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标准(DB) >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840-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2/T 1840-2022

中文名称: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类别:地方标准(DB)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栽培 技术规程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DB42/T 1840-2022.
1范围
DB42/T 1840规定了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的术语和定义、裁培技术与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要求。
DB42/T 1840适用于湖北省灰树花设施裁培。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456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12728食用菌术语
NY /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446灰树花
NY /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2798.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NY /T 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
隶属真菌界(Fungi)、真菌门(Eu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树花属(Ramalina)一类大型真菌。又名舞茸、栗蘑等。
3.2
菌棒artificial bed-log
特指代料栽培食用菌接种后长有菌丝的棒状菌体。也称菌筒、人造菇木。[来源:GB/T 12728——2006,2.6.63]

标准图片预览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内容

IcS65.020
CCSB39
湖北省地
DB42/T1840—2022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ultivation of Grifola frondosa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22-03-23发布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05-23实施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栽培技术与管理
5病虫害防治
附录A(资料性)
灰树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DB42/T1840-2022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DB42/T1840-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世玲、李克彬、朱红、申露露、冯德品、边银丙、夏辉、周刚、沈祥陵、焦海涛、杨迎春、施昌华、孔祥琼、周伟、彭慧雯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hbsnab@126.com;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0717-6671246,邮箱:52074193@qq.com。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范围
灰树花栽培技术规程
DB42/T1840-2022
本文件规定了灰树花(Grifolafrondosa)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与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灰树花设施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456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12728食用菌术语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446灰树花
NY/T528
NY/T1731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2798.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5099
3术语和定义
标准信息
GB/T12728界定的以及F列术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灰树花Grifolafrondosa
隶属真菌界(Fungi)、真菌门(Eumycota)、层菌纲(Hirenomet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树花属(Ramalina)一类大型真又名茸、栗蘑等3.2
菌棒artificialbed-log
