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21740-200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1740-2008

中文名称: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urban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08-05-07

实施日期:2008-12-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1346151

相关标签: 基础 地理信息 城市 数据库 建设 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40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测绘>>A75测绘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书号:155066·1-32079

页数:28页

标准价格:24.0 元

计划单号:20060466-T-466

出版日期:2008-07-01

相关单位信息

首发日期:2008-05-07

起草人:李朋德、陈倬、肖学年、王丹、王占宏、张远、张坤等

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等

归口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主管部门:国家测绘局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建设、集成、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其他包含有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的数据库建设也可参照执行。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21740-200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建设、集成、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其他包含有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的数据库建设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武汉市国土规划信息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测绘局、上海市测绘院、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朋德、陈倬、肖学年、王丹、王占宏、张远、张坤、施宝湘、邓国庆、连玉庆、李宗华、方锋、郭容寰、李兆平、彭子风。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361-1988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18521-2001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GB/T20258(所有部分)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50174-19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CH/T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与工作流程1
4.1 建设原则1
4.2 空间参考系2
4.3 时间参考2
4.4 数据内容2
4.5 数据格式2
4.6 数据质量要求2
4.7 安全与保密3
4.8 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3
4.9 工作流程3
5 数据内容5
5.1 数据组成5
5.2 基本数据5
5.3 扩展数据6
5.4 元数据6
5.5 要素数据字典6
6 数据库系统设计7
6.1 基本要求7
6.2 需求调查和分析7
6.3 概念设计7
6.4 功能设计8
6.5 逻辑设计8
6.6 物理设计9
6.7 安全设计10
6.8 设计书要求10
7 数据建库11
7.1 建库流程11
7.2 数据准备11
7.3 数据库模式创建11
7.4 数据入库检查11
7.5 数据处理12
7.6 数据入库13
7.7 数据入库后检查13
7.8 数据归档13
8 数据库系统集成13
8.1 软硬件集成13
8.2 数据集成13
8.3 功能实现与集成13
9 测试与验收13
9.1 数据库系统测试13
9.2 数据库系统验收14
10 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15
10.1 基本要求15
10.2 数据库系统管理制度15
10.3 数据库系统性能调整15
10.4 数据维护16
10.5 软硬件维护和升级16
11 技术与质量管理16
11.1 技术管理16
11.2 质量管理16
11.3 文档管理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数据建库过程质量控制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数据集成方式示例2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数据库系统测试大纲编写提要22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数据库系统测试报告编写提要24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07.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urban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fundamental geographicinformation
2008-05-0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1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体要求与工作流程
建设原则
空间参考系
时间参考
数据内容
数据格式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数据质量要求
安全与保密
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
工作流程
数据内容
数据组成
基本数据
5.3扩展数据
元数据
要紫数据字典
6数据库系统设计
基本要求
需求调查和分析
概念设计
功能设计
逻辑设计
物理设计
安全设计
设计书要求
数据建库·
建库流程.
数据推备
数据库模式创建·
数据人库检查
数据处理:
数据人库
数据入库后检查
数据归档
GB/T21740—2008
GB/T21740—2008
8数据库系统集成
8.1软硬件集成
8.2数据集成
8.3功能实现与集成
9测试与验收
数据库系统测试…
数据库系统验收·
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
基本要求
数据库系统管理制度
数据库系统性能调整
数据维护
软硬件维护和升级
技术与质量管理
技术管理
质量管理
11.3文档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数据建库过程质量控制
数据集成方式示例
数据库系统测试大纲编写提要
