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7121.1-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7121.1-2008
中文名称: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 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6-03
实施日期:2009-01-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969642
相关标签:
农林
轮式
拖拉机
防护装置
强度
试验
方法
验收
后置
静态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农业>>农业机械、工具和设备>>65.060.10农业拖拉机和牵引车辆
中标分类号:车辆>>拖拉机>>T69驾驶室与其他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32711
页数:20页
标准价格:18.0 元
计划单号:20070562-T-604
出版日期:2008-09-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1986-12-30
起草人:王风雨、陈振、金锡平
起草单位: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归口单位: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标准简介
GB/T7121《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分为四个部分,本部分为GB/T7121的第1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ISO5700:2006《农业和林业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静态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英文版)。本部分根据ISO5700:2006重新起草。 本部分规定了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的静态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防护装置试验的目的是在于使拖拉机正常作业时由翻车事故造成驾驶员受伤的可能性减至最小。 本部分适用于至少具有两轴的充气轮胎拖拉机,其质量为800kg~15000kg,后轮最小轮距应大于1150mm。本部分代替GB7121—1986《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的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部分,因为国际上的发展原标准在技术上已过时,根据我国拖拉机行业的现状和市场的变化修改和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修订时除作了编辑性修改外,本部分与GB7121—1986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相应的引用标准;———增加了术语“农林拖拉机”、“防护装置”;———增加了第4章“允许测量误差”,对公差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符号“ah”、“av”、“W”;———对第6章“试验设备”进行补充;———对动载试验顺序按前轴承重进行区分;———对纵向加载和侧向加载的作用点进行修改;———对容身区进行修改,并增加双向行驶拖拉机的工况;———在验收条件中,增加铰接式拖拉机和拖拉机朝加载撞击方向翻车时的内容。 GB/T 7121.1-2008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 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GB/T7121.1-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内容
ICS65.06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7121.1-—2008
部分代替GB7121—1986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
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
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The strength testing method and accepting conditions of the rear-mountedprotective structures on wheele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ractors-Part1:Static testingmethod of rearmountedROPS(ISO5700:2006,Tractors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Roll-over protectivestructures(ROPS)--Statictestmethod andacceptance conditions,MOD)2008-06-0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1-01实施
