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16-2001
基本信息
标准号:
WS 216-2001
中文名称: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标准类别:卫生行业标准(W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01-11-23
实施日期:2002-05-01
作废日期:2008-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638950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中标分类号:>>>>C59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25-14323
页数:17
标准价格:13.0 元
出版日期:2004-04-23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登革热(DF)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诊断、治疗登革热病例及预防控制登革热疫情。 WS 216-2001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216-2001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WS 216--2001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为DF)是由1~4型登革病毒(DV)引起的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及严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较高、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加上登革热的输入性、突发性,易致误诊、漏诊,造成传染源“逍遥”传播,面致疫情报告、调查处理不及时从而造成疫情蔓延。在我国,登革热属输人性流行(尚无证据表明国内存在登革热疫源地),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区曾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云南也发现有本病存在。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制定,有利于及早诊断病例,发现疫情,减少误诊漏诊,正确治疗,降低病死率,可以及早正确处理疫情、落实以防制伊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本标准的附录A~E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出。本标推负责起草单位: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瑞丰、罗会明、彭文伟(中山医科大学)、梁凤屏。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3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of dengue feverWS 216—20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登革热(DF)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诊断、治疗登革热病例及预防控制登革热疫情。
2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3诊断标准
3.1流行病学资料
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曾有被蚊虫叮咬史。3.2临床表现
3.2.1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h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3.2.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2.3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3.2.4表浅淋巴结肿大。
3.2.5皮疹:于病程5~7d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感,不脱屑。持续3d~5d。3.2.6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3.2.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一般在病程58d牙龈出血,鼻翊、消化道出血、皮下出班、略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3.2.8多器官大量出血。
3.2.9肝肿大。
3.2.10伴有休克。
3.3实验室检查
3.3.1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1.)。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3.3.2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3.3.3单份麻清特异性IgG抗体阴性(见附录A)。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1-23批准382
2002-05-01实施
WS 216--2001
3.3.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3.3.5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见附录A)。3.3.6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见附录B)。3.4病例分类
