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 14912-1994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 14912-199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4912-1994

中文名称: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computer-aided mapping of large-scale topographic map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4-01-14

实施日期:1994-10-01

作废日期:2005-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826773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9地图制印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被GB/T 14912-2005代替

出版信息

页数:18

标准价格:13.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4-01-14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归口单位:国家测绘局

发布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野外数据采集机助成图的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的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的测绘生产。依据标准测绘的数字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使用。 GB 14912-1994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14912-1994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野外数据采集机助成图的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的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的测绘生产。依据标准测绘的数字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使用。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mputer-aided mappingfo large-scale topographic maps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14912—94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野外数据采集机助成图的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的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的测绘生产。依据本标准测绘的数字地形图可供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使用。2引用标准
GB7929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14804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231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SJ2347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ZBY306.1计算机外部设备接口统一规定第一部分JC-1串行接口3总则
3.1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3.1.1平面控制测量。应使四等以下各级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满足下列要求:1:500地形图测图不超过5cm
1:1000、1:2000地形图测图不超过10cm。3.1.2高程控制测量。不论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使四等以下各级高程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cm。3.1.3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在不低于上述精度的前提下,各专业部门可根据需要,使用本专业部门颁布的标准进行作业。
3.2坐标高程系统和投影
3.2.1坐标系统一般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亦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联测。3.2.2平面控制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带计算平面直角坐标。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亦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但其投影面可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3.3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图幅按矩形(或正方形)分幅,其规格为40cm×50cm,或50cm×50cm。图幅编号按西南角图廊点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亦可按测区统一顺序编号。对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1-14批准1994-10-01实施
comGB14912-94
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3.4地形类别的划分
平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以下的地区;丘陵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6°之间的地区;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6°~25°之间的地区,高山地:绝大部分地面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3.5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表1规定选用。表1
1:1000
1:2000
注:括号内的等高距依用图需要选用。平
