大型排烟机训练时,非受训者与排烟机应至少保持5m的安全距离。7.10照明器材训练
7.10.1应保证良好接地;操作人员应佩戴绝缘手套。7.10.2移动发电机为电力源的照明器材,训练场地宜在室外,如果必须在室内时,应注意通风。7.10.3有举升臂架的照明器材训练时,场地上方应无障碍物。7.10.4室外训练风力较大时,应拉防风绳固定。7.11潜水训练
7.11.1开放水域潜水训练时,应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并避开崎岖多岩和植物茂盛的地区,确保训练区域无过往船只;风浪太大或雷雨天时,不应进行训练。7.11.2受训者健康状况应符合GB20827的要求,并具有优异的游泳能力。7.11.3训练前,应穿戴防护装具;确保潜水装具和备用器材充足,应携带必要的急救物品;潜水训练应使用信号绳;安全员应按附录C进行训练前安全检查。7.11.4潜水过程中应至少2人一组,并始终与潜伴和地面人员保持联系。7.11.5受训者在上升时,应平稳而自然地呼吸,上升速度不应超过18m/min;接近水面时,应注意上部水面是否有其他物体。
7.11.6船艇与受训者协同训练时,船上人员应着救生衣;岸上及船上人员应注意观察,随时做好保障工作,受训者人水时,船艇发动机应熄火,改用船桨跟随受训者。7.11.7夜间及能见度不良情况下的潜水训练时,应配备照明设施;受训者应携带潜水灯;应顺着引导绳下潜和上升,如不小心与潜伴失散,应留在原地,寻找潜伴的潜水灯。7.11.8安全设施得不到保障时,不应进行潜水训练;受训者感觉不适,有权利向安全员提出申请,停止或终止潜水训练;训练时,只要受训者中有一人中断潜水,其他人也应中断潜水,返回水面。8合成训练
8.1一般安全要求
8.1.1受训者应在完成相应体能训练、心理行为训练和技术训练课目的基础上参加合成训练;受训者7
GA/T 967--2011
应在完成消防车操作训练和作战行动训练课目后,方能参加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训练;驾驶员应经过支队以上业务部门考核,取得相应车型车辆驾驶证后方可参加合成训练。8.1.2应按灭火和应急救援相应等级进行实兵实装防护。8.1.3,组织实地演练前,应检查训练区是否有裸露的电线等不安全因素,参训者应实地熟悉操作规程,牢记复杂环境地形、地貌和消防水源的位置。8.1.4在易燃易爆场所合成训练时,应使用防爆器材,落实防静电措施,车辆排气管应戴防火罩,并消除一切着火源;参训人员应防静电服,不应穿带钉皮鞋,车辆、人员不应在管道下方、地沟、电缆井、覆工板上方停留。
8.1.5训练场地应便于车辆停靠,确保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撤离路线无障碍。8.1.6宜利用人体模型模拟被救人员;由真人模拟被救人员时,应注意安全防护。8.1.7大型综合演练宜有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到场。8,1.8训练前,应对参训车辆的油路、水路、电路及刹车系统进行检查;车内放置的器材应固定牢靠。8.1.9训练出动时,车辆应按战斗编成依次出动;行驶途中,应随时观察车辆周围情况,保持安全距离:遇特殊路段或紧急情况,应适当减速,必要时,驾驶员应下车观察路况并派专人引导车辆、排除障碍或绕行。
8.1.10训练结束及返回时,应以班、中队为单位清点人员和器材装备,确保车上器材装备放置牢固,器材厢门关好锁牢;车辆调头和疏导车辆时,应有专人指挥引导。8.2消防车训练
8.2.1水罐消防车
8.2.1.1取水训练时,车辆应停放在坚硬,平坦地面;天然水源取水训练时,应拉紧手利,在车轮下垫人止动器材。
8.2.1.2供水训练时,选择的水带、水带接口耐压性能应与水泵出口压力相匹配。8.2.1.3垂直供水训练时,应选择牢靠的固定点用水带挂钩或其他方式固定好水带,消防车距离建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高层供水时,应在地面设分水器,宜对分水器进行固定;垂直施放水带应缓慢平稳,地面人员应在施放水带接头落地后才能接应,水带的正下方不应站人。8.2.2泡沫消防车
