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FZ/T 01136-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01136-2016

中文名称: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xtiles—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Mixtures of carbon fibre and certain other fibre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6-10-22

实施日期:2017-04-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纺织品 定量 化学分析 碳纤维 某些 纤维 混合物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产品>>59.080.01纺织产品综合

中标分类号:纺织>>纺织综合>>W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16.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赵洁、刘敏华、斯颖、蔡佳仕、江创生、隋阳华、刘明、俞洁、洪炳财

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广东省揭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管部门: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 209/SC 1)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碳纤维与其他纤维二组分混合物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碳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棉,亚麻,粘胶纤维等)、蛋白质纤维(桑蚕丝,羊毛等)、合成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芳纶1313、芳纶1414)的二组分混合物。


标准图片预览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FZ/T 01136-2016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标准内容

ICS 59.08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bzxz.net
FZ/T01136—2016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Textiles-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Mixtures of carbon fibre and certain other fibres2016-10-22发布
活6:专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17-04-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FZ/T01136—2016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会(SAC/TC209/SC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广东省揭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洁、刘敏华、斯颖、蔡佳仕、江创生、隋阳华、刘明、俞洁、洪炳财。立民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FZ/T01136—2016
警告一一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贵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碳纤维与其他纤维二组分混合物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碳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棉,亚麻,粘胶纤维等)、蛋白质纤维(桑蚕丝,羊毛等)、合成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芳纶1313、芳纶1414)的二组分混合物。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10.1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部分:试验通则3样品前处理
将试样放在索氏萃取器内,用丙酮萃取3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停止加热后,立即将试样转移至不低于80℃热水中浸泡3min,轻微搅拌,浴比为50:1。再依次用热水和冷水冲洗干净后,干燥,4碳纤维与纤维素纤维的二组分混合物(75%硫酸法)4.1原理
用75%(质量分数)硫酸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溶解纤维素纤维,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碳纤维占其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纤维素纤维的百分含量。4.2试剂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4.2.1和4.2.2规定的试剂。4.2.175%(质量分数)硫酸溶液取浓硫酸1000mL(20℃时密度p=1.84g/mL),缓慢加人到570mL水中,冷却至室温。硫酸溶液浓度范围允许在73%~77%(质量分数)之间。4.2.2稀氨水溶液
取80mL浓氨水(密度β=0.880g/mL),用水稀释至1L。4.3设备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4.3.1和4.3.2规定的设备。1
FZ/T01136—2016
4.3.1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不少于500mL。4.3.2加热设备,可以保持温度在(50士5)℃。4.4试验步骤
把准备好的试样放人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人200mL硫酸溶液(4.2.1),盖上瓶塞,振荡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后,将烧瓶保持(50士5)℃放置1h,每隔10min振荡一次。用已知干燥质量的玻璃砂芯埚过滤,用少量硫酸(4.2.1)将剩余纤维洗涤到玻璃埚中,真空抽吸排液,再依次用水清洗、稀氨水(4.2.2)中和,然后用水连续清洗不溶纤维。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最后,将埚和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4.5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按GB/T2910.1规定。碳纤维的d值为1.00。5碳纤维与蛋白质纤维(羊毛,桑蚕丝等)的二组分混合物(次氯酸钠法)5.1原理
用次氯酸钠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溶解蛋白质纤维,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碳纤维占其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蛋白质纤维的百分含量5.2试剂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5.2.1和5.2.2规定的试剂。5.2.1次氯酸钠溶液
在1.0mol/L.的次氟酸钠溶液中加人氢氧化钠,使其含量为(5土0.5)g/L。此溶液可用碘量法滴定,使其浓度在0.9mol/L~1.1mol/L。5.2.2稀乙酸溶液
取5mL的冰乙酸,用水稀释至1L。5.3设备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5.3.1和5.3.2规定的设备。5.3.1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为250mL。5.3.2振荡装置。