3.4.1疑似病例:具备3.1、3.2.1、3.2.2,以及3.2.3~3.2.7之以上者。3.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3.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3.3.3(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
3.4.3确诊病例: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3.3.4、3.3.5、3.3.6中的任一项。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3.2.8、3.2.9、3.3.2。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班热加3.2.10。4预防原则
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深人开展宣传教育,抓好疫情监测,控制(见附录D、E)。
4.1预防性灭蚊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清除伊蚊擎生地和消灭幼虫为主,处理擎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伊蚊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长期控制在20以下。注:伊蚊布雷图指数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生容器数。4.2疫点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伊蚊幼虫生地,清除幼虫,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4.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白天防止伊蚊叮咬传播。4.4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观察。5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见附录C)。
WS 216--2001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
A1应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A1.1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抗人u链单克隆抗体捕获待检测血清中的IgM.再加入特异性抗原和相应酶标单克隆抗体,加底物显色。显色程度与特异性IgM抗体含量呈正相关,以待检血清与特异性抗原和阴性血清(对照)与抗原反应光密度(OD)值的比值,作为判定IgM抗体反应的标准。A1.2材料
A1.2.196孔聚苯乙烯U型塑料板、酶标仪。A1.2.210~100μL可调加样器1支、10ml.吸管若干。A1.2.3抗人lgM(μ链)单克隆抗体。A1.2.4抗原
a)C./36细胞培养的各型DV为阳性抗原。b)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抗原制备:病毒接种Cs/36细胞,病变达+++”,冻融3次,用波长14~22kHz超声波粉碎3次,每次30s,3000r/min离心15min,上清即为抗原。A1.2.5抗IgM阴性或阳性对照血清A1.2.6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化DV1~4型单克隆抗体。A1.2.7缓冲液
a.洗液:0.05%吐温-20
b.稀释液:10%牛血清
c。封闭液:1%牛血清白蛋白
pH7. 4PBS
pH9.6碳酸缓冲液
A1.2.8底物:邻苯二胺溶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100mL,邻苯二胺40mg,30%过氧化氢溶液0.15m,临用前按需配制,立即使用)。A1.2.9终止液:1mol/l.硫酸。
A1.3检测方法
A1.3.1用稀释液按效价稀释抗人u链,每孔加0.1ml,加盖,4C过夜。A1.3.2弃去抗人μ链,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加封闭液,每孔0.1mL,37C水浴2h。A1.3.3弃封闭液,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加1:10待检血清,每标本加10孔,每孔0.1ml.37C水浴2h。
A1.3.4弃血清,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于,分别加4个型DV抗原及阴性抗原对照,按顺序各加2孔至每份待检血清的10个孔中,每孔0.1ml,4C过夜。A1.3.5弃抗原,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加用稀释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相应的DF酶标单克降抗体,正常抗原加四个型混合的酶标单克隆抗体,每孔0.1ml,37C水浴2h。A1.3.6去标记物,用洗涤液重复洗涤3次,甩干,每孔加人新鲜配制的底物液0.1mL,37C水浴30 min·显色
A1.3.7每孔加1mol/L硫酸溶液0.05ml.,终止反应。A1.4结果判断
A1.4.1酶标检测仪测定OD值(空白对照调零),见式(A1)。384
WS 2162001
OD: -OD
K =OD,- OD,
式中:OD,血清与病毒抗原反应的OD值;OD,空白孔的OD值;
OD2——血清与正常抗原反应的OD值。K≥2.1判为阳性。
A1.4.2目测法:阳性抗原孔呈淡黄色、桔黄色或浅棕黄色,阴性抗原基本无色,A1.5意义
IgM抗体阳性,表示患者新近感染DV,适用于DF早期诊断。A2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A2.1原理
(Al)
DV有血凝素抗原,在适宜的pH条件下能凝集鹅、鸡及绵羊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凝集现象。这种现象能被加人的特异抗体所抑制,称之为血凝抑制试验(HI),可用于血凝抑制抗体的测定。A2.2材料
A2.2.1U型塑料板(96孔)。
A2.2.210~~100ul.100~~1000μL可调加样器、10mL吸管。A2.2.31~4型DV鼠脑蔗糖丙酮抗原或DVC/36细胞抗原,抗原与同型抗体滴度应大于与异型抗体交叉反应2个滴度以上。
