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6175-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6175-2008
中文名称: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1-22
实施日期:2008-09-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3188564
相关标签:
医用
有机硅
材料
生物学
评价
试验
方法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医药卫生技术>>11.100实验室医学
中标分类号: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疗器械>>C30医疗器械综合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31078
页数:36页
标准价格:26.0 元
计划单号:20030575-T-464
出版日期:2008-04-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96-03-07
起草人:由少华、孙皎、朱雪涛、黄晢玮、黄经春、王昕、侯丽、曾冬明
起草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本标准代替GB/Tl6175—1996《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本次修订按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对标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本标准与GB/T16175—1996的主要差异如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试验选择指南改为评价与试验选择,取消了试验选择表;———修改了材料浸提液制备方法,取消了供试品表面积或重量与浸提介质比例表;———修改了细胞毒性试验,包括浸提液和直接接触试验;———过敏试验修改为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增加了封闭贴敷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将皮内刺激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整合为刺激试验,包括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皮内反应试验。取消了口腔黏膜刺激试验;———增加了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全身毒性试验;———增加了遗传毒性试验,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突变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修改了植入试验,增加了皮下和骨植入试验;———增加了附录B遗传毒性试验用试剂制备。 GB/T 16175-2008 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 GB/T16175-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11.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175—2008
代替GB/T16175—1996
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Biological evaluation test methods for medical organic silicon materials2008-01-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9-01实施
GB/T16175—2008
规范性引用文件
评价与试验选择
样品制备
细胞毒性试验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刺激试验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植入试验
13溶血试验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细胞培养常用溶液和培养基制备遗传毒性试验用试剂制备
GB/T16175—2008
本标准代替GB/T16175—1996《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本次修订按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对标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本标准与GB/T16175一1996的主要差异如下: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试验选择指南改为评价与试验选择,取消了试验选择表:修改了材料浸提液制备方法,取消了供试品表面积或重量与浸提介质比例表;修改了细胞毒性试验,包括浸提液和直接接触试验;一过敏试验修改为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增加了封闭贴敷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将皮内刺激试验、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整合为刺激试验,包括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皮内反应试验。取消了口腔黏膜刺激试验;-增加了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全身毒性试验;一增加了遗传毒性试验,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突变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修改了植人试验,增加了皮下和骨植人试验;增加了附录B遗传毒性试验用试剂制备。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由少华、孙皎、朱雪涛、黄皙玮、黄经春、王昕、侯丽、曾冬明。本标准于1996年3月首次发布。
GB/T16175—2008