中华人民
国家标准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
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
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GB/T7121.1—2008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spc.net.cn
68517548
电话: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剧厂印剧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
5字数34千字wwW.bzxz.Net
印张1.25
2008年9月第一版
2008年9月第次印到
书号:155066:1-32711
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如有印装差错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GB/T7121.12008
GB/T7121《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第2部分:后置式动态试验方法;第3部分:前置式静态试验方法;第4部分:前置式动态试验方法。本部分为GB/T7121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5700:2006《农业和林业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静态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英文版)。
本部分根据ISO5700:2006重新起草。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ISO5700:2006时进行了如下修改:改变了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改为引用我国标准;增加了测量弹性变形的装置;
增加了压跨试验装置的侧示图。这些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百处用垂直单线标识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本国际标准”词改为“本部分”;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除ISO5700:2006的前言;
一增加了国家标准前言;
一改变了标准名称。
本部分代替GB7121一1986《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的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部分,因为国际上的发展原标准在技术上已过时,根据我国拖拉机行业的现状和市场的变化修改和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修订时除作了编辑性修改外,本部分与GB7121一198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一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相应的引用标准;一增加了术语“农林拖拉机”“防护装置”;一增加了第4章“允许测量误差”,对公差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符号“a”“a,”“w”;对第6章“试验设备”进行补充;对动载试验顺序按前轴承重进行区分:对纵向加载和侧向加载的作用点进行修改:对容身区进行修改,并增加双向行驶拖拉机的工况,在验收条件中,增加铰接式拖拉机和拖拉机朝加载撞击方向翻车时的内容。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I
GB/T7121.1—2008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风雨、陈振、金锡平。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7121-1986。
1范围
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
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
第1部分:后置式静态试验方法
本部分规定了农林轮式拖拉机防护装置的静态试验方法和验收条件。GB/T7121.1—2008
防护装置试验的目的是在于使拖拉机正常作业时由翻车事故造成驾驶员受伤的可能性减至最小。用模拟拖拉机向后或侧面翻车时(悬空摔落除外)施加于驾驶室或安全架上的载荷来检验防护装置的强度。本试验可检查拖拉机防护装置和连接支架的强度以及由施加在承载装置上的载荷可能影响的那些拖拉机零件的强度。