特指代料栽培食用菌接种后长有菌丝的棒状菌体。也称菌简、人造菇木。[来源:GB/T12728—2006,2.6.63]栽培种spawn
DB42/T1840—2022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三级种。[来源:GB/T12728—2006,2.5.8]4栽培技术与管理
4.1生产季节
灰树花栽培生产季节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灰树花栽培生产季节的要求
栽培季节
4.2菌种
4.2.1品种选择
制棒期
第一次出菇
4月~5月免费标准bzxz.net
10月~11月
应使用经多年多点试验、农艺性状稳定的灰树花栽培品种。4.2.2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应符合NY/T528、NY/T1731规定要求。覆土期
7月~8月
1月~2月
菌种生产时间:按各地的生产期不同而变化,在制棒前60d开始生产栽培种。4.3场地环境
4.3.1场地选择
第二次出菇
10月~11月
次年4月~5月
种植场地应符合NY/T5010规定的要求。附近没有污染源,有干净的水源,水质应符合GB5749规定要求。
4.3.2养菌和出菇场地要求
养菌场地:通风、阴凉的室内养菌房或室外遮荫、遮光塑料大棚。出菇场地:菇棚出菇,菇棚要通风、阴凉,易于保湿、保持散射光。菇棚外要求两层遮盖,外层为信息服务平
遮荫层,内层为塑料膜。菇棚长度宜控制在26~40m以内,顶部高度2.5m~3m,宽6m~8m,菇棚匹周要有深50cm的排水沟。
4.4菌棒制备
4.4.1菌棒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应符合NY5099、NY/T2798.5规定的要求。配方:杂木屑34%、棉籽壳34%、麦15%、玉米粉5%、泥土10%、石膏粉1%、红糖1%,金水量60%~65%;杂木屑(板栗树)78%、麦麸20%、石膏粉1%、红糖1%,含水量60%~~65%。4.4.2菌棒袋
生产中菌棒袋材料应符合GB/T4456规定的要求,可采用折宽(15~17)cm×长(45~57)cm×厚0.005cm聚乙烯筒袋。
4.4.3拌料
培养料按配方混合,加水搅拌均匀,调pH值6.5。4.4.4装袋
DB42/T1840-2022
机械装袋,压实,封好袋口。装袋后整个菌棒松紧均匀、适度。制菌棒时间应控制在4h~6h内完成,立即进行灭菌。
4.4.5灭菌
常压灭菌容器内料温达98℃以上时,保持13h~16h;高压灭菌容器内温度达到121℃、压力达到0.10Mpa~0.11Mpa时,保持1.5h~2h。4.4.6接种
灭菌后的菌棒内料温下降到25℃以下时,选用适龄栽培种,先将菌种袋(瓶)用消毒剂(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擦拭消毒,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4.5发菌期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棒置于低于201x弱散射光的培养室进行养菌培养,控制室温20℃~25℃,空气相对湿度60%,按“井”字形堆放。注意及时翻堆和通风降温。接种15d后进行第一次翻堆,30d后第二次翻堆,剔除杂菌感染菌棒,并采取通风降温等措施,控制室内温度,以免闷堆烧菌。经过40d~50d养菌菌棒内菌丝即可长满。在适宜出菇的温度条件下,长满菌丝的菌棒再过10d~20d后熟即可进行出菇期管理。
4.6第一次出菇期管理
4.6.1挖口菌
菌棒搬入出菇场地,在菌棒中部或菌丝浓密健壮处挖割出一个直径约2cm、深约1cm的圆形割口,并刮去割口处的少许培养料,促使菌丝恢复和原基形成。4.6.2原基培养
将挖口搔菌后的菌棒单层排放在地面,放下大棚四周的塑料薄膜或在菌棒上盖好塑料薄膜,保持每天通风,此时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70%车给予501x1001x光照,控制温度15℃~22℃,菌棒经7d~10d的培养,菌棒的圆形割口处产生菌丝扭结,形成灰白色褶皱凸起原基。4.6.3出菇管理
随着原基的生长而逐渐增大通风量、提高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0%、温度15℃~20℃、光照强度2001x~5001x,促使原基生长且上面有水珠形成,原基表面形成蜂伏不断分化,颜色由灰白变成深褐色或者灰黑色,继而长成子实体,成熟后即可采收。4.6.4采收
当灰树花菌盖由灰白色变为灰褐色,背面有许多点状小孔形成即为成熟,以点状小孔刚形成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掌托住子实体基部,两指间夹住基蒂,边旋转边托起,使整丛子实体完整摘下,去除基部杂质后可销售或经加工出售。灰树花产品质量要求按NY/T446规定执行。4.6.5采收后菌棒管理
DB42/T18402022
第一次出菇后的菌棒就地堆放在出菇棚或者堆放在避雨、阴凉、干净、通风场地,按“井”字形堆放,进行养菌修复、安全越夏或者越冬管理,待第二次出菇。4.7第二次出菇期管理
4.7.1栽培环境及覆土土壤处理
在进行第二次出菇栽培之前,清理栽培棚内外及四周的杂草和其它废弃物,喷洒农药进行杀虫杀菌,在四周和哇沟内撒生石灰,每100m用量为25kg。覆土用土可选用沙性的山表土或田表土,土壤颗粒大小为1cm以下,在覆王前15d进行王处理,喷洒农药进行条虫杀菌,并调节pH6.5,所有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10和NY/T393的规定。4.7.2出菇整
在菇棚内整哇,挖阴哇。哇深18cm~20cm,以保证上面一层菌棒有2/3高于地面为准;哇宽100cm~120cm,以摆放2个~3个菌棒长度尺寸为准,可根据出菇棚的宽度调整摆放2个或3个菌棒为一哇:唯长以菇棚的长度为准。走道宽60cm~70cm,挖好后向睦内一次性给足水分。4.7.3划袋及菌棒摆放