本标准给出的试验方法是根据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的基本原则,特别针对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学评价需求所设立的。本次修订是在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二部中相应试验方法学原理和试验步骤的基础上,并根据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特性制定而成,因此本标准是与GB/T16886标准和《中国药典》方法具有方法学等同性、适用于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的方法标准。本次修订对热原试验直接引用《中国药典》中的适用章节;对GB/T16886标准中未给出详细试验步骤的试验项目进行了细化,例如细胞毒性、急性全身毒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全身毒性、遗传毒性和植人试验;对GB/T16886标准中已详细给出试验步骤的刺、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本次修订采用直接引用相应GB/T16886标准的方式。鉴于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全身毒性、遗传毒性试验均为发展中的生物学试验,本标准给出的试验方法并非为唯一的方法,任何经确认符合GB/T16886标准基本试验原理且适用于医用有机硅材料的试验方法均可视为与本标准具有方法学等同性。1范围
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了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医用有机硅材料的生物学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6175—2008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GB/T16886.1一2001,idtISO10993-1:1997)
GB/T16886.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3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GB/T16886.3—1997,idtISO10993-3:1992)GB/T16886.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16886.5—2003,idtISO10993-5:1999)
GB/T16886.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GB/T16886.6一1997,idtISO10993-6:1994)
GB/T16886.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GB/T16886.10—2005,IS010993-10:2002,IDT)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GB/T16886.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GB/T16886.11一1997,idtIS010993-11:1993)
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GB/T16886.12
2005,IS010993-12:2002,IDT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
3评价与试验选择
3.1总则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GB/T16886.12医用有机硅材料按其预期与人体接触的性质和接触时间按照GB/T16886.1规定的基本原则进行生物学评价。
3.2试验选择
GB/T16886.1中给出了应考患的评价试验。对于可能影响机体生殖功能的材料,应补充做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
4样品制备
4.1总则
试验与对照样品制备应按GB/T16886.12的要求进行。如果试验方案要求使用试验材料的浸提液,所用浸提介质和浸提条件应与最终产品的特性和使用以及试验目的相适应。在选择浸提条件时应考虑试验材料的理化特性、可溶出物或残留物。1
GB/T16175—2008
4.2浸提条件
如需制备浸提液,材料与浸提介质比例按GB/T16886.12的规定。常规浸提条件见表1。表1常规浸提条件
浸提温度/℃
121±2
浸提时间/h
注:(37士1)C浸提(24士2)h一般仅用于浸提介质为含血清细胞培养基时。细胞毒性试验
5.1方法提要
浸提设备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恒温培养箱
电热恒温干煤箱
电热蒸汽灭菌器
本试验系将试验样品接触培养细胞,通过对细胞形态、增殖和抑制影响的观察,评价试验材料对体外细胞的毒性作用。
注;也可采用其他等效的符合GB/T16886.5要求的细胞毒性试验。5.2试剂
氯化钠、氮化钾、氯化钙、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葡萄糖、酚红、台盼蓝、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胰蛋白酶、Eagle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胎(小)牛血清、青霉素G(钠盐)、硫酸链霉素、乙醇、苯酚、二甲基亚砜(DMSO)。5.3主要设备和用具
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恒温水浴箱、电冰箱、倒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压力蒸汽灭菌器、抽滤瓶、磁力搅拌器、培养板(血)、液氮罐或超低温冰箱、天平。5.4细胞株
试验用细胞株可采用ATCCCCL1[NCTCclone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或其他适宜细胞。试验采用传代48h~72h生长旺盛的细胞。5.5试验前准备
5.5.1器具灭菌
与试验和对照样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应采用可靠方法灭菌,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C30min,或置电热干燥箱内160℃2h。
5.5.2无菌室要求
无菌室操作台或超净工作台局部应符合洁净度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要求。5.5.3细胞培养基、细胞消化液、平衡盐溶液制备按附录A给出的方法或其他经确认适宜的方法制备,5.5.4试验样品制备
5.5.4.1无菌试验材料直接取样试验。未灭菌试验材料宜采用与成品相同的灭菌过程或其他适宜方法灭菌。
5.5.4.2需制备浸提液时可采用含血清(或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或质量浓度为9g/L的氟化钠注射液为浸提介质,制备方法按GB/T16886.5的规定。5.5.5对照品制备
