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FZ/T 12001-2015

中文名称:转杯纺棉本色纱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Cotton rotor spun grey yar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5-07-14

实施日期:2016-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相关标签: 转杯 色纱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纺织和皮革技术>>纺织产品>>59.080.20纱线

中标分类号:纺织>>棉纺织>>W12棉纱、线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FZ/T 12001-2006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12页

标准价格:16.0

出版日期:2016-01-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吴勤霞、赵秀霞、刘建敏、王云侠、陈乃英、陈冶钢、叶戬春、王憬义

起草单位: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双可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归口单位: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

提出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转杯纺棉本色纱产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转杯纺棉本色纱。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FZ/T12001—2006《转杯纺棉本色纱》。
本标准与 FZ/T12001—2006比较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3章分类,将100m 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的计算放入附录 A 中,删除线密度要求内容;
———技术要求中,增加千米棉结(+280%)项目,删去黑板条干均匀度项目,保留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项目;
———单强指标分为起绒纱、机织用纱、针织用纱三大块考核;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指标加严;
———单纱断裂强度、线密度偏差率分优、一、二等指标;
———取消顺降指标考核,按技术要求中最低一项品等评定;
———取样规定作了调整。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双可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勤霞、赵秀霞、刘建敏、王云侠、陈乃英、陈冶钢、叶戬春、王憬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FZ/T12001—1992、FZ/T12001—2006。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98—2008 棉本色纱线
GB/T3292.1 纺织品 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 第1部分:电容法
GB/T3916 纺织品 卷装纱 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
GB/T4743—2009 纺织品 卷装纱 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
FZ/T01050 纺织品 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 电容式
FZ/T10007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
FZ/T10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

标准图片预览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 12001-2015转杯纺棉本色纱

标准内容

ICS59.08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FZ/T12001—2015
代替FZ/T12001—2006
转杯纺棉本色纱
Cottonrotorspungreyyarn
2015-07-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2016-01-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FZ/T12001一2006《转杯纺棉本色纱》。本标准与FZ/T12001一2006比较主要变化如下:FZ/T12001—2015
修改了第3章分类,将100m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的计算放入附录A中,删除线密度要求内容;
技术要求中,增加千米棉结(十280%)项目,删去黑板条干均匀度项目,保留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项目;
单强指标分为起绒纱、机织用纱、针织用纱三大块考核;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指标加严;单纱断裂强度、线密度偏差率分优、一、二等指标;取消顺降指标考核,按技术要求中最低一项品等评定;取样规定作了调整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棉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1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立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奉化市双盾纺织帆布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双可达纺织有限公司、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勤霞、赵秀霞、刘建敏、王云侠、陈乃英、陈冶钢、叶春、王憬义。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FZ/T12001—1992、FZ/T12001—2006-Www.bzxZ.net
1范围
转杯纺棉本色纱
FZ/T12001—2015
本标准规定了转杯纺棉本色纱产品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本标准适用于转杯纺棉本色纱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98—2008棉本色纱线
GB/T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GB/T3916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FZ/T010504
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FZ/T10007
FZ/T10008
3产品分类、标记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标志与包装3.1转杯纺棉本色纱以线密度分类。3.2转杯纺棉本色纱原料棉的代号为C,起绒纱代号为Q。3.3转杯纺棉本色纱标记时,原料代号在线密度前标明,起绒纱在线密度后标明3.4转杯纺以“OE”表示。应标记在原料代号前面。示例:转杯纺棉本色纱起绒纱线密度为27.8tex,应写为OEC27.8texQ4要求
4.1项目
转杯纺棉本色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十280%)、十万米纱疵等7项指标4.2分等规定
同一原料、同一工艺单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4.2.1
4.2.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指标者为等外品4.2.3转杯纺棉本色纱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并按其结果评定转杯纺棉本色纱的品等。
FZ/T12001—2015
3技术要求
转杯纺棉本色纱技术要求按表1规定表1转杯纺棉本色纱技术要求
线密度
公称线密度
14.1~16.0
16.1~21.0
21.1~26.0
26.1~31.0
31.1~34.0
34.1~42.0
42.1~60.0
89.1~192.0
偏差率/
线密度
变异系
单纱断裂强度/(cN/tex)
起绒纱
机织用纱
针织用纱
单纱断裂
强力变异
系数/%
条干均
勾度变
异系数/%
千米棉结
(+280%)/
(个/km)
十万米
纱疵/
(个/105m)
5试验方法
试验条件
各项试验应在各方法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进行。5.2试样和取样
FZ/T12001—2015
从检验批次中随机抽取20个筒纱,各项目所需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按表2规定,若检验批中的筒纱数小于20个,则全部抽取作为样品。表2转杯纺棉本色纱各项目样品数量及试验次数的规定项目
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断裂强度、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十万米纱症疵
线密度变异系数、线密度偏差率试验筒子数/个
每筒试验次数
总次数
摇取绞纱长度应按GB/T4743一2009规定执行,其中线密度变异系数采用程序1,线密度采用程序3。公称线密度的100m标准质量和标准干燥质量按附录A计算,线密度偏差率将烘干后的绞纱折算至100m质量,并按式(1)计算:m-md×100%
式中:
线密度偏差率;
“100m\试样实测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100m\试样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5.4
按GB/T3916规定执行。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80%)试验5.5
按GB/T3292.1规定执行。
5.6十万米纱症试验
按FZ/T01050规定执行,十万米纱疵结果用A3十B3十C十Dz之和表示。5.7试验结果的表示
(1)
批纱线的各种试验结果是由该种试验的全部试验值的计算结果表示,各种试验结果的计算精确度,除已规定者外,按表3规定执行。FZ/T12001—2015
单纱断裂强度/(cN/tex)
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
线密度变异系数/%
线密度偏差率/%
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
千米棉结(十280%)/(个/km)十万米纱疵/(个/105m)
百米质量(每批平均)/(g/100m)平均线密度/tex
折算质量用回潮率/%
检验规则
表3计算值的数值修约位数规定
保留小数位数
按FZ/T10007规定执行,其中成包净重验收按GB/T398一2008规定执行。标志和包装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用户对本标准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附录
(规范性附录)
转杯纺棉本色纱百米质量的计算A.1
转杯纺棉本色纱公定回潮率为8.5%FZ/T12001—2015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g)按式(A.1)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A.2
式中:
-100m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 A.1)
100m纱线的标准干燥质量(g)按式(A.2)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位A.3
式中:
100m纱线标准干燥质量,单位为克(g);纱线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公定回潮率,%。
......(A.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