8.2.2.1供水训练时,按8.2.1的规定执行。8.2.2.2供泡沫训练时,向泡沫液罐内加泡沫液后,应及时擦拭干净;供泡沫时应缓慢升压,缓慢开启或关闭泡沫枪、泡沫炮和消防车出水口;泡沫不慎进入眼晴,应立刻用清水冲洗。8.2.3干粉消防车
8.2.3.1高压气瓶的使用应符合7.1.2的要求。8.2.3.2干粉喷枪应把持牢靠。
8.2.3.3不应敲打和改动干粉系统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路。8.2.4举高喷射消防车
8.2.4.1训练前应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8.2.4.2训练时,车辆应停放在坚硬,平坦地面,并综合考虑地面承载能力;地面比较光滑时,应在支脚下放置防滑垫板;车辆作业范围内场地上方不应有高压线及其他障碍物。8.2.4.3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在极限位置工作。8.2.4.4支腿处于稳定状态时,受训者方能站在回转平台上;臂架下面不应站人。8
8.2.4.5当风速超过车辆使用说明书规定时,不应进行臂架展开作业。8.2.4.6不应使用举升臂架悬空吊升水带出水或直接吊升重型器材。8.2.5登高平台消防车
8.2.5.1按8.2.4的规定执行。
8.2.5.2操作时,应尽量保持工作平台平稳、勾速升降,不应急起、急停。GA/T 967—2011
8.2.5.3工作平台内作业时,应系紧安全带并与工作平台可靠连接;平台内的操作者应利用平台内通话器或手持电台随时与组训者及回转平台上的操作者保持通信联系;回转平台上操作者应观察工作平台的空间位置,必要时可取代工作平台的操作。8.2.5.4射水训练时,应缓慢开启或关闭水枪、水炮和消防车出水口,缓慢调整消防炮的流量;供水管路的重量也应计入载荷;温度在0℃以下时,应尽量避免水流落在工作平台上。8.2.5.5利用(附)梯架疏散人员时应在荷载范围内有序、等距、安全向下疏导,下方应有人员接应。8.2.6云梯消防车
8.2.6.1按8.2.5的规定执行。
8.2.6.2搭桥训练时,应注意桥接点的安全性和坚固性。8.3作战行动训练
8.3.1火情侦察
8.3.1.1侦察训练时,应佩戴空(氧)气呼吸器;高温空间内部侦察训练时应着避火服或隔热服,带电区域进行侦察训练时,应穿戴绝缘靴和绝缘手套,登高侦察训练时,应利用安全绳和安全吊带等进行防护。8.3.1.2侦察训练时应2人~3人为一组,人员之间宜保持一定间距,并与外部人员保持通信联系。8.3.1.3能见度不高的空间内组织侦察时,应采取可靠照明措施;高温、浓烟空间侦察训练时,应用开花或雾状水流进行掩护。
8.3.2侦检
8.3.2.1侦检过程应注意天气及风向的变化,动态不间断的监测危险化学品扩散情况。8.3.2.2设定放射性物品、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等侦检训练的空间,训练后应进行检测,确定安全后方可恢复原使用功能。
8.3.3现场警戒
8.3.3.1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训练课目,应按照侦检结果确定危险化学品扩散范围,按照危害特性划定动态警戒区域;警戒标志的设置应牢固合理,警戒区较大时,应增设警戒标志点。8.3.3.2危险化学品堵漏训练时,应根据要求划分警戒区域,警戒区边界设置固定出入通道,通道口设置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
8.3.3.3普通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训练,应在训练区域后方100m处设置明显警戒标志;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训练,应在训练区域后方200m处设置明显警戒标志,并设大型防撞路障设施。8.3.3.4夜晚或能见度较低时,警戒距离应扩大一倍,宜设置多重警戒标志。8.3.4救生
8.3.4.1利用绳索进行悬垂下降时,应使用安全绳进行保护;向下输送被救人员时,下部不应站人。8.3.4.2利用拉梯进行救助时,应控制下降速度,采取保护措施。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