将第一次出菇后安全越夏或越冬的菌棒搬至出菇棚,划袋二次出菇。从菌棒中部沿纵向划开长25cm、宽10cm的菌袋,让栽培料裸露出来。一个菌棒紧靠一个菌棒横向排放于哇沟内,上下叠放2层,上下左右菌棒呈“品”字型摆放,下面一层划口向上,上面一层划口向下,将各个菌棒划口裸露处对接。4.7.4覆土
在摆好的下面一层菌棒之间缝隙和菌棒两头进行覆土,用土填实,然后再摆放上面一层。上层菌棒摆放完毕后,菌棒与菌棒之间缝隙和菌棒两头进行覆土,用土壤填实,最后将睦整个覆土,保证上面层菌棒有1cm~2cm土壤覆盖
4.7.5出菇管理
覆土后及时放下大机血周的塑料薄膜,棚内空气湿度80%~90%、温度15℃~20℃。一次性给足水后保持哇面湿润,当覆土层堂干白色时向哇面喷雾状水,土壤水分60%~65%,光线控制在201x501x。覆土后30d~45d左右,拔开覆层,到菌棒有菌丝大量扭结,快形成原基时,清除哇表面覆盖的覆土层,使上面一层菌棒有2/3裸露在外详用水清洗上面一层菌棒裸露出来的表面,使其干净。10d~15d后,即可看到呈球状的灰白色原基形成,格光照强度从2001x5001x逐渐增加,促使原基生长,息服务平台
表面形成蜂窝状,颜色由灰白转变成灰黑色,不断分化出菇4.7.6采收
同本文件4.6.4采收。
5病虫害防治
5.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农药在无菇期限量在地面环境或覆土使用并严格执行GB/T8321.10和NY/T393的规定,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有机磷农药。4
5.2主要病虫害
5.2.1主要病害
DB42/T1840-2022
病害包括真菌、细菌等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和畸形菇、原基不分化死亡等生理性病害。5.2.2主要虫害
双翅目害虫:瘦蚊、多菌蚊等。食用菌其他害虫:线虫、螨虫、等5.3防治方法
5.3.1农业防治
选用高抗逆性品种,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把好栽培基质质量关,规范生产操作规程,营造适宜的出菇环境,减少杂菌污染和虫害发生。5.3.2物理防治
5.3.2.1可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诱杀害虫。5.3.2.2保持出菇场地清洁卫生,定期灭虫,及时清理出菇后的废菌棒以及污染的菌棒,运离出菇房无害化处理。
5.3.3生物化学防治
宜采用广谱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处理土壤,杀灭真菌病害以及线虫、螨虫、等害虫。防治药物和使用方案参见附录A。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DB42/T1840—2022
附录A
(资料性)
灰树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表A.1给出了灰树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表A.1灰树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分类
真菌性病害
病虫害名称病原物名称
褐腐病
黑斑病
枯萎病
青霉病
绿霉病
细菌性病害湿斑病
疣孢霉菌
轮枝霉
镶孢霉
危害特点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斑点,寄生于子实体中使子实体畸型,发出臭味;子实体生长的中后期被侵染,轻则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突起,重则在菌盖和菌基根下部出现自色毛状菌丝,褐腐死亡。一般不侵染菌丝体,只侵染子实体,子实体染病先在菌盖上产生许多针头大小不规则的褐色点,潮湿条件下长出白色霉状物,轮枝霉菌广泛存活于土壤及空气中,通过菇蝇、螨类传播,也可黏附于土壤、工具及人体等各处传播。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利用溴氧杀菌(在
菊袋生产、菇房处理上应用)
紫外线、太阳光曝晒(对生产
用各器具、材料进行处理)、
侵染初期常生长于袋口及菌棒表面,出菇阶段致使幼菇菌盖部分色泽变暗,绵软,停止生长,菌髓部萎缩变褐干腐,如与木霉交叉感染,危害更大。热力处理(如高温消毒、巴氏
消毒技术)、空气过漏等技术,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生物
防治:利用枯草芽胞杆菌可湿
主要是污染培养料,发生初期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性粉剂、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粉剂或大蒜提取液喷施,连续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斑,且迅速蔓延。侵染到子实使用2次~3次。体,病菇停止生长,有时引起幼小的菇蕾枯死,死已菇蕾或老菇根上可长出蓝绿色或淡蓝色的粉状爵层。
发生初期为白色绒毛状,柔似正常菌丝,抑制灰树木霉
芽孢杆菌
花菌丝萌发;若萌发后染病,见菜2消退:子实体发病,则停止生长,基部腐烂、侄伏,有请兰部位长出绿色霉层。
可选年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特征为暗灰色、黏液样,有强烈的污移气味,常因培养基和接种工具灭菌不彻底而感染病菌,还可通过土壤、昆虫和人工操作等途径传播病菌。600倍液、2%1春雷霉素水剂
500倍液喷施,连续使用2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