A2.2.4稀释液:pH6.4磷酸缓冲液,用于稀释鹅血球。PH9.0硼酸缓冲盐水,用于稀释血凝素和血清。A2.2.5鹅血球:于鹅翅下静脉抽血,置于血球保存液混匀,用生理盐水洗3次,最后以2000r/min离心15min,弃去上清,用pH6.4PBS稀释至0.5%鹅血球悬液,4C保存备用。A2.2.6待检血清处理:用生理盐水把血清稀释成1:10,置56C水浴灭活30min,用10倍量4C丙酮处理2次,离心去上清,沉凝物真空十燥,加人pH9.0硼酸缓冲盐水恢复到1:10浓度,4C过夜。然后每管加人50%鹅血球0.05ml.37C水浴30min,离心沉淀取上清,即为1:10处理血清。阴、阳性对照血清同方法处理。
A2.3检测步骤
A2.3.1血凝素滴定
在塑料板上,每孔加pH9.0硼酸缓冲盐水25μL,各取1~4型DV抗原25uL各置于第1孔,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混匀后弃25μL。然后于每孔补加pH9.0稀释液25uL,各加0.5%鹅血球50μL混匀,置于37℃水浴作用2h,结果以最高稀释度出现“十十”为1个血凝单位,正式试验用4个单位。A2.3.2血凝抑制试验
在塑料板中,除第1孔外,于各孔加人pH9.0硼酸缓冲盐水25μL,第1、2孔和第8孔分别加人25ul.已处理待检血清,从第2孔开始,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不稀释,补加pH9.0硼酸缓冲盐水25ul,然后按顺序于第1排室第4排各分别加人DV1~~4型4个单位的血凝抗原25uI,最后一孔不加抗原,混匀,放37℃水浴2h,再于每孔加0.5%鹅血球50μL,混匀,37℃水浴2h,观察结果。A2.4结果判断
以完全抑制鹅孤球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倒数为血凝抑制抗体效价。A2.5意义
恢复期血清滴度比急性期血清滴度有4倍增高可确诊。385
A3补体结合(CF)试验
A3.1原理
WS 216--2001
补体有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特性。病毒抗原与特异性抗体(试验材料)形成复合物时,加人一定量补体,则补体与之结合,不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此时,加人另一对抗原-抗体(羊血球血素),由于后者没有游离的补体参与反应,结果不溶血,表示补体已结合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称为阳性,如试验材料中没有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则加人的定量补体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与再加人的羊血球溶血素反应而显溶血,此为阴性。
A3.2材料及方法
(略)
A3.3意义
单份血清抗体滴度达1:32,对诊断登革热有参考意义,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有1倍抗体增长可确诊。
A4用免疫荧光法(FA/IFA)检测双份IgG抗体A4.1原理
某些荧光素(常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能与抗体蛋白分子结合,而不丧失抗体活力,仍能和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有荧光色素的参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荧光,表明有特异性抗原存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用于检测感染细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查待检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A4.2材料
A4.2.110~100μl,100~1000μL可调移液器各1支。A4.2.2DV1~4型抗原片(登革标准毒株感染Cs/36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及相应单克隆抗体(阳性对照)、阴性血清。
A4.2.3羊抗人(兔抗人)IgG荧光抗体。A4.2.4待检患者匪清(急性期和恢复期)。A4.2.5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斯兰、封片胶等。A4.2.6荧光显微镜。
A4.3检测步骤
A4.3.1取出抗原片,冷风吹干。A4.3.2用pH7.2~7.4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倍比稀释至所需稀释度。A4.3.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向低稀释度逐个加入稀释的待检血清于四个型的DV抗原片孔中,每型各加2孔待检系列稀释血清,血清量以完全覆盖抗原面而不溢出孔外为准,置湿盒内,在37C水浴孵育30min(每次试验同时作阴、阳性对照)。A4.3.4用pH7.2~~7.4PBS洗涤3次,每次约30s至1min.再用蒸馏水洗1次,冷风吹干。A4.3.5用pH7.2~7.4PBS稀释荧光抗体,使其内含2个工作单位和1:8000伊文斯兰的荧光抗体,加人各孔中,使完全覆盖抗原面,置湿盒中,37C水浴作用30min,取出,如A4.3.4洗涤及吹干。A4.3.6用封片胶(或甘油缓冲液)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A4.4结果判断
特异性荧光呈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浆中。根据荧光亮度和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可将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十十十十十”,无荧光者为“一”。检测抗体滴度时,以特异荧光达”十十”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A4.5意义
WS 216---2001
阳性结果,表明提供血清的个体曾受到DV感染,大于1:80有诊断参考意义。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则可确诊。A5免疫斑点(dengueblot)试验检测DV-IgG抗体A5.1原理