数据库系统测试报告编写提要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GB/T21740—2008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勘察测绘院、武汉市国土规划信息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测绘局、上海市测绘院、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朋德、陈倬、肖学年、王丹、王占宏、张远、张坤、施宝湘、邓国庆、连玉庆、李宗华、方锋、郭容寰、李兆平、彭子风。1范围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21740—2008
本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建设、集成、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其他包含有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9361一1988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18521--2001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20258(所有部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50174一19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CH/T1005一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fundamental geographicinformation基础地理信息
反映地球表层水系、居民地及建筑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自然和人文要索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的基本信息,以及地名和地理空间参照信息。主要通过数字矢量地图数据(数字线划地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等形式表现。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forfundamentalgeographicinformation基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安全有效管理和服务的集成化系统,具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输入、输出、存贮、处理、查询、更新等基本功能。在本标准中简称为数据库系统,3.3
数据库系统集成databasesystemintegration根据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案,配置数据库硬件,进行软件调试,完成数据装载,实现相应功能的工作和过程。
4总体要求与工作流程
4.1建设原则
在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GB/T21740-2008
a)实用性原则。数据库建设应在技术指标、标准体系、产品模式、数据库模式等方面面向城市信息应用。
先进性原则。应充分利用当前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采用成熟的设计方案、技术标准、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实现对多尺度、多数据源、多时相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保障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c)开放性原。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硬件、软件应具有开放性。数据库系统应采用通用的地理信息数据交换格式和标准化的系统通讯协议,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其他专题数据的集成、交换和共享。
标准化源则。在数据库建设中数据生产及数据库设计、建立、管理与维护等应符合规范化要求。安全性原则。在数据库设许、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中应有严格的安全与保密措c)
施,确保整个数据库系统安全、正常和有效地运行和使用。)现势性原则。数据库的建设应采用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应建立维护更新机制,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对更新后产生的历史数据应进行有效的管理。网络化原则。激据库的建设应基于网络环境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管理模式,采用客g)
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和网络信息发布。4.2空间参考系
数据库系统应采角统一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平面垒标和高程系统。当采用城市独立系统时,应与国家统一系统建立转换关系。
4.3时间参考
日期应采用公历,时间应采用北京时间,4.4数据内容
数据库的数据应针对相应行政或自然区域的范围,其内容包含地理空间定位基础数据、多种比例尺的数字矢量地图数据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多分辩率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名数据,以及相应的元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各种数据内容见第5/章。4.5数据格式
数据库系统应支持有关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标准所规定的数据格或。数据交换时宜符合
GB/T17798的规定。
4.6数据质量要求
4.6.1数据质量描述
数据质量应采用数据质量元案描述。数据质量元素应包括完整性,逻辑一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现势性等方面内容。对关数据减、数据加工过程、数据内容取舍和数据更新维护过程等涉及数据质量的相关内容应有记录文档。
4.6.2完整性要求
数据不应有遗漏,不同类型、不同比例尺数据的集成关系应完整正确,尽量减少允余。4.6.3逻辑一致性要求
逻辑一致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a)概念一致性:要素分类与代码、数据结构、属性、要素间关系在同一尺度上应保持一致,在不同尺度上应符合统一的体系规则;值域一致性:数据项的取值应在值域的界定范围内;b)
c)格式一致性:数据存储应与数据集物理结构及规定格式保持一致;d)拓扑一致性:同类要素的拓扑关系应正确并保持一致。4.6.4位置精度要求
入库数据、数据库中的数据及由数据库产生的数据产品的位置精度,应满足相应产品标准规定的精度要求。
4.6.5属性精度要求
要素的属性项及其名称、类型、长度、顺序、属性值等应完整正确。4.6.6现势性要求
GB/T21740—2008
应按需求定期或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现势性。更新可按要素或区域进行。元数据或要素属性中应包含时间标识。
