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3219-1995 1CC、1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B/T 3219-1995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219-1995

中文名称:1CC、1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for 1CC 1C and 1CX general pose containers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for 1CC 1C and 1CX general pose containers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95-07-19

实施日期:1996-02-01

作废日期:2002-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KB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综合>>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85集装箱、托盘、货架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GB 3219-1982;被GB/T 5338-2002代替

采标情况:ISO 1496/1 MOD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标准价格:8.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单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和标准计量研究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1CC、1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路、公路和铁路联运的上述规格通用集装箱(其中包括封闭式、透气式、通风式和敞顶式箱)。 GB/T 3219-1995 1CC、1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B/T3219-1995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1CC、1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路、公路和铁路联运的上述规格通用集装箱(其中包括封闭式、透气式、通风式和敞顶式箱)。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CC、C和CX型用集装箱的
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 far 1CC,1C and1Cx general purpose containersGB/T 3219—1995
代替B32198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0 1496/1系刻1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Scri心s Ifreighui containers-—Specification and testing—(Gicneral cargo containers far general purposea)。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CCIC和1CX型通用集装箱的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路,公路和铁路联运的上述规格通用集装箱(其中包括封闭式、透气式,通风式和澈项式箱)。
2引用标准
GB/T1835集装箱角件的技术条件GH1836集装箱的标记代号
GB3817集装箱箱门搭扣件、固货栓和施封护罩的技术要求3规格
3.1外部尺寸见表1。
极限偏差
3.2最小内部尺寸见表 2。
国家技
极限偏差
极限偏差
.2 197
GB/T3219—1995
3.31CC.1C和1CX型集装箱的额定质量R为24000kg。它衣示空箱质量T和最大货载质量P之和,即R-T+P,
4技术紊件
-般要求
4. 1. 1箱体结构和强度应满足本标准第 5 章所规定的各项试验要求。4.1.2箱体任何部位均不得超越以各角件相应外表面所形成的平面限界。4.1.3在箱内的适当部位应设置固货栓,通过它来固缚货物。4.1.4在箱体外表面的适当部位应装设箱门搭扣件,以保持箱门位于最大开度(不小于260°)。4.1.5固货栓,箱门搭扣件和施挝护罩等均应符合GB3817的规定。4.1.6集装箱上的标记应符台GB1836 的规定。4.1.7对做顶式集装箱,应设有顶部扣紧件,以便将箱盖与箱体扣牢。其具体位置应满足在地面上的工作人员能方便地观查位于载运工具上集装箱箱顶的牢固情况。4.2角件
集装箱的角件应符合GH/T1835的有关裁定。43顶结构
顶角件的上部平面应超出箱顶结构其他部位至少6mm。对于角件附近的顶部护扳则不受此限,但该护板沿箱长方向的尺寸不得超过750mm,厚度不得超过6mm,其项面不应趋出项角件的上部表面。4.4底结构
4.41一般情况下,应仅由集装箱的四个底角件来支承箱休,在相同的集装箱进行堆码的情况下,应能支承设计所规定的整个箱垛。