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把抗原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载体,与待测血清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物结合,通过酶与底物作用产生颜色,表示阳性,阴性不显色。A5.2材料及方法
(略)。
A5.5意义
阳性结果可作为DV感染参考。早期血清“一”,恢复期血清“十”确诊DV感染。A6中和试验(NT)
A6.1原理
使用对病毒敏感的动物,细胞或鸡胚为材料,测定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残存感染力与对照试验组比较,计算出中和指数。
A6.2材料和方法
(略)
A6.3意义
中和指数在9以下为阴性,10~49为可疑,50以上为阳性。用于鉴定病毒和疾病诊断。附录B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病原学检测
B1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B1.1原理
感染IDV的蚊虫体内,携带有DV抗原,可用DV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出蚊体内的特异性抗原。
B1.2材料
多孔载玻片、10~100μL可调加样器、染色钵、试管、pH7.2PBSD~D,型单克隆抗体、羊抗鼠IgG、丙酮等。
B1.3检测步骤(间接法)
B1.3.1蚊虫标本制备:待蚊虫胃内容物消化后,置一40C冻死,用解刀去翅、肢,将头部和躯体分别放于载玻片圈内,盖上一块与之相对应的玻片,轻轻加压,使蚊组织最大限度地附在玻片上,小心分开两玻片,用镊子去除大片的骨骼,吹干,冷丙酮固定10min。B1.3.2用PBS轻轻洗一次,再用蒸馏水洗一次,吹于。B1.3.3加DF单克隆抗体,覆盖蚊组织,置于湿盒中,37C水浴30min。B1.3.4取出,用PBS洗2次,蒸馏水洗1次,吹干。B1.3.5加羊抗鼠1gG,如B1.3.3、B1.3.4,孵育,洗涤。B1.3.6封片胶封片,荧光镜检。如单抗已荧光标记则免去B1.3.5,即为直接法。B1.4结果判断
WS 216-2001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检出组织细胞胞质内有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判为阳性,阴性无荧光出现,B1.5意义
在蚊虫组织中,检出 DV抗原,可确诊被检蚊虫携带有DV,可用于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B2C6/36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
B2.1原理
DV是一种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存活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活的细胞组织内,C6/36白纹伊蚊细胞对DV十分敏感,藉观察病毒对其产生的变化(病变等现象)和应用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检出病毒的存在和型别。
B2.2材料
C./36白纹伊蚊细胞、新生小牛血清、日本Eagles、青霉素、链霉素、各型DV单克隆抗体、羊抗鼠荧光IgG及免疫荧光试验用品。
B2.3检材的采集及处理
B2.3.1病人:无菌采集发病后5d内静脉血3mL,放冰送实验室分离血清接种组织培养,不能及时接种的可放一20C保存,对污染的血清要先加青霉素、链霉素(最终浓度各为500kU/L),4C作用2h处理后接种。接种后余下的血清为早期血清,供血清学试验用。B2.3.2户体检材:可取Ⅲ、脑脊液、脑组织、肝等。B2.3.3蚊:采集吸过血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或其他可疑蚊种,用0.50mol/L(10%)葡萄糖液喂养,至胃血完全消化后置一20C,待死后按蚊种及捕获地点分组,以5~10只~组为宜,经生理盐水冲洗数次后,用研磨器研碎,每组加0.5mLHanks液,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链霉素[最终浓度1MU/I.(1000U/mL)]4C过夜,备用。B2.4病毒分离
C./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传代细胞。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倒去培养液,每管接种用Hank's液稀释成10-1的患者血清0.1mL或蚊悬液或组织悬液0.2mL,37C吸附1h后加维持液0.9ml.及0.8mL,置35C静止培养,观察7天,若细胞出现膨大至融合,折光度增强、颗粒增多等现象,取细胞悬液0.1mL,进行传代,仍出现同样病变者应保种并进行鉴定,若7天后细胞不出现病变,需盲传1~~2代,仍不出现病变者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进一步检查,阴性者作阴性报告。B2.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FA/IFA)鉴定DVB2.5.1试验方法
B2.5.1.1细胞片的制备:把出现“++”病变的Cs/36细胞管倒去维持液,(若不出现病变,则需培养7天再制片)用pH7.2PBS洗2次后加PBS3mL,用滴管把细胞从管壁上吹下,吹散,2000r/min离心5min,弃去PBS,加0.2mLPBS把沉渣吹散,滴加在10孔的载玻片各孔中,电风扇吹干,加冷丙酮固定10min,用PBS冲洗2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一20C保存。正常C./36细胞对照按法制片。B2.5.1.2试验方法:取出保存的待鉴定细胞片或脑组织片,吹干,于各孔中按顺序滴加4个型DV使用单位的单克隆抗体,各型2孔,对照2孔滴加PBS,置湿盒内37℃水浴30min,取出用PBS冲洗3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滴加含130μmol/L(1:8000)伊文思兰的2单位抗鼠IgG荧光抗体,置湿盒内37C水浴30min,用PBS冲洗3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用甘油缓冲液封片,镜检,记录结果。B2.5.2结果判断
特异性免疫荧光呈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正常组织细胞被染成橙红色或暗红。B2.5. 3意义
