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 20688-1998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工业电子出版社
页数:19页
标准价格:16.0 元
出版日期:2004-04-19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刘云江、张长根、崔曙耀
起草单位:电子工业部第54研究所
归口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
标准简介
本规范规定了陆军战术C3I系统的通用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及交货准备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陆军集团军战术C3I系统的研制、生产和交验,其它军兵种类同的C3I系统的可参照使用。 SJ 20688-1998 陆军战术C3I系统通用规范 SJ20688-199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FL0134www.bzxz.net
SJ20688—1998
陆军战术C3I系统通用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army tactical c3I systems1998-03-18发布
199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批准1范图
1.1主题内容
1.2适用范围
2引用文件
3要求
3.1合格鉴定
可靠性
3.4结构与载体·
3.5通用化、标推化
3.6维修性
运输性
性能特性
安全性
环境要求
电磁兼容性
表面状况与颜色
产品的标志和代号
3.14外观质量
4质量保证规定
检验责任
4.2检验、验收阶段划分
4.3环境条件
4.4检验方法·
4.5其他有关要求
5交货准备
5.1封存和包装
5.2运输、贮存和标志
6说明事项
预定用途
订货文件内容
KAoNrKAca-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陆军战术C3系统通用规范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army tactical c'I systens1.1主题内容
SJ20688—1998
本规范规定了陆军战术C3I系统的適用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及交货准备等内容。
1.2适用范圈
本规范适用于陆军集团军战术C系统的研制、生产和交验,其它军兵种类同的CI系统也可参照使用。
2引用文件
GB146.1--83标准轨距铁路和车辆界限GB190--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1589—89汽车外廓尺寸界限
GB5081-~85电子产品现场工作可靠性,有效性和维修性数据收集指南GB6279一86车辆、机动船和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装置无线电干扰特性和测量方法及允许值
GB6993一86系统和设备研制生产中的可靠性程序GB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GB/T14691—93技术制图字体
GB 7—84微波辐射安全限值
5厢式车通用技术条件
GJB 79-—85
GJB150—86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GJB151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GJB152A—97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量GJB368.287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维修性的基本要求GJB437—88军用软件开发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1998-03-18发布1998-05-01实施
SJ 20688-1998
GJB438--88军用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JB439-88军用软件质量保证规范GJB450--88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级GJB476-—88生活区微波辐射测量方法GJB870-90军用电子设备方舱通用规范GJB899--90可靠性鉴定与验收试验GJB900--90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GJB1001—90作业区超短波辐射测量方法超短波辐射作业区安全限值