4.4.2用专用的骨架式底盘车载运集装箱时,可以通过箱底横问杆件的部分底面束支承,具体方式有以下两种:
a当下端梁、端部门槛和各底的底面均处于同水平面,且底梁距不大于100mm时,则可以通过它们的部分底面来支承集装箱。此时的传载部位仅限于两条宽度为250mm的载荷传递带以内,两条带的间距 700 mm,与箱体的纵轴对称布置,如图 1所示。传递带
中心辅
传避带
GB/T 3219—1995
图1载伺传逆带位置图
当下端梁、端部门槛和各底梁的底面虽处于同一永平,但底梁间距大F1000nmi或是它们的b,
底面不处于同一水平,则要求有起码的传载部位来支承巢装箱,该传载部位即为载倚传递风。4.4.3载荷传逆带或载荷传递区的底面均应高于底角件下平面12.5-1.,mr11。除底角件和它附近的底部护板以及下侧架外,箱体的其他部位均不应低于该限界。4.4.4载荷传递区应在载荷传递带范围以内,对于横向尺寸为250mm的载荷传递区,其纵向尺寸不小于25mm。这样,每对载荷传递区的最小面积为:2×25×250mm4.4.5位于下端梁和端部门槛的每对载荷传递区所能承受的载荷应不小丁0.5K。位于下端梁和端部门槛之问的每对载荷传逆区能承受的裁荷应不小于1.5R./n。其中“”为除位丁两端者外的载荷传递区的对数(下同)。
4.4.6载荷传递区最少应有4对,即元十224。载荷传理区的典型布示意见图2和图3。4.4.7
#+2=4的典型布
图3十2=5的典型布置
售装筑店结尔承落业工
底角件底平面以F6mm。
GB/T 3219—1995
4.4.9在底结构的设计中,应考虑固缚货物的条件。4.5端框架
在进行本标准5.10横向刚性试验时,箱体两个端框架各自的对角线长度变化量之和不得大五60 tmm。对设有端门的据架也有同样要求,4.6侧部结树
在进行本标准 5. 11 织向刚性试验时,相应项角件对底角件的相对位移,在集装箱长度方向不得大于25mm。
4.7壁板
对设有箱门的端壁或侧壁,同样要求它们具有承受本标准 5. 6 和 5, 7 规定的试验载荷的能力4.8门框尺寸
至少在一个端部设有箱门,箱门并门高度的尺寸对于 1CC 和 1C 型箱分别不小于 2 261 mm 和2134mm,宽度的尺寸不小于2286mm。4.9叉槽
4. 9. 1 在 1CC,1C 和 1CK 型集装箱上可以设一对或两对叉精+若系两对,其中内更措供叉举空箱,外支糖供义举重箱。严格禁止使用内叉叉举重箱。4.9.2叉槽是由沿箱体横向贯通的杆件组成,通过它可以从箱体的任一侧进行叉举作业。叉槽底板不需沿整个箱体贯通,但在及槽两端的部位必须有底板。叉槽的位胃和尺寸如图1所示。05
2060±
x—X 的视
注:图中未注偏差的尺寸均为允许的最小尺寸。牌
Y制视
图4叉示图
5试验
5.1总则
5.1.1:1CC,1C和1CX型通用巢装箱均应按照本章规定的最低要求进行试验其中风雨密性试验应安排在最后进行。
5.1.2集装箱内的各项试验载荷除专门注明者外都应当均勾分布。5.1.3各项载荷试验数均已考虑了集装箱在使用中可能承受的动载荷和静载荷。在试验中不应再另外附加其他任何载荷。
5.2堆码试验
5.2.1月的
偏码条件下的承载能力。
5.2.2方法
CB/T3219--1995
将集装籍放在坚固的平台土,由箱体的四个底角件支承,箱内装入(1.8R一T)均布载荷。在每个顶角件上放置一个符合GB/T1835的角件或与该角件等效的模拟件。通过这些角件或模拟件,沿紧直方向同时往每个顶角件施加不小于848kN的试验载荷,或往同一端的两个顶角件施加不小于2×848kN的试验载荷。试验时,每个承受加载的角件或模拟件,应以横向25. 4 mm,纵向38 mm的尺寸,在相同方向偏胃。
观察和测量底结构和各角柱的变形。试验中底结构的变形应符合本标准4.4.8的规定。试验示意见图5。
B4BkH
. BR - T
84HkN+LBRE
5.3顶角件起吊试验
5. 3. 1月的
I gikN
aR84kN+I.8R
B-8kN+
图 5 堆码试验示意图
B48KN+1.8R
为验证用起重,搬运设备出四个顶角件竖直起吊集装箱时,集装箱的承载能力。5. 3. 2方法
集装箱内装人(2R一T)的均布裁荷,通过四个顶角件问时竖直向上平稳起吊。吊起5min后,再平稳地放下。
观察箱体变形情说,并测量箱底结构的变形。试验示意见图6。
5.4底角件起吊试验
5.4.1日的
图6旧顶角件起品试验小意图
为验证用起重、搬运设备由四个底件按规定方式起吊集装箱时,集装箱的承载能力。5.4.2方法
集装箱内装入(2R一T)的均布载荷,通过四个底角件的侧孔平稳起吊。试验过程中,起吊力作用线应平行于箱体侧壁,其与角件外侧表面的距离不大于38mm,但不得与箱体其他任何部位接触。起吊力作用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吊起5 min后,再平稳地放下。试验示意见图7。
5.5纵向择固试验
5. 5. 1F的
GB/T 3219—1995
图7日
由底角件起吊试验示意图
为验证满载集装箱拦固卡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在紧急制动或进行挂钩作业冲撞时,箱体所承受水平动载荷的能力。
5.5.2方法
集装箱内装入(R一T)的均布载荷,用箱体同一端的两个底角件的底孔将其固定在删性支座上,然后通过另一端的两个底角件的底孔同时施加2R。的水平力(即每个底角件施力1R),先施推力,后施拉力。
观察箱体变形,作测量箱底结构的变形。试验示意见图8.
5.6端壁试验
5. 6. 1目的
纵问控固试验示意图
为验证满载集装箱的端壁布与.5.1工况下的适应能力。5.6.2办法
在端壁可以自由变膨的条件下,从箱内对一个端壁施加0.4P,的均布载荷。若两个端壁为对称结构,可以只对一端做试验,若两个端壁不对软(如一端设有箱门等),则需对两个端壁分别进行试验。
观察并测量该端壁的变形。
试验示意见图9.