5.4试验步骤
将准备好的试样放人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人100mL次氯酸钠溶液(5.2.1),经充分润湿后,在室温下剧烈振荡40min。用已知干燥质量的玻璃砂芯埚过滤,用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将剩余纤维洗涤到玻璃埚中,真空抽吸排液,再依次用水清洗、稀乙酸溶液(5.2.2)中和,然后用水连续清洗不溶纤维。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最后,将埚和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5.5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按GB/T2910.1规定。碳纤维的d值为1.00。2
6碳纤维与聚酰胺纤维的二组分混合物(甲酸法)6.1原理
FZ/T01136-2016
用甲酸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溶解聚酰胺纤维,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碳纤维占其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聚酰胺纤维的百分含量。6.2试剂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6.2.1和6.2.2规定的试剂。6.2.180%(质量分数)甲酸溶液(p=1.19g/mL)将880mL的90%(质量分数)甲酸(p=1.20g/mL)用水稀释至1L;也可用780mL的98%~100%(质量分数)甲酸(p=1.22g/mL)用水稀释至1L。甲酸溶液的浓度应在77%~83%(质量分数)范围内。注:80%(质量分数)甲酸溶液p=1.186g/mL。6.2.2稀氨水溶液
取80mL浓氨水(p=0.88g/mL),用水稀释至1L,6.3仪器
使用GB/T2910.1规定的和以下设备: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为250mL。
6.4试验步骤
将准备好的试样放入三角烧瓶中,每克试样加入100mL甲酸溶液(6.2.1),盖上瓶塞,振荡烧瓶将试样充分润湿,在室温下放置15min,并不时摇动。用已知干燥质量的玻璃砂芯埚过滤,用少量甲酸溶液将残留物洗涤到玻璃中,真空抽吸排液,再依次用甲酸溶液(6.2.1)、热水清洗残留物,再经稀氨水(6.2.2)中和,然后用水连续清洗不溶纤维。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最后,将埚和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6.5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按GB/T2910.1规定。碳纤维的d值为1.00。7碳纤维与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和芳纶1313的二组分混合物(浓硫酸法)7.1原理
用浓硫酸(p=1.84g/mL)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溶解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芳纶1313,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碳纤维占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和芳纶1313的百分含量。7.2试剂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7.2.1、7.2.2和7.2.3规定的试剂。3
FZ/T01136—2016
7.2.1浓硫酸(p=1.84g/mL)
7.2.250%(质量分数)硫酸溶液取浓硫酸400mL(20℃时p=1.84g/mL),缓慢加入到500mL水中,冷却至室温,用水稀释至1 L。
7.2.3稀氨水溶液
将80mL浓氨水(p=0.880g/mL)加水稀释至1L。7.3仪器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7.3.1和7.3.2规定的设备。7.3.1烧杯,容量为250mL。
7.3.2平头玻璃棒。
7.4试验步骤
将准备好的试样放人烧杯中,每克试样加人50mL浓硫酸(7.2.1),在室温下放置10min,并不断用平头玻璃榉揽拌试样。溶解织物时,可用玻璃将其轻压在瓶壁上,以利于去除溶解物。用已知干重的玻璃砂芯蜗过滤溶液。在烧杯中重新加入50mL浓硫酸(7.2.1),重复以上操作。将烧杯中的残留物倒人玻璃砂芯邯埚内,转移纤维残留物时用玻璃棒辅助。如有必要,加少量浓硫酸(7.2.1)洗掉附着在瓶壁上的纤维。倒空或换掉抽滤瓶后,依次用50%硫酸溶液(7.2.2)、水清洗,再经稀氨水(7.2.3)中和,然后用水连续清洗不溶纤维。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最后,将璃和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7.5
5结果的计算和表宗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按GB/T2910.1规定。碳纤维的d值为1.00。8碳纤维与芳纶1414的二组分混合物(加热次氯酸钠法)8.1原理
用加热次氟酸钠溶液在规定条件下溶解芳纶1414,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碳纤维占其混合物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芳纶1414的百分含量。8.2试剂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8.2.1和8.2.2规定的试剂。8.2.1次氯酸钠溶液
在1.0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其含量为5g/L士0.5g/L。此溶液可用碘量法滴定,使其浓度在0.9mol/L~1.1mol/L。8.2.2稀乙酸溶液
取5mL的冰乙酸,用水稀释至1L。4
8.3设备
使用GB/T2910.1和本标准8.3.1和8.3.2规定的设备。8.3.1具塞三角烧瓶,容量为250mL。8.3.2加热装置。
8.4试验步骤
FZ/T 01136—2016
把准备好的试样放人烧瓶中,每克试样加人150mL的次氮酸钠溶液(8.2.1),振荡烧瓶使试样充分润湿,盖上表面血,放在加热装置(8.3.2)上,待溶液沸腾开始计时30min,期间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纤维浸人溶液中,关闭加热装置(8.3.2)。待冷却后,用已知干燥质量的玻璃砂芯埚过滤,用次氯酸钠溶液(8.2.1)将残留物清洗到埚中。真空抽吸排液,再依次用水清洗,用稀乙酸溶液(8.2.2)中和,然后用水连续清洗不溶纤维。每次洗涤先重力排液再抽吸排液。最后,将埚和剩余纤维烘干、冷却、称重。8.5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结果的计算和表示按GB/T2910.1规定。碳纤维的d值为1.01。精密度
对均匀的纺织材料混合物,在95%置信水平下,本方法测试结果的置信界限不超过士1。10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的要求按GB/T2910.1规定。5
FZ/T01136-2016
打印H期:2017年3月28日F002AA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
行业标推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碳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FZ/T01136—201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网址www.spc.net.cn
总编室:(010)68533533
发行中心:(010)51780238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推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
印张0.75字数12千字
2017年3月第一版2017年3月第一次印刷书号:155066·2-31366定价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101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