从病人血液、组织或蚊媒中分离出DV,经鉴定,可确诊DV感染和病毒型别。388
83应用乳小自鼠分离DV
B3.1原理
WS 216-2001
新生小白对DV十分嫩感,藉观察病毒对其产生的致病等现象和应用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检出病毒的存在和型别。
83.2材料
同B2.2。(C,/36白纹伊蚊细胞改用1-3日龄乳小白鼠。B3.3检材采集及处理Www.bzxZ.net
参考B2.3。
13.4病毒分离
每一检材接种-窝1~3日龄小白鼠,每只脑内接种全血或1:10血清或蚊悬液、组织悬液10~~20ul,接种后48h内死亡者作非特异性死亡,弃去。存活者观察至10d左右仍未发病时,剖取其中2只,取脑,用pH8.0肉汤制成10%悉液,盲传1~3日龄小白鼠一,其余的及育传的均观察至第扣周,未发病作阴性结果。在观察期内若发病(松毛、蟋缩、活动力降低、站立不稳、抽搐、离群、不进食、瘫痪等症状)则取半边脑,按育传法制成10%鼠脑悬液,转种13日龄小白鼠,并作无菌试验,另半脑置5.43mol/L(50%)甘油缓冲液中低温保存。无菌试验阴性而重复以上症状的乳鼠作为可疑薄株传代、保种,并进行鉴定。
13.5病毒鉴定
B3.5.1间接免疫荧光试验(FA/IFA)B3.5.1.1脑组织片的制备:取发病死的小鼠脑组织以冰冻切片制成10孔组织片,经吹于,冷丙酮固定10min,冲洗、吹干后放一20'C保存。正常脑组织同法制作。3.5.1.2试验方法,结果和意义,同B2.5。83.5.2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参考A2。
意义:鉴定病毒和病毒分型。
B3.5.3补体结合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意义参考A3。83.5.4中和试验
原理、材料与方法、意义参考A6。数4RT-PCR技术检测DF病囊基因及基因分型B4.1原理
PCR技术(合酶链反应)是利用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碱基配对原则,在一定条件下扩增DNA片段的体外扩增方法。它的特异性取决于两个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的序列,引物与待扩增片段两条链两段IONA序列分别互补,待扩增DNA在变性溢温度下分解为二条链模板,在复性温度引物与模板两端的DNA序列分别复性(茶交-藏基配对),在伸温度和单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出TaDNA聚合酶催化,引导学引物的5向3,方向延伸合成新链,是一个重复进行的热变性复性延伸的瀛控循环过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DNA产量皇指数上升,经过20个循环以后,从微量基因材料,特异性地扩增可达数百方倍。
登革病毒含核糖核酸(RNA)基因组,因批ICR前需经过逆转录酶作用,合成第一条CDNA链(RT)·再进行扩增(PCR),即RT-PCR。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可扩增登革病毒组基因。设计不同型登革病毒的引物对,可扩增出不同的基因型病毒的基因产物。B4.2材料及方法
(略)。
B4.3意义
wS 216-2001
此法可对早期病例DV 的检测及分型鉴定。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的治疗
C1~-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C2对症治疗
C2.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葡糖-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 mg每日3次。C2.2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C2.3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
C2.4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C3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内含等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人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证据者按DIC 治疗。
附录D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监测
登革热监测目的在于通过监测确定本病的存在、分布规律、变动态势及其决定因素,早期预测或发现暴发、流行,以便开展调查研究,实施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评价防治效果。DF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疫情监测、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媒介监测(媒介密度监测、病毒监测)。
监测区的划分和任务:
a)重点监测区:有主要媒介伊蚊分布,曾发生登革热流行,或从伊蚊体内分离到DV的地区,要求设置长期监测点,开展经常性监测工作。b)易感监测区:尚无病例报告,但与疫区人员交往频繁,或有输人病例报道,有媒介伊蚊分布且布蕾图指数大于20的地区。要求对流动人口和媒介伊蚊进行定期蓝测工作。c)一般监测区:根据登革热防治工作需要临时确定,按要求开展监测工作。390
D1人间疫情监測
D1.1监测内容
WS 216--2001
a)以县为单位,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管理。实施登革热监测的地区,应组织登革热监测组,由流行病学、临床、病媒、检验等专业人员组成,各医疗单位通力协作,在辖区内和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掌握辖区内的疫情数字,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b)对临床凝似病例或原困不明的发热者,采急性期血分离DV、双相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以及时发现及核实疫情,并根据确定的误诊和漏诊病例,及时修正疫情报告数字。c)对需核实诊断的可疑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病例,应全部或抽样进行个案调查。d)在流行季节的前、中、后期抽样对正常人群进行DV摊清学抗体(隐性感染)蓝测、以了解当地人群抗体水平,分析流行趋势