GJB 1002—90
GJB 1149--91
GJB 1151--91
自动化指挥系统检验、验收规则雷达对抗设备安全要求
挥自动化计算机系统使用安全要求GJB 1281—91
GJB 1295--91
GJB1372-92
军队通用计算机网络安全要求
装甲车辆通用规范
GJB 1379--92
军用汽车的颜色与涂层
GJB 1380--92
军用越野汽车机动性要求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
GJB 1389—92
GJB1443—92产品包装、装卸、运输、贮存的质量管理要求GJB1571—92地炮营(连)射击指挥系统试验方法GJB1753—-93通信对抗设备安金要求GJBz20008—91军用通信车电磁兼容性规范GJBz20196--93军用地面雷达使用安全要求3要求
3.1合格鉴定
按本规范提交的产品应是经鉴定合格或定型批准的产品。3.2可靠性
3.2.1可靠性设计
系统的研制与生产应按照GB6993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可靠性设计,按GJB450的要求制定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大纲,并提交相应的报告和资料。3.2.2平均故障闻隔时间(MTBF)根据任务要求及系统组成的复杂程度,系统的MTBF(,值)应不低于60h,并以此作为分配分系统及设备可靠性指标的依据。3.2.3系统可用性
系统固有可用度(A)不低于99.7%。- 2 -
KANKAca-
3.3设计
3.3.1系统组成
SJ 20688—1998
陆军集团军战术C3I系统(即集团军指挥自动化系统)一般应由指挥、控制、通信、情报(C3I)以及电子战(EW)等部分组成,包括作战指挥自动化分系统(指挥所分系统)、炮兵指挥分系统(火力支援分系统)、野战综合通信分系统、战场情报侦察分系统,野战通信侦察干扰分系统、野战雷达对抗分系统、野战防空指挥控制分系统、后勤保障信息管理分系统、装备技术保障分系统,其中野战通信侦察干扰分系统、野战雷达对抗分系统亦可合并为电子对抗分系统,即总共8个分系统。3.3.2系统功能
陆军集团军战术C3I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以及电子战等分系统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情报收集,传输、处理和指挥决策以及电子战等作战效能。
a:情报收集:上级敌情通报和战场侦察情报:b.信息传输:各分系统与指挥所之间、指挥所与作战部队以及与总部之间的信息(含作战命令);
c.情报处理,根据战场情报和作战任务,提取地理信息、气象信息,敬我态势进行作战模拟和战术计算;
山作战指挥:综合各种情报处理结果和敌我态势,形成作战命令,上报下达e,电子战:对敌通信网台和雷达信号进行瞄准式干扰和跟踪干扰。3.3.3分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3.3.3.1指挥所分系统
指挥所分系统常包括军,师、团三级基本指挥所和预备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分系统主要功能:
a、情报处理功能:实时接收、处理、分发、存贮、显示各种情报;b.文电处理功能:文电起草、编辑、修改、传输、处理、分发、显示、存储、拷贝:
c.图形、图像处理功能:数字地图存储、检索:各种军用标号态势图形的绘制、编辑、存储、传输、显示和拷贝:d数据库管理功能:建立作战综合数据、地理信息等数据库,存储作战有关数据、资料和地理信息,为作战指挥及辅助决策提供支持:可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存储和检索,以及对数据的安全保密、审计跟踪管理;e.通信功能:分系统内部具有高速数据和低速数据网络通道,用以传输计算机数据、话育和图象;除了在遭信信道上加密外,在每个终端上应有加/解密功能,保障出入系统的文件、数据等的安全:f.指挥控制功能:分系统具有通过文电、传真,话音等接收上级的指示、命令3-
SJ 20688—1998
和对集团军所属部队进行逐级或越级指挥的功能:g.计算机辅助决策功能:可辅助指挥人员制定如行军道路优选、应付突发事件等作战方案:能对指挥人员编制的进攻、防御计划进行效能评估:可进行作战模拟和作战指挥战术训练:
五.监控功能:能对本分系统的运行和工作状态进行搜集、登录、报警、处理,及时向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系统运行状态信息,以保障系统可靠运行:i定时、定位功能:能自动确定指挥所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提供统一的时间基准,保证作战指挥的准确性:
j记录重演功能:能记录出/入系统的情报、指挥命令、文电等信息,能在事后进行作战过程的重演;
k.用户指定的其他功能。
3.3.3.2炮兵指挥分系统
炮兵指挥分系统由军、师炮兵指挥子系统(含军炮兵指挥所、师炮兵指挥所)、炮兵群(团)指挥子系统(群,营、连指挥所及炮上火控系统)以及单独装备的地炮营(连)射击指挥子系统等组成。分系统主要功能:
a。情报信息处理:可对敌情、我情进行搜集、分类、分析、处理、存储、检索、传输,显示和交换:
b.战术指挥和辅助决策:作战方案和计划的生成和更新、作战任务的分配、作战方案评估、作战方案优选和优化:协助指挥员拟定战斗文书、火力计划、机动计划、使用炮兵建议、弹药补给计划、火力运用方案等:c.射击指挥功能:完成弹道、射击、测地等计算:d.图形处理功能:数字化地图的制作(或存储)、标绘工作图以及各种要图,可进行图形的存储、检索、显示和传输:e:通信网络功能:完成炮兵指挥分系统内部的有、无线通信组网,并能进入地域网。具有保密和抗干扰能力。通信业务可包括明话、保密话、数据、电报、传真和静态图象等:
f.数据库功能:可完成数据的录入、修改、存储、检索和传输;g。导航与定位功能:可引导部队行进,绘制行车路线图,能确定坐标与方位。3.3.3.3野战防空作战指挥控制分系统野战防空作战指挥控制分系统由防空雷达情报处理设备、防空雷达设备,通信设备、高炮和地空尊弹控制设备等组成。分系统主要功能:
a.防空目标探测功能:可给出日标的位置座标,批次、航向等信息,可显示目标航迹:
iiiKAoNiKAca=
SJ 20688—1998
b.判别自标威胁程度,提出火力分配建议:c存储作战资料,拟制战斗文书:d。数据处理、显示及传输功能:e.射击指挥功能:
f.由用户指定的其他功能。
3.3.3.4野战综合通信分系统
野战综合通信分系统由若于干线节点及入口节点构成的双工地域网、无线双工移动网、单工电台战斗网、应急机动通信网等组成,野战综合通信分系统可实现各分系统间以及指挥所对上(大军区或总部)的通信,各分系统可选用本分系统的设备直接入网:其他分系统内部的特殊通信由各分系统自己完成。
分系统主要功能:
a、业务类型:模拟明话、数字保密话、数据、电报、电传、传真、静态图象等;b、网络结构:地域通信网应为无中心橱格状级网,用户可由用户入口节点或经专向及入口设备入网:
交换功能:电路交换及分组交换:c
d.网络控制和管理:三级管理:。抗毁性:栅格状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迁回路由及系统重组功能,战时当有部分节点及链路损坏时,仍能保障通信畅通;f.电磁兼容性:真有频谱规却、无干扰频率指配及站址选择等自动化手段,确保系统实现电磁兼容性;无线传输设备应有功率自适应、零位天线以及直接序列扩频前向纠错等抗干扰措施:
g:通信保密:采用链路和终端双重加密,密钥自动分配:h.动中通能力:可为用户提供话、数的动中通i接续方式: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可直接拨号互连,数、话互通:分系统与外部则通过网管互连互通
j、机动性:设备装车(厢式车辆或方舱)应满足野战开设、撤收、转移等机动要求;
k,由用户确定的其他功能。
3.3.3.5战场情报侦察分系统
战场情报侦察分系统以军级情报处理设备为核心,以多种侦察设备和手段相配合,完成战场情报的快速收集、传递和处理,向指挥所提供决策依据。分系统一般由无人机侦察设备、电视侦察设备、中程战场侦察露达、传感器侦察设备、机动侦察设备、快速轻型侦察电台等组成。
分系统主要功能:
SJ20688—1998
a.电视侦察:以便携式摄像、望远摄像及微光摄像(夜间)获取实时活动敌情图像,经通信设备送至指挥所;b.中程战场察雷达:以动目标雷达获取敌方车辆、坦克及部队运动等敌情:C.无人机侦察:以照像设备、红外/CCD摄像设备或电视摄像设备获取敌情,并将摄取的图象信息时实传回地面:d.快速轻型台侦察:深入敌后的侦察分队以短波快速轻型通信电台传送敌情;多传感器侦察(战场遥感侦察):以声、光,振动、电、磁等多种传感器获取e.
敌情:
f.用户指定的其他侦察手段和功能,3.3.3.6野战通信侦察干扰分系统野战通信侦察干扰分系统是陆军战术C系统中电子战的组成部分,用以完成通电子战任务,由短波及超短波两个子系统组成,设备主妻有侦察站、测向站、干扰站、中控站和通信车等。
分系统主要功能:
a.侦察接收:在计算机控制下,以全景接收机为先导,配以监听接收机、中赖显示器等多种侦察设备,对敌通信信号实施快速自动搜索、截获,显示,监听、分析和记录,以获取敌台参数信息(频率,调制样式,属性等);测向定位:侦察站可遥控各测向站对敌台进行测向定位,获取敌台位置参数;b.
