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行业标准(JB) > JB/T 3301-1983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 名词术语
JB/T 3301-198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3301-1983

中文名称: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 名词术语

标准类别:机械行业标准(JB)

英文名称: Terminology of Truck Cranes and Tire Crane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3-06-21

实施日期:1984-01-01

作废日期:2008-01-23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34811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80起重机械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已被GB/T 6974.6-1986含盖

出版信息

页数:17 页

标准价格:17.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归口单位:长沙建筑机械所

标准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 JB/T 3301-1983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 名词术语 JB/T3301-1983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部标准JB3301-83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术语
1983-06-18发布
1984-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部标准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1机型
1.1按底盘型式分
1.1.1汽车起重机
JB301-83
起重作业部分安装在通用或专用的汽车底盘上的起重机。具有载重汽车的行驶性能(见图1和图3)。o
1.1.2轮胎起重机
起重作业部分安装在特制的轮胎式的底盘上的起重机。其行驶速度一般比汽车起重机较低,可不用支腿进行起重作业,并可在平坦的路面上有限制地吊重行驶(见图2和图4)。o
1.2按起重臂型式分
1.2.1箱型臂汽车(轮胎)起重机用箱型臂进行起重作业的汽车(轮胎)起重机(见图1和图2)。1.2.2桁架臂汽车(轮胎)起重机用架臂进行起重作业的汽车(轮胎)起重机(见图3和图4)。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83-06-18发布1984-01-01实施
1.3按传动型式分
1.3.1机械式汽车(轮胎)起重机JB3301
全部或大部分起重作业动作,是机械传动的汽车(轮胎)起重机。1.3.2液压式汽车(轮胎)起重机全部或大部分起重作业动作,是液压传动的汽车(轮胎)起重机。1.3.3电动式汽车(轮胎)起重机用电力传动的汽车(轮胎)起重机。1.4按使用范围分
1.4.1通用汽车起重机
用于一般建筑安装、物料装卸的汽车起重机,其作业场所不固定。1.4.2特殊用途汽车起重机
除具备起重作业性能外,还装有其他设施进行专门作业或具有特殊性能的汽车起重机。如工程救援车,越野汽车起重机等。
1.4.3通用轮胎起重机
用于港口、车站、货场、建筑工地等较为固定的场所,进行物料装卸、搬运和建筑安装的轮胎起重机。
1.4.4越野轮胎起重机
具有越野性能、适于野外行驶和作业的轮胎起重机。2参数
2.1性能参数
2.1.1起重量
具.起重量:起吊物品的重量。2
JB3301—83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b。总起重量:起吊物品重量与取物装置重量之和。c.额定总起重量:起重机在各种工况和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所允许起吊的最大总起重量。d.最大额定总起重量:起重机用基本臂处于最小额定幅度,用支腿进行起吊的额定总起重量,以此作为起重机的名义起重量
