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24020-202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24020-2022
中文名称:毛针织服装面料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Wool knitted fabrics for garments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22-04-08
实施日期:2022-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针织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产品>>59.080.30纺织物
中标分类号:纺织>>针织>>W63针织品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6页
标准价格:22.0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陆林辉、曾剑明、高海燕、周双喜、管明强、徐丽琴、赵志华、杨秀月
起草单位:浙江三德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市阿尔法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安徽和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毛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9/SC 3)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文件规定了毛针织服装面料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
本文件适用于鉴定纯羊毛和含羊毛30%及以上的毛混纺针织服装面料的品质,其他动物毛纤维针织服装面料可参照执行。
标准内容
ICS59.080.30
Ccs w 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24020-2022
代替FZ/T24020—2013
毛针织服装面料
Woolknitted fabricsforgarments2022-04-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标准出版社
联量登行优
2022-10-01实施
FZ/T24020—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FZ/T24020--2013《毛针织服装面料》,与FZ/T24020—201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3年版的第1章);补充和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13年版的第2章);补充和完善了安全性要求(见4.1,2013年版的4.1);c)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修改了分等规定(见4.2,2013年版的4.2);修改了内在质量要求(见4.3,2013年版的4.3);修改了外观质量的要求(见4.4,2013年版的4.4);修改了试验方法(见第5章,2013年版的5.1、5.2、5.3);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6章,2013年版的5.4、5.5、5.6);修改了包装和标志的规定(见第7章,2013年版的第6章);修改了附录A的规定(见附录A,2013年版的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毛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三德纺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市阿尔法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安徽和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陆林辉、曾剑明、高海燕、周双喜、管明强、徐丽琴、赵志华、杨秀月。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FZ/T24020—2013;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范围
毛针织服装面料
FZ/T24020-2022
本文件规定了毛针织服装面料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本文件适用于鉴定纯羊毛和含羊毛30%及以上的毛混纺针织服装面料的品质,其他动物毛纤维针织服装面料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2910(所有部分)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GB/T3920
GB/T3922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色牢度试验
纺织品
耐汗渍色牢度
GB/T4666
纺织品
织物长度和幅宽的测定
GB/T4802.3
GB/T4841.3
GB/T5296.4
GB/T5711
GB/T5713
