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QX/T 278-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278-2015

中文名称: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broadcast of china weather TV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5-07-21

实施日期:2015-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气象 频道 安全 播出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5-12-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杨玉真、司志超、张洁

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5/SC 1)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5/SC 1)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5/SC 1)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技术指标、播前管理和运行维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基础建设及业务运行管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5/SC 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玉真、司志超、张洁。

标准图片预览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QX/T 278-2015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标准内容

ICS 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 278—2015
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broadcast of china weather TV2015-07-21发布
中国气象局
2015-12-01 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技术指标要求
5播前管理
运行维护
.................0.......................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运维与技术文体系
Qx/T2782015
Qx/T278—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影视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5/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玉真、司志超、张洁。日
1范围
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技术指标、播前管理和运行维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的基础建设及业务运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Qx/T278—2015www.bzxz.net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953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GB50174一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A586一2005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Y/T157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164一2000演播室串行数字光纤传输系统GY/T165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212
GY/T223—2007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本地化节目localprogram
运用本地化播出系统,按照规定的时长和相对统一的节目标准和要求,在中国气象频道特定的节目时段内播出的由本地制作的气象节目。3.2
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local broadcast operation cente承担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节目制作播出及本地地面有线信号传送的机构。3.3
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national broadcast operation center承担中国气象频道国家级节目制作播出及播出信号上星传送的机构。4技术指标要求
4.1机房环境
4.1.1机房布局
机房按照系统运行特点及业务具体需要应至少由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组成。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1
Qx/T278—2015
应保持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设备机房用于播出设备的集中安装摆放,控制机房用于信号监控、人员值守及业务操作。
4.1·2机房面积
4·1·21设备机房面积可按GB50174—2008中4.2.2的规定计算。4·1·2·2控制机房面积可按GB50174一2008中4.2.4的规定计算。4.1.3机房净高度
4.1·3.1设备机房采用2.2m机架时机房净高度应为2.8m~3m,采用2.6m机架时机房净高度应不低于3.4m。
41.3.2控制机房净高应不低于2.8m。4.1.4机房照度
机房应设置一般照明和备用照明。以距地面高度0.75m的水平面为基准平面测量,机房照度应满足:
一使用一般照明时:设备机房照度大于300Ix,控制机房照度大于5001x;一使用备用照明时:设备机房照度大于30Ix,控制机房照度大于2501x。注:备用照明可为一般照明的一部分。4.15机房供电
机房高、低压供配电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应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O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一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60分钟以上;应配置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4.1.6机房消防
41·6: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可不设固定感应式气体灭火系统,但须各设置不少于2组移动式洁净气体灭火器。
4·1·6·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设备机房及控制机房均应设置固定感应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并各额外设置不少于2组移动式洁净气体灭火器。4.1.7机房环境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外部环境应符合GB50174的有关规定。其中,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符合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应符合A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
4·2播控系统
4.2.1播出控制机
Qx/T278—2015
4·2·1·1播出控制机应能对视频服务器、切换台、键控器和视频矩阵等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按照播出串联单自动播出。
4·2.1·2应配置主备播出控制机,并能实现主备播出控制机的无缝切换。4.2.2数据库服务器
4·22·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所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应采用双机冷备的方式,主、备数据库间须设置数据同步及发布、订阅策略。
4·2·2·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所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应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主、备数据库间须设置数据同步及发布、订阅策略,并宜采用独立设备对数据库做定时备份,数据库完整备份不少于每周一次。4·2·3播出切换
4·2·3·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配置跳线,并配置具有断电直通功能的专业级播出切换开关、键控器;播出切换开关、键控器应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4·2·3·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在满足4.2.3.1要求的基础上,应配置具有双电源的广播级切换设备;应以键控方式进行台标、时钟和字幕的叠加;主、备播出信号应来自于不同的播出切换设备。4·2·4播出视频服务器