e报告疫情和交流情报:革热为乙类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现登革热或似登革热疫情后,必须及对报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并按规定逐级上报。疫情证实后,应通报相邻有关市县(区)乡镇,必要时组织联防。
D1.2监测方法
在卫生行政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医疗卫生部门承担具体任务,通力合作完成。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发现传染源或可疑传染源要及时调查,做好处理。统计分析登革热疫情或感染的人群间、时间、空间分布。开展正常人群血清学抗体水平调查及疑似病例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D2蚊媒监测
D2.1蓝测内容
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分布、种群攀生地性质、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生态学、季节消长、抗药性及带病毒情况进行监測。a)以县为单位,查清媒介伊蚊的分布范围。b)根据历年登革热流行趋势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将登革热好发区列为重点监测地区,开展媒介密度和病毒监测。布雷图指数超过20的危险区”,要加强监工作。D2.2监测方法
a)伊蚊幼虫密度:伊蚊幼虫调查是媒介监测的基础,各地放对伊蚊作本底调查,定时、定点、定人调查伊蚊的种群、生地的性质、种类、分布,统计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I)、容器指数(CI)、千人指数。
调查房屋数不少于50户,般小村庄全部调查,大村庄侧查100户以上,以保证结果可靠。阳性容器最好分类,如按地点分为室内、外,按性质分为永久性或暂时性容器(水缸,花瓶等小容器等),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便于指导清除伊蚊擎生地工作,观察评价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计算方法:
号×100
f ×100%
×100%
J%×1 000
武中:布雷图指数;
...(D2)
...( D4)
a——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b检查房屋数;
f,——容器指数;
C检查容器数;
f3—房屋指数;
d--伊蚊幼虫或蛹阳性房屋数;
—-千人指数;
e-检查房屋内人数
WS 216—2001
b)蚊调查:定期(每5年)调查一次当地伊蚊成蚊的季节消长、生态学、对杀虫药的抗药性等。成蚊密度:叮咬或停留率。
雌蚊指数(人工小时):
l=4×n
式中:l———成蚊密度,只/人·h;n-——以15min为单位表示的成蚊密度,只/人·15min。c)蚊卵调查:有条件时,可开展诱蚊器指数调查。(D5)
d)病毒监测;采集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雌性成蚊进行病毒分离并鉴定型别,分析登革热流行可能性及发展趋势。
附录E
(提示的附录)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
登革热的防制对策: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坚持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控制其密度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为此,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组织措施、宣传发动、社会参与及技术落实等。
登革热流行区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其次,要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对不同地区分类要求做好预防工作。非疫区要及时发现传入病例,对传播媒介进行监测,并尽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流行区和惯发区要制定长期防治伊蚊计划。密切注视国内外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制工作。E1防制方法
E1.1灭蚊防蚊
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登革热的措施。要强调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消灭挚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擎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键是措施落实,职责到位,责任到人。
E1.1.1消除伊蚊生地、消灭幼虫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清除屋内外小积水;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用水缸内放养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及塘虱鱼等各种鱼类或投放苏云金杆菌H-14制剂等用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缓释杀虫剂。
E1.1.2杀灭成蚊
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内用喷洒或烟熏等方法施用对人畜毒性低的杀虫剂杀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房屋周围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点等场39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