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标准(GB) > GB/T 9172-1988 花茶级型坯
GB/T 9172-1988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9172-1988

中文名称:花茶级型坯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Scented tea grade preform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1988-04-30

实施日期:1988-07-01

作废日期:2005-10-14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rar.pdf

下载大小:159654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食品技术>>茶、咖啡、可可>>67.140.10茶

中标分类号:食品>>饮料>>X55茶叶制品

关联标准

采标情况:≈ISO 1572~1575-80

出版信息

页数:9页

标准价格:10.0 元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04-10-14

起草单位: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

归口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发布部门:国家标准局

主管部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花茶统一级型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贮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烘青为原料,经精制加工,供窨制花茶用的各级茶坯。 GB/T 9172-1988 花茶级型坯 GB/T9172-1988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花茶级型坏
Gradesofbasket-firedgreenteaforscentingGB/T9172-88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1572一1980《茶一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品的制备》、IS01573—1980《茶—103℃时质量损失的测定》、ISO1574—1980《茶—水浸出物测定》、IS01575—1980《茶—总灰分测定》。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茶统一级型坏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贮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烘青为原料,经精制加工,供窖制花茶用的各级花坏。2引用标准
GB8302
茶取样
GB8303
GB8304
GB8305
GB8306
GB8310
GB8311
GB8313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物质含量测定水分测定
不浸出物测定
总灰分测定
粗纤维测定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茶多酚测定
GB8314
3技术要求
3.1分级和实物样
3.1.1分级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花茶级型坏按品质为分六个级,即一级至六级。3.1.2实物样
花茶:级型坏各级设一个标准实物样。实物样为各级品质的最低界限,每四年更换一次。3.2品质指标
3.2.1基本要求
花茶级型坏品质必须正常,无劣变、无异味,不得混有非茶夹杂物。3.2.2感官指标
3.2.2.1花茶级坏各级感官品质必须符合标准实物样。3.2.2.2花茶级型坏各级感官品质指标见表一:表中采用的术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HG016—84《屯婺遂舒杭温平7套粗制炒绿茶标准》附录B感官审评常用品质标准术语、
名词和虚词。
【细紧匀直显丨绿润
嫩、匀齐
级丨锋苗
【紧直
勾绿亮
级|有锋苗
【紧直
嫩匀尚绿
三级1
「尚紧略扁
有摊张、欠匀
四级!
勾、欠绿亮
泽|整碎|净
「勾整
「平伏
【绿尚润
尚绿润
「黄绿
「勾整尚丨尚净
「平伏
【勾整
丨香气丨汤
「嫩香丨黄绿清亮
丨清香丨黄绿明亮
【稍有嫩茎】
「有嫩茎
尚匀整|有筋梗
【稍松、带扁」黄绿稍暗丨尚匀粗大黄绿稍暗
五级条、圆块!
」松扁轻飘「黄稍枯橡丨欠匀
梗稍黄暗
六级丨
3.2.3理化指标
花茶级型坏各级理化指标见表2。1有梗朴
味一叶
|醇浓鲜爽细
1醇厚
【尚鲜爽
丨尚香黄绿尚明亮丨醇正
丨纯正丨黄绿尚明
」平和」黄绿稍暗
「显梗多朴丨粗气黄绿较暗
一平和
■平淡
水分,%(m/m)最高限量
灰分,%(m/m)最高限量
碎茶%(m/m)最高限量
粉末%(m/m)最高限量
水浸出物,%(m/m)最低限量
粗纤维,
%(m/m)最高限量
滋味总分
140.80140.20139.5038.00
111.4012.00
13.00【15.00
注:水浸出物、粗纤维、滋味总分三项为参考指标。3.3卫生指标