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起球箱法染料染色标准深度色卡2/1、1/3、1/6、1/12、1/25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色牢度试验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纺织品
纺织品
GB/T7742.1
GB/T8170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
织物胀破性能第1部分:胀破强力和胀破扩张度的测定液压法
纺织品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427—2019
GB/T8629—2017
GB/T863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纺织品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GB/T12490—201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GB/T14801
GB/T16988
GB18401
机织物与针织物纬斜和弓纬试验方法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29862
GB31701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T38015
FZ/TO1026
纺织品
氨纶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定量化学分析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多组分纤维混合物FZ/T01057(所有部分)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FZ/T01101
FZ/T01112
FZ/T20008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测定物理法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蚕丝与羊毛或/和羊绒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毛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FZ/T24020—2022
FZ/T20021
织物经汽蒸后尺寸变化试验方法FZ/T30003
麻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显微投影法FZ/T80007.3使用粘合衬服装耐干洗测试方法:粗梳毛针织品起球标准样照
GSB16-2922
GSB16-2923精梳毛针织品起球标准样照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毛针织服装面料
woolknittedfabricsforgarments采用毛纺纱线或毛纺纱线与其他类别纱线结合,经针织机织造加工制成的针织服装面料。4技术要求
安全性要求
毛针织服装面料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应符合GB18401的规定;用于婴幼儿及儿童的面料应符合GB31701的规定。
4.2分等规定
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4.2.2
品等以批为单位,按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项检验结果评定,并以其中最低一项定等。内在质量要求
内在质量的评等按物理指标和染色牢度的检验结果中最低一项定等。物理指标按表1规定评等。
纤维含最/%
幅宽偏差/cm
单位面积质量偏差率/%
胀破强力*/kPa
水洗尺寸变化率,/%
干洗尺寸变化率\/%
轻薄类面料
其他面料
物理指标要求
分等要求
优等品
-4.0~+4.0
-3.0~+1.0
一等品
按GB/T29862规定
合格品
-8.0~+8.0
汽蒸尺寸变化率/%
起球\/级
物理指标要求(续)
优等品
-3.0~+1.0
注1:轻薄类面料指单位面积质量≥120g/m,≤200g/m2的面料。注2:弹力织物是指含有弹性纤维的织物或罗纹织物。“超轻薄类(单位面积质量<120g/m\)或镂空类面料不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仅考核可水洗的产品。·干洗尺寸变化率仅考核可干洗的产品,d尺寸变化率(包括水洗和干洗)不考核弹力织物的横向。“不考核镂空、长浮线、拉毛等特殊工艺产品。4.3.3染色牢度的评定等级按表2规定执行。表2
染色牢度指标要求
分等要求
一等品
FZ/T24020-2022
合格品
-5.0~+2.0
单位为级
分等要求
优等品
耐洗色牢度*
耐干洗色牢度
耐水色牢度
耐汗溃色牢度
耐摩擦色牢度
耐光色牢度
干摩擦
湿摩擦“
一等品
合格品
染色深度按GB/T4841.3,颜色深于1/12染料染色标准深度为深色,颜色不深于1/12染料染色标准深度为浅色。*耐洗色牢度仅考核可水洗的产品。耐干洗色牢度仅考核可干洗的产品。“具有起绒、植绒、磨毛风格面料、深色面料的耐湿摩擦色牢度优等品和一等品指标允许比本文件降半级。3
FZ/T24020—2022
4.4外观质量要求
4.4.1实物质量
实物质量系指呢面、手感、色泽、颜色。检验时逐批比照封样进行评定,符合封样者为合格产品。封样以合同约定为准。
同批同色号匹与匹之间色差不低于4级。优等品同一匹面料头与尾色差不低于4-5级,边与中央色差不低于4-5级;一等品同匹面料头与尾色差不低于4级,边与中央色差不低于4级。封样与大货的色差宜在合约中规定。
注:面料净长每匹不短于20m,净长25m及以上的可由两段组成,但最短一段不短于5m。拼匹时,两段织物应品等相同,色泽一致。
优等品的纹路歪斜≤3%,一等品≤4%,合格品≤5%。4.4.2外观症点
