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QX/T 632-202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632-2021

中文名称: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ea tree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1-10-14

实施日期:2022-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13873539

相关标签: 农业 气象观测 规范 茶树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农业、林业>>植物保护>>B18农业气象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金志凤、黄海涛、王治海、李时睿等

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茶树农业气象的观测原则,规定了地段选择、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测定、产量要素分析、品质要素分析、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田间工作记载、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鉴定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灌木中小叶型茶树的茶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农业气象观测。


标准图片预览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QX/T 632-2021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树

标准内容

ICS07.060
CCSB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2—2021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ea tree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观测原则和观测地段
发育期观测
生长状况测定
产量结构分析
品质要素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病虫害观测·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洞查
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观测薄表填写
附录A(规范性)
附录B(规范性)
附录C(规范性)
参考文献
农气观溅薄表的填写
茶树农业气象观测记录薄祥式
茶树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样式次
QX/T632—2021
QX/T632—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气筷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宣城市气象局、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安数省农业气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金志风、黄海涛、王治海、李时睿、高亮、俞燎远、姚益平、徐永灵、孙秀邦、赵辉、陆德、郭锐鸽、岳伟、左晋。
1范围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树
QX/T632-—2021
本文件确立了茶树衣业气象的观测原则,规定了地段选择、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测定、产量要素分析、品质要索分析、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观测、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田间工作记载、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鉴定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证实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谨木中小叶型茶树的茶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农业气象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05
GB/T8312
GB/T8313
GB/T8314
3术语和定义
水浸出物测定
咖啡碱测定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茶
游离氮基酸总量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normal bud
生长在枝上有一定位置的芽,
注其中,生长在基或戒枝项端的称为原穿,生长在叶鼓的称为酸芽或侧芽。3.2
真叶trueleaf
有明显的叶柄、叶脉和锯齿状裂刻的叶缘,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叶片。3.3
inertbud
茶树枝梢顶端处于休眠的营养芽。3.4
鱼叶fish leaf
春季温度回升,当气温达到一定温度后,茶树休眠芽开始萌动生长,麟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就萌发出的第一片小叶,
百芽重weightof onehundred shoots田间刚刚采摘下来的100个茶芽的重量。1
QX/T632—2021
注:单位为克(g),保用一位小数,3.6
覆盖率coveragerate
茶树冠层在地面的重直投影面积占样区面积的百分比。3.7
平行观测parallelobservation
观测作物发育进程、生长状况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同时,观测作物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来源:QX/T299—2015,3.1]
观测原则和测地股
观测源则
平行观测原则