按GBn144《绿茶、红茶卫生标准》规定执行。4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4.1取样方法按GB8302规定执行。4.2感官检验方法按附录A规定执行。4.3理化试验方法
4.3.1水分试验方法按GB8304规定执行。4.3.2
灰分试验方法按GB8306规定执行。碎茶、粉末试验方法按GB8311规定执行。4.3.3
水浸出物试验方法按GB8305规定执行。粗纤维试验方法按GB8310规定执行。4.3.5
滋味总分试验方法按附录B规定执行。4.3.6
4.4卫生指标试验方法按GB5009.57《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规定执行。4.5复验规则
若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进行秆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8302规定加倍取
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并以复验结果为准。5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5.1标志
出厂的茶坏外包装上应贴标签,内容包括品名、级别、商标、净重、批号、厂名、包装日期,并注明“防潮”等标志。文字通俗精炼、图案醒目清晰、字样端正。5.2包装
5.2.1同批次出厂茶叶,只能使用同种包装,净重必须一致。5.2.2包装容器由不影响茶叶品质的材料制成的。5.2.3
包装分外包装和内外装两种。
5.2.3.1外包装
三木箱、胶合板箱或纸箱均可,规格为:木箱460×460×500mm**3;
胶合板箱440×440×450mm**3;纸箱355×355×190mm**3;
5.2.3.2内包装
内包装使用无异味的牛皮纸或牛皮纸夹铝箔或无毒塑料薄膜作防潮内袋,用无毒粘合剂粘合或热合。
5.3运输
运输的各种交通工具必须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必须防雨、防潮、防暴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不得甩掷碰撞;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5.4贮存
茶坏必须贮存在清洁、防潮、无异味、相对温度在70%以下的库房中,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附录A
感官检验方法
(补充件)
A1原理
按照本标准的方法,使用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分辩能力,评定茶叶质量的优次。
A2条件
A2.1采光
光线明亮、柔和、光度一致。审评室要求具有来自北面自然光,亦可采用灯光设备。A2.2室温
室温应保持在20~25℃。
A2.3室内大气
室内要求清洁、干燥,空气新鲜流通,不能有异味的挥发气体,禁止室内吸烟。A3审评用具
A3.1评茶盘
胶合板或无毒塑料制,白色,长、宽各230mm,边高30mm,盘的一角有缺口。A3.2评茶杯、碗
纯白瓷烧制,厚度、大小和色泽必须一致。A3.2.1评茶杯
杯高65土2mm,外径66土2mm,内径62土2mm。容量150mL,盖上有一小孔,与杯柄相
对杯口上,有一月形的小缺口。A3.2.2评茶碗
碗高55mm,上口外径95mm,内径92mm,容量150mL。A3.3叶底盘
黑色方形小木盘,长宽各95mm,边高15mm。A3.4网匙
铜丝网制,圆底形。
A3.5吐茶桶
铁皮制,高800mm,上、下口径350mm,中腰直径200mm。A3.6其他用具
a.天平:感量0.1g;
计时钟或沙时计;
茶匙;
d.开水壳;
e.电炉或电水壶。
A4审评方法
对照花茶级型坏标准样,评比样品的外形和内质。A4.1外形审评
取充分混匀的样品110~140g,置于评茶盘中,将评茶盘回转数次后,检视其外形,评比茶叶的条索、整碎、净度、色泽四项品质因子。A4.2内质审评
从评茶盘混匀的试样称取3g,置于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三项因子。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其叶底。
A4.3评分
对照标准样,按下列规定对茶坏外形和内质各项因子进行评分。对照标准样
A4.4结果评定
A4.4.1茶坏的外形和内质按各项品质因子分别评分,内质和外形两者的水平必须在同一级内,才能评为该级产品。
A4.4.2各项品质因子的评分有一项“低”(-3分)或一项“较低”(-2分)和一项“稍低”(-1分)或三项“稍低”(-3分)者,均评为低于该级标准。A4.4.3条索项评分“较低”者,评为低于该级标准。附录B
茶叶滋味化学鉴定法
(补充件)
本附录参照采用GB8313、GB8314。B1原理
茶多酚和氨基酸是绿茶滋味的主要味成分。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茶多酚,得滋味浓度;用三酮比色法测定氨基酸,得滋味鲜度;以氨基酸与茶多酚之比得滋味醇,它们随滋味从优变次递减。
B2仪器和用具
使用实验室常规仪器及下列各项:B2.1恒温水浴
B2.2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B2.3分光光度仪。
B3试剂
使用试剂应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B3.1
酒石酸铁溶液:称取1g硫酸亚铁(FeS047H2O)、5g酒石酸钾钠(C14H406KNa·4H20)
加水共溶后,稀释至1L(应避光、冷藏,有效期一个月)。B3.21/15M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23.877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加水溶解,稀释至1L。