4.4.2.1外观疵点按其出现状态不同,分局部性外观疵点和散布性外观疵点两种,分别予以结辫。4.4.2.2局部性外观疵点,每100m2面料允许结辫6只,超过规定结辫数量,每辫放尺40cm,在直向20cm范围内不论疵点多少仅结辨一只。4.4.2.3距布头30cm以内不计疵点,局部性外观疵点基本上不开剪,严重影响服用的净长3m的连续性疵点应在工厂内剪除。
4.4.2.4平均净长2m结辩1只时,按散布性外观疵点规定处理。4.4.2.5外观疵点按表3规定,疵点描述参见附录A。表3外观疵点要求
疵点名称
厚薄档、条干不匀
色花、色档
多股、缺股、粗节、细节、紧捻、弱捻纱线接头、草屑、毛粒、毛片
花纹错乱
局部性外观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疵点程度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散布于全匹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撒布全匹
直向40cm及以内
大于4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20cm及以内
散布全匹
结辫规定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瘫点名称
毛针、油针、针
针圈不匀
表3外观疵点要求(续)
症点程度
局部性外观疵点
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斑点
散布性外观斌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油斑、色斑、污斑、锈斑、修补痕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症点
鸡爪印、刮伤印、折痕、中央痕、水印散布性外观疵点
局部性外观疵点
破边/坏边
散布性外观疮点
注1:疵点程度描述按以下或由双方协议确定:明显:不影响总体效果,但能明显感觉到疵点的存在。FZ/T24020-—2022
结葬规定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40cm
大于4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20cm及以内
大于2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40cm及以内
大于40cm,每50cm
明显散布全匹
直向20cm到100cm
大于100cm,每100cm
明显散布全匹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允许有不影
响规定的有
效门幅,其他
不允许
注2:外观疲点中,如遇超出上述规定的特殊情况,可按其对服用的影响程度参考类似症点的结游规定的情处理。注3:疵点长度以最大值计。
5试验方法
5.1取样要求
物理指标试验在以同一品种、原料和工艺生产的总匹数中按表4规定随机取出相应的匹数。凡取5.1.1
样在两匹以上者,各项物理性能的试验结果,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批的评等依据。表4取样数量
一批或一次交的数量/匹
9及以下
50~300
300以上
批量样品的取样数量/匹
总匹数的1%
FZ/T24020-2022
5.1.2色牢度试样以同一原料、品种、同一加工过程、染色工艺配方及色号为一批,或按每一品种每1万米抽1次(包括全部色号),不到1万米也抽1次,每份试样裁取0.2m全幅。5.1.3实物质量、外观疵点的抽样数量按同品种交货匹数的4%随机进行检验,但不得少于3匹。批量在300匹以上时,每增加50匹,加抽1匹(不足50匹的按50匹计)。5.1.4试样应在距大匹两端1.5m以上部位(或1.5m以上开匹处)裁取。裁取时不应歪斜,不应有分等规定中所列举的明显表面疵点。5.1.5每份试样应加注标签,并记录厂名、品名、匹号、色号、批号、取样日期、取样者等,必要时还应记录试样长度等信息。
5.2各单项试验方法
5.2.1安全性要求检验
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按GB18401、GB31701执行。5.2.2内在质量检验
5.2.2.1纤维含量试验按GB/T2910(所有部分)、GB/T16988、GB/T38015、FZ/T01026、FZ/T01057(所有部分)、FZ/T01101、FZ/T01112、FZ/T30003等执行。5.2.2.2幅宽试验按GB/T4666执行。幅宽偏差按式(1)计算,计算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1位小数。
式中:
L幅宽偏差,单位为厘米(cm);
1——实际测量的幅宽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lo——规格标注的幅宽,单位为厘米(cm)。5.2.2.3单位面积质量偏差率试验按FZ/T20008执行。5.2.2.4胀破强力试验按GB/T7742.1执行,试验面积采用7.3cm2(直径30.5mm)。(1)
5起球试验按GB/T4802.3执行,精梳产品翻动14400r,对照精梳毛针织品起球标准样照5.2.2.5
(GSB16-2923)进行评级;粗梳或半精梳产品翻动7200r,对照粗梳毛针织品起球标准样照(GSB16-2922)进行评级。
5.2.2.6水洗尺寸变化率按GB/T8630规定测试,采用GB/T8629一2017,A型标准洗衣机,洗涤程序采用洗涤程序4H,于燥方法采用程序A。如有特殊要求,按双方合约规定执行。5.2.2.7干洗尺寸变化率试验按FZ/T80007.3规定执行,采用缓和干洗法。5.2.2.8汽蒸尺寸变化率试验按FZ/T20021执行。9耐洗色牢度试验按GB/T12490-—2014执行,试验条件为AIS,不加钢珠。5.2.2.9