商山地
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
平坦地区和城市建筑区,根据用图的需要,也可以不绘等高线,只用高程注记点表示。3.6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上,其密度为图上每100cm\内5~20个。3.7地形图的精度
3.7.1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和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表2的规定。
3.7.2高程注记点的高程中误差
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3。表2
城镇、工业建筑区
平地和丘陵地
困难和隐蔽地区
比例尺
1:1000
1:2000
1:1000
1*2000
点位中误差
±0.15(±0.25)
±0.30(±0.50)
±0.60(±1.00)
±0.23(±0.40)
±0.45(±0.80)
±0.90(±1.60)
注:括号内的点位中误差和邻近地物点中误差依测图精度要求选定。3.7.3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表3的规定。邻近地物
点间距中误差
±0.12(±0.20)
±0.24(±0.40)
±0.48(±0.80)
±0.18(±0.30)
±0.36(±0.60)
±0.72(±1.20)
地形类别
高程中误差Ha
注:Ha为基本等高距。
3.8地形图符号及注记
GB14912—94
地形图符号及注记按GB7929的规定执行。丘陵地
高山地
对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符号,各专业部门根据用图的需要,可另作补充规定。但应在技术设计书或技术总结中说明。
3.9极限误差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3.10仪器的精度要求和检验
本规范中涉及的距离测量,采用测距仪进行时,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不低于级测距仪的精度(|mp|≤20mm);其经纬仪的精度,不低于DJ6型经纬仪的精度。对于所使用的测绘仪器,必须做到及时检验和校正,加强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状态。4图根控制测量
4.1图根点的精度
图根点的精度,以相对于邻近控制点中误差来衡量。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1×M×10-3(m)(在本标准中M均为测图比例尺分母);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4.2图根点标石的埋设
图根点可视需要埋设适当数量的标石。城市建设区或工业建筑区标石的埋设,应考虑满足地形图修测的需要。
4.3图根控制点的密度
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一般不低于表4的规定。表4
测图比例尺
图根控制点的密度,点数/km*
4.4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1-2000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图根三角(网)、图根导线(网)、混合网、极坐标和交会点等方法布设。在各等级控制点下加密,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在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当测区范围较小时,图根三角、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4.4.1图根导线测量
4.4.1.1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5的规定。表5
附合导线长度
相对闭合差
.1/2500
注:n为测站数。
不大于测图最大测距
的1.5倍
测角中误差
首级控制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60\n
首级控制
±40\n
GB14912—94
4.4.1.2图根导线的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测回。一测回进行四次读数,其读数较差应小于20mm。测距边应加气象和加、乘常数改正。4.4.1.31:500.1:1000测图,当附合导线边数不超过15条时,长度可放长至表5规定的1.5倍,此时方位角闭合差不应超过土40\√,绝对闭合差不应超过5×M×10-(m)当导线长度短于表5规定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3×M×10*(m)。4.4.1.4图根导线布设成支导线时,其长度不超过表5中规定的长度,边数不多于3条。水平角用DJ6型经纬仪施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40\。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4.4.2极坐标法测量
采用测距仪极坐标法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遵守表6规定。其边长不得大于表7的规定。表6
测回数
边长施测方法
单向施测一测回
1:1000
1:2000
4.4.3图根三角测量
半测回较差
高程较差
≤1/7等高距
测距读数较差
4.4.3.1图根锁(网)的平均边长不宜超过测图最大测距的1.7倍。传距角不宜小于30°,特殊情况下,个别传距角也不应小于20°。三角形个数不应超过12个。水平角观测方向多于3个时应归零。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表8
测回数
注:为测站数。
测角中误差
半测回归零差
方位角闭合差
4.4.3.2图根三角作为首级控制时,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0。三角形闭合差
4.4.3.3单三角锁的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1×V×M×10-4(m)(n为三角形个数)。4.4.4交会法测量
图根解析补点,可采用有校核条件的测边交会和测角交会。其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交会边长不宜超过0.5×M(m)。分组计算所得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2×M×10-*(m)。4.5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图根点的高程,当测图基本等高距为0.5m时,采用图根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可用解析三角高程测量。4.5.1图根水准测量
4.5.1.1图根水准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路线或结点网。图根水准测量应起迄于不低于四GB14912-94