B3.31/15M磷酸二氢钾溶液,称取9.078g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稀释至1LB3.4
pH7.5的磷酸缓冲液:吸取85mL1/15M磷酸氢二钠溶液和15mL1/15M磷酸二氢钾混合均匀。
pH8.0的磷酸缓冲液:吸取95mL1/15M磷酸二氢钠溶液和5mL1/15M磷酸氢二钾B3.5
混合均匀。
B3.62%三酮溶液:称取2g水合三酮,加50mL水,加80mg氯化亚锡(SnCL2 · 2H2O),
溶解后过滤,加水定容至100mL。B4
操作方法
B4.1取样
按GB8302规定执行。
B4.2试样制备
按附录CGB83032.3.2规定执行。B4.3测定步骤
B4.3.1供试液制备
按附录CGB8305规定执行。
B4.3.2浓度测定
准确吸取1mL供试液,注入25MI容量瓶中,加4mL水和5ML酒石酸铁溶液,充分混合,再加
pH7.5的磷酸盐缓冲液定容至刻度。用10m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
比,测定吸光度(A1)。
B4.3.3鲜度测定
准确吸取1mL供试液,注入25mL容量瓶中,加0.5mLpH8.0磷酸盐缓冲液和0.5mL2%三
酮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15min。待冷却后加水定容至刻度。放置10min,用5mm比色杯,在
57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A2)。B4.4结果计算
B4.4.1计算方法和公式
浓度用式(B1)计算:
浓度=A1×100
鲜度用式(B2)计算:
鲜度=A2×100
醇度用式(B3)计算:
滋味总分用式(B4)计算:
滋味总分=浓度十鲜度十醇度·
如果符合复复性的要求,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B4.4.2重复性
用同一样品进行两次测定,鲜度和深度度的吸光值之差均不得超过0.01。附录C
茶叶水分、灰分测定的快速法
(参考件)
C1茶叶水分测定的快速法
C1.1仪器和用具
按GB8304中第2章的规定执行。
C1.2操作方法
C1.2.1取样
按GB8302规定执行。
C1.2.2铝质烘血准备
按GB8304中3.3的规定执行。bzxz.net
C1.2.3测定步骤
在已知重的干燥烘血中,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10g(准确至0.001g),轻轻振动,使试样摊平,置于预热至140℃的烘箱内,血盖斜置血边。各血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待烘箱温度回升至130℃时起算,烘27min。加盖取出烘血,置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准确至0.001g。注:本测定方法可得到与GB8304同样的结果,但是在每个场合下,分析者需要进行
验证。
C1.3结果计算
C1.3.2计算方法和公式
茶叶水分质量百分率,按式(C1)计算:G1-G2
水分(%)
式中:G1——试样和烘血烘,g:G2-
试样和烘血烘后质量,g:
试样质量,g。
如果符合重复性(C1.3.2)的要求,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C1.3.2重复性
按GB8304规定执行。
C2茶叶总灰分测定的快速法
C2.1仪器及用具
按GB8306中2.3,2.4,2.5规定执行,瓷舟上口径600mm×30mm,高15mm。C2.2操作方法
C2.2.1取样
按GB8302规定执行。
C2.2.2试样制备
按GB8303规定执行。
C2.2.3瓷舟准备
将洁净的瓷舟置于700士25℃高温炉内,灼烧20min,侯炉温降至300℃左右时,取出瓷舟,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置(准确至0.001g)。C2.2.4测定步骤
称取混匀的磨碎试样2g(准确至0.001g),于已知重的瓷舟中。在电热板上徐徐加热,试样充分炭化至无烟无止。将瓷舟移入高温电炉内,以700土25℃灼烧20min。侯炉温降至300℃左右时,取出瓷舟,盖上洁净的小玻片,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准确至0.001g。
C2.3结果计算
C2.3.1计算方式和公式
茶叶总灰分干态质量百分率,按式C2计算:G1-G2
总灰分(%)=
一试样和瓷舟灼烧后的质量,g:式中:G1一
G2——瓷舟的质量,g;
G—试样的质量,g;
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如果符合重复性(C2.3.2)的要求,取两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C2.3.2重复性
按GB8306中4.2规定执行。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商业部茶畜局提出。
本标准由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萝、萧菊琴、郭雯文、周卫龙、濮荷娟。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1988-—04—30批准(C2)
1988—07—01实施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