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6449-1986 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
GB/T 6449-198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6449-1986

中文名称: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1986-05-31

实施日期:1987-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341167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音频、视频和视听工程>>33.160.30音频系统

中标分类号:通信、广播>>广播、电视设备>>M72印象、电声设备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EC 268-9-77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页数:8页

标准价格:10.0 元

出版日期:1987-05-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6-05-31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人:李开炳

起草单位:电子部三所

归口单位: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局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子)

标准简介

本标准适用于声音记录、广播和扩声系统中对于原始声信号产生时间延迟和移频的装置。主要内容包括对这些装置的一般和特殊性的说明及其测量方法。不排除使用能给出等效结果的其他方法。 GB/T 6449-1986 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 GB/T6449-1986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449—1986
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
Methods of measurement on time delayandfrequencyshiftequipment
1986-05-31发布
国家标准局
1987-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
Methodsofmeasurementontimedelayand frequency shift equipmentUDC
534.843:621
.314.26
GB/T6449—1986
本标准适用于声音记录、广播和扩声系统中对于原始声信号产生时间延迟和移频的装置。主要内容包括对这些装置的一般和特殊特性的说明及其测量方法。不排除使用能给出等效结果的其他方法。1测量条件
1.1正常大气条件
若无特殊规定,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的性能一般应在下列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环境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106kPa。
1.2额定条件
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可以作为个四端网络来考虑。它带有一对特定的输入端和一对特定的输出端。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被认为在额定条件下工作。1.2.1装置接在额定电源上。
1.2.2信号源电动势与额定信号源阻抗串联,再接到输入端,1.2.3输出端接额定负载阻抗。
1.2.4不用的端子按规定连接。
1.2.5把信号源电动势的正弦电压在适当的频率上调整到等于额定信号源电动势。没有特殊理由时,该频率应为标准参考频率(1000Hz)。1.2.6音量控制器(如果有的话)置于使输出端电压等于规定失真值时的输出电压。1.2.7音调控制器(如果有的话)置于能给出平直频响的位置。1.3正常工作条件
使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处于额定条件,然后降低信号源电动势,使之比额定信号源电动势低10dB,即为正常工作条件。
2主要测量仪器及要求
2.1声频信号发生器
2.1.1频率响应:20~20000Hz,不均匀度在士0.5dB以内,频率连续可调。2.1.2频率刻度精度:士1%士1Hz。2.1.3谐波失真:小于0.1%。
2.1.4输出阻抗:小于1509。
2.2失真度测量仪
2.2.1在20~20000Hz频率范围内,失真度的测量误差不大于士10%。国家标准局1986-05-31发布
1987-05-01实施
GB/T6449—1986
2.2.2谐波失真系数或电压测量范围:0.1%~100%1mV1V)分档。2.2.3失真度测量仪应具有平衡或不平衡输入端子。2.3双迹示波器
2.3.1最大的时基因素大于0.5秒每格,土2%(10~35℃)。2.3.2输入灵敏度为5毫伏每格(×1方式)。2.3.3输入通道串扰小于一40dB。2.3.4当使用a—g方式时,通道1—y轴,通道2—轴,a—g间的相差小平3(在100kHz)。2.4矩形脉冲和正弦波列发生器
该发生器能产生正弦波信号,矩形脉冲信号和正弦波列(猝发声信号)。2.4.1矩形脉冲信号和正弦波列信号的重复周期T固定周期T=0.2、0.5、1、2、5、10、20、40、50、90、100、200、500、1000、1500ms,共14档。误差±5%(T=0.2~500ms)