e:稳定临界状态总起重量:起重机在稳定临界状态时起吊的总起重量。2.1.2幅度(见图5)
回转(
幅度:起重钩空钩时,回转中心垂线到起重钩中心垂线的水平距离。a.
工作幅度:起重作业时,起重机回转中心垂线到起重钩中心垂线的水平距离。最小工作幅度:起重臂处于允许的最大仰角时的工作幅度。d.
额定幅度:某--额定总起重量所允许的最大工作幅度。e.
最小额定幅度:最大额定总起重量时的工作幅度。2.1.3起重力矩
总起重量与相应的工作幅度的乘积。2.1.4起升范围
取物装置向上、向下的垂直移动距离(见图5)。起升高度:起重钩起升到最高位置时,起重钩钩口中心到支承地面的距离。a.
b。下放深度:起重钩下放到支承地面以下,支承地面到起重钩钩口心的距离。总起升高度:起升高度与下放深度之和。.
基本臂起升高度;基本臂处于允许的最大仰角时,起重钩升到最高位置,从钩口中心到支承d.
地面的距离。
最长主臂起升高度:最长主臂处于允许的最大仰角时,起重钩升到最高位置,从钩口中心到e.
支承地面的距离。
2.1.5微动性能
起重机各工作机钩能以稳定的最低速度运动的性能。2.1.6倍率
动滑轮组的承载钢丝绳数与引!人卷筒的钢丝绳数之比。2.1.7起升速度
JB3301—83
在平稳运动时,起吊物品的垂直位移速度。a.
钢丝绳单绳速度:动力装置在额定转速下,在卷筒计算直径处第一层钢丝绳的速度。额定钢丝绳单绳速度:起吊最大额定总起重量,卷筒处到最大转速时,第一层钢丝绳的速度。起重钩的起升(下降)速度:钢丝绳单绳速度除以起升滑轮组倍率得到的值。d.
起重钩的额定起升(下降)速度:额定钢丝绳单绳速度除以起升滑轮组倍率得到的值。动力下降速度:动力下降时,钢丝绳单绳速度除以倍率得到的值。e.
2.1.8变幅时间
变幅时,幅度从最大(最小)变到最小(最大)所用的时间。2.1.9额定回转速度
满载状态下,上车的最大回转速度。2.1.10最大回转速度
空载状态下,基本臂在最大仰角位置时,上车所能达到的回转速度。2.1.11起重臂伸(缩)时间
在空载状态下,起重臂处于最大仰角位置,采用最大伸(缩)速度,由全缩(全伸)状态运动到全伸(全缩)状态所用的时间。2.1,12起重臂伸(缩)速度
起重臂伸(缩)时,其头部沿起重臂纵向移动的速度。2.1.13收(放)支腿时间
支腿从全放(全收)状态,运动到全收(全放)状态所用的时间。2.1.14起重特性曲线
表示起重机作业性能的曲线(见图6)。14
起升高度(m)
工作幅度
(幅度)(m)
总起重量
JB 3301—83
a,起重量特性曲线:在以总起重量和工作幅度为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中,以一定臂长在不同工作幅度时的额定总起重量为坐标点绘制的曲线(见图6a)。b.起升高度特性曲线:在以起升高度和幅度为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中,以一定臂长在不同幅度时的空钩起升高度为坐标点绘制的曲线(见图6b)。2.2行驶参数
2.2.1行驶速度
行驶状态时的速度。
a.最高行驶速度:处于转移行驶状态的起重机,在坚硬平直的路面上的最高速度。b。吊重行驶速度:处于吊重行驶状态时起重机,吊起额定的总起重量,平稳行驶在坚硬平直的路面上,所能达到的速度。
2.2.2最大爬坡度
驾的比值
处于行驶状态的起重机,在规定的坡道上以最低的行驶度,所能通过的最大坡度。由!-确定的。h为在规定的路面上,长度等于轴距B的两点高度差,B为起重机的轴距(见图7)。图7
2.2.3最大稳定倾斜角
处于稳定行驶状态的起重机,车身整体所允许的向左、右倾斜的最大角度。2.2.4转弯直径
内、外转向轮(转向器转到极限位置)的中心平面与支承地面接触点的轨迹圆的直径。2.2.5转弯半径
最小转弯半径:起重机转弯行驶时,转向器处于极限位置,前外转向轮的中心平面与支承地面接触点的轨迹到转向中心的距离(见图8)。b。臂头最小转弯半径:起重机以最小转弯半径转弯行驶时,起重臂头部外缘在支承地面的投影点到转向中心的距离(见图8)。回转中心
0转向中心
R,一最小转弯半径,R一臂头最小转弯半径,R,一尾部回转半径2.2.6最小离地间隙
除与支承地面相接触的轮胎外,固定在底盘下部的刚性部件的最低点到支承地面的距离(见图9)。2.3重量参数
2.3.1自重
JB3301—83
a.下车自重:回转支承(不包括回转支承以下所有零部件、随机工具、备件及按规定加注的工作油液等重量之和。
b。行驶状态自重:处于行驶状态的起重机、随机工具、备件、乘员及按规定加注的工作油液等重量之和。
c.作业状态整机自重:处于作业状态的起重机,装有完整的工作装置、随机工具、备件、平衡重、乘员及按规定加注的工作油液等重量总和。2.3.2重量利用系数
起重机单位整机自重的起性能参数。即起吊最大额定总起重量时的起重力矩和其起升高度的乘积与作业状态整机自重之比值。2.3.3轴荷