5.5.5.1阴性对照品:可采用经确认过的不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例如高密度聚乙烯。2
GB/T16175—2008
5.5.5.2阳性对照品:可采用经确认过的可重现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例如用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质量浓度为5g/L的苯酚溶液或体积分数为5%的二甲基亚矾(DMSO)溶液。5.5.5.3需制备浸提液时同5.5.4.2。5.6试验步骤
5.6.1总则
根据试验材料特性选择下列试验中的一种或多种适宜方法进行评价。5.6.2浸提液试验
5.6.2.1四唑盐(MTT)比色法
将配制好的1X10°/mL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设置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试验样品组,每组各设至少6孔,每孔接种100山细胞悬液。置CO2培养箱(含体积分数5%二氧化碳气体,下同)37C培养24h后,弃去原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人新鲜细胞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加人阴性对照品浸提液,阳性对照组加人阳性对照溶液或阳性对照品浸提液,试验样品组加人试验材料浸提液,每孔100μL,置cOz培养箱继续培养72h。注:如采用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浸提介质时,需使用浓缩培养基将浸提液稀释至规定浓度。72h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每孔加入20L质量浓度为5g/L的MTT溶液,继续培养4h后弃去孔内液体,加人150uLDMSO,置振荡器上振荡10min,在酶标仪570nm和63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按式(1)计算相对增殖率:RGR:
式中:
相对增殖率,%;
A×100%
试验样品组(阴性、阳性对照组)吸光度:A。—空白对照组吸光度。
(1)
根据RGR按表2分级判定。阴性对照组的反应应不大于1级,阳性对照组至少为3级反应。如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反应不成立时应重新试验。表2细胞毒性反应分级
5.6.2.2显微镜观察法
相对增殖率/%
30~49
将配制好的1X105/mL细胞悬液接种于直径35mm培养皿内,每皿2mL。置CO,培养箱37℃培养至近汇合单层细胞形成。
弃去原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加人阴性对照品浸提液,阳性对照组加入阳性对照液或阳性对照品浸提液,试验样品组加人试验材料浸提液,每皿各加2mL。每组平行操作3血,置COz培养箱继续培养72h。
注:如采用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浸提介质时,需使用浓缩培养基将浸提液稀释到规定浓度。3
GB/T16175—2008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置显微镜下观察,按表3分级判定。阴性对照组应为0级反应,阳性对照组至少为3级反应。如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反应不成立时应重新试验。表3细胞毒性反应分级
反应程度
极轻微
5.6.3直接接触试验
反应观察
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胞浆内有离散赖粒;无细胞溶解至多20%的细胞呈圆形,疏松贴壁,无胞浆内颗粒;偶见细胞溶解至多50%的细胞呈圆形,无胞浆内颗粒;明显可见细胞溶解和细胞间空区至多70%的细胞呈圆形或溶解
细胞层几乎完全破坏
注:本试验不适宜于极低密度和高密度材料,可能会导致细胞物理性损伤。试验和对照材料应处置成直径为10mm的圆片或表面积约为100mm,接触细胞面为平面。将配制好的1.5×10°/mL细胞悬液接种于直径35mm培养皿内,每血2mL。置COz培养箱37℃培养至近汇合单层细胞形成。
弃去原培养液,每血加入2mL新鲜细胞培养基。将试验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样品分别轻轻放入培养血内,每耻放置一片样品,使其沉于血底与细胞单层直接接触。每组平行操作3血。置CO培养箱继续培养48h。
置显微镜下观察,按表4分级判定。阴性对照组应为0级反应,阳性对照组至少为3级反应。如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反应不成立时应重新试验。表 4细胞毒性反应分级
5.7结果评价
反应程度
极轻微
反应观察
样品下面和周围区域细胞无异常迹象样品下面有些细胞出现形态异常或退化迹象细胞反应区域局限在样品下方范围或超出样品边缘小于5mm细胞反应区域超出样品下方范围5mm~10mm细胞反应区域超出样品下方范围10mm以上在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产生预期反应的情况下,分析评价试验样品细胞毒性反应程度。5.8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中应给出下列信息:
a)试验材料名称;
b)批号;
试验和对照样品制备;
d)试验用培养基、细胞株制备;e)
试验步骤;
细胞反应和其他情况;
g)观察结果;
h)结果评价。
6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6.1方法提要
GB/T16175—2008
本试验包括最大剂量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和封闭贴敷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用以评价试验材料在试验条件下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潜在性。6.2总则
最大剂量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为首选方法。试验样品如不适宜皮内注射或预期用于制造与皮肤接触器械的试验材料可选择封闭贴敷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6.3试剂
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新鲜精制植物油、二硝基氟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十二烷基硫酸钠、弗氏完全佐剂。注:本标准各试验中所用新鲜精制植物油推荐采用符合美国药典规定的棉籽油或芝麻油,也可使用其他经验证证实无生物学毒性反应的植物油。6.4主要设备和器具
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剃刀、天平、动物天平、注射器、研钵。6.5试验前准备
