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261-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261-2015
中文名称: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facility 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observation-Heliogreenhouse and Plastic tunnel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15-01-26
实施日期:2015-05-01
作废日期:2023-06-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设施
农业
小气候
观测
规范
日光温室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5-05-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薛晓萍、李楠、李鸿怡、陈辰
起草单位:山东省气候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小气候观测的技术要求,包括设施选择和仪器布设,观测项目、时制与日界,观测仪器要求,观测仪器按照与维护,数据采样与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小气候观测。
标准内容
ICS 07. 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261—2015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料大棚
日光温室和塑
Specifications for facility 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observationHeliogreenhouse and Plastic tunnel2015-01-26发布
中国气象局发布
2015-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施选择和仪器布设
观测项目、时制与日界
观测仪器要求bZxz.net
观测仪器安装与维护
数据采样与记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数据文件格式设施结构参数
设施内作物生长与灾情记录
设施生产管理记录
QX/T261—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气候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晓萍、李楠、李鸿怡、陈辰。QX/T261-2015
1范围
QX/T261—2015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本标准规定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小气候观测的技术要求,包括设施选择和仪器布设,观测项目、时制与日界,观测仪器要求,观测仪器安装与维护,数据采样与记录。本标准适用于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小气候观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X/T61-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设施农业小气候facilityagriculturalmicroclimate由设施结构及设施内空气、土壤与作物群体间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不同于设施外的环境条件。一般用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表征。3.2
日光温室heliogreenhouse
以太阳辐射为能量来源,东、西、北三面为围护墙体,南坡面以塑料薄膜覆盖,主要用于果蔬生产的设施。
塑料大棚plastictunnel
以竹木、钢架等为支撑,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主要用于果蔬生产的拱形设施。4设施选择和仪器布设
4.1设施选择
4.1.1用于小气候观测的日光温室应在当地具有代表性,东西长度60m~100m、南北跨度6m~10m、高度3m~5m,结构坚固耐用。4.1.2用于小气候观测的塑料大棚应在当地具有代表性,南北长度40m~100m、东西跨度6m~12m、高度2m~4m,结构坚固耐用。4.2仪器布设
4.2.1日光温室小气候观测仪器布设位置,应选择在日光温室内东西长度的中间、南北跨度自南向北作物种植区2/3的位置。
QX/T261—2015
4.2.2塑料大棚小气候观测仪器布设位置,应选择在塑料大棚内中心点位置。5观测项目、时制与日界
5.1观测项目
观测项目包括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观测时制与日界
5.2.1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观测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5.2.2
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观测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观测仪器要求
应由能够自动观测、存储和传输小气候要素的仪器组成,包括采集器、传感器、电源等6.2功能
应具备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小气候要素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等功能。6.3技术性能
采集器对数据采样、存储及传输应达到下列要求:6.3.1
采样时钟误差每月不超过30秒;a)
存储3个月以上的观测数据;
具备无线通信传输功能,同时可以连接有线设备;预留现场总线接口和新增观测要素传感器接口。6.3.2
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分辨力、准确度、平均时间和采样频次等技术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传感器技术性能要求
测量要素
空气相对湿度
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二氧化碳浓度