整机自重分配在底盘轮轴上的载荷。a。等速行驶时的轴荷:起重机以等速行驶时,行驶状态自重分配在底盘轮轴上的载荷。b.
坡道行驶:加速行驶或制动时的轴荷:在坡道行驶、加速行驶或制动时,前轴或后轴的轴荷值。
.起重作业时的轴荷:起重机不用支腿进行起重作业时,整机自重与起重量之和分配在底盘轮轴上的载荷。
d,吊重行驶时的轴荷:起重机处于吊重行驶状态时,整机自重与起重量之和分配在底盘轮轴上的载荷。
2.3.4轮胎最大载荷
起重机处于作业状态或行驶状态时,由轮胎传送到路面上的最大载荷。2.3.5支腿最大压力
起重机放下支腿起重作业时,支腿承受的最大法向反作用力。2.4尺寸参数
2.4.1外形尺寸
L—整机全长Hs—整机全高,B一整机全宽;L。—下车全长;L一轴距,L‘—第一轴距,L\一第二轴距,L\一第三轴距,B,、Bz—轮距,h—最小离地间隙a。整机全长:全部装备的起重机,在垂直于整机纵向轴线,并分别贴靠在整机前后最外端突出部位的两垂面之间的距离(见图9)。b.整机全宽:全部装备的起重机,在平行于整机纵向轴线,并分别贴靠在整机两侧固定突出部位的两垂面之间的距离(见图9)。c.整机全高:全部装备的起重机,自支承地面到与整机最高突出部位相贴靠的水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9)。
JB3301--83
行驶状态全长: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的整机全长。行驶状态全宽: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的整机全宽。f.
行驶状态全高: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的全高。g.
下车全长:下车最大水平长度(见图9)。h.
下车全宽:下车最大水平宽度。i.
下车高度:下车最高点至支承地面的垂直距离。2.4.2轮距
同一轴上左右两轮的轮胎在支承地面上留下的轮迹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见图9)。2.4.3轴距
分别通过起重机前后轮中心,并垂直于起重机纵向轴线的两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9)。对于三轴起重机,前轴和中轴的距离称第一轴距,中轴和后轴的距离为第二轴矩,同样,多轴的底盘还有第三轴距、第四轴距等。总轴距为各轴距之和。对于复轴式或双前后轴式底盘,轴距是指前两轴或多轴的几何中心线与后两轴或多轴的几何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4.4支腿距离
。支腿纵向距离:支腿处于全放状态,分别过同侧前、后支腿座中心,并垂直于起重机纵向轴线的两垂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0)。b.支腿横向距离:起重机停置在水平路面上,支腿处于全放状态,在过前(后)支腿座中心并垂直于起重机纵向轴线的垂面上,左右两支腿座中心之间的距置(见图10)。c.尾部回转半径:从回转中心垂线到回转部分后方外侧的最大距置(见图8)。2.5稳定性
2.5.1行驶稳定性
起重机在行驶时,对抗倾翻和滑移的能力。2.5.2起重稳定性
起重机在起重作业时,对抗倾翻力矩的能力。2.5.3稳定度
额定总起重量与稳定临界状态总起重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2.5.4自身稳定性
空载状态的起重机对抗倾翻力矩的能力。2.5.5倾翻线
起重机各相邻支承点的连线。
用支腿时,是各支腿座中心连线,如轮胎位于倾翻线前,允许连接轮胎接地点。不用支腿时,单排轮胎是各轮胎(刚性悬挂)接地点的连线,双排轮胎,对刚性轴和被锁住的弹性轴是为外侧轮胎底边中心接地点的连线(见图10)。1
支腿纵向距离
图10倾翻线
1-用支腿时的顿翻线,Ⅱ一不用支腿时的倾翻线,1一支腿:2一轮胎3一起重臂:4一第五支腿7
2.5.6最不利的稳定位置
JB 8301-83
处于作业状态的起重机,在工作幅度相同的情况下,稳定临界状态总起重量为最小值时的起重臂位。即包括总起重量整机自重等总重量的重心至倾翻线的垂直距离为最小值的位置。3状态与作业方位
3.1状态
3.1.1作业状态
起重机处于可进行起重作业的状态(见图5)。重物升降:吊重物在垂直方向的向上或向下运动的状态。a.
重物的平稳降落:起重作业时,以稳定的速度下降吊重物的运动状态。起重臂俯仰:起重臂在过其纵轴线的垂面内,减小、增大起重臂仰角的运动状态。c.