茶树田间小气候的观测在观测地段的农田中进行。当地气象戏测站的基本气象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茶树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应与气象观测场保持基本一致。
2点与面结合原则
既要有相对圈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同时在茶树生育的关键时期以及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根据当地服务需求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4.2
观测地段
选择要求
观测地段满足下列要求。
具有代表性,是能代表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地势、种植管理方式和生产水平的茶园a)
观测品种应为当地的主裁品种。1
面积宜大于1hm,不小于0.1hm,确有困难,可选择在同一种作物成片种植的较小田块2)
上,通常,宜选择在大面积的种模区域内观测。保持相对稳定,如需调整应选择与原来观测地段条件较为一致的茶园。b)
距林缘、道路、建筑物等的最短距离应在20m以上,远离水库、河流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e
候的影响,
发育状况调在应选择能反快当地茶树生长状况和品质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农业气象d)
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限于观测地段的茶树品种。4.2.2分区
将观测地段按其形状分成面积基本相等的4个小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小区内分别进行;应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的分布图。4.2.3资料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和地段说明分别包括以下内容。戏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
观测地段的位置、缩号;
气象观测场的位置:
QX/T632—2021
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山坡、树林、河藏、水库、铁路、公路等的位置;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的方位和高度,观测地段说明:
地段编号;
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或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而积(hm);地段距气象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高;地段的种植方式:丛载或条播;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派条件、覆溉设施等;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大于或等于2m或“小于2m”;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境质地(砂土、旗土、黏土等)、土壤酸碱度(酸性、中性、碱性)和肥力情况(上、中、下)等;
地段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约高于当地近5年平均产量20%为上10)
(含20%).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含10%),高于10%以内或低于10%以内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含10%),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含20%)。发育期观测
观测的发育期
茅影大期、鱼叶展开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一芽四叶期、一芽五叶期、驻芽期,、采摘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种子采摘期,、休照期。注:其中带“的作为可选择观测的项目。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
各发育期相应的形态特征见表1。茶树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
观测项目wwW.bzxz.Net
茅影大期
鱼叶展开期
一劳一叶期
一荤二叶期
茅三叶期
一芽四叶期”
一穿五叶期
芽体大,鳞片分商,穿尖吐露
形态特征
鱼时平展或与发育芽体分离或一定角度,鱼叶与鳞片相比,其叶脉明显,时呈淡绿色,与真叶相比其叶色淡、厚面膜,叶绿缺刻较少或全无,时柄箱快,宽面偏平,叶面积小于真叶
第一真叶平展成与募体完全分离第二真叶平展成与芽体完全分离第三真叶平展或与芽体完全分高第四真叶平展或与芽体完全分高第五真叶平展或与芽体完全分高说
QX/T632—2021
观测项目
驻穿期,
采摘期
开花期
果实成熟期
种子采摘期
休眠期
表1茶树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续)形态特征
被观测茅叶资止分离
苹叶生育状尚达到呆摘标准
花游完全展开
果实出现微小裂缝,果壳硬脆是中棕褐色种壳硬豌量中棕竭色,籽轻他病茶劳形成对夹叶(驻芽)
注1:带,的为可选观测项目。
注2,发育案,是由定芽谢发生长可以发育伴展为真叶的募。注3,对夹叶,是茶树新梢芽叶格止分离,顶部同时出现2片真叶。注4:花果的生育期与穿的生育期形态特征表述要一效,5.3
观测要求
观测点位置
茶园实际
采换种子
的日期
在观测地段4个小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做上标志并缩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观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不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大于2m,尽量避免边际影响。不能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人水口、排水口处。5.3.2
观测点面积及观测对象
在每个观测小区选定2m的茶蓬,在每轮茶芽或新梢萌发前,随机选定有代表性的10个穿作为观测对象