5.2.2.10耐干洗色牢度试验按GB/T5711执行。耐水色牢度试验按GB/T5713执行。5.2.2.11
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按GB/T3922执行。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按GB/T3920执行。耐光色牢度试验按GB/T8427--2019方法3执行。5.2.2.14
5.3外观质量检验
FZ/T24020--2022
5.3.1检验产品外观疵点时,应将其正面放在与垂直线约成15°角的检验机台面上。在北光下,检验者在检验机的前方进行检验,产品应穿过检验机的下导辊,以保证检验幅面和角度,也可在6001x及以上的等效光源下进行。每台检验机上检验员为2人。5.3.2如有需要,在检验机上应逐匹量计幅宽,每匹不得少于3处。5.3.3检验机规格如下:
车速:14m/min~18m/min;
带有测量长度的装置;
—验布台:宽度大于布幅,长度大于1m,台面平整;一一灯罩内装日光灯:40W×(4只~8只)。5.3.4色差测定:样品被测部位应纹路方向一致,采用北光照射,或用6001x及以上等效光源。入射光与样品表面约成45角,检验人员的视线大致垂直于样品表面,距离约60cm目测,与GB/T250标准样卡对比评定色差等级。
5.3.5纹路歪斜按GB/T14801执行。6检验规则
判定规则
内在质量的判定
内在质量按物理指标和染色牢度的检验结果综合评定,符合对应品等要求的,为内在质量达到该评等标准,否则为不达标。如果所有样本的内在质量合格,则该批产品内在质量合格,否则为该批产品内在质量不合格。其中染色牢度按不同色号分别评定,当某--色号染色牢度不合格时,仅判定该色号的产品不合格。
6.1.2外观质量的判定
外观质量按实物质量和外观疵点综合评定,实物质量和外观疵点均符合相应品等的,为该批产品的外观质量合格,否则为不合格。6.1.3综合判定
6.1.3.1各品等产品如不符合GB18401的要求,或用于婴幼儿及儿童的产品不符合GB31701的要求,均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1.3.2按标注品等,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判定均为合格,则该批产品合格;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有一项判定为不含格,则该批产品不合格。6.2验收规则
供需双方按照本文件进行验收。6.2.11
6.2.2如因检验光线影响外观疵点的程度而发生争议时,以白昼正常北光下,在检验机前方检验为准。6.2.3物理指标原则上不复验,但有下列情况之:·者,可进行复验--次:FZ/T24020-2022
a)3匹平均合格,其中有2匹不合格;b)3匹平均不合格,其中有2匹合格。复试结果,3匹平均合格,其中2匹不合格,或其中2匹合格,3匹平均不合格,为不合格。7包装和标志
7.1包装
包装方法和使用材料,以坚固和适于运输为原则。7.1.1
2每匹产品应正面向里对折成双幅或平幅,卷在纸板或纸管上加防蛀剂,用防潮材料或牛皮纸包好,7.1.2
纸外用绳扎紧。每匹一包。每包用布包装,缝头处加盖布,刷唛头。7.1.3因长途运输而采用木箱时,木箱应干燥,箱内应衬防潮材料。7.2标志
7.2.1包装后,应于明显处标注不易褪色标志。包装唛头宜明显清楚地标出厂名、厂址、品名、规格、等级、出厂批号、包号、毛重、净重、执行标准号和生产日期等信息。7.2.2每匹产品应在反面里端加盖厂名梢印(形式可由工厂自订)。外端加注产品的匹号、长度、等级标志。拼段组成时,拼段处加烫骑缝印。7.2.3产品因局部性疵点结辫时,宜在疵点左边结上线标,并在右布边对准线标用不褪色笔作一箭头。如疵点范围大于放尺范围时,则在右边对疵点上下端用不褪色笔画两个相对的箭头。7.2.4每包宜吊硬纸牌一张标明产品的具体信息,如:品名、品号、匹号、色号、幅宽、毛长、净长、结辫、段数、品等、匹重、降等原因、纤维含量、出厂年月和检验者等。7.2.5产品出厂时的标志除应符合GB/T5296.4的要求外,每包包外宜印刷以下内容:品名、品号、净长、等级、色号、包号、净重。8其他
供需双方另有要求时,可按合约规定执行。8
附录A
(资料性)
外观疵点说明
A.1厚薄档:纱线条干长片段不匀,粗细差异过大,使成品出现明显的厚薄片段。A.2条干不匀:因纱线条干短片段粗细不匀,致使成品呈现深浅不一的云斑。A.3色花:染色时吸色不匀,使成品上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差异。A.4色档:面料由于颜色深浅不一,形成界限者。A.5多股:多纱织物中部分纱线多出后形成的疵点。A.6缺股:多纱织物中部分纱线短缺后形成的疵点。FZ/T24020—2022
A.7粗细节:纱线粗细不匀,在成品上形成针圈大而突出的横条为粗节,形成针圜小而凹进的横条为细节。
A.8紧捻、弱捻:因机器或操作原因形成的捻度偏大或偏小的纱线。A.9纱线接头:在编织、修补等工序中产生的露于产品表面的纱线接头,长度超过1cm者。A.10
草屑、毛粒、毛片:纱线上附有草屑、毛粒、毛片等杂质,影响产品外观者。花纹错乱:板花、拨花、提花等花型错误或花位不正。A.11
破洞:编织过程中由于接头松开或纱线断开而形成的小洞。3毛针:因针舌或针舌轴等损坏或有毛刺,在编织过程中使部分线圈起毛。A.13
油针:在编织过程中加油或换针时在针上沾油污造成的织物呈现纵向黄黑条。漏针:编织过程中针圈没有套上,形成小洞或多针脱散成较大的洞。针圈不勾:因编织不良使成品出现针圈大小和松紧不一的针横档、紧针、稀路或密路状等。油斑、污斑、色斑、锈斑:织物表面局部沾有污渍,包括锈渍、污渍、油污渍、色污等。修补痕:织物经修补后留下的痕迹。鸡爪印、刮伤痕:在加工过程中织物表面产生的疏密不匀的类似鸡爪或者刮伤的不匀纹路。折痕、中央痕:由于缩织或者后整理等原因,织物上留下不易去掉的痕迹。水印:由于煮呢等加工不良,造成面料局部呈现花纹印迹。A.21
破边/坏边:在加工过程中布边被撕豁的现象。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