本部分适用于至少具有两轴的充气轮胎拖拉机,其质量为800kg~15000kg,后轮最小轮距应大于1150mm。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712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29—2007,ISO148-1:2006,MOD)GB/T700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ISO630:1995NEQ)GB/T3098(所有部分)紧固件机械性能GB/T623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驾驶座标志点(GB/T6236—2008,ISO5353:1995,MOD)GB/T6960.7—2007拖拉机术语第7部分:驾驶室、驾驶座和覆盖件3术语和定义
GB/T6960.7—2007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7121的本部分。3.1
农林拖拉机agriculturalandforestrytractors至少有两根轴的自走式的轮式或履带式车辆,其设计主要用于下列基本的农业和林业用途:一牵引拖车:
携带、牵引或推动农业和林业机具或机械,并可根据需要,在拖拉机行进中或停车状态为配套机具提供动力。
防护装置(ROPS)roll-overprotectivestructure在正常操作时,把那些对拖拉机驾驶员由于突发事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框架结构。3.3
拖拉机质量tractormass
在工作状态下空载拖拉机的质量,带有加足油、水的油箱和水箱,有金属包层的防护装置和正常使1
GB/T7121.1—2008
用所要求的履带或附件前轮驱动部件。不包括驾驶员、选装配重、附件轮、专用设备和负载。3.4
参考质量(mt)referencemass
为了计算试验中应输入的能最,由生产厂家选用的一个质量,它不得小于拖拉机质量(见3.3)。3.5
longitudinalmedianplane
纵向中心平面
通过AB的中点,且垂直于AB的垂直平面。A和B为拖拉机在直行状态下左右导向轮或驱动轮的中心平面通过其转轴的垂直于地平面的交线与轮胎支撑面的交点。3.6
纵向基准平面longitudinalreferenceplane通过驾驶座标志点和方向盘中心的纵向铅锤平面。对于左右对称布置的拖拉机,此基准面与拖拉机纵向中心平面重合:
4允许测避误差
试验时的测量值应符合下列公差:长度:士0.5%;
载荷:±1.0%;
质量:±0.5%;
角度:±2%
时间:士0.2s。
5符号
6试验设备
防护装置在载荷作用点处并在载荷作用方向上的变形量,单位为毫采(mm)静载,单位为牛顿(N)
防护装置(ROPS)的宽度,单位为毫米(mm)前压垮试验时施加的载荷,单位为牛顿(N)侧向加载时吸收的输人能量,单位为焦耳(J)第一次纵向加载时吸收的输入能量,单位为焦耳(J)第二次纵向加载时吸收的输人能量,单位为焦耳(J)加载时(不包括超载)出现的最大静载荷,单位为牛顿(N)后压垮试验时施加的载荷,单位为牛顿(N)座椅水平调节的半,单位为毫米(mm)座椅上下调节的一半,单位为毫米(mm)拖拉机参考质量,单位为千克(kg)6.1
防护装鹭变形的测量装置
全部试验结束后测量防护装置永久变形的装置。为了检验试验时容身区是否受到侵入,可使用如图1所示的测量框架。6.2按照GB/T6236的规定确定座椅标志点的位置。6.3测量弹性变形的装置
如图2所示,侧向撞击和静载试验时用,其水平杆在水平面上与容身区最上表面重合。2
6.4水平加载试验
6.4.1将拖拉机底盘架空并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的装置(见图3)。GB/T7121.1—2008
6.4.2使载荷沿其垂直方向均布施加的梁:长为250mm~700mm且为50mm的倍数,梁与防护装置接触的棱角半径不大于50mm。如果与加载梁接触的防护装置,其法线与加载载荷方向不平行,则要填充空隙以便沿加载粱均布施加载荷。一座椅标志点。
尺寸/mm
最小值
最小值或方向盘直径加80mm
两者取最大值
最小值或方向盘半径加40mm,
两者取最大值
依拖拉机而定
图1容身区测量框架
GB/T7121.1—2008
6.4.3万向连接机构要确保加载设备不妨碍防护装置转动或沿加载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移动。6.4.4要有测量防护装置受力点在载荷方向上相对于拖拉机底盘变形的设备:要连续记录量以磅保精度;测量设备要固定以便记录载荷和变形。6.5压跨试验
6.5.1将拖拉机底盘架空并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的装置(见图4)。永久变形;
2—弹性变形;
总变形;
摩擦圈;
一接触防护装置的水平杆;
装在拖拉机底盘的垂直杆。
图2测盘弹性变形的装置示例
(1/6)W
一后加载载荷;
一座位标志点;
3——前加载载荷;
4——第二次纵向载荷作用点(前后);一纵向中心面;
一纵向载荷作用点(前后)。
a)水平前后加载
图3水平加载试验装置的示例
座位标志点(SIP);
侧向载荷作用点;
后向加载时的变形:
纵向中心面;
载荷。
一载荷;
一万向连接:
液压油缸;
前后轴下的支撑;
一加载梁
b)水平侧向加载
图3(续)
图4压垮试验装置的后示图
GB/T7121.1--2008
单位为毫米
GB/T7121.1—2008
a)驾驶室
一后压跨试验时梁的位置;
一前压跨试验时梁的位置;
一当前部不能承受全部压跨力时第二次压梁的位置:设想的地平面;
一当翻车时能够支撑拖拉机质量的部位。图5压垮试验装置的侧示图
b)安全架