可变周期:通过周期微调电位器,分别对14档重复周期实现连续可调。2.4.2矩形脉冲信号和正弦波列信号的脉冲宽度t固定宽度t=0.1、0.2、1、2、5、10、20、50、200、500ms共10档。
可变脉宽:通过脉宽微调电位器,分别对10档脉冲宽度连续可调。2.5双脉冲发生器
2.5.1重复频率0.1Hz~1MHz。
2.5.2脉冲宽度1μs1s。
2.5.3脉冲幅度20mV~50V。
2.6电平记录仪
2.6.1在20~20000Hz频率范围内,频率响应不均匀度不大于士1dB。2.6.2电平值记录误差在士1dB以内。2.6.3电位器为50dB(或75dB)。2.7电子计数式频率计
2.7.1频率测量
2.7.1.1范围:10Hz~10MHz。
2.7.1.2误差: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士1个数字。2.7.1.3闸门时间:1、10ms,0.1、1、10s2.7.2脉冲时间间隔测量
2.7.2.1范围:1μs~10s。
2.7.2.2误差: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士1个数字。2.7.2.3时标:0.1,1、10μs,0.1、1ms。2.7.3使用端子:A输入端和B、C输入端。2.7.4输入波形:正弦波,脉冲波。2.7.5输入灵敏度:500mV有效值。2.8高通滤波器
2.8.1截止频率300Hz。
2.8.2阻带衰减每倍频程大于或等于40dB。3特性说明及测量方法
3.1频率响应
3.1.1特性说明
GB/T6449—1986
输出电压与信号源电动势比值是频率的函数,以相对于。表示。
3.1.2测量方法
中可号生器
I 间近退或移靶装直
个特定频率(1000Hz)的比值的分贝数儿平记脉低项先患
图1频响、失真、静态信噪比测量方框图3.1.2.1按图1连接进行测量。将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置于正常工作条件下。3.1.2.2连续或步进地改变声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保持信号源输出幅度不变。3.1.2.3用自动电平记录仪,测出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的频率响应曲线。3.1.2.4如果用点测法测量,频率的选择按1/3倍频程取点。将测量结果绘出曲线。3.1.2.5如果频率响应与延迟时间有关,可以在不同的延退时间上测量对应的频率响应,也可在最长的延迟时间上测量频率响应。但在所得曲线上一定要注明延迟时间。3.2总谐波失真
3.2.1特性说明
在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的输出端出现输入信号中所没有的频率。如果输入信号是正弦波,这个新的频率是输入信号频率的整倍数(或谐波)。3.2.2测量方法
3.2.2.1按图1连接进行测量。测量分别在额定条件和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3.2.2.2使用失真度测量仪,可直接测出时间延迟(或移频)的总谐波失真。测量可以只测1000Hz的总谐波失真。亦可把失真作为频率的函数,而测量整个工作频率范围内的失真。频率按1/3倍频程取点。3.3静态信噪比
3.3.1特性说明
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在额定条件下的输出电压,与它在此状态下,把声频信号源电动势减小到零时,所测得装置的噪声电压(宽带或计权的)之比,以分贝表示。3.3.2测量方法
3.3.2.1按图1连接进行测量,在标准参考频率上,调节声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使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置于额定条件下,测出规定失真值时的输出电压值S。3.3.2.2断开信号源后,再将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输入端接上产品标准规定的信号源内阻,产品标准未指定时,按2009等效电阻,测出装置的本底噪声电压N.。3.3.2.3如果需要测量计权静态信噪比,必须用有计权网络的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和本底噪声电压。3.3.2.4将S和N,代入(1)式可计算出静态信噪比。D, = 201g .9
静态信噪比,dB;
式中.D.
S——规定失真值时的输出电压,V;N.一无信号时的噪声电压,V。
3.4动态信噪比
3.4.1特性说明
·(1)
GB/T6449—1986
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在额定条件下的输出电压,与它在此状态下,使信号频率降低,并在输出中滤去该低频信号后所剩下的噪声电压之比。以分贝表示。注:在线性系统中,动态信噪比和静态信噪比相同,可不测动态信噪比。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如具有压扩的系统),者是不同的。特别是对带有压扩的数字式系统需要测量它的量化噪声(调制噪声)。3.4.2测量方法
按图2连接进行测量。
没4器
微装贸
高通器汽器
示法媒
图2动态信噪比测量方框图
3.4.2.1将装置置于额定条件下,信号源频率为400Hz,测量输出电压S。3.4.2.2将信号源频率调为60Hz,用截止频率为300Hz的高通滤波器滤除低频信号,测量系统的量化噪声(或调制噪声)N..
3.4.2.3将S和N。代入(2)式可计算出动态信噪比:D = 201g 号
式中:D。动态信噪比,dB
S——规定失真值时输出电压,VN。—有信号时的量化噪声(调制噪声),V。3.5输入阻抗