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点上,其技术要求应遵守表9的规定。表9
附合路线
长度,ktm
规线长度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闭合路线
往返各一次
注:L为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往一次
往返测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4.5.1.2水准路线布设成支线时,应采用往返观测,其路线长度不大于2.5km。4.5.1.3当水准路线组成单结点时,各段路线的长度不得超过3.7km。4.5.2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电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测量,其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0的规定。山
±12Vn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附合路线长度不超过5km,布设成支线时不超过2.5km。仪器高、规标高取至毫米。其路线应起闭于各等级高程控制点。表10
仪器类型
测回数
(中丝法)
注,D为路线长度(km)。
4.5.3解析三角高程测量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边长施测方法
单向施测一测回
图根解析三角高程测量,其路线应起闭于各等级高程控制点,技术要求应遵守表11的规定。表11
仪器类型
测回数
中丝法
注,S为边长(km),n为边数,Ha为等高距。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
当边长小于25m时,对向观测较差应满足0.1m的要求。仪器高和规标高应准确量取,记至厘米。计算三角高程时,球差和折光差小于1cm时,可不加改正。4.6测站点的增补
地形测图应充分利用控制点和图根点。当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采用支导线,极坐标等方法增设测站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站点的点位精度,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中误差不应大于2×M×10-4(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5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采集系统。在非建筑区测图,也可以采用视距人工输入法,其视距长度按有关规定执行。5.1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的配置和软件的功能要求5.1.1系统硬件的配置
5.1.1.1自动化采集系统
电子速测仪:
数据自动记录器:
c.与微机的通讯接口。
GB14912-94
5.1.1.2半自动采集系统
a:普通光学经纬仪(测角精度不低于DJ6型经纬仪);b.光电测距仪;
c.电子手薄;
d.与微机的通讯接口。
上述两系统除基本配置外,还可配置便携式微机、小型绘图机和打印机。5.1.2数据采集软件的功能要求
5.1.2.1测站表头信息记录,包括测区代号、测站号、观测日期、时间、温度、气压、仪器型号、仪器号、观测者、记薄者和测距仪的加、乘常数,以及测站仪器高。上述各项内容的代码自行定义,但各相应信息代码应在设计书或技术总结中加以说明。5.1.2.2测站碎部点的观测
,测站定向观测和限差的检查:b.碎部点的观测记录,包括测点号、数据采集编码、规标高、斜距、垂直角、水平角,其记录格式可自行规定:
c.错误数据的删除。
5.1.2.3具有对数据记录查询显示(或打印)和信息编码修改的功能。5.2野外数据采集编码
5.2.1野外数据采集编码的总形式为:地形码十信息码。5.2.2地形码是表示地形图要素的代码。地形码可采用GB14804中相应的代码,也可采用汉语拼音速写码、键盘菜单、以及混合编码等。若采用非标准编码形式时,经计算机处理后,转换为符合GB14804规定的地形图要素的代码。
5.2.3信息码是表示某一地形要素测点与测点之间的连接关系。随着数据采集的方式不同,其信息编码的方法(如顺序编号法、断点编号法等)各不相同。无论采取何种信息编码,应遵循下列原则:a。有利于计算机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b。尽量减少中间文件。
5.3野外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5.3.1草图的绘制
a.绘制草图时,对于地物、地貌,原则上采用GB7929所规定的符号绘制,对于复杂的图式符号可以简化或自行定义。但数据采集时所使用的地形码,必须与草图绘制的符号一一对应,b,草图必须标注所测点的测点编号,且标注的测点编号应与数据采集记录中测点编号严格一致;c草图上地形要素之间的相关位置必须清楚正确;d。地形图上需注记的各种名称、地物属性等,草图上必须标记清楚、正确。5.3.2数据采集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a.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5mm
b.以较远---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0.2×M×10-3(m);c.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的高程,其较差不大于1/6等高距;d.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超出b、c两项所规定的限差,其检测前所测的碎部点成果必须重测。5.3.3测点时,水平角和垂直角读至仪器度盘的最小分划;归零检查和垂直角指标差不大于1。测距最大长度按表2中规定的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来决定。当地物点平面位置精度选取表2括号内规定的GB14912—94
精度时,测距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否则,测距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5.3.4测站表头应按5.1.2.1中提出的内容进行记录。5.3.5仪器高、规标高量取至厘米;当加、乘常数改正大于2cm时,应考虑其改正,施测地物点时,若棱镜偏离地物中心点大于5cm,应加偏心距改正。5.3.6地形点间距不应超过表14的规定。对于山脊线点、山谷线点、变坡线点、山顶点、盆底点、鞍部点等按其地形变化进行采集。
最大测距长度
最大测距长度
地形点最大间距
1+1000
1:1000
1:1000
1:2000
1:2000
1:2000
5.3.7每日施测前,应对数据采集软件进行试运行检查,确保无误方可使用。对输入控制点的成果数据,需打印(或显示)进行检校。5.3.8资料的整理和检查