5.7侧壁试验
5.7.1目的
端壁强度试验示意图
为验证满载集装箱的侧壁对航程中船舶动态的适应能力。5. 7. 2
GB/T3219-1995
在侧壁和纵向构件可以自由变形的条件下,从箱内对-个侧壁施加0.61的均布载荷,若两个侧壁为对称结树,可以只对…侧做试验。若两个侧壁不对称,需对两个侧壁分别进行试验。观赛并该侧壁的变形。
试验示意见图 10。
图1心侧壁强度试验示意图
5.8箱预试验
5. 8- 1 目的
为验证集装箱的刚帐销顶能承受工作人员在其上作业时所产生载荷的能力5.8.2方法
对箱项有强度要求的集装箱,在箱顶最薄弱处的600mm×300扫m的面积上,施加300kg的均布载荷。
观察并测量箱顶的变形。
试验示意见图 11 s
图11箱顶强度试验示意图
5.9箱底试验
5. 9. 1目的
为验证箱底的底板承受叉车进箱作业所产生的架中动载衔的能力,5-9.2方法
将集装箱放在坚固的平台上,出四个底角件支承,应使箱底结构可以自由变形,使用叉车或模拟轮胎车进行试验。车辆轴载不小丁5460kg(每轮承载不小于2730kg),轮距为76mm.轮胎宽度为180mm.要求在185mm×100mm的矩形范围内,每个轮胎与底板的接触而积不超过142cm试验车辆在底板上以不同轮迹至少往返一次。观察测量箱底结构的变形,测量两根下侧梁的变形及底板有无断裂等情况。试验示意见图12。
2×273kg
图12箱底强度试验示意图
5.10横向刚性试验
5.10.1自的
5.10.2方法
GB/T 3219—1995
将空集装箱放在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四个刚性支座上,对箱体同一侧的两个项角件分别或同时各施力不小于150kN,作用力应平行于底面和两个端面,先施推力,后施拉力。施力时,应通过被施力项角件同一端对角底角件的底孔做横向固定,这一端的两个底角件还应做竖向固定。著两个端壁结构相同,可只对一端做试验若一端结构相对其竖向中心线左右不对称,则此端的两侧均需要进行试验。
施力中,端部结构的允许变形量应符合本标准4.5的规定。试验后观察并测量端部结构的变形。试验示意见图 13。
横向刚性试验示意图
5.11纵向刚性试验
5. 11. 1目的
为验证固于船舶甲板上的箱体承受因船舶动态所产生作用力的能力。5.11.2方法
将空案装箱放在处于同-水平面的叫个刚性支座上,对箱体同一端的两个顶角件分别或同时各施力不小于75kN,作用刀应平行于底面和两个侧面,先施推力,后施拉力。施力时,应通过被施力项角件同…-侧对角的底角件的底孔做紧间固定,并对被施力顶角件同侧对角的底角件作纵向固定。若两个侧壁结构相同,可只对侧做试验,若一侧壁结构相对其竖向中心线的两端不对称,则此侧的两竭均需要进行试验。
施力中,侧部结构的允许变形量应符合本标准4.6的规定。试验后观察并测量侧部结构的变形。试验示意见图 14 。
图14纵问删性试验尔意阁
5.12叉举试验
5.12.1自的
为验证用叉车搬运空箱和重箱时对箱体结的影啊和能否满足要求。对叉举重箱用的叉槽在集装箱内装入(1. 6R一T)的均布载荷,将两根宽度为 200 mm 的叉齿,沿叉举重箱用的双槽中心线水平插入 1 828士3 tnm 并支承箱体,叉举 5 min启平稳地放下。对设有叉举空箱用的叉槽,其试验方法同上,但箱内装入的均布载荷为(0.8R一了)。观密并通是然产变整
试验示意见图15。Www.bzxZ.net
(总项力)
5.13风雨密性试验
5.13.1回的
GB/T 3219—1995
(滋本力)
(总承力)
叉举试验示意图
为验证箱体在暴风雨及受海浪冲击条件下的密封性能。5.13.2法
O. 625R - T
(总承
用一个喷嘴或与其等效的几个喷曬垂直对箱体外表面所有接缝处和门,孔的周边进行喷水试验,试验的参数为:
喷嘴内径为12.5mmt
b,喷嘴出口处水压100 kPa,
喷嘴距箱体表面距离为1500mm;d.喷嘴移动速度为100mm/s.
5.14试验要求
5.14.1经本标准5.2~5.12各项试验后,集装箱的任何部位均不应出现影响使用的水久变形或畸变,并满足集装箱在装卸,搬运,固定和换装中的要求,5.14.2经5.13风雨密性试验后,箱内不得出现廖漏现象。附加说明:
本标准小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和归甘。本标难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和标准计量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司淑云、关慎谦、主菲菲、张敬轩。本标准于1982年10月11日首次发布,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