观滤时间
观测根腾茶树发育期出现的规律开展。在容茶采摘期,一般每陷2d观测一次,其他生长时段,一般间隔10d观测一次,
观测植株选择
观测植株宜选择树龄在5~15a的成龄茶树,观测植株选择在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普避推广的优良茶树品种。例如,作为绿茶主产区的渐江省观测茶树宜选择龙井43、迎霜、白叶1号、嘉著1号、鸡坑群体种等。
发育期的确定
各发育期分别按照表1中的形态特征日测,以进人发育期的百分率确定。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人了某一发育期。当观测地段的总株(丛或芽)进入发育期的数量所占的百分率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时为发育期始期,大于或等于50%时为发育期普避期,大于或等于80%为发育期末期。一股发育期观测到普遍期为止,4
5.5特殊情况处理
观测中追到以下特殊情况分别按相应要求进行处理和记录,QX/T632—2021
受天气气候影响,有明显迹象表明被观测植株已进人某一发育期-但到达该发育期的植株显著a)
低于10%或50%时,仍应观测记载,如某次戏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b)
袜是否缺乏代表性或是否受灾,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e
固定观测植株如2株以下(含2株)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内重新固定观测植株,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在规定观测时间遇有妨碍田间观测的天气(如强降水、大风等)可推迟观测,并应在有观测条件d)
时进行补测。补测时,如出现进入某一发育期的百分率测超过10或5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作为进人相应发育期始期或普进期的日期。6生长状况测定
6.1观测项目
植橡高度、冠幅、覆盖率、产量固素和大田生长观测调查6.2观测时间
株高、冠幅和覆盖事的测量,在首轮茶芽萌动前行。产量因素(芽梢长度、芽梢密度、百芽重、鲜叶组咸)的观测,在每轮茶采摘期进行。6.3植株高度
在每个观测小区中,各选择距田地边缘2m以上、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随机取10株(丛),测量从土境地表面至主茎项端或茶树冠层的高度。4个观测小区共测40株(丛),取其平均值6.4冠帽
在每个观测小区,测量植株树冠横截面的最大水平距离,丛式茶园在采摘面上测量10次,条播茶园平行测量10次(与茶行垂直),4个观小区共测40次,取其平均值,6.5覆盖率
在每个观测小区内,各选定面积为10的茶园,按照公式(1)测定茶树树冠魅的夏盖率。4个观测小区共测4次,取其平均值
式中:
茶树树冠的覆盖率:
S,—茶树夏盖面积:
S:——观测样区的地域面积。
2×100%
QX/T632—2021
6.6产量图素
芽梢长度
在每个观测小区选择10个芽精,4个观溅小区共测40个芽梢测量自生长茎点至芽体尖端的长度,取其平均值。
6.6.2芽梢密度
在每个观测小区用25cm×25cm的框,固定在有代表性的茶蓬采摘面上,数出框内所有鱼叶期以上的芽梢数,4个规测小区芽梢数相加乘4,即为芽精密度。6.6.3
百芽重
在4个观测小区内,在不同的物候期分别任意采摘100个处于相同生育状态的芽,立即放人塑料袋中称重,4个观测小区重量相加,取其平均值,即为对应生育状态的百芽重。鲜叶组成
在4个观测小区内,随机选取采下的鲜叶50g·按生育状态分组,区分单片、单芽、不同生育状态正常荣叶和驻,分别称量,计算各生育状态革叶占鲜叶总重量的百分比。4个小区相加,取其平均值,6.7
生长状况评定
评定时间
在发育期普遍期进行。
6.7.2评定方法
目测评定,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茶树为对象,与本区城(市、县、区)范和当年与近5年平均状况对比按表2综合评定茶树生长状况。前后两次评定结果出现变化时,要注明原因,6.7.3
评定标准
表2茶树生长状况评定
生长状况及形态
生长状况优良。现测地段植健社,芽相、叶色生长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
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正带,芽梢、叶色正常;植株通受病虫影响或气象灾害较轻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长势较差,芽梢,叶色较差植株遗受明显的病血害和气象灾害影响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总体要求
大田观测调查应在睿茶采摘期进行,也可根据当地的气象服务或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应记载观测调查情况并存档。
2观测调查地点
QX/T632—2021
在所属区域(市、县、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中、低产量水平茶园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生产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快),也可结合农业部门资料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画查点选定后保持相对固定,
6.8.3观测调查项目和时间
观测调查项目包括发育期、生长状况、产量等,调查时间与对应项目的观测时间相同。6.8.4调查方法
大田观测调查方法按5.2、6.6、6.7的规定执行。7产量结构分析
测定和分析项目
测定项目:每轮次采摘的百芽鲜重、百芽干重。分析项目:鲜茶和干茶的公顷产量。测定时间
每轮次茶叶采摘期。
理论产量
鲜叶理论产量
按照公式(2)计算茶叶鲜叶理论产量。A×(Y×B)×P×10000
100×100X1000
式中:
鲜叶理论产量,单位为千克每公(kg/hm):A
芽梢密度,单位为个每平方米(个/m);百芽重,单位为克(g);
芽叶组成,以百分比表示(%);覆盖率,以百分比表示(%)。
违:芽时组或,指单位面积茶冠面上不同生育状募叶的比例。7.3.2
干茶理论产量
按照公式(3)计算茶叶干茶理论产量。Y -Y,X(I-D)
式中:
Y。——干茶理论产量,单位为千克每公项(kg/hm*):鲜叶含水量,以百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鲜叶含水量75%~80%之间。D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