野外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检查,应在一天或阶段采集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其内容包括:a:对照草图检查所采集的数据。检查可根据设备的情况采用显式和打印数据记录对照草图逐条核对,也可以采用小型绘图机绘制略图进行核对;b.当对照检查发现有矛盾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如数据记录有错误,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标高等观测数据禁止修改,必须返工重测:
c.删除作废记录,补充实测时来不及记录的卷尺量距点和公共点记录;d.对经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及时存盘或录带。采用录带保存时,应录两次,并且每次都应检查;如用磁盘保存,除对录取的数据进行检核外,并作备份。5.4测绘内容的取舍
5.4.1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按GB7929执行外,还应遵守本节的有关规定。
5.4.2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房屋以墙外角为准,临时性建筑可舍去。居民区可视测图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适当加以综合。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用直线连接。
5.4.3独立地物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GB14912—94
5.4.4管线转角点均应实测,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5.4.5,水系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底高程,并标注渠深,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泉、并应测注泉的出水口及井台高程,并注记井台至水面深度。5.4.6地貌一般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应以符号表示。山项、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bzxz.net
5.4.7露岩、独立石、梯田坎等应测注比高。斜坡、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短于5mmm时,可舍去。当坡、坎较密时,可适当取舍。5.4.8一年分几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按线状地物测绘。
5.4.9居民地、机关、学校、山岭、河流等的名称,应按现有名称注记。6测量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和机助制图6.1数据处理和机助制图所需的基本设备及要求6.1.1计算机
应选用计算速度快,内、外存容量大,兼容性好的计算机:b.
计算机至少应配置一个作数据交换的通用外部存贮设备;c.
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应符合SJ2347标准中有关技术规定;d计算机输入输出(I/O)接口应符合ZBY306.1标准中有关规定;计算机配置的显示器分辨率应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形显示和图形编辑精度的基本要求;e.
f.计算机应配有磁盘操作系统及所支持的汇编语言、高级语言、汉字系统以及计算机诊断程序等-系列软件。
6.1.2绘图仪
量测系统分辨率不大于0.002mm/stepa.
可寻址分辨率不大于0.025mm/step零点定位差不大于0.04mm;
动态误差不大于0.1mm;
单笔重复误差0.05mm;
f.有效绘图面积不小于841mm×597mm(A1幅面)。6.2用于数据处理、机助制图的基本软件及功能要求6.2.1系统软件的操作,应采用莱单或提示。所有的系统软件应具较好的兼容性。6.2.2数据通讯软件:
解决野外测量数据记录器与微机的联机通讯,实现数据的单向传输或双向传输。6.2.3控制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对野外原始测量数据文件进行解码,分离出有关数据,并对观测值进行各项改正;建立网点数据结构文件和网点自动排序;坐标近似值的自动生成和对各控制网、线的平差计算;按一定格式打印出成果表,以及绘制控制网、线图等功能。6.2.4碎部测量数据处理软件:
对原始碎部测量数据进行分类、碎部测点坐标计算,图幅接边及剩余点的数据处理等,形成碎部点文件。根据点文件信息,将属于同一地物的各个测点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和处理,形成图形文件。并且有对点文件、图形文件进行查询、修改、追加、删除等数据编辑功能。6.2.5等高线自动绘制软件:
利用离散高程点,并考虑到地性线和断裂线的处理,自动建立数字高程模型;自动进行等高线跟踪、等高线的断开处理以及形成等高线高程点记录文件;可用人机交互式对等高线进行编辑;能在绘图仪上输出等高线图。
6.2.6图形编辑软件:
GB 14912—94
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图形进行增补、修改、删除、平移、旋转和注记等;对显示的图形具有开窗功能;能按层进行编辑和层的叠加。6.2.7批量式绘图软件:
对图形文件数据进行处理,自动调用相应的子程序,绘制出相应的地形图要素符号及注记;可进行分层绘制;能绘制图线、方格网线,且能进行图廊整饰和图幅外规定的注记内容;对超过一幅图面积的内容能自动分割,并处理好图幅边缘数据和图形。6.3对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要求6.3.1数据处理的要求
6.3.1.1原始碎部测量数据、点文件和图形文件进行数据编辑时,只能对非测量数据进行修改。6.3.1.2在图形文件中,数据应分层存放,分层可参照表15进行。6.3.1.3绘图文件中的地形图要素代码一般应按照GB14804执行,也可采用其他的地形图要素代码。
测量控制点
居民地和垣栅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交通及附属设施
管线及附属设施
水系及附属设施
地貌和士质
汉字信息的编码按GB2312标摊执行。6.3.2图形编辑的步骤和要求
6.3.2.1在进行图形编辑之前,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分层绘制出单色(或多色)编辑样图。6.3.2.2在绘制出的编辑样图基础上,根据外业绘制的草图和实地情况,按照GB7929以及本标准6.4节中地形图编辑原则,或按照用户的要求,确定需要修改和增加的内容,而后进行图廓、方格网及要素的分层编辑。
分层编辑完后,应绘制出相应比例尺的检查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层继续进行修改,直到编辑出一幅完整而符合要求的地形图。6.4地形图的编辑原则
6.4.1居民地
a.街区与道路的衔接处,应留o.2mm间隔:b.建筑在陡坎和斜坡上的建筑物,按实际位置绘出,陡坎无法准确绘出时,可移位表示,并留0.2mm的间;
悬空建筑在水上的房屋与水涯线重合时,房屋照常表示,问断水涯线。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