变幅:通过起重臂的俯仰改变幅度的运动状态。回转:起重机上车绕回转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状态。复合动作状态:起重作业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同时进行的状态。空载状态:起重机未起吊重物时的作业状态。满载状态:起重机起吊额定总起重量时的作业状态。微动状态:起重机按微动性能作业时的状态。I
稳定临界状态:起重机吊起重物,且重物已离开地面时,在倾翻线两侧的稳定力矩与倾翻力矩互相平衡的状态。
k。重力下降状态:使起升卷筒与其驱动机构脱开,在制动器控制下,靠取物装置和重物的重力下降的作业状态。
I、动力下降状态:重物靠动力下降的作业状态。3.1.2基本臂作业状态
由基本臂进行起重作业的状态。3.1.3最长主臂作业状态
可伸缩的主臂各臂段全部伸出或行架主臂的中间臂段全部装上,即主臂长度为最大值时进行起重作业的状态。
8.1.4副臂作业状态
用副臂进行起重作业的状态。
3.1.5用支腿起重作业状态
由起重机的支腿承受支承反力的作业状态。3.1.6不用支腿起重作业状态
由起重机的轮胎承受支承反力的作业状态。3.1.7带载伸缩状态
起重臂吊差重物进行伸缩运动的作业状态。3.1.8吊重行驶状态
起重机吊着重物行驶的作业状态。3.1.9转移行驶状态
将起重臂放下固定,收回支腿,切断起重机上各工作机构的动力,进行起重机转移时的行驶状态。3.2作业方位与方位区
起重机在作业时,起重臂纵向轴线与起重机下车纵向轴线,在水平面投影的相对位置称为作业方位。
用支腿作业时,以自回转中心发出并通过支腿座中心的射线为界限,将水平面按行驶方向划分为几个方位区。对于左右对称布置的四支腿起重机,通常划分为前方、后方、左侧方、右侧方四个方位8
区(见图11)。
前方,
右侧方
左侧方
JB3801—83
用支腿作业时的方位区
右侧方
左侧方
不用支腿作业时,以前轮轮迹中心线和后轮轮迹中心线,按行驶方向划分为前方、后方、左侧方和右侧方四个方位区(见图12)。右侧方
左创方
图12不用支腿作业时的方位区
右侧方
左例方
a.正前方、正后方:当起重臂分别指向前方、后方,并且其纵轴线和下车纵向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时,其起重臂所指的方向分别称为正前方、正后方。b。正侧方(正左侧或正右侧):当起重臂指向侧方(左侧或右侧),并且其纵向轴线和下车纵向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互相垂直时,称为正侧方(正左侧或正右侧)。c。前方起重、后方起重,左、右侧方起重:起重机起重作业时,当起重臂处于前方作业方位称为前方起重,起重臂处于后方作业方位称为后方起重,起重臂处于左、右侧方作业方位称为左、右侧方起重。
部件、机构
4.1整机
具有齐全的上车、下车及附属装置的起重机。4.2上车
包括回转支承及其以上的全部机构和装置。4.3下车
回转支承以下部分包括底架、底盘、支腿等各部件、机构和装置的统称。9
4.4动力装置
JB3301—88
一般指装在起重机上的各种型式的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和液压泵等。4.5传动装置
将动力传送到各工作机构的装置,如齿轮箱、传动轴、液压缸和液压马达等。4.6工作机构
改变起重钩位置的诸机构,如起升机构、变幅机构、伸缩机构和回转机构等。4.7起升机构
用于实现取物装置或取物装置和重物的升、降运动的传动机构(见图13)。伊
图13起升机构
1—原动机,2联轴器,3一制动器,4一减速器;5一卷筒:6一起重钩7一滑轮组,8一离合器4.8重力下降装置
实现取物装置或取物装置和重物的重力下降的装置。4.9变幅机构
完成变幅运动的机构(见图14)。挑性变幅机构:用钢丝绳、链条等挠性件实现变幅运动的机构(见图14a)。a.
刚性变幅机构:用液压缸、齿条等刚性件实现变幅运动的机构(见图14b)。b.
回转机构
驱动上车进行回转运动的机构(见图15)。10
伸缩机构
JB3301—83
改变伸缩臂各臂段相对位置的机构。顺序伸缩机构:使伸缩臂的各臂段以一定的先后次序逐节伸缩的机构。a.
同步伸缩机构:使伸缩臂的各臂段同时以相同的行程或相同的伸缩速度进行伸缩的机构。b.
独立伸缩机构:使各臂段能独立进行伸缩的机构。c.
组合伸缩机构:当伸缩臂段超过三臂段时,可以同时采用上列a、b、c中某两种伸缩方式进d.
行伸缩的机构。
起重臂折叠机构
L作状态转换成非工作状态时,使起重臂折叠的机构(见图16)。4.13起重臂
4.13.1按结构型式分
架臂:由型材或管材焊制而成的桁架结构起重臂(见图3和图4)。a.
箱型臂:具有各种断面(如矩形、梯形和多边形等)的箱型结构起重臂(见图1和图2)。b.
按使用特点分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