6.5.2如图4所示,对防护装置实施垂直向下载荷的方法,包括一个宽250mm的刚性梁。6.5.3测量总垂直载荷的设备。
7拖拉机和防护装置的试验设备
7.1防护装置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并按厂家标明的连接方法固定于拖拉机底盘上不得增加任何其他支撑。
7.2传动系与地板间不干涉,以便连接传动系和底板的部件在对防护装置施加载荷的情况下无明显变形。传动系除了初始连接外,在加载时不受支撑。7.3应卸下所有连接的窗、面板和可拆卸的非结构件;试验时可打开或移开的门窗,在试验时应打开或移开。
7.4在拖拉机底盘和防护装置上安装必要的仪器和辅助设备,如接受载荷-位移数据的必要设备等。7.5压垮试验
当进行压垮试验时,应在底盘下支撑拖拉机,以便载荷不作用在车轮上。8试验步骤和要求
8.1试验项目和顺序
a)第一次纵向加载试验;
b)第一次压垮试验;
侧向加载试验;
d)第二次压琦试验;
e)第二次纵向加载试验。
8.2试验条件
GB/T7121.1--2008
8.2.1所有试验都应在同一防护装置上进行。在各项试验之间,不对任何部分进行维修和加强。8.2.2在每项试验结束后,载荷移开时对防护装置进行目视检查。除了第二次压跨试验外,出现裂纹或撕裂,在下个试验前按8.3要求进行超载试验。随着载荷的增加,防护装置的变形会导致载荷方向改变,这是允许的。8.2.3通过刚性梁施加于防护装置上的载荷要符合6.4的要求,刚性梁与载荷方向垂直,且有防止其侧向移动的措施。施加载荷的速度要保证变形的速度不超过5mm/s。当施加载荷时,应同时连续记录载荷和位移,以确保精度。当加载开始后,载荷不能出现下降直至试验结束;但可停止增加载荷,例如测最时。
8.2.4如果载荷作用点处无横向构件,可使用一根不增加强度的代用试验梁来完成试验。8.3纵向加载试验
对于后轴至少支撑50%拖拉机质量的拖拉机,纵向加载施加在后部。对于其他拖拉机则施加在前部。如果从后面,则施加在侧向载荷的相反面。如果从前面,则施加在侧向载荷的同一面。载荷施加于防护装置最上部的横向构件(也就是当翻车时最有可能撞击地面的位置),并与拖拉机纵向中心面平行。载荷的作用点在防护装置从最外角往内1/6宽度的位置。防护装置的宽度是平行于拖拉机纵向中心面并通过防护装置的最上部外端横向构件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用来均布载荷的刚性梁的长度不小于防护装置宽度的1/3,且不超过防护装置宽度1/3的49mm。遇下迷情况时停止试验:
a)防护装置吸收的应变能等于或大于需要的输入能(El)Ea=1.4-m
b)防护装置进人容身区或使容身区失去保护。8.4第二次纵向加载试验
第二次纵向加载方向应与8.3的纵向加载方向相反,并在离它最远的角上。遇下述情况时停止试验:
防护装置吸收的应变能等手或天于需要的输人能(E)a)
Ea=0.35.m
b)防护装置进人容身区或使容身区失去保护。8.5侧向加载试验
(1)
水平施加侧向载荷并垂直于纵向中心面。作用点在防护装置外部座椅标志点前85mm(见图3)处:对于双向行驶拖拉机,在驾驶位与座椅标志点的中间位当拖拉机侧向翻车时,如能确定驾驶室侧面的某一特定部位首先触地,则应在该部加载。对于双立柱的情况,在最上部加载,而不考虑座椅标志点。对于偏置座椅和/或防护装置非对称强度的情况下,侧向载荷应施加于最有可能导致进入容身区的一面。用来均布载荷的刚性梁尽可能长,最好达到最大值700mm。遇下述情况时停止试验:
a)防护装置吸收的应变能等于或大于需要的输人能(E)E=1.75·m
防护装置进入容身区或使容身区失去保护。8.6压培试验
第一次压试验应施加于防护装置第一次纵向载荷的同一侧。第二次压试验应施加于第一次纵7
GB/T7121.1-2008
向加载的相反一例。
8.6.1后压垮试验
将刚性梁置于防护装置后部项上(见图4),压跨合力作用于纵向基准面内。施加的压力F,=20mt(N)。此作用力在防护装置上任何视觉可见的变形终止后至少保持5s。如果防护装置顶棚后部承受不了全部压跨力时,此力应一直施加到顶棚变形至翻车时能支撑拖拉机质量的后部部件相接触时为止。然后卸载,改变拖拉机或加载力的位置,以便把刚性梁置于拖拉机翻车时能支撑拖拉机的部位,然后施加全部载荷。8.6.2前压跨试验
将刚性梁置于防护装置前部顶上(见图5),压垮合力作用于纵向基准面内。施加的压力F,=20mt(N)。此作用力在防护装置上任何视觉可见的变形终止后至少保持5s。如果防护装置顶棚前部承受不住全部压跨力时,此力应一直施加到项棚变形至翻车时能支撑拖拉机质量的前部部件相接触时为止。然后卸载,改变拖拉机或加载力的位置,以便把刚性梁置于拖拉机翻车时能支撑拖拉机的部位,然后施加全部载荷。9容身区
9.1容身区如图1、图6a)和图6b)所示。容身区依据基准面利座椅参考点确定。基准面是个垂直面,通常平行于拖拉机纵向,通过座椅标志点和方向盘中心。通常基准面与拖拉机的纵向中心面重合。一般认为在加载时,基准面会随座椅和方向盘水平移动,与拖拉机或防护装置的地板保持垂直,容身区根据9.2和9.3定义。
单位为毫来
a)基准面部位
1—SIP
2——载荷;
3——纵向基准面。
图6容身区
b)前或后图
9.2非双向行驶拖拉机的容身区根据以下a)i)定义;拖拉机水平放置,座椅可调至其后部最上位置,方向盘调整到相对于座椅的中间位置:a)水平面ABBzAz高于SIP(810+a)mm,直线B,Bz位于SIP后(a一10)mm倾斜面GGzI,I,垂直于基准面,包括直线B,B,后150mm的点和座椅靠背的最高点;b
圆柱面A1A,I2I1,垂直于基准面且半径为120mm,与上述两平面相切;d)
圆柱面B,C,C,B,垂直于基准面且半径为900mm,向前延伸400mm并与a所述平面相切于B,Bz直线: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