4·2·4·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配置主、备独立的播出视频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应配置双电源;存储部分应有存储保护和亢余措施;应配置录像机或独立的视频服务器,实现应急播出功能。4·2·4·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在满足4.2.4.1要求的基础上,硬盘播出存储应采用分级存储策略,应配置独立的二级存储做素材近线存储。4·2·5辅助播出设备
4·2·5·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配置具有台标和字幕叠加功能的设备;配置可靠的时钟和同步信号设备:配置标准的视音频测试信号源和应急备播信号通路;应能对全部源信号和播出信号进行实时监看监听。
4·2·5·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在满足4.2.5.1要求的基础上,应有可靠的高精度同步信号,设备采用外同步锁相方式,同步信号不串接;应配置循环播放的备播节目;应设置完整的主、备信号通路,主备通路的设备板卡应安装在不同的机箱内。4·26网络安全
4·2·6·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配置软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交换机应有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功能;播出网禁止与外部网络互联;播出网内设备不能接驳移动存储。4·2·6·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在满足4.2.6.1要求的基础上,节目制作网与播出网之间的传输链路应采取配置硬件防火墙、设置高安全区等安全措施;应配置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和系统提前预警和实时报警,并实时记录网络和系统运行日志,配置2种以上杀毒软件并每周更新补丁。4·2·6·3各播出业务中心系统所涉及计算机系统分管理员账户与业务账户,除系统维护外实际业务运行不得使用管理员账户登陆。
4·2·64所有账户密码每半年更换1次采用不少于12位包含数字及字符的非简单重复性密码,除机3
Qx/T278—2015
房工作人员外,密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4.2.7备用播出
4·2·7。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在本地有线网络公司设置应急切换设备,一旦本地化播出系统不能正常播出节自,应立即停止本地化播出业务并切换至卫星下行信号进行正常节自播出。4·2·7·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采用1十1方式配置备用播出系统,并配置卫星转播车提供灾备应急播出。
4·2.8信号监测
4·2·8·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应能对播出链路上的关键节点以及接收的有线电视播出信号进行视音频监看监听,宜配置信号异态声光报警设备。4·2·8·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在满足4.2.8.1要求的基础上,应能对关键节点信号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监测,并对节目信号的质量进行记录,并能同时监播卫星下行信号及有线电视网内播出信号;应配置监控网管系统,对播出关键设备、播控软件、网络状况等进行监测,发现异态可触发声光报警。4·3信号通路要求
节目制作、播出、接收发射编解码过程两端数字视频信号及声音信号质量应按照GB/T17953、GY/T157、GY/T164一2000、GY/T165及GY/T212的规定执行。节目制作及传输过程中涉及信号编码过程的,信号编码的参数参见表1。表1信号编码参考参数表
清晰度
分辨率
720×576
1920×1080(501)
视频编码格式
MPEG-2
MPEG-2、AVS十、H.264
视频码率
注:本表所指音频为编码在数字视频信号中的嵌入音频信号5播前管理
5·1播出带及节目播出文件
音频码率
256~384
192~320
5·1·1标准清晰度播出带制作应符合GY/T223—2007的规定。音频编码格式
MPEG Layer II
MPEG Layer II、Dolby AC-3
5:1·2视频服务器中的节目播出文件应具有唯一的文件名作为标识,且标准清晰度节目制作质量参照GY/T223—2007的规定执行。
51·3播出带的带盒及带芯上应标注节目名称、节目时长、起始点时间码和制作人、审核人等信息,并和串联单上的标识一致。
5·2节目编排
5·2·1节目串联单的编排管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串联单应经审核确认后下达播出部门。5·2·2播出节目编排信息和变更信息等应及时发至相应部门;从编排、下达到接收、输入,应制定分级的确认审核制度,各环节均应有责任人检查、复核并签字。4
5·3节目送播
Qx/T278—2015
5·3·1送播节目应通过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应与节目编排内容相符,并由专人负责送播。节目带一旦送播,任何人不得擅自取走或修改。节目需再次上载时,应经过再审、再送。5·3·2非日播节目应至少提前一天完成上载,特别重要的节目应有备份送播手段。5·3·3应建立日播节目带及临时送播带专项管理机制,节目带时长小于20分钟的,应至少提前1小时送达播出部门;节目带时长超过20分钟的,应至少提前节目时长3倍的时间送达播出部门。5·3·4遇突发紧急事件,节目需应急上载或采用录像机应急手动播出时,应由主管安全播出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批,节目可提前大于1倍节目时长送达播出部门,并做好采取应急备播的准备措施。5·3·5在文件送播的所有迁移过程中均应有相应的校验机制,且采用开放的接口,使得各环节都能获取校验记录信息。文件送播的截止时间要求同5.3.2及5.3.3的磁带送播截止时间要求。6运行维护
61系统运维管理
6·1·1新建播出系统及本地化播出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验收,视音频信号质量需满足GY/T157、GY/T164一2000、GY/T165及GY/T212之规定,并且试运行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6·1·2播出系统中视频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每3个月重启维护1次;工作站每1个月重启维护1次;传输设备每半年重启维护1次。
6·1·3应每日巡检1次播出系统运行情况及机房配套设施使用情况并记录在案。6:1·4应定期清理已播出素材,素材存储不得超过盘阵总存储容量的70%。6·2技术文档管理
应建立与安全播出相关的运维与技术文档体系,应包括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等技术资料。具体要求见附录A。6·3人员岗位管理
6·31中国气象频道安全播出完整业务流程必须包含编单、上载、审核、播出四个岗位。其岗位职责应严格区分、互不交叉。
6·3·2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除6.3.1规定的四岗位外,应设置维护岗位;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除6.3.1规定的四岗位外,应增设值班班长及专职技术值班岗位。6·3·3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上岗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6·3·4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播出值班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应予以转岗。
6·4 安防
6·4·1本地化播出业务中心按照GA586一2005中划分的三级风险单位执行相关的安防规范。6·4·2国家级播出业务中心按照GA586一2005中划分的二级风险单位执行相关的安防规范。5
Qx/T278—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运维与技术文档体系
表A.1为应建立的运维与技术文档体系内容。运维与技术文档简表
表A·1
规章制度
机房管理制度;
值班及交接班制度;
安全制度;
用配电管理制度;
事故报告制度;
岗位操作制度;
维护检修制度;
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
交接班流程;
设备日常巡检流程;
设备检修操作流程;
播出事故处理流程;
报告流程;
信号切换操作流程;
播出设备操作流程;
直、转播操作流程;
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
网管操作流程。
应急预案
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
播出主要环节故障应急
预案;
非法干扰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重要保障期应急预案;
安全施工应急预案;
直、转播应急预案。
技术资料
系统资料:图纸、方案、设备档案、重大技改资料、工程竣工文件;
运行资料:机房出入登记表、值班日志、交接班日志、系统巡检日志、系统维护日志、应急操作日志、统计报表;维护资料: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备件备品档案、仪器仪表档案、维护规程及报表;
管理资料: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事故档案、培训档案、技术审批文件、证书、标准、规范等。
参考文献
GB50200—9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Y63一1989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T107—1992
电视中心播控系统维护规程
GY/T134—1998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Y5060—1995
广播电影电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Y5067—2003
Qx/T278—201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