6.5.1器具灭菌
与试验和对照样品接触的所有器具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min。6.5.2试验动物准备
按GB/T16886.10的规定。
6.5.3弗氏完全佐剂制备
6.5.3.1无水羊毛脂与液体石蜡的体积比为4:6(冬季使用比例为3:5)。将无水羊毛脂加热溶解后取40mL置研钵中,稍冷却后边研磨边加液体石蜡,直至60mL液体石蜡加完。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min,即制备成弗氏不完全佐剂,4℃保存备用。6.5.3.2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按4mg/ml~5mg/mL加入死的或减毒的分枝杆菌(如卡介苗或结核杆菌),即得弗氏完全佐剂。
6.6最大剂量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6.6.1浸提介质
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新鲜精制植物油。6.6.2阳性对照样品
质量浓度为1g/L的二硝基氯苯溶液或其他能产生相应阳性反应的液体。6.6.3试验样品制备
按GB/T16886.10规定选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浸提液。
6.6.4试验步骤和结果评价
按GB/T16886.10-2005的7.4进行操作和评价。6.7封闭贴敷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6.7.1浸提介质
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新鲜精制植物油。6.7.2阳性对照样品
质量浓度为1g/L的二硝基氯苯溶液或其他能产生相应阳性反应的液体。6.7.3试验样品制备
按GB/T16886.10规定制备试验样品。试验材料如不能直接贴敷,应按GB/T16886.10规定选5
GB/T16175—2008
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浸提液。6.7.4试验步骤和结果评价
按GB/T16886.10—2005的7.5进行操作和评价。6.8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中应给出下列信息:
a)试验材料名称;
b)批号;
c)试验和对照样品制备;
试验步骤;
e)试验部位观察记录;
f)结果评价。
7刺激试验
7.1方法提要
本试验包括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皮内反应试验。皮肤刺激试验适用于评价预期与皮肤接触的材料。眼刺激试验适用于评价预期与眼接触的材料。皮内反应试验系将材料浸提液注入家兔皮内,适用于评价试验材料在试验条件下对接触组织的潜在刺激性。7.2试剂
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新鲜精制植物油、质量浓度为50g/L的甲醛溶液。7.3主要设备和器具
压力蒸汽灭菌器、检眼镜、天平、动物天平、动物固定器、注射器。7.4试验前准备
7.4.1器具灭菌
与试验和对照样品接触的所有器具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min。7.4.2试验动物准备
按GB/T16886.10的规定。
7.5皮肤刺激试验
7.5.1试验样品制备
按GB/T16886.10规定制备试验样品。试验材料如不能直接贴敷,应按GB/T16886.10规定选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两种浸提液。7.5.2试验步骤
按GB/T16886.10一2005的6.3进行操作,每次与皮肤接触期为24h。阴性对照采用同批浸提介质,阳性对照采用质量浓度为50g/L的甲醛溶液或其他能产生相应阳性反应的材料。7.5.3结果评价
按GB/T16886.10--2005的6.3进行评价。7.6眼刺激试验
7.6.1试验样品制备
按GB/T16886.10规定制备试验样品。试验材料如不适宜直接与眼接触,应按GB/T16886.10的规定选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两种浸提液。
7.6.2试验步骤和结果评价
按GB/T16886.10—2005的第B.3章进行操作和评价。6
7.7皮内反应试验
7.7.1试验样品制备
GB/T16175—2008
按GB/T16886.10规定选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两种浸提液。
7.7.2试验步骤和结果评价
按GB/T16886.10—2005的B.2进行操作和评价。7.8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中应给出下列信息:
a)试验材料名称;
b)批号;
c)试验和对照样品制备;
d)试验步骤;
e)试验部位观察记分;
f)结果评价。
8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8.1方法提要
本试验系将试验样品注人小白鼠静脉和腹腔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小白鼠有无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评价试验材料是否具有潜在的急性全身毒性作用。8.2试剂
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新鲜精制植物油。8.3主要设备和器具
压力蒸汽灭菌器、动物天平、小白鼠固定器、注射器。8.4试验前准备
8.4.1器具灭菌
与试验和对照样品接触的所有器具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30min。8.4.2试验动物准备
8.4.2.1试验采用健康、初成年小白鼠,同一品系并同一来源,雕鼠无孕,体重17g~23g,试验前使小白鼠适应实验室环境。做过本试验的小白鼠不得重复使用。8.4.2.2每种浸提液用小白鼠10只,随机分为试验样品和对照样品两组,每组5只。复试时每组取18g~19g的小白鼠10只。
8.5试验和对照样品制备
按GB/T16886.12规定选择适宜的浸提条件,每种试验材料制备质量浓度为9g/L的氯化钠注射液和植物油两种浸提液。同批号浸提介质作为对照样品。8.6试验步骤
8.6.1样品注射
8.6.1.1自尾静脉分别注入氟化钠注射液浸提液和介质对照液,以不超过0.1mL/s的恒定速度注射,注射剂量为50mL/kg。
8.6.1.2由腹腔分别注人植物油浸提液和介质对照液,注射剂量为50mL/kg。8.6.2注射后观察
注射完毕后,观察小白鼠即时反应,并于4h、24h、48h和72h观察和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一般状态、毒性表现和死亡动物数,在72h时称量动物体重。动物反应观察判定按表5规定。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