测量范围
-50℃~+50℃
0%~100%
-50℃~+80℃
0W/m2~2000W/m2
0μmol/(s·m2)~2000μmol/(s·m2)0ppm~2000ppm
分辨力
μmol/(s·m2)
准确度
±4%(≤80%)
±8%(>80%)
±5ppm
平均时间
(分钟)
采样频次
(次/分钟)
QX/T261—2015
6.3.3电源应具备高稳定性,宜使用光伏发电,且蓄电池容量应满足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器正常工作7天以上。采用市电的站点,可对备用电池浮充电。6.3.4观测仪器使用的软件应符合QX/T61一2007的规定。7观测仪器安装与维护
仪器安装
仪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仪器支架设于作物行间,架壁延伸方向平行于作物种植行,并保持观测位置及其周围作物的自然生长状态;
传感器安装应符合表2的要求;
易于维修拆装;
符合仪器安装技术手册的要求。表2传感器安装要求
气温传感器
空气相对湿度传感器
0cm地温传感器
10cm、20cm地温传感器
40cm地温传感器
辐射传感器
二氧化碳分析仪
采集器箱
安装要求
高度150cm
高度150cm
感应部分一半埋入土中
深度10cm、20cm
深度40cm
支架高度200cm
高度150cm
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
电缆架设应穿人电缆管内,且不能空中架设。观测仪器采取下列雷电防护措施:允许误差
±10cm
基准部位
感应部分中心
感应部分中心
感应部分中心
感应部分中心
感应部分中心
支架安装面底座南北线
进气口
若采用光伏发电,光伏电源线应采取屏蔽措施,金属屏蔽层与采集器外壳可靠电气连接;若采用市电供电,电源线宜采用金属铠装电缆或穿钢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应不小于15m,电b)
缆金属外皮或金属管应与采集器外壳可靠电气连接;c)
采集器线路板应采取屏蔽措施,将采集器外壳与观测仪器支架可靠电气连接,必要时可采取双层屏蔽。
7.2仪器维护
观测仪器应进行下列维护:
检查各要素传感器的位置、电路连接情况;a)
检查仪器运行情况;
对传感器、采集器和整机进行现场年检和计量检定;针对检查情况进行实时维护,并记人值班日志。d)
QX/T261—2015
8数据采样与记录
数据采样
观测数据采样由采集器实现,顺序为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采样速率为每分钟6次,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余下的4次为有效采样值;瞬时值均为每分钟内有效采样值的算术平均;极值均从瞬时值中选取。观测数据文件格式见附录A8.2
设施结构参数记录
设施结构参数主要包括用于观测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长度、跨度、高度、覆盖材料及墙体材料等。设施结构参数记录项目和单位参见附录B。8.3设施内作物生长与灾情记录
在进行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时,应同时记录设施内作物生长与受灾情况。作物生长与灾情观测记录项目、单位参见附录C。
8.4设施生产管理记录
设施生产管理记录包括逐日揭帘时间、盖帘时间、通风开始时间、通风结束时间、通风口开度和灌溉情况。设施生产管理记录项目和单位参见附录D。4
A.1文件命名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数据文件格式QX/T261—2015
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数据文件包括:设施农业小气候温湿度观测数据文件、辐射观测数据文件、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文件,其文件名分别为:Z_AGME_I_NSnnn_YYYYMMDDHHmmSS_O_CLIFTM[--CCr].txt,Z_AGME_I_NSnnn_YYYYMMDDHHmmSS_O_RAD_FTM[-CCr].txt和Z.AGME_I_NSnnn_YYYYMMDDHHmmSS_O_SPO_FTM[-CCa].txt。文件名格式说明如下:
a)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b)AGME:固定代码,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指示码;I:固定代码,表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c)
NSnnn:测站区站号,统一编码,其中“N”为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固定标识符;“S”为全d)
国各省(市、自治区)代码,由数字0”~“9”和英文字母“A”~“Z”组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代码表见表A.1;“nnn”为台站编号,由三位数字组成,若位数不足高位补“o”,各省统一编号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北京时)。其中:YYYY为年,4位;e)
MM为月,2位;DD为日,2位;HH为小时,2位,mm表示为分钟,2位;SS为秒,2位;在“年月日时分秒”中,若位数不足高位补“0”;f)
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g)
CLI: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设施农业小气候温湿度观测数据文件;h)
RAD: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设施农业小气候辐射观测数据文件:i)
SP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设施农业小气候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文件;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j)
CCr:资料更正标识,可选项。对于某测站(由NSnnn指示)已发观测资料进行更正时,文件名k)
中必须包含资料更正标识字段。CC为固定代码;取值为AX,X=A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一次更正;X=B时,表示对该站某次观测的第二次更正;其余依此类推,直至二X;1)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