C。指挥控制:中控站可对各站统一指挥控制,实施数据及指挥命令的传送及信息处理:并向指挥所报告敌要网台参数;d.干扰功能:干扰站根据中控站的指令,可对指定的敌台进行最佳瞄推式干扰或实时跟踪干扰:
e.通信功能;用于实现务站间数据传送及指挥通信:f用户指定的其他功能。
3.3.3.7野战雷达对抗分系统
野战霉达对抗分系统是陆车战术系统中电子战的继成部分,用以实现雷达电子战业务,由雷达情报实时侦察设备、精密定位设备、中心控制设备、对地和对空雷达干扰设备、无源干扰设备、激光雷达干扰设备、引导设备和通信设备等组成分系统主要功能:
a.侦察来自空中、地面的各种雷达信号的技术参数和位置参数;b.实时处理各种数据,显示战场态势,空中耳标航迹:c.根据敌情及我方兵力布署,自动或人工作出最佳决策,并根据指挥所命令对敌雷达或来袭导弹实施干扰:
d.可检查结果,根据战场变化修改作战方案,重新组织战斗:e.可记录整个战斗过程的多种数据,为战斗总结提供依据:6-
iiiKAoNiKAca=
SJ 20688-1998
f.粮据上级指示和作战任务,可配合其他军兵种按作战区域、时间、目标等协同作战
g可向上级指挥所及时提供情报:h.分系统内部通信功能;
i,由用户提出的其他功能。
3.3.3.8后勤保障信息管理分系统后勤保障信息管理分系统由摩步师后指和团后指调部分组成:摩步师后指包括指挥中心和技术维修中心,指挥中心主要装备有战勤指挥车、参谋作业车、用以完成情报综合、态势显示、决策支持、指挥控制等功能。技术维修中心主要设备有白动化维修车、野战电站等,该要素是技术人员的工作场所,负责系统的技术维修工作。团后指由团作战指挥车和团参谋作业车组成,基本功能同师后指。后勤保障信息管理分系统主要作战便用性能同指挥所分系统。3.3.3.9装备技术保障分系统
装备技术保障分系统包括师、团两级技术保障指挥系统,主要负责机械化部队装备的技术保障。
装备技术保障分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作战使用性能同指挥所分系统。3.3.4软件设计
3.3.4.1软件开发
系统软件开发应符合GJB437的规定。3.3.4.2文档编制
系统软件文档编制应符合GJB438的规定。3.3.4.3软件质量
系统软件质量保证应符合GJB439的规定。3.3.4.4系统通用软件平台
操作系统:UNIX,Windows NT;
网络通信协议:TCP/IP,IEEE8802.3,X.25,DECnet: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图形处理支撑软件:GKS,CGM,CGI安全保密系统:905加密方式:
文电传输与处理系统:全军自动化指挥网文电传递与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C,C++,FORTRAN,PROLOG:开发工具:PowerBuilder,Delphi,3.4结构与载体
设备结构设计应满足野战条件要求,对机动性不同的部队配以不同的电子设备载体,一股以厢式车辆、方舱和装甲车作为电子设备载体。- 7 -
3.4.1厢式车辆
SJ 20688-1998
厢式电子设备车辆应符合 GJB 79的规定。3.4.2装甲车
装甲车应符合GJB1372的规定。
3.4.3方舱
电子设备方舱应符合GJB870的规定:3.4.4机动性
作为电子设备载体的军用越野汽车的机动性能应符合GJB1380的要求。3.5通用化、标准化
3.5.1陆军战术C31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应尽量选用适用的现有设备和已经过鉴定或已定型的薪研制设备。
3.5.2在满足战术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设备品种,同一类设备尽可能选用同型号的产品。
3.6维修性
3.6.1陆军战术C3I系统设备的维修性应符合GJB368.2的规定。3. 6.2系统设备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 MTTR应不大于 0.5 h。3.7运输性
系统中电子设备的外形尺寸应满足运输尺寸界限规定,重心应尽量低,以保证运输安全。
3.7.1公路运输时应符合GJB1589的规定。3.7.2铁路运输时应符合GB146.1的规定。3.7.3有空运及船运要求时,其尺寸重量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3.8性能特性
系统设备的性能特性应以合同规定的要求为准,一般应不低于本规范中的规定。3.8.1作战地域范围(见4.4.3.1条)系统的作用范围应满足集团军的作战地域范围,即:进攻战役:正面30~40km
纵深60~80km
防御战役:正面100~150km:
纵深100~150km
3.8.2一次持续作战时间(见4.4.3.2条)5~7 d.