4.6.7数据库数据质量保真要求
数据的人库及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a)数据处理后产生的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数据库中数据的位置精度应与人库数据的精度保持一致;
同尺度不同类型数据的匹配和集成,应与相应产品的位置精度保持一致;b)
要素的分类代码应与GB/T13923及其他相应专业分类代码标准保持一致;c)
数据库中要素的属性应与入库数据要素的属性保持一致;d)
同尺度矢量数据接边时,应进行同要素属性的合并。不同尺度矢量数据集成时,要素属性应逃e)
行关联;
影像数据处理后不得降低或改变影像的辐射质量;矢量数据处理后原有的拓扑关系应保留,不正确的应纠正,遗漏的应补充;g)
数据处理后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不应降低;数据或要素更新后不得与相关数据或相关要素发生位置、关系或相关属性的矛盾;i)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保留的内容不得丢失。数据库数据质量保真措施
数据库数据的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确保数据在入库前进行了可靠的检查和验收;a)
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c)
确认数据承载介质(存储介质或传输介质)的质量可靠性:d)
确认数据转换软件的正确性;
确保数据库中数据流的转换和传输过程处于质盘控制之下;e)
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及时备份;
对用户提出的数据质量问题,应及时核对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数据库系统应能保持现势性和有相应的数据来源,实现数据的延续性和及时的数据更新,以h)
确保数据库中数据的时间精度。4.6.9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依据附录A中A.1的规定执行。4.7安全与保密
数据库系统应具有可靠的安全与保密性。应根据有关法规与标准的要求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与保密设计,并建立严格的安全运行与保密管理制度。4.8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
为满足用户需求和数据库管理的需要,数据库系统应具有数据输人、输出、存必、处理、查、更新等基本功能。
4.9工作流程
数据库系统建设包括数据库系统设计(含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数据建库、数据库系统集成、数据库测试验收以及运行维护等阶段,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以保持数据库系统的持续运行和不断完。在确定数据库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用户调查和需求分析,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库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概念设计、功能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安全设计等内容;根据3
GB/T21740—2008
设计要求建立集成化软硬件环境,进行数据库模式设计,开发功能模块,将各种数据在经过入库检查和数据处理后加载到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集成和功能集成;经系统测试、数据库验收后,开始数据库的运行、服务和维护、更新。具体流程可参照图1。其中数据生产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生产的数据应符合有关的生产技术规定,并满足数据建库的要求。备求调查和分析
概念设计
数据降系统设
数抛库系统爽成
软硬作集成
功能设计
数据库逆辑设计
数据生产
数据库物理设计
数据库模式创建
数据入库
功能开发与集成
系统测试
数据库验收
运行与维护
数据集成
数据准备
数据库系统建设工作流程
数据库建库
5数据内容
5.1数据组成
GB/T21740—2008
数据库数据由基本数据和扩展数据组成。基本数据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其分类及代码依据GB/T13923执行。扩展数据可根据数据库建设需求选取,其数据的分类及代码应参照相应专业标准。
5.2基本数据
5.2.1数字失量地图数据
5.2.1.1定位基础数据
定位基础数据包括各类型、各等级控制点成果数据。控制点的等级及其精度标准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规定。
控制点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控制点及其他控制点,其空间形态用点来表示,属性数据应包括点名、点号、类型、等级、控制数据值、空间参照系名称(平面坐标系统名称、高程系统名称)、控制点的标志或标右信息等。5.2.1.2水系数据
水系是江、河、湖、海、水库、水井、泉、沟渠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及其附属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自然河流、人工河渠、湖泊、水库、海洋要素、其他水系要素和水利及附属设施等,其空间形态应根据要索特征分别用面、线、点来描述,属性数据应包括水体名称、代码、面积、深度等;对水体的附属物应明确其归风。5.2.1.3居民地及设施数据
居民地及设施数据主要包括居民地、工矿及其设施、农业及其设施、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观测站及其他建筑物及其设施等的空间和属性数据。空间形态以而或线、点表示,属性数据应包括名称、权属、代码、用途、高度(或楼层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材料等。5.2.1.4交通数据
交通数据主要包括铁路、城际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道路构造物及附属设施、水运设施、航道、空运设施以及其他交通设施的空间和属性数据。道路空间形态用线结点模式表示。线(道路中心线)表示路段,结点表示路口,平面相交的路口应具有连通性。路段的属性数据应包括路名、要索代码、等级、道路类型、长度、宽度、通行能力(车道数量)等;路口的属性数据应包括路口名称、要素代码、路口类型、路段数等。道路的附属物应根据其空间特性分别用点(里程碑、路标等)、线(道路边线、路堤等)、而(收费站、服务区等)表示,其属性数据应能表明其归属。5.2.1.5管线数据
管线数据包括输电线、通信线、油、气、水输送主管道和城市管道的空间和属性数据,从空间上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其空间形态用线一结点模式表示。线表示管线,结点表示检修井、电杆、变径点、变坡点等,结点应具有连通性。管线的属性数据应包括管线名称、要素代码、管径、管道材料、长度、类型(地下、架空、地面)、权属等,结点(管线点)的属性数据应包括管线名称、要素代码、类型、地面商程、管顶商程(架空高度)、权属、管段数等。5.2.1.6境界与政区数据
境界与政区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域范围及其相关属性,主要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以上级别的行政区域、行政区境界线、界桩、界碑、自然保护区等。属性数据应包括区域代码、行政名称、面积、周长、归属等。