3.5.1特性说明
装置置于正常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信号频率上测量在输入端子之间的内阻抗。3.5.2测量方法
输入阻抗的模值用下列方法测量,如果需要更多的数据(例如描述在整个频率范围内输入阻抗的数值),也可应用适当的电桥或其他的技术,注意控制测试信号的幅值,不使任何非线性增大。3.5.2.1平衡输入
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置于正常工作条件下,所用信号源平衡输出。a.
用平衡输入的电压表测量输入电压U1,电压表的输入阻抗应比被测装置的输入阻抗高。C.
以一个校准的可变电阻代替装置的输入,这个电阻被调整到在电压表上读数为U1,于是可变电阻的数值即等于在标准参考频率上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输入阻抗的模值。d。在其他频率上重复上述测量。3.5.2.2不平衡输入
测量方法与3.5.2.1同。只是将信号源改用不平衡输出。并用不平衡输入电压表测量。3.6输出阻抗
3.6.1特性说明
在额定条件,测量装置输出端之间的内阻抗。3.6.2测量方法
3.6.2.1时间延迟(或移频)装置置于额定条件下,信号源电动势减小到零,额定负载阻抗不接。4
GB/T6449—1986
一个内阻抗至少大于时间延迟装置输出阻抗10倍的正弦信号源和一个电压表同时接到装置的输出端。
3.6.2.3调整从恒流源得到的电流值12,相当于在额定负载阻抗上得到比额定输出电压低10dB的电压值。
注:①恒流源可由一个电压发生器串接一个适当阻值的电阻组成。②装置的输出源阻抗一般不是一个纯电阻,但按上述方法测得的模值可满足对很多用途的要求。3.6.2.4然后读出输出端的电压为U2。3.6.2.5输出源阻抗按下列表达式计算:式中:z——输出阻抗,o;
U2——输出电压,V;
12——恒流源电流,A。
3.6.2.6在其他频率上的输出阻抗可重复上述测量。3.7延迟时间
3.7.1特性说明
·(3)
当一个输入信号是f(t)时,则相关的输出信号为f(t一),T是延迟时间。延迟时间是输入信号的间断点和相应的输出信号间断点两者之间相隔的时间。延迟时间不取决于频率,在这种情况下,对延迟控制的不同位置(如果有的话)的延迟时间可以用单频率测定。
如果延迟时间与频率有关,对延迟控制的不同位置的延迟时间,必须作为频率的函数来测量。3.7.2测量方法
将时间延迟装置置于正常工作条件。3.7.2.1猝发声法
按图3连接进行测量。将猝发声加到装置的输入端。然后分别把输入和输出信号加到示波器的两迹输入。该示波器的时间标度是经过校正的。两迹波形的间隔,则为延迟时间。伴变
短波吧
3.7.2.2方波法
a.示波器方波法
图3延迟时间测量方框图
()示技票
按图3连接,按4.7.2.1的步骤进行测量。所加信号为矩形脉冲。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延迟时间不太长和延迟时间与频率无关的装置。b.频率计方波法
按图3连接进行测量,将时间延迟装置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别加到频率计B端和C端。频率计上指示的数字,则是所测的延迟时间。3.7.2.3示波器相位法
按图3连接进行测量。这种方法依据相位差的原理,按下式来计算延迟时间。5
式中:T——延迟时间,S,
ds——相位(角)差,弧度;
df——频率差,Hz。
GB/T6449—1986
2元df
根据公式只要测量相位差和对应的频率差即可。(4)
步骤如下:利用示波器&一9方式。首先将时间延迟装置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分别接在示波器的X和Y输入端上,在1000Hz附近改变信号源频率,使输入和输出相位差1=0(同相),记下信号频率f1,继续改变信号源频率,使它们的相位差92=m(反相),记下信号频率f2,则d8=02-81=n,df=f2—f1,代入公式可以计算延迟时间。随着所测量的延迟时间增长,信号源频率适当降低。如果使输入和输出信号由同相变为反相(反相变为同相也可)连续地变化n次,这时的相位差ds一nπ3.8回声时间
3.8.1特性说明
回声是出现在输出端的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时间延迟的信号,在感觉上可以把它从同一输入信号中产生的第一个输出信号清楚地分开。从第一个信号的开始到第一个可观察的回声的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回声时间。
3.8.2测量方法
与3.7测量方法相同。视回声时间的长短而选择一种方法测量即可。3.9移频
3.9.1特性说明
指信号通过移频装置后,使信号频率产生微小变化的现象。一个正弦输入信号的频率f1和相应的输出信号频率f2两者之间的差,以频率差f2一f1表示。3.9.2测量方法
对于稳定条件,这些装置之输出频率应作为输入频率的函数来测定。除了测量输出频率和输入频率之差外,也可用解调法测量载频。这个方法必须在产品标准所指明的频率范围内对不同频率进行重复测量。解调法具体步骤如下:
3.9.2.1按图4连接,将移频装置置于移频工作状态。测量在额定条件下进行。3.9.2.2用频率计测量解调载频f2。生
图4移频值测量方框图
3.9.2.3将“移频值”旋钮分别调到最大和最小位置,分别测得最高调制载频f1mx和最低调制载频f imn
3.9.2.4将f2和f1max,f1min代入下式计算移频值:Afmax=fimax—f2
Afmn = f imn —f2
式中:Afmax——最大移频值,Hz;Afmn——最小移频值,Hz。
·(5)bZxz.net
附加说明:
GB/T6449—1986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开炳。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