3.8.3情报收集能力(见4.4.3.3条)3.8.3.1通信情报债察测向
a.锁收频段:1.5~1000MHz;
TKANKAca
SJ 20688~-1998
b.侦收灵敏度:-87 dBm(HF):-107 dBm (VHF):
c.测向精度:≤2°(rms)(HF):3°~5°(rms)(VHF):
测频误差:±100Hz(HF)
±IkHz (VHF)。
对空雷达情报侦察能力
侦察频段:2~18GHz;
侦察距离:(1.5~2)R(R为被测雷达作用距离):b.
测角范围:0°~360°全宽开;测频精度:1~6MHz(ms);
测角精度:0.3°~~3°(ms);e.
f.定位精度:(0.5%1.5%)R(R为被测雷达作用距离):g.信号处理能力:100万脉冲/秒信号密度,处理目标数64~128个。3.8.3.3对地雷达情报侦察能力
侦察频段:430~900MHz
b.侦察距离:25~35km
c.测角范围:120°;
d.测角精度:0.2°~3°(rms):e.信号处理能力:6万个脉冲/s。3.8.3.4战场债察能力
a.电视图象侦察:最大作用距离15~20km,白天对车15km,对人4km,夜间对车4km,对人1km
前沿侦察面为50km,通过接力可纵深传送情报距离为50--200kmb.无人机侦察:作用距离60~150km,无人机航遗180km/h,升高3.2km,控制半径120km;
快速轻型电台敌后侦察:使用距离200km;c.
d.中程战场侦察雷达:作用距离15~60km,对人5km,对坦克群45km,对直升机40km:
e:近程战场侦察雷达(背负式):作用距离对人3km,对坦克10km。3.8.4系统通信能力(见4.4.3.4条)3.8.4.1覆盖范围
地域通信的覆盖范围应达到(100~150)kmx(100~150)km:机动开进时地域覆盖应达到(150~200)kmx(200~250)km。3.8.4.2传输速率
SJ 20688-1998
a.千线节点间信道速率为512kb/s;b.干线节点与分组交换机间速率为16kb/s:c、用户数据率:
数字话:16kb/s;
分组网异步数据:50,75,100,300,600,1200,2400,4800b/s;分组网同步数据:1.2,2.4,4.8,9.6,16,32kb/s:电路交换网异步数据:50~2400b/s;电路交换网间步数据:2.4,4.8,9.6,16kb/s。3.8.4.3生存能力
通信网应有足够的兀余度和路由选择能力,当网络的50%被破坏时,(假定为均匀分布),应能保证系缆内幸存的各级指挥所、各电子分系统以及战斗和保障部队间的通信。3.8.4.4接续时间
电路交换网上用户业务的接续处理时间:经一个交换机应小于0.5s:分组交换网数据业务的接续处理时间:-个结点接续时间应小于25ms。3.8.4.5密钥量
密钥量:N>10100。
3.8.5指挥控制能力(见4.4.3.5条)3.8.5.1文电处理能力
a.收发报信息量:最大2100kB/d其中入报量:【400份/d,
出报量:700份/d,
峰值报量:300份/h:
b.平均报文长度:400~1000B(200~500汉字);c.报文存储量:存储6d报文,存储信息量为4.8MB。3.8.5.2数据库
存储信息量应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一般不低于:综合数据库:4GB:
地图数据库:1~2GB:
态势图数据库:1GB:
地理信息数据库:1GB
文电存储量:1GB。
3.8.5.3捡索处理速度
同时有10个终端检索一份10kB资料,对最高等级用户,所需时间T不大于8s(指挥所内部高速网上用户)。
3.8.6电子战能力(见4.4.3.6条)10
KAN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