5.2.1.7地貌数据
地貌数据用于表现地面起伏形态,以等高线、高程点配合相应的地貌特征来反映,主要包括等高线、高程注记点、水域等值线、水深注记点、自然地貌及人工地貌等。5
GB/T21740—2008
5.2.1.8植被与土质数据
植被与土质数据用于表示地表植被和非植被覆盖情况,主要包括城市绿化情况、农田耕种情况、非耕地如林地、园地、草地和土质等覆盖情况等。其空间形态以地类界围成的面域来表示。属性数据应包括植被或土质名称、代码、面积等。5.2.2数字正射影像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是由各种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或扫描影像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投影差改正而产生的正射影像数据。各种影像的定位信息应与城市平面坐标系统相一致,并在一定分辨率的基础上能与各种矢量数据等实现套合和叠加。5.2.3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是将定义在平面X、Y域(或理想椭球体面)按照一定的格网间隔采集地面高程而建立的规则格网高程数据,主要包括规则高程格网数据、特征点(线)数据。格网尺寸可根据城市地貌复杂程度选取10m×10m、5m×5m或2.5m×2.5m等。5.3扩展数据
5.3.1地名与地址数据
地名与地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地名、道路名称、单位名称、门牌号码等。地名与地址数据宜与其所描述的要紫相关联。地名数据的代码应与GB/T18521一2001规定的相一致,其属性数据应包括名称、代码、对象性质、历史名称等。5.3.2地籍数据
地籍数据主要用于表述土地权属及性质,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其属性数据应包括名称、代码、权属、宗地而积、用地性质、隶属、相邻关系等。5.3.3城市三维模型数据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主要包括三维建筑模型数据。三维建筑模型数据可由空间几何数据、影像纹理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组成。
5.3.4数字栅格地图数据
数字栅格地图数据为地形图经扫描、纠正和图像处理后的影像数据或数字矢量地图经栅格化处理后的数据。
5.3.5其他数据
根据应用需求,可增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数据,如城市规划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房屋产权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等。5.4元数据
元数据应是城市数据库的有机组成部分。元数据主要内容应包括:a)识别信息:有关数据集的基本信息;b)
数据质量信息:有关数据集质量的综合评价信息;空间数据组织信息:关于数据集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的信息;c)
空间参考信息:描述数据集的空间参考系的有关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描述数据集内容的相关信息,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信息;e)
分发信息:有关数据分发服务方面的相关信息;f
g)限制信息:关于与数据有关的法律及使用方面的信息。5.5要素数据字典
要素数据字典是对要素信息的总体描述,应包括要素名称、代码、几何特征(点、线、面)、关联关系、属性内容、表示方法等。具体要求应遵循GB/T20258的规定,对未列入其中的内容可参照标准要求做出相应补充规定。
6数据库系统设计
6.1基本要求
6.1.1依据充分:数据库设计应以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和相关技术标准等为依据。GB/T21740—2008
6.1.2设计规范:数据库设计应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并应严格进行设计书评审和修改。6.1.3硬件配置适度:存储容量、计算能力、网络带宽等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留有适度余量。6.1.4软件配置完整:技术上先进、成熟、开放:应能支持高效软件开发。6.1.5数据独立: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存储位置应不依赖于应用程序,数据体应采用非余结构予以定义。
6.1.6数据关系完整:逻辑设计应完备,应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6.1.7功能完备: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不同需求,数据库应具有不断扩充、更新、安全管理等能力。
6.2需求调查和分析
6.2.1基本要求
在数据库设计、建库、运行与维护各个阶段均应进行用户调查和分析。在数据库设计阶段,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是用户需求、现有的数据资源等;在系统建设期间,有了一定的成果(原型)后,应再次征求用户意见进行第二次需求调查和分析,以修正系统的建设方案;在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运行阶段,当进行数据库软硬件升级、数据更新和功能、性能调整改进前,均应进行相应的用户需求调查和分析。
6.2.2需求调查
需求调查应通过选取一般单位和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应明确内容,并制定出详纠计划。调查完成后应编制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应真实、科学。雷求调查的内容应主要包括a)用户概况;
现状及问题;
管理需求;
应用需求;
数据需求;
f)安全需求;
技术装备需求。
6.2.3需求分析
应根据需求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找出数据、功能和用户间的关系,编写循求分析报告。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直接用户、潜在用户及其能力分析;b)用户对功能的需求;
信息量预测、数据覆盖范围、数据类型、格式、内容、数据质量、其他要明确的对数据库建库有c
影响的情况;
d)现有工作流程和在系统中实现的可能性;e)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系统实现的软硬件需求。6.3概念设计
6.3.1数据库概念设计应对数据库所管理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类、综合、抽象等,可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现实世界。建立的概念数据模型应不依赖于数据库软硬件环境。6.3.2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应依据GB/T13923和GB/T20258,考患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对非标准数据的模型转换方法。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